德苏贸易协定 (1940年)
类型 | 商业贸易 |
---|---|
签署日 | 1940年2月11日 |
签署地点 | 苏联,莫斯科 |
签署者 | |
语言 | 德语、俄语 |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 |
《德苏贸易协定 (1940年)》 |
《德苏贸易协定》,为苏联与德意志国,于1940年2月11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经济协定。继1939年8月19日签署的德苏贸易协定之后,苏联同意在1940年2月11日至1941年间,再给予价值约4.2到4.3亿德国马克的物资(如石油、原材料及谷物)。
随后苏联就“德国购买第三国的商品经苏联境内过境”一事在1941年1月10日与德国签署《德苏边境及贸易协定》,解决了其他相关的过境问题。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展开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至此两国之间所有的经济协定均终止。
1940年1月至德国入侵苏联期间,苏联向德国出口的货物估计价值5.979亿德国马克。德国的交付量达4.371亿德国马克。该协议延续了德苏的经济关系,并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其中包括超过82万公吨的石油、150万公吨的谷物及13万公吨的锰矿石。[1](pp. 367–369)
德国透过该协议,获得苏联大量的原材料,以支持德国于1941年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若苏联当时未签订协议,则德国自身的橡胶及粮食储备将无法应对德苏战争。[2](pp. 202)
协定背景
[编辑]苏联和德国的贸易关系以1925年10月12日签订的《德苏经济协定》为合同基础。除了正常的商品交换之外,德国从一开始就利用苏联贸易代表团在柏林谈判的制度,向苏联提供信贷,用于资助在德国的追加订单,苏联贸易代表团必须为此开出以德国马克支付的汇票。 最初的信贷业务促进了苏德的贸易,并在1931年达到顶峰。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苏联斯大林政权上台、德国开始不再遵守《凡尔赛条约》中的军事限制,这一系列变化使得德国自苏联的进口额下降,减少了德国对苏联进口的依赖。[2](pp. 14) 此外,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加剧了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局势。 [3][4]
1930年代中期,苏联多次欲重新与德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2](pp. 17–18)其想用原材料偿还债务,而德国则希望重新武装军事力量,两国在 1935年签署了一项信贷协议。“第四信用业务,1935年的特别交易”。其使苏联到1937年6月30日可以使用2亿德国马克的信贷,并可以在1940年至1943年期间偿还。苏联使用了其中的1.83亿德国马克的信贷。苏联先前的债务已经结清,除了500万的德国马克,将在1938年偿还。[2](pp. 23–24)
由于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法西斯主义分子领导的西班牙国,而导致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苏联则支持部分由社会主义领导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5]
1938年3月德奥合并带来的紧张态势,以及希特勒越来越不愿意与苏联打交道,进一步阻碍了双方的经济和解。[2](pp. 29–30)1937年苏联对德国的出口降至4740万德国马克(约为 1934 年总数的五分之一),1938年则回升为5280万德国马克。 [6] (pp. 212) 自希特勒上台后,原本苏联与德国之间重要贸易关系基本上崩溃了。 [7] (pp. 43)
协定内容
[编辑]1940年2月11日,德国和苏联签署了《德苏贸易协定》,根据条约,苏联将向德国提供价值6.5亿德国马克的原材料,以换取价值6.5亿德国马克的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品及重要技术。[2](pp. 103–105)[8] 该协定协助德国突破了英国的贸易封锁。[9](pp. 668–669)协定中规定的主要原材料包括100万公吨的谷物、90万公吨的石油和超过50万公吨的各种金属矿石(主要为铁矿石),以换取合成材料、工厂、船舶、炮塔和机床以及煤炭。[10](pp. 105)[2](pp. 103–105)协定第一条规定,苏联必须在18个月内交付货物,而德国则必须在27个月内交付完成。[2](pp. 103–105)[11]协定还包含一份“秘密议定书”,其内容规定苏联将代表德国从第三国采购“金属材料”和其他商品。[2](pp. 237)
苏联货物通过布列斯特[8] 和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运往德国,并在那里转移到欧洲轨距轨道上。[9](pp. 668–669)此外苏联允许德国可以通过其控制的铁路线往返罗马尼亚、伊朗、阿富汗和其他东部国家,同时将前往日本傀儡国满洲国的货运费率降低百分之五十。[8] 该协定中还规定了苏联向德国提供大量原材料(包括粮食、石油和金属)的运输时间范围。[12](pp. 47)
苏联透过物物交换得到了德国未建造完成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和“俾斯麦号战舰”的蓝图,以及德国海军相关试验的资料。除此之外还获得用于建造大型驱逐舰用的机械组件跟些许海军火炮。空军方面获得30种最新型德国战机的样品,其中包括Bf 109和Bf 110战斗机以及Ju 88和Do 215轰炸机,为苏联提供了对德国航空技术的深入了解。苏联也收到了石油及电力设备、机车、涡轮机、发电机、柴油机、船舶、机床以及德国火炮、坦克的样品,爆炸物、化学武器装备和其他物品。[9](pp. 668–669)[10](pp. 105)[12](pp. 46)[9](pp. 668–669)
贸易总额
[编辑]在1940年协议的第一阶段(1940年2月11日至1941年)和第二阶段(1941年2月11日至协定因双方开战失效)期间,德国获得了大量的原料资源,包括以下:[12](pp. 47)[2](pp. 195–199)
- 谷物:超过1,600万公吨
- 石油:超过900万公吨
- 棉花:超过200万公吨
- 锰矿石:超过140万公吨
- 磷酸盐:超过200万公吨
- 铬矿石:超过20万公吨
- 橡胶:超过18万公吨
- 大豆:超过10万公吨
- 铁矿石:超过50万公吨
- 废金属和生铁:超过30万公吨
