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比提·戴維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比提·戴維斯
Bette Davis
1919年的比提·戴維斯
出生露絲·伊利沙伯·戴維絲
Ruth Elizabeth Davis

(1908-04-05)1908年4月5日
 美國麻省洛厄爾
逝世1989年10月6日(1989歲—10—06)(81歲)
 法國塞納河畔訥伊
死因乳腺癌
墓地林茵-荷里活山公墓英語Forest Lawn Memorial Park (Hollywood Hills)
職業演員
活躍時期1929年-1989年
配偶哈蒙·納爾遜
1932年結婚—1938年離婚)

(已歿,享壽67歲)
阿瑟·法恩斯沃思
1940年結婚—1943年喪偶)

威廉·格蘭特·謝里
1945年結婚—1950年離婚)

(已歿,享壽88歲)
加里·梅里爾
1950年結婚—1960年離婚)

(已歿,享壽75歲)
兒女芭芭拉·梅里爾
(1947.5.1-)
瑪歌·梅里爾
(1951.1.6-)
米高·梅里爾
(西元1952年-)

比提·戴維斯(英語: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1989年10月6日),原名露絲·伊利沙伯·戴維絲(英語:Ruth Elizabeth Davis),美國電影電視戲劇演員,兩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百老匯音樂劇登台演出後不久,戴維絲於1930年搬到荷里活居住,然而她早期為環球影業所拍攝的電影並不成功。1932年,她成為了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合約演員,拍攝了多部電影,廣受讚賞。1937年,她離開公司,尋求獨立發展,儘管在這場著名的官司中她敗訴,卻也是她演藝生涯中最成功階段的開始。1940年代末期,她已經是美國電影界頂尖的女演員之一。她的表演充滿激情,事事追求完美。為了能夠具體塑造角色而經常與監製、導演和其他演員深入探討,甚至發生爭執,並經常被報道。她直率的個性、清脆的嗓音和叼着香煙的形象經常被效仿和挖苦;「Bette Davis eyes」是1980年代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冠軍歌,訴說比提·戴維斯時而嬌媚,時而潑辣的非凡眼神演技,廣受美國人歡迎且已成為20世紀流行文化著名代表之一。

戴維絲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第一位擔任主席職位的女性。她是第一位得到10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員,也是第一位獲得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AFI終身成就獎的女演員。她的演藝生涯幾經起伏,演繹了超過100個電影、電視和戲劇角色。她一生結婚四次,其中守寡一次,離婚三次,並以單身母親的身分獨立撫養孩子。她的晚年疾病纏身,然而直至因乳腺癌復發去世不久前她還堅持表演。

早期演藝生涯

[編輯]

露絲·伊利沙伯·戴維絲出生於美國麻省,是父母哈洛·莫雷爾·戴維絲和露絲·奧古斯塔的掌上明珠。比提(Betty)是她童年時期的暱稱。1909年10月25日,她的妹妹芭芭拉出生。這個家庭融合了英國法國威爾斯血統。[1] 1915年,戴維絲的父母離異。1921年,母親露絲·戴維絲帶着兩個女兒搬到了紐約,並找到了一份攝影師的工作。比提在觀看魯道夫·瓦倫蒂諾在電影《啟示錄四騎士》和馬利·碧福在電影《小公爵》的表演後,就立志成為一個演員,[2]並根據巴爾扎克的小說《貝姨》(La Cousine Bette,直譯為「比提表妹」)將自己的名字拼寫由「Betty」改為「Bette」。[3]她的想法得到了母親的支持。

比提的中學時代在麻省阿什本漢姆的一所寄宿學校庫欣高中度過,在那裏她結識了未來的丈夫哈蒙·納爾遜。1926年,她觀看了布蘭奇·尤卡佩格·恩特威斯爾出演的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的作品《野鴨》,更堅定了她成為演員的決心。後來比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

她嘗試加入伊娃·高麗安創辦的曼克頓城市劇團,但是遭到拒絕,高麗安形容她的態度毫無誠意。[5]最後她被約翰·繆勒·安德森戲劇學院錄取,在那裏她系統地學習了表演,還師從瑪莎·葛蘭姆,學習了舞蹈。

