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飯碗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8年9月10日) |
鐵飯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詞,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度穩定、沒有失業風險的工作和工資體制,因為漢語語境經常以「飯碗」指代工作,加上此類工作的永久性和穩定性,使到工作本身允如鐵一般地堅硬,所以高度穩定的工作就有了此一稱號。公務員、軍官、警察及公立學校教學職員以及事業單位的在編人員等都基本上屬於鐵飯碗。
鐵飯碗的歷史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私有企業被國有企業取代,而政府成為了國家最大的僱主。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會被派到單位裏面工作,而不需要經過由市場來決定的人力市場求職。嚴格來說,所有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工人都是公務員,而他們在單位的工作是有終身保障性的,他們除了每個月的工資以外,就算在退休之後還能從單位裏支取工資。
為了要確保所有的人都有工作,這些國有企業往往都聘請了遠高於需求的人員數目,以至這些國有企業都有大量的冗員,經濟效益嚴重低下。坊間一些說法是國有企業的工作「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意思是說不論工作表現如何,工人都能夠獲得全數的工資。同時,這些國有企業也沒有一個根據表現而擬定的工資制度。以至工人們沒有把工作做好的推動力。雖然後來國有企業也開設了獎金制度,發放獎金給表現好的員工,但畢竟並不能夠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如冗員、低效益等。
冗員和低效益往往都與鐵飯碗拉上關係,鐵飯碗所帶來的另外一些問題還有工人對政府或單位的過分依賴性,以及工人們面臨無法再就業的困境,好處面則是鐵飯碗的僱員工作壓力較低,較沒有壓榨僱員的現象,工作生涯中各方面都穩定,所以在用語中鐵飯碗的工作至今還是偏向一種褒獎詞,稱人搶到了一份好工作。
榮景不再
[編輯]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代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隨着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出現,政府也改變了一些有關於人力資源分配的法規。這些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己的需要進行招聘,也可以根據僱員的表現進行賞罰。
同時,很多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隨着股份化而開始大量減少,當時幾乎有1/3的工人迅間面臨下崗的危機。這些工人有一部分在下崗之後成功的轉型,有的找到了新的工作,有的則成為了民營企業家,但有大部分的下崗工人始終都沒有辦法再就業。這些失業的工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隱憂,有人認為下崗工人將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於2014年7月1日起實施。最大的轉變是將事業單位與職工確定為「合同關係」,打破終身制,實現人員能進能出。至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鐵飯碗」將全面打破。[1]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事业单位明起实行合同制 3000余万职工告别铁饭碗. 中國經濟網. 2014-06-30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