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克莱伯
埃里希·克莱伯 Erich Kleiber | |
---|---|
音乐家 | |
出生 | |
逝世 | 1956年1月27日 | (65岁)
职业 | 指挥家 |
母校 | 布拉格音乐院 |
儿女 | 维罗妮卡·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 |
音乐类型 | 古典音乐 |
活跃年代 | 1911-1956 |
埃里希·克莱伯(德语: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其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指挥家。
克莱伯出生于维也纳,毕业于布拉格音乐院,指挥事业则从地方起家,历任达姆施塔特、巴门-埃尔伯费尔德、杜塞尔多夫、曼海姆等剧院,1923年受邀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奠定其名声。1933年纳粹德国成立,为表立场,克莱伯辞去柏林职务,1935年举家迁居布宜诺斯艾利斯,余生则以客席指挥为业。
克莱伯棒下的莫扎特、贝多芬及理查德·施特劳斯诠释特别受到肯定,他亦是积极的当代音乐支持者,指挥了贝尔格《伍采克》的首演。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1890年8月5日,埃里希·克莱伯出生于维也纳第四区,五岁时他的父亲过世,母亲亦于翌年逝世,克莱伯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1900年,他返回维也纳,在那里他目睹了金色大厅、人民歌剧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地的演出,并亲炙了古斯塔夫·马勒的丰采。在一次聆听马勒亲自指挥其第6号交响曲的演出后,克莱伯决定成为一名指挥[1]。
1908年7月,克莱伯前往布拉格查理大学,修习艺术、哲学与哲学史等科目。而后,他申请转往布拉格音乐院就读,校方批准了他的申请,但言明必须在特定的科目达到标准,否则必须于一年后自行离校,而克莱伯透过自学通过了测验[a][2]。1911年,克莱伯开始在布拉格国家歌剧院担任伴奏,达姆施塔特州立剧院的剧院经理偶然发现了克莱伯的才能,力邀他前往任职,克莱伯遂转入达姆施塔特方面。
此后的数年时间,克莱伯陆续在几间重要的剧院工作,包括巴门-埃尔伯费尔德(1919年)、杜塞尔多夫(1921年)、曼海姆(1912年)等地[3]。
指挥生涯
[编辑]1923年,莱奥·布莱奇结束了个人十七年的总监任期,自柏林国立歌剧院离任。其继任者名单包括瓦尔特、克伦佩勒等人,惟接洽未果。克莱伯在指挥一次《费德里奥》的演出后,当即受邀继任该院音乐总监一职,双方达成了五年的合约协议[4]。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描述,克莱伯在柏林的工作“异常高效”[3]:
柏林时期使克莱伯获得了国际性的名声,此后他陆续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纽约等地客席演出。随着纳粹掌权,当局将贝尔格作品《露露》判为“颓废音乐”,为表立场,克莱伯于1934年辞任。他对贝尔格表示,虽然曾多次收到入党邀请,他从未考虑入党[b][5]。离开柏林之前,克莱伯在一场音乐会中安排了节选自《露露》的音乐组曲,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这场演出大获成功[6]。这之后,克莱伯履行了合约内剩余的演出场次,而后于1935年1月举家离开德国[7]。
此后的克莱伯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基地,辗转于各地客席、演出,他的足迹遍布智利、乌拉圭、墨西哥与古巴等国[3]。1935年,他指挥了伦敦交响乐团,这是他的英国初登场。另外他也频繁造访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以及其他欧洲主要城市。1938年,应汤玛斯·比彻姆之邀,克莱伯前往科文特花园指挥《玫瑰骑士》演出。1939年4月,克莱伯拒绝了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邀约,明确表示了对墨索里尼政权的反对。克莱伯说[8]:
我听闻了斯卡拉拒犹太人于外的消息。音乐,就如同空气与阳光般,应为所有人所享有。在如此艰难的时刻,此一慰藉如果仅因为种族、宗教的考量而被剥夺,那么,身为一名基督徒与艺术工作者,我将无法与(这样的政权)合作。
战后,克莱伯重返欧洲舞台,并大力协助皇家歌剧院的重整[c]。剧院方面曾邀请他担任音乐总监,克莱伯并未应允[9]。此外,他一度有机会返回维也纳,担任国家歌剧院的总监,惜未成行。1948–55年间,克莱伯为迪卡唱片录制了为数不少的作品[10]。1953年,克莱伯则在罗马指挥了瓦格纳《指环》全本演出[d]。
1951年,克莱伯应东德当局之邀,重返柏林国家歌剧院。对于这次任职,舆论及泛民派人士不表认同,柏林爱乐乐团更取消了预定由克莱伯指挥的演出。对此,克莱伯则认为自己定位应该是东、西德的“桥梁”[12]。1955年,受战事波及的柏林国家歌剧院主建筑重新整修完成,然而当局将腓特烈二世像迳予拆除的行动,引来了克莱伯的不安,他将此举视为政治干预艺术的显著迹象。“我认为,老剧院的精神在这座新建筑中已荡然无存。”克莱伯写道,并在新剧院剪彩前再次辞去音乐总监一职。鉴于西德一方对他亦无好感,克莱伯自此远离柏林乐坛[13]。在传记作者约翰·罗素眼中,柏林的争端对晚年的克莱伯造成了沉重打击,甚至为此抑郁寡欢[14]。1956年1月27日,克莱伯于苏黎世猝逝,享年65[15]。
作品
[编辑]作曲
[编辑]克莱伯在指挥之余亦从事作曲,他的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随想曲,以及室内乐、钢琴作品与歌曲等[3]。