比提參加了喬治·丘克的戲劇公司的面試,並她得到了生平第一份和演藝相關的工作,作為合唱團的一員,為時一周。後來她得到了另一個演出機會——扮演黑德維格,也就是恩特威斯爾在《野鴨》內飾演的角色。在費城華盛頓波士頓巡迴演出後,1929年,比提初次在百老匯登台演出,先後出演《破碎的盤子》(Broken Dishes)和《紮實的南方》(Solid South)內的角色。一個環球影業的星探注意到了她的表演,邀請她到荷里活試鏡。

從舞台到銀幕

[編輯]
1933年影片《夜合花》着色劇照

在母親的陪伴下,1930年12月13日,比提乘坐火車來到荷里活。後來講述這段經歷時,比提說當時她很驚訝沒有人在車站接她;實際上,電影公司去車站迎接她的人覺得整個站台沒有一個人像女演員而離開了。比提因此錯失了第一次試鏡的機會,不過之後她又得到了幾次試鏡機會。1971年接受迪克·卡維特的採訪時,比提對這段經歷頗有微詞,「我完全是一個新人,而他們讓我躺在一張長椅上,和15個男人試鏡……他們都躺在我的身上,熱吻我。歐,我想我快要死了。我只是想我快要死了。」[6] 另一次試鏡,比提匆忙地套上一件不合身的低領衣服,被導演威廉·韋勒當眾取笑,「你們怎麼看待這些以為露着脖子就可以得到工作的女士?」[7]環球影業的老闆卡爾·拉姆勒決定解聘比提,但是攝影師卡爾·弗勞德說比提有雙迷人的眼睛,很適合影片《濫情妹妹》(The Bad Sister英語The Bad Sister)的角色,這部片子後來成為比提銀幕處女作。[8]當她無意中聽到主監製小卡爾·拉姆勒和別人談論她與影片的另一個演員斯利姆·薩默維爾一樣有着性感的外表時,她緊張的情緒更加嚴重。[9]最終電影沒有成功,同樣她在下一部電影《負心郎》(Seed英語Seed (1931 film))中的表演也沒有引起觀眾的注意。

環球影業和比提續簽了三個月的合同,1931年,她出演了影片《魂斷藍橋》(該片於1940年重拍)。之後比提被租借給其它公司,1932年相繼為哥倫比亞影業拍攝了《危機》(The Menace英語The Menace (film)),為首都影業拍攝了《地獄之家》。在9個月內出演了6部不成功的影片後,拉姆勒決定不再和比提續簽合同。

1932年,喬治·阿利斯邀請比提擔任《扮演上帝的男人》(The Man Who Played God英語The Man Who Played God)的女主角。後來比提認為正是阿利斯的幫助,使她在荷里活獲得成功。《星期六晚報》的文章寫道,「她不僅美麗,而且具有魅力」,並將比提與康斯坦斯·貝內特奧莉夫·博登相提並論。[10]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和她簽了5年合同。

1932年,比提和納爾遜結婚,納爾遜每周收入100美元,而比提則是1000美元,這使納爾遜感到很大壓力。戴維絲在一次訪問中承認了這種情況,同時也指出在荷里活很多妻子比丈夫掙得多,但是納爾遜表現得比較極端,他不允許比提購買房子直到他能支付得起為止。[11]

戴維絲在1934年影片《名士殉情記》飾演潑婦,廣受好評

在飾演了20多個電影角色後,1934年戴維絲參加影片《名士殉情記》的拍攝,飾演惡毒而墮落的米爾德里德·羅渣斯,這部影片使戴維絲的演技第一次得到肯定。很多女演員不願意扮演冷漠的反面角色,但是戴維絲認為這是表現自己演技的好機會,可以充分展現出自己勝任多種角色的能力。該片的另一位主演李斯梨·侯活,在影片開拍的時候還瞧不起戴維絲,但是隨着影片的拍攝,他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後來他高度讚揚了戴維絲的演技。該片導演約翰·克倫威爾,允許戴維絲在表演時自由發揮,並評價道:「我讓比提自己體會角色,我相信她的直覺。」戴維絲堅持要求逼真地表演死亡的那場戲,「最後一場戲,我希望能表現出肺結核、貧窮、孤獨而且不再美麗,這樣才令人信服。」[12]

影片上映後大獲成功,戴維絲挑戰性的角色獲得了評論家的高度評價,《生活雜誌》認為「可能是美國女演員在電影史上演繹得最成功的角色」。[13] 戴維絲原本期望華納兄弟能因此讓她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華納兄弟並沒有讓她出演哥倫比亞影業的影片《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而是讓她參加音樂劇《家庭主婦》(Housewife英語Housewife (film))的演出。[14]

