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龍瑛宗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延伸閱讀

[編輯]

自條目內文移動,提供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研究。燈火闌珊處留言2018年5月1日 (二) 03:48 (UTC)[回覆]

相關研究

[編輯]

書籍

[編輯]
資料列表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12月為止,已知的有:

  • 陳萬益、陳建忠等人/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龍瑛宗》,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初版。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臺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
  • 周芬伶著 劉文甫修訂 劉知甫口述(龍瑛宗子) 《龍瑛宗傳》 印刻文學 2015年

期刊論文

[編輯]
資料列表

使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2016年6月4日為止,以龍瑛宗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單篇論文有:

  • 徐裕軒,〈龍瑛宗的俄國文學認識〉,2015年7月《新竹文獻》。
  • 王惠珍,〈文學地景的想像與重構:以跨時代作家龍瑛宗的故鄉書寫為例〉,2015年4月《臺灣學誌》。
  • 李進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接受〉,2014年10月《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
  • 羅詩雲,〈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2014年6月《臺灣文學學報》。
  • 蔣富璧,〈從巴什拉的《夢想的詩學》論龍瑛宗自譯詩作〉,2014年4月《雲漢學刊》。
  • 王俐茹,〈彌合歷史的艱難--以作家龍瑛宗、楊雲萍戰後初期(1945~1949)的「中國」歷史敘事為例的探討〉,2014年3月《臺北文獻》。
  • 呂正惠,〈被殖民者的創傷及其救贖--臺灣作家龍瑛宗後半生的歷程〉,2014年1月《澳門理工學報》。
  • 張詩勤,〈理想戀愛的追求與幻滅--重讀龍瑛宗「午前的懸崖」〉,2013年6月《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
  • 林柏燕,〈蠹魚之瞳與海蜇之夢--談龍瑛宗與吳濁流〉,2013年3月《新竹文獻》。
  • 向陽,〈喑啞的能言鳥--龍瑛宗的書寫語境〉,2012年8月《文訊》。
  •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劉文甫,〈同時代的兩位作家--龍瑛宗與西川滿〉,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劉知甫,〈孤獨的蠹魚--我的父親龍瑛宗〉,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楊鏡汀,〈龍瑛宗全集文獻篇補遺〉,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范明煥,〈從〈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到〈夜流〉談龍瑛宗筆下的人物刻劃 〉,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溫若含,〈「她者」為誰存在?--以龍瑛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轉變歷程為研究個案〉,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曾馨霈,〈「南方」概念與表象--以龍瑛宗的小說為中心〉,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王俐茹,〈傳統與現代的並存--論龍瑛宗小說中的鄉村意義〉,2012年6月《新竹文獻》。
  • 范明煥,〈從文學作品中探索龍瑛宗的家族〉,2011年12月《新竹文獻》。
  • 林姵吟,〈沉默的她者--重探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2011年12月《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 劉克襄,〈回到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的南方之旅〉,2011年10月《印刻文學生活誌》。
  • 張良澤,〈憶 龍瑛宗先生--兼談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會議」〉,2011年4月《新竹文獻》。
  • 胡紅波,〈龍瑛宗〈夜流〉的文化解讀〉,2011年4月《新竹文獻》。
  • 楊國鑫,〈吳濁流與龍瑛宗小説中的山歌〉,2011年4月《新竹文獻》。
  • 李淑媛,〈不歌唱的詩人--淺論龍瑛宗的詩觀與詩作〉,2011年4月《新竹文獻》。
  • 藍士博,〈杜甫在長安,杜南遠在臺灣--從《龍瑛宗全集》與《杜甫在長安》談起 〉,2011年4月《新竹文獻》。
  • 陳萬益,〈戰鼓聲中的鎮魂者--龍瑛宗研究綜述〉,2011年3月《文訊》。
  • 王慧芬,〈龍瑛宗戰爭期小說(1937~1945)中臺灣知識份子的形塑與省思〉,2011年2月《仁德學報》。
  • 林巾力,〈帝國底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2011年2月《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王惠珍,〈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2011年2月《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王惠珍,〈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2010年4月《臺灣學誌》。
  • 陳建忠,〈熱帶的憂鬱--談龍瑛宗文學中的幾種植物〉,2009年4月《新地文學》。
  • 胡紅波,〈龍瑛宗〈夜流〉版本和篇名釋義〉,2009年7月《臺灣文學評論》。
  • 陳祈伍,〈調適與轉化--龍瑛宗戰後初期的文學創作(1945-1946)〉,2009年5月《南榮學報》。
