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島海軍學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島海軍學校校址,原德軍毛奇兵營,今登州路77號海軍大院

青島海軍學校,簡稱青島海校,建立於1933年,1941年停辦。前身為東北海軍葫蘆島航警學校,後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訓練學校之一,著名畢業生有馬紀壯劉廣凱宋長志等人[1]

中華民國海軍官校的前身。

歷史

[編輯]

青島海校源自於奉系東北海軍。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慘敗,當張作霖的專列退經秦皇島時,突遭直系控制的中央海軍的猛烈炮擊,幾乎擊中張作霖的火車專列,使專列白天不敢通過、晚上不敢明燈。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宣佈東三省脫離北洋政府,實施聯省自治。1922年將吉黑江防艦隊脫離海軍部管轄,改屬東三省保安司令部指揮,設東北航警處,任命沈鴻烈為處長,負責創建海軍事務,揭開了創建東北海軍的序幕。張作霖深感「蓋謀東北海軍之強盛,要創辦海軍,必須先培訓各項人才為主,而教育機關,實其命脈之所寄。」

1923年1月,海軍上將沈鴻烈葫蘆島炮台山右側的一座洋樓飯店裏(當時大連、安東均為日本控制)創辦東北航警學校,逐步建立了奉系自己的海軍。張學良任學校監督,留日海軍軍官凌霄為首任校長。設立初級軍官班和學兵班,軍官班設航海、輪機專業,招收高中生,學制3年,其中實習1年。課程設置有國文、英文、數學、化學、測量、船藝、魚(水)雷、槍炮、通信、陸戰、航海、天文、氣象、蒸汽機、內燃機、鍋爐學、造船學和電機學等,畢業後授予少尉軍銜。學兵班招收16歲以上高小畢業生入校,校訓、艦訓共2年,培養艦艇各類專業軍士和水兵。軍官班共兩屆,其中航海班48名,輪機班38名。學兵班8期共畢業1500人,大多分配到東北海軍各艦任職。

1928年12月28日東北易幟,東北航警學校改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東北行營管轄。1930年改名為葫蘆島海軍學校九一八事變後,1931年底葫蘆島海軍學校遷至威海劉公島。1933年8月又遷至青島,改名為青島海軍學校,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張學良為委員會長)管轄。

由此校畢業的學生,被稱為「青島系」,或「東北系」,形成中華民國海軍四大派系之一。當時的海軍部長陳紹寬出身閩系,認為此校學生不夠資格擔任中華民國海軍,拒絕分發派任。使得青島系與電雷學校的畢業生結合,與閩系形成對抗關係。

對日抗戰時,1937年遷校至湖北宜昌,後又遷至四川萬縣,為青島海校第五期學生。1938年,電雷學校遭解散,電雷學校第三期、第四期學生併入青島海校。同年,來自馬尾海校的七名學生加入青島海校。1939年,黃埔海校停辦,第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學生被併入青島海校[1]。此時,中華民國的四大海軍學校都被併入青島海校,分為航海甲班、輪機甲班、航海乙班、航海丙一班、航海丙二班、輪機丙班共六個班,約三百人。在第五期乙班結業後,於1941年3月,青島海校停辦。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山東青島。其後在青島設立中央海軍訓練團。1947年,在上海的中央海軍學校遷至青島,與中央海軍訓練團合併,成為中華民國海軍官校

風格

[編輯]

因為青島海校的創校者沈鴻烈凌霄與教官們多自日本留學回國,所以青島海校的教育方式與日本海軍相近[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青岛海军学校变迁史 抗战中成海校龙头. 青島日報. 2014-04-28 [2019-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