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沒有提名戴維絲在《名士殉情記》的傑出表演,《荷里活評論報》質疑了提名的疏忽。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者瑙瑪·赫拉也加入了要求補充提名戴維絲的活動。最後學院主席霍華德·艾斯特布魯克在輿論壓力下發表聲明:「所有投票的人,可以在選票寫下他認為最合適的人選。」這種情況在整個奧斯卡歷史上只出現了一次,不是官方正式提名而是候選而已。[15]該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由《一夜風流》的主演歌羅德·高露拔獲得。但是這次事件改變了之後奧斯卡的投票程序,奧斯卡提名由原來的幾個人的委員會決定改為由一個特別的部門所有成員投票,[16]結果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統計。[17]

1935年,戴維絲在電影《女人女人》中飾演一個麻煩不斷的女演員,再次獲得好評。E·阿諾特·羅拔森撰文「我想如果比提·戴維斯生活在兩三百年前,她會被認為是女巫而燒死。她擁有日常世界常人沒有的能力。」《紐約時報》則認為戴維絲「開始成為最令人關注的女演員之一」。[18] 她以此片獲得了該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儘管這個獎項來遲了一年。

1936年,戴維絲和李斯梨·侯活以及堪富利·保加聯合主演《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該片為鮑嘉第一個重要角色。之後兩年,戴維絲出現在數部影片中,不過均迴響平平。

合約糾紛

[編輯]

1936年,戴維絲覺得如果自己繼續出演歌舞片,演藝生涯就會走下坡路,因此她參加了兩部在英國拍攝的電影。當她知道自己這麼作違反了和華納公司的合約後,戴維絲飛到加拿大來逃避法律糾紛。後來在英國開庭審理此案,華納兄弟的代表律師柏德烈·黑斯廷斯對法庭說:「她不是一個調皮的年輕女子,她要求更多的錢。」戴維絲個人認為她的合約就像奴隸一樣,黑斯廷斯對此予以反駁,強調戴維絲的工資是1350美金一周,並評價道:「如果有人願意在支付我酬勞的前提下永遠奴役我,我會考慮。」英國的媒體並沒有支持戴維絲,而是將她描繪成貪得無厭,忘恩負義的人。[19]戴維絲對記者說:

戴維絲的律師陳述了戴維絲的抗議,認為有可能因為她拒絕出演一些角色而停薪,並被迫延長合約,有可能必須飾演一些違背她人生信念的角色,甚至包括支持和她政見不同的政黨。傑克·華納證實了這一點,有人問他:「任何你叫她去演的角色,只要她認為她可以演,不管角色是否令人不愉快或者簡單,她都得演嗎?」華納回答:「是的,她必須演。」[21]

最後,英格蘭最高法庭對此案做出判決,戴維絲敗訴。她返回荷里活,債務纏身,沒有薪水,一切重新開始。1943年,奧麗薇·夏蕙蘭也遇到了相似的一場官司,以勝訴告終。

華納兄弟第四人

[編輯]

1937年,戴維絲出演影片《艷窟淚痕》,在片中飾演一個妓女。該片和戴維絲的表演受到了高度讚揚,奠定了她第一流女演員的地位。

1930年代後期,主演《紅衫淚痕》(圖)的戴維絲是華納兄弟最成功的女星

1938年,她在下一部電影《紅衫淚痕》(Jezebel)中飾演一個固執、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女孩。在影片《紅衫淚痕》拍攝期間,戴維絲和導演威廉·韋勒開始交往,後來她形容惠勒是「我生命中的愛人」,並形容影片的製作期間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22]影片獲得了成功,並為她帶來第二座奧斯卡獎盃。輿論認為戴維絲很適合《亂世佳人》主角郝思嘉,兩個角色有點類似。戴維絲也表達了自己希望飾演郝思嘉的願望。大衛·O·塞爾茲尼克挑選角色的時候,一次電台的民意調查認為戴維絲是最佳人選。華納兄弟向塞爾茲尼克提出讓旗下的比提·戴維斯、埃爾羅·弗林和奧麗薇·夏蕙蘭三人聯袂出演影片《亂世佳人》的主角來換取發行權。可是塞爾茲尼克認為戴維絲並不適合這個角色,並拒絕了華納的建議。[23]