  • 徐麗霞,〈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異化--以龍瑛宗小說為例〉,2009年1月《實踐博雅學報》。
  • 王惠珍,〈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2007年12月《東華漢學》。
  • 蔣淑貞,〈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2006年12月《客家研究》。
  •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2005年4月《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2005年7月《成大中文學報》。
  • 侯如綺,〈論龍瑛宗一九四五年的兩篇小說「青天白日旗」與「從汕頭來的男子」〉,2004年1月《華梵人文學報》。
  • 戶田一康,〈ある臺灣人公學校教師の死--日本語教育史的観點から龍瑛宗『宵月』を読む〉,2003年12月《臺灣日本語文學報》。
  •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2003年8月《臺灣文學學報》。
  • 林積萍,〈我纖細的悲哀,期待着靜靜相對--從「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談龍瑛宗的文學世界〉,2003年5月《黎明學報》。
  • 程昇輝,〈美麗的哀愁--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2003年4月《臺灣文學評論》。
  • 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2002年7月《臺灣文學評論》。
  • 李秋慧,〈龍瑛宗光復前小說人物探索〉,2000年12月《臺南師院學生學報》。
  • 張錡堂,〈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2000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說〉,2000年8月《臺灣文藝》。
  •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 〉,2000年4月《文學臺灣》。
  •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上),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鍾肇政,〈一個時代的結束--悼念龍瑛宗先生〉,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葉石濤,〈敬悼龍瑛宗先生〉,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陳千武,〈懷念前輩作家龍瑛宗先生〉,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陳萬益,〈龍瑛宗與「今日之中國」--記六0年代一段軼事〉,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2000年1月《文學臺灣》。
  • 朱家慧,〈龍瑛宗與一九四一〉,2000年1月《淡水牛津文藝》。
  • 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2000年1月《淡水牛津文藝》。
  • 林柏燕,〈龍瑛宗先生和他的代表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導讀〉,1999年12月《新竹文獻》。
  • 許維育,〈龍瑛宗生平事略〉,1999年11月《文訊》。
  • 李敏勇,〈殞落的星--紀念小說家龍瑛宗〉,1999年10月《文學臺灣》。
  • 周芬伶,〈龍瑛宗與其「女性描寫」〉,1997年7月《東海學報》。
  •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1997年6月《中國文化月刊》。
  • 陳翠英,〈失落與重建--試論龍瑛宗「紅塵」的歷史記憶〉,1998年12月《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 江仁傑,〈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臺灣知識份子與階級〉,1998年3月《臺灣歷史學會通訊》。
  • 葉昊謹,〈現代文學名家的第二代(7)--劉知甫願作父親龍瑛宗的知己〉,1997年11月《國文天地》。
  • 施懿琳,〈認同矛盾掙紮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199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1997年7月《文學臺灣》。
  •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1997年4月《臺灣新文學》。
  • 許維育,〈理想的建構--談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與呂赫若「玉蘭花」〉,1996年12月《水筆仔》。
  •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1996年10月《聯合文學》。
  • 羊子喬,〈大家都急着想和他見面的龍瑛宗〉,1995年7月《文訊》。
  •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夫」、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1995年5月《聯合文學》。
  • 鍾肇政,〈殖民地文學巨擘--龍瑛宗:文壇交友錄之一〉,1994年1月《文學臺灣》。
  • 游喚,〈龍瑛宗的臺灣文化典故〉,1992年12月《明道文藝》。
  • 莊淑芝,〈宿命的女性--論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記錄」和「不知道的幸福」〉,1991年10月《國文天地》。
  • 呂興昌,〈自主的文學世界性的視野--評[龍瑛宗等著]《臺灣作家全集》〉,1991年7月《文訊》。
  • 王雅萍,〈一個被時代捉弄的文學生命﹣﹣我看龍瑛宗其人及其作品〉,1989年12月《史學》。
  • 彭瑞金,〈龍瑛宗的第二個文學夢--評《杜甫在長安》〉,1988年2月《文訊》。
  • 丘秀芷,〈黃昏的荒原:訪龍瑛宗先生〉,1985年6月《文訊》。
  •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戰時的臺灣文學〉(下),1985年2月《文學界》。
  •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戰時的臺灣文學〉(上),1984年11月《文學界》。