录音
[编辑]克莱伯在英国Decca唱片公司留下几个经典的录音如贝多芬的第三、五、七号交响曲;歌剧也有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与莫札特的费加洛婚礼。
格罗夫评论说,克莱伯录制的玫瑰骑士、费加罗的鼻子和贝多芬的交响曲“都展示了他非凡的节奏控制和动态灵活性”[16],其中许多已通过数字传输重新发行。
获奖与荣誉
[编辑]评价
[编辑]⋯⋯杰出的莫扎特、贝多芬及理查德·施特劳斯作品指挥者,不与耽溺式的浪漫诠释为伍,拒绝伪误的演奏习惯,并且勤奋地研读总谱。他能把握作品的全局观,以不失客观的角度诠释之,并因此获得了乐团成员及歌者们亘久的敬重。—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3]
个人生活
[编辑]埃里希·克莱伯是法兰兹·奥托·克莱伯(Franz Otto Kleiber)与Vroni Schöppl之子[18]。
1926年,克莱伯与露丝·古德里奇(Ruth Goodrich)成婚,婚后育有一子(卡尔)一女(维罗妮卡)[19][17][20]。
1936年,克莱伯取得阿根廷公民身份[17]。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Russell, pp. 28–29
- ^ Russell, p. 33
- ^ 3.0 3.1 3.2 3.3 3.4 Brunner, Gerhard. "Kleiber, Erich",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etrieved 2020-0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ussell, pp. 62–63
- ^ Notley, p. 224
- ^ Notley, p. 257
- ^ Russell, pp. 148 & 159
- ^ "Musical Notes from Abroad", The Musical Times, April 1939, p. 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altrecht, p. 173
- ^ Stuart, Philip. Decca Classical 1929–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20-05-25.
- ^ Brown, p. 441
- ^ Russell, p. 220
- ^ Russell, p. 228
- ^ Russell, p. 227
- ^ Russell, p. 245
- ^ Kleiber, Erich. Grove Music Online.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英语).
- ^ 17.0 17.1 17.2 "Kleiber, Erich, (5 Aug. 1890–27 Jan. 1956), orchestral conductor, professor, general music director", Who's Who &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Retrieved 2020-05-25
- ^ Russell, pp. 20–21
- ^ Hart, p. 86
- ^ Barber, Charles "Kleiber, Carlos",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Retrieved 2020-0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文献
- Brown, Jonathan. Great Wagner Conductors: A Listener's Companion. Canberra: Parrot Press. 2012 [2020-09-11]. ISBN 978-0-987155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Culshaw, John. Ring Resounding.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67. ISBN 978-0-436-11800-5.
- Haltrecht, Montague. The Quiet Showman – Sir David Webster and the 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Collins. 1975. ISBN 0-00-211163-2.
- Hart, Philip. Conductors: A New Generation. London: Robson. 1980. ISBN 978-0-86051-098-7.
- Notley, Margaret. Alban Berg, and the Shadow of Politics: Documents of a Troubled Year year, 1934. Christopher Hailey (编). Alban Berg and His World.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23–268. ISBN 978-0-691-14855-7. JSTOR j.ctt7rg0g.11.
- Russell, John. Erich Kleiber: A Memoir. London: Andre Deutsch. 1957. OCLC 7528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