《紅衫淚痕》是戴維絲最成功的階段的開始,在接下的幾年裏她連續入選年度「十大票房巨星」。[24] 和戴維絲的成功相反,她的丈夫哈蒙·納爾遜一無所成,兩人的關係破裂。1938年,納爾遜得到了戴維絲和霍華德·休斯偷情的證據,隨即提出離婚。[25]

1939年,戴維絲在《卿何薄命》(Dark Victory)攝製期間狀態起伏不定,直到監製哈爾·B·沃利斯鼓勵她拋開疑慮,專注表演。該片是當年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並為戴維絲獲得奧斯卡提名。後來,戴維絲自認為該片是她表演最成功的影片。[26]

1939年,她還相繼出演另外三部票房熱門電影:和米里亞姆·霍普金斯合作影片《老處女》(The Old Maid英語The Old Maid (1939 film))、和保羅·穆尼合作影片《錦繡山河》(Juarez英語Juarez (film))、和埃爾羅·弗林合作影片《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英語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其中《江山美人》是她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也是在她巔峰期間為數不多的彩色影片之一。為了飾演伊利沙伯一世,戴維絲剃去了眉毛並提高了髮際線。影片拍攝期間,查理士·羅頓前來拜訪她,她說她需要勇氣來飾演一個60歲的老人,勞頓回答:

很多年後,戴維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認為勞頓的意見影響了她一生。[27]

那段時期,戴維絲是華納兄弟最賺錢的明星,被稱為「華納兄弟第四人」(The Fourth Warner Brother),她扮演了公司大部分重要電影的女主角。她的鏡頭被更加精心地處理,她繼續飾演具有個性的角色,在銀幕上經常出現強調她與眾不同的眼睛的特寫鏡頭。1940年拍攝的《卿何遵命》(All This, and Heaven Too英語All This, and Heaven Too)是戴維絲當時票房最高的影片,而影片《香箋淚》(The Letter英語The Letter (1940 film))被《荷里活報道者》評為當年最佳影片,戴維絲成功飾演了一個殺人犯。[28] 這段時期,她和演員喬治·布倫特交往,布倫特向她求婚,遭到拒絕。後來她遇到了一個新西蘭商人阿瑟·法恩斯沃思,兩人於1940年12月結婚。

1941年1月,戴維絲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第一位女性主席。由於歐洲戰爭的爆發,戴維絲建議將奧斯卡典禮從宴會廳移到劇院,通過門票收入為英國戰爭救援會籌款。她同時倡議龍套演員不應該有投票的權利。由於爭議太多,戴維絲辭去了主席的職務。她的繼任,吉恩·赫肖爾特,則將她的倡議變成現實。

戴維絲特別的眼睛有着迷人的效果(手工着色相片)

1941年,戴維絲出演根據麗蓮·海爾曼小說改編的《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英語The Little Foxes (film)),該片導演為威廉·韋勒,兩人因角色的不同理解而發生分歧。塔盧拉赫·班克海德曾經在舞台上演過同一角色,而戴維絲不希望重複別人的表演,但是惠勒認為班克海德對角色的詮釋更加到位。雖然後來該片為戴維絲獲得了另一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是之後她再也沒有和惠勒合作。

戰爭和荷里活餐廳

[編輯]

1942年初,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不久,戴維絲花了幾個月時間巡迴美國,銷售戰爭債券。她的觀眾反響劇烈,紛紛解囊,曾經在兩天內銷售出兩百萬美元的債券,和她出演《紅衫淚痕》片酬相當。[29]

約翰·加菲提議在荷里活建立一個俱樂部的時候,戴維絲積極響應。在華納、加利·格蘭朱爾·史泰恩的協助下,他們將一家舊的夜總會改成荷里活餐廳,並於1942年10月3日對外營業。荷里活大部分當紅明星都成為餐廳的志願者,為那些即將上前線的士兵表演。戴維絲承諾每個晚上都有一些重量級的明星出現在餐廳。[30]1944年,她出演電影《影城樂府》(Hollywood Canteen英語Hollywood Canteen (film))。餐廳一直運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戴維絲後來這樣評價自己,「我一生中沒有多少成就值得自豪,荷里活餐廳是其中一件。」1980年,她因荷里活餐廳而獲得美國國防部頒發的最高市民獎章-卓越市民服務獎章。[31]

