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DVB-C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碼有線視像廣播(英語: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 Cable, DVB-C)為有線數字電視的歐洲標準(DVB),用於利用同軸電纜傳送數字電視節目。該系統使用帶有除錯碼正交振幅調制傳輸MPEG-2/MPEG-4標準數碼音訊/數碼視像流。該標準於1994年由歐洲電訊標準協會頒佈,不久後成為歐洲、亞洲和南美洲使用最廣泛的有線數字電視標準[1]。它部署在全球範圍內的大多數有線電視網與SMATV系統中。

技術說明

[編輯]

DVB-C廣播器材

[編輯]
DVB-C傳輸系統方案

參考上圖,下文是對單個處理器的簡短描述。

  • 源編碼和 MPEG-2多路復用:音視像和數據流被多路復用為MPEG節目流。單組或多組MPEG-PS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MPEG傳輸流。這是由家用機頂盒或相關的可集成解碼器(如Conax)模塊。傳輸的MPEG-2允許的位元率取決於多種調制參數:它的有效範圍約在6~64Mbit/s左右(完整列表參見下圖)。
  • 多路復用兼容和能量分散:系統將MPEG-TS識別為固定長度(188字節)的數據包序列。使用能量分散技術,字節序列經過去相關
  • 外部編碼:對傳輸的數據應用一級保護,使用非二進制區塊碼里德-所羅門碼RS (204, 188) 代碼,每188位元組最多可糾正八處錯誤字節包。
  • 外部交錯復用器:交錯復用用於重排傳輸的數據列,對長序列錯誤將更加堅固。
  • 字節/M-元組轉換:數據字節被編碼為位m元組(m等於4到8之間的整數)
  • 差分編碼:為取得旋轉不變星座圖,本單元應對每個符號的兩個最高有效位進行差分編碼。
  • QAM映射:將位元序列映射成複數符號的基帶數碼序列。有 5 種允許的調制模式:16-QAM、32-QAM、64-QAM、128-QAM、256-QAM。
  • 基帶整形:通過升餘弦整形濾波器對QAM訊號進行濾波,以消除接收端的串擾。
  • 數模轉換器和前端:數碼訊號通過數碼類比轉換器轉換成類比訊號,再經由射頻前端調為射頻
DVB-C 系統的可用位元率 (Mbit/s)
調制 帶寬 (MHz)
2 4 6 8 10
16-QAM 6.41 12.82 19.23 25.64 32.05
32-QAM 8.01 16.03 24.04 32.05 40.07
64-QAM 9.62 19.23 28.85 38.47 48.08
128-QAM 11.22 22.44 33.66 44.88 56.10
256-QAM 12.82 25.64 38.47 51.29 64.11

DVB-C接收器材

[編輯]

接收機頂盒採用的技術與傳輸中使用的技術是雙重的。

  • 前端和模數轉換器:使用類比數碼轉換器將類比射頻訊號轉換為基帶並後轉為數碼訊號。
  • QAM解調
  • 均衡化
  • 差分解碼
  • 外交錯
  • 外解碼
  • 多路復用適配
  • MPEG-2解復用和源解碼
  • 可程式傳輸流

DVB-C2

[編輯]

2008年2月18日,歐洲電訊標準協會宣佈將在年內制定DVB-C2標準並開始「技術徵集」[2]。包括類比程序和專利權資訊在內的提案可在當年6月16日前提交。

DVB-C2的研究結果已明確表明,有技術可以使第二代DVB有線傳輸系統的性能高度接近理論上的山農極限,因此未來的任何改進都將無法證明引入顛覆性的第三代有線電視系統 的合理性。
DVB-C2 CfT

通過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編碼和調制技術,DVB-C2在相同條件下預計可提供叫此前高出三成的頻譜效率,並且對HFC網絡的優化預計可使下行信道容量增益超六成。

DVB-C2標準最終於2009年4月獲得數碼視像廣播指導委員會批准。

在DVB-C2模式下,單個八兆赫茲的物理頻道在使用4096-QAM時位元率可達83.1Mbit/s;未來的改進將兼容16384-QAM和65536-AQAM調制,屆時每一個物理頻道的位元率可達97Mbit/s和110.8Mbit/s[3]

下表為DVB-C2與DVB-C的區別:

DVB-C DVB-C2
輸入界面 傳輸流 傳輸流通用流封裝
模式 恆定編碼和調制 可變編碼和調制以及自適應編碼和調制
前向錯誤更正 里德-所羅門碼 低密度奇偶檢查碼 + BCH碼 1/2、2/3、3/4、3/5、4/5、5/6、6/7、7/8、8/9、9/10 [4]
調制 單載波正交振幅調制 絕對正交頻分複用[5]
調制模式 16-QAM~256-QAM 16-QAM~4096- QAM
保護間隔 不適用 1/64 或 1/128
快速傅里葉變換大小 不適用 4000[6]
交錯 位元交錯 位元時間和頻率交織
引導 不適用 分散和連續引導

使用DVB-C的國家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VB-C will surpass US´ cable technologies in 2013 in Latin America. NexTV Latam. 2019-02-22 [2019-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3). 
  2. ^ Second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Cable Networks. Call for Technologies (PDF). www.dvb.org. [2009-02-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19). 
  3. ^ Dr. Dirk Jaeger. DVB-C2 Gets Reality - Facts and Figures on a New Transmission Approach.. 8th Broadb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Gdynia. ReDeSign Project. 2010-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4. ^ ETSI EN 302 769 V1.3.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e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able systems (DVB-C2) (PDF). DVB consortium. 2015-10-01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2). 
  5. ^ ETSI TS 102 991 V1.3.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DVB-C2) (PDF). DVB consortium. 2016-01-01 [2022-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31). 
  6. ^ DVB-C2 The second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for broadband cable (PDF). Dirk Jaeger, Philipp Hasse, Joerg Robert, Institut fuer Nachrichtentechnik at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raunschweig. 2009-04-08 [2013-0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0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