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量法
在分析化學中,銀量法是一種涉及銀離子的滴定方法。通常情況下,它被用於測定樣品中的氯化物的量。樣品溶液用已知濃度的硝酸銀溶液進行滴定。氯離子與銀(I)離子反應,得到不溶的氯化銀:
- Cl− (aq) + Ag+ (aq) → AgCl (s) (Ksp = 1.70 × 10−10)
佛爾哈德法
[編輯]佛爾哈德法是返滴定的一個例子,為紀念雅各布·福爾哈德而命名。此方法包括了將過量的硝酸銀加入到滴定液中、將氯化銀過濾,以及用硫氰酸銨滴定剩餘的硝酸銀,[1]並且使用在終點處會形成血紅色[Fe(OH2)5(SCN)]2+的硫酸鐵銨作為指示劑:
- Ag+ (aq) + SCN− (aq) → AgSCN (s) (Ksp = 1.16 × 10−12)
- Fe(OH)(OH2)52+ (aq) + SCN− (aq)→ [Fe(OH2)5(SCN)]2+ + OH−
影響因素有:酸度和沉澱的吸附能力。一般酸度在0.1~1mol/L之間,酸度過低影響紅色Fe(SCN)紅色絡合物的生成,因為鐵離子水解。AgCl沉澱對構構晶離子有吸附作用。
莫爾法
[編輯]在因卡爾·弗里德里希·莫爾而得名的莫爾法中,鉻酸鉀是指示劑,在所有氯離子反應完後,生成紅色的鉻酸銀:
- 2Ag+ (aq) + CrO42- (aq) → Ag2CrO4 (s) (Ksp = 1.1 × 10−12)
該方法需要在接近中性時進行,因為在pH較高時會生成氫氧化銀,而pH較低時則會產生H2CrO4,降低鉻酸根離子濃度,並延緩沉澱的生成。碳酸鹽和磷酸鹽會沉澱銀,因此需要將其掩蔽來防止不精確的結果。
莫爾法可以用於將樣品與乙酸鈣,然後乙酸鐵點燃以測定樣品中的總氯含量。乙酸鈣用於「固定」自由氯、沉澱碳酸鹽並緩衝所得的溶液。乙酸鐵用於去除磷酸鹽。所有的氯被溶出殘渣,並進行滴定。[1]
法揚斯法
[編輯]在以卡西米爾·法揚斯的名字命名的法揚斯法中,一般用二氯熒光素(DCF)作為指示劑;終點的標誌是綠色的懸浮液突變為粉紅色。在終點之前,氯離子一直保持過量。它們吸附在AgCl表面,賦予該粒子負電荷。當超過當量點時,過量的銀(I)離子吸附在氯化銀表面,賦予其正電荷。像二氯熒光素這樣的陰離子染料被吸引至微粒,並在吸附時經歷顏色變化,表示到達終點。伊紅(四溴熒光素)在溴化物、碘化物和硫氰酸鹽陰離子的滴定中較為適用,比用二氯熒光素得到的終點更為清晰。它不適用於對氯化物陰離子的滴定中,因為它比氯離子更容易吸附在AgCl上。[2]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Yoder, Lester. Adaptation of the Mohr Volumetric Method to General Determinations of Chlorine.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1919, 11 (8): 755. doi:10.1021/ie50116a013.
- ^ Harris, Daniel Charles.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6th.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2003: 142–143. ISBN 0-7167-4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