1942年,戴維絲最初對電影《揚帆》(Now, Voyager)興趣不大,直到哈爾·B·沃利斯告訴她女性觀眾需要傳奇式的角色,使她們忘記現實生活中的痛苦。這個角色後來也成為戴維絲經典角色之一。在片中,她扮演寒酸的、壓抑的老處女夏洛特·維爾,不得不滿足她作威作福的母親的要求,接受精神病治療。後來她變得既漂亮又自信。香煙,是戴維絲在片中經常使用的道具,後來經常被別的演員效仿。儘管影片的敘事方式有點問題,但是電影評論員高度褒揚了戴維絲的表演。[32]

1940年代早期,戴維絲的好幾部電影都和戰爭相關:1943年在影片《守衛萊茵河》(Watch on the Rhine英語Watch on the Rhine)中,戴維絲扮演了一個相對抑制的角色,是地下反納粹運動的領袖的妻子;同年拍攝的電影《星光燦爛》(Thank Your Lucky Stars英語Thank Your Lucky Stars (film))中,戴維絲出演一個快樂的全明星音樂團體的一份子,片中所有主演的收入都捐獻給荷里活餐廳。戴維絲還演唱了片中的主題曲,在影片上映後成為熱門唱片。

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的挫折

[編輯]

1943年8月,戴維絲的丈夫阿瑟·法恩斯沃思,在荷里活的一條街上散步的時候倒下,兩天後死亡。屍體解剖表明他死亡是由兩周前的頭骨破裂引起的。戴維絲因此接受了審訊,表明自己對此一無所知。最後的結論是「意外死亡」。她精神崩潰,決定退出她的下一步電影《史格芬頓先生》(Mr. Skeffington)的拍攝。監製傑克·華納,在法恩斯沃思死亡後暫停了影片的拍攝,並鼓勵她繼續出演。

雖然戴維絲在以前的電影攝製過程中傳出坦率甚至固執己見的名聲,但是在《史格芬頓先生》拍攝期間她的表現很古怪,不像她的個性。她疏遠導演,並拒絕出演一些場景,還堅持必須重新設計一些佈景。她總是臨時修改台詞,這使和她合作的演員非常困惑。她還要求編劇根據她一時的想法重寫劇本,使編劇發怒。後來戴維絲解釋了自己反常的行為,「當我最不開心的時候,最好還是發泄出來而不是啜泣。」一些評論家認為戴維絲表現過分,占士·艾吉認為她表現出自私的一面。[33]儘管如此,戴維絲還是因《史格芬頓先生》而獲得另一項奧斯卡提名。

1945年,她和藝術家威廉·格蘭特·謝里結婚,之前謝里從來沒有聽說過她,婚後收入、地位的差距導致兩人關係緊張,發生爭吵。[34]

1945年,戴維絲在電影《錦繡前程》(The Corn is Green)中飾演一位英語教師,讓一個年輕的威爾斯礦工接受教育,片子迴響平平。1946年電影《情海波灡》(A Stolen Life)雖然飽受批評,卻是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接下來同年電影《鵑血啼痕》(Deception)是她拍攝的第一部虧損的影片。[35]

1947年,戴維絲的女兒芭芭拉出生,可是她和謝里的關係不斷惡化,她的影迷也逐漸減少。後來戴維絲在文章中寫道她已經完全沉浸於母親的角色並考慮退出影壇。[36]1949年,在影片《越過森林》(Beyond the Forest)關機後,傑克·華納在戴維絲的要求下,中止了和她的合約。這部影片的評論很尖銳,每周新聞認為「毫無疑問,這是戴維絲遇到的最糟糕的角色之一」,桃樂茜·曼納斯為《落山磯檢視報》撰文評論影片中戴維絲的表演過度,為她輝煌的銀幕生涯畫上了不完美的句號。[37]赫達·霍珀則認為如果比提不想結束自己的演藝生涯,她應該選擇更合適的影片。[38]影片上映,票房慘敗。

自由職業生涯開始

[編輯]
戴維絲在影片《彗星美人》裏的演出(手工着色相片)

1949年,戴維絲和謝里分居,荷里活的專欄記者認為她的演藝生涯走到了盡頭。影片《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原定的主角歌羅德·高露拔背部不幸受傷,為此二十世紀霍士影片公司推遲了攝製工作兩個月,等待科爾伯特康復。但是兩個月後科爾伯特仍然無法參加影片的拍攝,戴維絲接替她飾演迷人成熟的馬戈·錢寧。戴維絲認為影片的台詞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並且在拍攝過程中,她和聯合主演安妮·巴克斯特結下了深刻的友誼,並和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加里·梅里爾傳出戀情。該片導演約瑟·曼基威士評價道,「比提非常棒。她是所有導演的夢想:充分準備好的演員。」[39]