- 铂:超过20万公斤
德国文件显示,1940年苏联每个月运输约15万公吨的石油,其时间长达五个月,以900辆德国专用油罐车进行运送。[12](pp. 48)
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编辑]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以闪电战入侵苏联,侵犯了两国先前所划分的领土[7](pp. 82)尽管对苏联的担忧促使德国在1939年与之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成功对苏联进行了毁灭性的攻击,这在大范围上归因于苏联在1939年至1941年间对德国实施的经济援助。[2](pp. 181)若无苏联的援助,德国多种战争资源的库存将在1941年10月,也就是入侵仅三个半月后耗尽。[2](pp. 202–205) 若苏联无出口橡胶及谷物,德国在入侵的第一天之前将用尽了橡胶和谷物的库存:[2](pp. 202–205)
苏联进口总额 1941年6月德国采购量 1941年6月(不含苏联进口) 1941年10月德国采购量 1941年10月(不含苏联进口) 石油 827 1,220 397 821 −6.4 橡胶 17.1 12.5 −4.4 11.0 −6.1 锰 171.9 186 14.1 150 −17.7 粮食储备 1,485.2 1,253 −232.3 690 −794.8 *德国库存以千公吨为单位
没有苏联对德国提供这四种主要资源,德国将几乎无法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即使进行更严格的配给也是如此。[2](pp. 182)
参考文献
[编辑]- ^ Schwendemann, Heinrich. Die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dem Deutschen Reich und der Sowjetunion von 1939 bis 1941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erman Reich and the Soviet Union between 1939 and 1941]. Quellen und Studien zur Geschichte Osteuropas 31.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93 [9 December 2019]. ISBN 9783050023823 (德语).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Ericson, Edward E. Feeding the German Eagle: Soviet Economic Aid to Nazi Germany, 1933-1941.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ISBN 0275963373.
- ^ Bendersky, Joseph W.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1919-1945.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177. ISBN 083041567X.
- ^ Müller, Rolf-Dieter; Ueberschär, Gerd R. Hitler's War in the East 1941–1945: A Critical Assessment. Berghahn Books. 2002: 244. ISBN 1571812938.
- ^ Jurado, Carlos Caballero. The Condor Legion: German Troops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Illustrated by Ramiro Bujeiro. Osprey Publishing. 2006: 5–6. ISBN 1841768995.
- ^ Hehn, Paul N. A Low Dishonest Decade: The Great Powers, Eastern Europe, and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World War II, 1930-1941.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5. ISBN 0826417612.
- ^ 7.0 7.1 Roberts, Geoffrey. Stalin's Wars: From World War to Cold War, 1939–1953.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300112041.
- ^ 8.0 8.1 8.2 Weeks, Albert L. Stalin's Other War: Soviet Grand Strategy, 1939-1941.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74–75. ISBN 0742521923.
- ^ 9.0 9.1 9.2 9.3 Shirer, William 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ISBN 0671728687.
- ^ 10.0 10.1 Wegner, Bernd. From Peace to War: Germany, Soviet Russia, and the World, 1939-1941. Berghahn Books. 1997. ISBN 1571818820.
- ^ Cohen, Yohanon. Small Nations in Times of Crisis and Confrontation. SUNY Press. 1989. ISBN 0791400182.
- ^ 12.0 12.1 12.2 12.3 Philbin III, Tobias R. The Lure of Neptune: German-Soviet Naval Collaboration and Ambitions, 1919 - 1941.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4. ISBN 0872499928.
外部链接
[编辑]- 1940 年 2 月 26 日,德国外交部商业政策司东欧和波罗的海处处长卡尔‧施努尔 (Karl Schnurre) 博士发表《德苏贸易协定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