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秋
顧正秋 | |||||
---|---|---|---|---|---|
女演員 | |||||
本名 | 丁祚華 | ||||
國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
逝世 | 2016年8月21日 | (86歲)||||
職業 | 京劇演員 | ||||
宗教信仰 | 佛教 | ||||
配偶 | 任顯群(作為其外室) | ||||
兒女 | 二子一女 任和鈞、任志明、任祥 | ||||
|
顧正秋(1929年10月5日—2016年8月21日)[1],原名丁祚華,又名丁蘭葆,生於中國大陸南京,台灣京劇演員,工旦行,被推崇為「一代青衣祭酒」。
生平
[編輯]在南京出生,1933年移居上海,1939年送去民辦上海戲曲學校學戲。
1939年,乾媽顧劍秋將她改名顧小秋,送往上海戲曲學校學戲,是第一屆(也是唯一的一屆)正字科,改名顧正秋。她是入學考第1名的新生,第1名的畢業生。師從關鴻賓、王燮元(鼓師)、趙大剛(琴師)、吳富琴(程硯秋派青衣)、黃桂秋(自成1派的青衣男演員)、魏蓮芳(梅蘭芳派青衣)、張君秋、趙桐珊(藝名芙蓉草)等。1944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曾在上海參加馬連良劇團和譚富英劇團的公演,與馬連良、譚富英演對手戲,譚富英還收她做乾女兒;被認為是兩岸劇界「集最多名師真傳於一身的青衣祭酒」[2]。
童年入行展露天份,十多歲成名;1946年自組劇團「顧正秋劇團」(挑班)開始登臺唱戲。1948年帶顧劇團赴台灣於臺北市永樂戲院表演。因極為賣座,檔期延長,然而適逢國共戰爭戰勢惡化,從此長留台灣。顧在永樂戲院一連表演了五年,每週日為勞軍義務演出、多次赴前線為軍隊演出。被認為對台灣的國劇發展有「開荒播種之功」,且有助當局安撫人心、鼓舞士氣。[2]
25歲時,與已婚的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廳長任顯群產生婚外情,成為其外室,之後解散劇團,與任居於金山農場,僅於一些慈善義演登臺。
1980年代,應華視之邀,復出拍了10部電視京劇:《漢明妃》、《玉堂春》、《硃痕記》、《鎖麟囊》、《白蛇傳》、《新文姬歸漢》、《四郎探母》、《韓玉娘》、《王寶釧與薛平貴》、《汾河灣》,與周正榮、哈元章、馬元亮等合演。
1987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89年獲美華藝術協會「終身藝術成就獎」。有兩本相關傳記《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奇緣此生顧正秋》,由作家季季所撰[2]。
1990年代,她灌錄一套《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唱腔音樂專輯,請李寶春(在中國文化大學教書的前中國京劇院演員,中國京劇院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京劇院)、馬元亮(富連成科班出身的丑行演員)等合演,林鑫濤(中國京劇院作曲員、琴師,曾任職上海京劇院)和金國賢(上海京劇院作曲員、琴師)擔任音樂指導和京劇胡琴(京胡),侯佑宗的學生劉大鵬打鼓,包括《坐宮》、《祭塔》、《蘇三起解》、《鎖麟囊》、《賀后罵殿》、《王昭君》6部戲,得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獎助。
2003年,她榮獲第7屆國家文藝獎。
2016年8月21日因敗血性休克過世,享壽87歲[3]。8月22日,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顧是國寶級的藝術家,辭世是文藝界損失[2]。
家庭
[編輯]與任顯群生有三個子女:任和鈞、任志明與任祥。女兒任祥,嫁給建築師姚仁喜後冠夫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