評論家盛讚戴維絲在《彗星美人》中的表演,片中她的一些台詞廣為流傳,如「繫好你的安全帶,前面是崎嶇不平的黑夜」。她因此片再度獲得奧斯卡提名,被吉恩·林戈爾德評價為「空前出色的表演」。[40]評論家保林·凱爾一向對曼凱維奇導演的影片評價很低,卻稱讚戴維絲,「事實是一個演員挽救了這部影片:比提·戴維斯以她最佳的狀態使整部空洞的影片生動起來。」[41]

戴維絲憑《彗星美人》獲得了康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三藩市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而去年她因《越過森林》獲得了最差女演員獎。她還獲邀在荷里活大道中國大劇院前留下手印。

1950年7月3日,戴維絲和謝里的婚姻畫上了句號。7月28日,她和加里·梅里爾走入婚姻殿堂。在謝里的同意下,女兒芭芭拉由梅里爾撫養。1950年,戴維絲和梅里爾收養了一個女嬰,取名瑪戈。全家去英格蘭旅行,夫妻兩人在那裏聯袂主演電影《狼虎年華》(Another Man's Poison),該片在市場上反應冷淡,票房失利,評論界認為戴維絲的狀態開始下滑。1952年,儘管戴維絲憑藉電影《昨日魔幻星塵》(The Star)再獲奧斯卡提名,對於她的置疑聲也沒有停止。

1952年,戴維絲和梅里爾收養了男孩米高,並再次出現在百老匯的舞台。但是戴維絲很不適應百老匯的舞台,她從來不是音樂劇的好演員,而她相關劇院演出經驗還要追述到20年前。這一年她病得很重,被診斷為骨髓炎。戴維絲和梅里爾關係也開始惡化,經常爭吵。[42]

1950年代,戴維絲的電影作品只有少數獲得成功,其餘大部分飽受批評。倫敦評論家理查德·溫寧格刻薄地認為,「只有糟糕的電影才適合戴維絲小姐。」 [43]而她的婚姻生活也是一團糟糕,1960年她再度離婚。次年,她母親去世。

再獲成功

[編輯]
鍾·歌羅馥(左)與戴維絲(右)合演《姐妹情仇》之劇照

1962年,戴維絲出演百老匯戲劇《巫山風雨夜》(The Night of the Iguana),反響平平。四個月後,由於咳嗽離開了該劇的演出。隨後,她和格倫·福特安·瑪格麗特一起出演弗蘭克·卡普拉執導的影片《錦囊妙計》(A Pocketful of Miracles)。她的下一個角色是恐怖電影《姐妹情仇》(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在讀了劇本之後,戴維絲就相信這部影片將和1960年亞弗列·希治閣執導的《觸目驚心》(Psycho)一樣獲得成功。她協商除了片酬以外,還要影片10%的分紅。該片成為當年最轟動的影片之一。[44]

影片中,戴維絲和鍾·歌羅馥飾演曾經是演員的姐妹倆,由於經濟壓力住在一幢破舊的荷里活公寓。導演羅拔·奧爾德里奇說,戴維絲和克勞馥都知道這部影片對她們各自的演藝生涯極為重要,「可以說她們兩人在心裏互相敵視,但是表面上表現得十分友好。」[45]影片拍攝結束後,兩人對外宣稱不再來往,後來戴維絲因此片再度獲得奧斯卡提名,克勞馥公開表示反對。戴維絲還因在此片中的表演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

戴維絲的女兒芭芭拉也在《姐妹情仇》中出演了一個小角色,當她和戴維絲一起出席康城影展時與七藝公司的老闆傑瑞米·海曼相識。經短時期的追求,海曼便贏得了她的芳心。在戴維絲的同意下,年僅16歲的芭芭拉嫁給了海曼。

