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釉下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勿里洞唐代沉船出水的長沙窯釉下彩瓷碟,在海底歷經千年而毫無腐蝕變色

釉下彩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工藝,也用來指代此類瓷器。20世紀40年代以前,景德鎮又稱釉下彩為「裏繪」。要先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直接描繪紋飾,再外罩無色透明或青釉,最後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1]

產品優點

[編輯]
  1. 彩繪紋樣被釉面保護,永不退色[1]
  2. 含有重金屬的彩料被釉面包裹,不會造成污染[1]

工藝要求

[編輯]

釉下彩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200℃至1250℃左右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釉下彩的着色劑需要足夠的耐火性,以適應高溫的煅燒[1]。現代工業生產的釉下彩器物往往需要1400℃的高溫[2]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馮先銘 1998,第212頁.
  2. ^ Unterglasurmalerei. Porzellan Manufaktur Nymphenburg. [201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6) (德語). 

參考書目

[編輯]
  • 馮先銘; 耿寶昌. 中國古陶瓷圖典. 「九五」國家重點圖書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年1月. ISBN 9787501009244 (中文). 
  • Hamer, Frank, and Hamer, Janet, The Potter's Dictionar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C Black/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4) ISBN 0-8122-3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