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天
外觀
馬鶴天(1877年—1962年),名鳴鸞,以字行,山西省芮城縣古仁村人,中華民國教育家、官員。[1][2]
生平
[編輯]早年,馬鶴天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歸國後,歷任西北邊防督辦公署教育科科長、北平民國大學總務長、蘭州中山大學校長、甘肅學院院長、甘肅省政府委員、甘肅省教育廳廳長、國民政府銓敘部育才司司長、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1923年,發起並創建中華西北協會,後來同顧頡剛、黃奮生、韓儒林、趙守玨等人創建中國邊疆學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奉命擔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大員,並任九世班禪回藏專使行署參贊。[1]
1930年代的第二次中國邊疆研究高潮中,馬鶴天是代表人物之一。黃奮生稱:「馬鶴天先生,以致力邊疆事業,為其平生抱負,一般人熱騰騰地在內地通都大邑翻筋斗兜圈子的時候,而他發憤急起,不避艱險,先到西北,繼到蒙古,又赴東北,更去康藏,偉大的中國邊疆,幾乎都留下他的足跡。《內外蒙古考察日記》的問世,風行全國,提示了國人對於朔方不少認識。」 馬鶴天在《蒙古行》中稱:「生平樂遠遊,暇輒履新地。」「願借明駝足,遂我長征志。」[1]
之後,他到南京國民政府工作,先後任銓敘部育才司長、蒙藏委員會護送班禪回藏專使、榆林回藏辦事處回藏專使、張家口回藏辦事處處長。著有《東北考察記》、《內外蒙古考察記》、《菲律賓考察記》、《赴藏日記》等,對中國邊疆地理做出顯著研究成果,成為邊疆地理學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鶴天先後在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1962年病逝於北京[3]。
著作
[編輯]- 《西北考察記(青海篇)》
- 《甘青藏邊區考察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