論文集論文

[編輯]
資料列表

使用「臺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12日為止,以龍瑛宗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單篇論文有:

  • 新妻佳珠子/著、陳靜慧/譯,〈關於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國際漢學論叢‧第一輯》。
  • 施淑,〈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彭瑞金黃英哲,〈《橋》副刊論爭與戰後初期臺灣文學重建〉,《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
  • 陳大道,〈寫實潮流裏的浪漫作品—閱讀龍瑛宗〈杜甫在長安〉〉,《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游玉楓,〈沈淪與覺醒:試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興大中文所第一屆碩職專班研究生論文集》。
  •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下村作次郎/著、劉惠楨/譯,〈龍瑛宗の「宵月」-『文芸首都』同人、金史良の手紙〉,《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下村作次郎/著、劉惠楨/譯,〈龍瑛宗的<宵月>-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信談起〉,《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施懿琳,〈認同矛盾掙紮下的雙鄉人-試論龍瑛宗戰後長篇小說《紅塵》〉,《跨語、漂泊、釘根》。
  •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與反抗〉,《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族與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
  •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典範的反思》。
  •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
  • 陳麗芬,〈文學史論述與日據時期的臺灣文學-兼論龍瑛宗的小說〉,《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臺灣到香港》。
  •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說〉,《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
  •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的小知識份子形象〉,《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
  • 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
  • 莫渝,〈交淺仰慕深—龍瑛宗的微笑與寂寞〉,《新詩隨筆》。

學位論文

[編輯]
資料列表

使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龍瑛宗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

  • 張郁琦,〈龍瑛宗文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79/碩士。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84/碩士。
  •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86/碩士。
  •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91/碩士。
  •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 : 臺灣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関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囯文學専攻/93/博士。
  • 鄧延桓,〈龍瑛宗研究 : 「パパイヤのある街」、「黃家」、「蓮霧の庭」を論ずる〉(中文名稱:龍瑛宗研究-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黃家>,<蓮霧的庭院>),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93/碩士。
  •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94/碩士。
  • 莊惠甄,〈龍瑛宗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5/碩士。
  • 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95/碩士。
  • 林惠萍,〈小說與人生:龍瑛宗〈趙夫人的戲畫〉之析論〉,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96/碩士。
  • 郭昭妤,〈龍瑛宗《紅塵》及其美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7/碩士。
  • 沈妍,〈龍瑛宗小說的男性形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97/碩士。
  • 陳祈伍,〈激越與戰慄:臺南地區的文化發展─以龍瑛宗、葉石濤吳新榮莊松林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99/博士。
  • 吳昱慧,〈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99/碩士。
  • 吳心妤,〈龍瑛宗小說中的夫妻像-以1945年以前的小說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99/碩士。

紀錄片、影音資料

[編輯]
資料列表

使用「全國圖書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12日為止,已知的有:

  • 李行、吳秀菁、井迎兆等人/導演,〈作家身影系列2:文學赤子的美麗與哀愁─龍瑛宗〉,臺北市:春暉國際,2000年。
  • 公共電視製作,〈文學作家說演劇場3:苦悶幽情: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街道〉,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