接下來的幾年,戴維絲的演藝事業佳作不斷。1964年,戴維絲出演經典恐怖影片《孽扣》(Dead Ringer),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同年,她還出演根據哈羅德·羅賓斯小說改編的愛情電影《斷腸人對奈何天》(Where Love Has Gone),在片中扮演蘇珊·海華德的母親。該片拍攝期間,戴維絲和海華德口角不斷。[46]《最毒婦人心》(Hush... Hush, Sweet Charlotte)是戴維絲和導演羅拔·奧爾德里奇繼《姐妹情仇》後的再次合作。奧爾德里奇本來希望戴維絲和克勞馥再度聯手,但是克勞馥在影片開拍不久宣稱生病退出,奧麗薇·夏蕙蘭則接替了她的角色。影片還匯集了約瑟夫·科頓瑪麗·阿斯特安妮絲·摩烈等老牌明星,獲得成功。

60年代末期,戴維絲還出演了英國電影《危巢驚鳳》(The Nanny)和《周年紀念》(The Anniversary)。之後,她的事業再度停滯。

後期生涯

[編輯]
1981年,戴維絲和伊莉沙伯·泰萊在一場慶祝泰勒成就的晚會上

1970年代早期,戴維絲受邀參加「美國電影偉大的女性」活動。活動持續了五個晚上,每天晚上一位不同的女影星向觀眾介紹自己的生平並回答提問,參加活動的另四位明星是茂娜·羅埃羅莎琳·拉塞爾拉娜·特納鍾·歌羅馥。接着,戴維絲受邀前往澳大利亞參加一個類似的活動「銀幕上下的比提·戴維斯」,隨後她又出訪了英國。[47]

之後她出演了《錦繡前程》的音樂劇版,被批評得一文不值,她退出了演出。1976年,她在一些影片中扮演配角,但是和主角發生磨擦,她認為主角的演技太差,並限制了自己的發揮。[48]

1977年,戴維絲成為第一位獲得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AFI終身成就獎的女演員。威廉·韋勒、珍·芳達亨利·方達納塔利·伍德奧麗薇·夏蕙蘭都向她表示祝賀,德哈維蘭還開玩笑說戴維絲「總是能得到那些我期待的角色」。[49]

頒獎典禮的電視播出之後,她片約不斷。她相繼出演了電視系列劇《The Dark Secret of Harvest Home》和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Death on the Nile)之後,她的工作以電視節目為主。1977年,她和吉娜·羅蘭茲一起主演《陌生人:母女的故事》(Strangers: The Story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並獲得艾美獎。之後,又因《白媽媽》(White Mama)和《Little Gloria... Happy at Last》獲得兩次提名。她還參加了迪士尼製作的兩部影片:《來無影去無蹤》(Return from Witch Mountain)和《時光倒流三十年》(The Watcher in the Woods),在其中扮演配角。

當金·康妮絲的歌曲《比提戴維絲之眼》(Bette Davis Eyes)成為美國熱門金曲時,戴維絲的名字為年輕的觀眾所熟悉。戴維絲的孫子很驚訝她成為流行歌曲的主題。戴維絲向康妮絲和歌曲作者表示感謝,並接受了康妮絲送給她的禮物-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將它們掛在自己家的牆上。[50]

她繼續參加電視節目的演出,1981年和孫子一起出演《小鎮風雲》(Family Reunion)。1982年和占士·史超域一起出演了《獻給西米諾的音樂》(A Piano for Mrs. Cimino),之後1983年兩人再度合作《了斷》(Right of Way)。

疾病、背叛和逝世

[編輯]

1983年,戴維絲被診斷患上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手術2周內,她接連四次中風,導致右臉和左臂癱瘓,說話也變得含糊不清。她在私人助手嘉芙蓮·瑟馬克的幫助下,開始長時間的物理治療,有所好轉。

在這個時期,她的女兒芭芭拉成為再生基督徒,並試圖說服她。戴維絲病情穩定後,前往英國拍攝根據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說《鏡子兇殺案》(Murder with Mirrors)所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戴維絲返回美國後,她聽說芭芭拉出版了一本關於她的傳記《我的母親的老闆》(My Mother's Keeper),在書中披露母女難以相處,以及戴維絲專橫,酗酒的行為。

很多戴維絲的朋友發表言論說芭芭拉的作品中描繪的並不是事實,其中有一人說,「書中很多內容脫離實際。」邁克·華萊士曾在幾年前採訪芭芭拉,當時芭芭拉評論戴維絲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她借鑑了很多戴維絲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批評家指出戴維絲在經濟上支持了海曼一家很多年,最近還幫助他們免於陷入失去房屋的困境。儘管加里·梅里爾已經和戴維絲離婚多年,也站出來支持戴維絲。在接受CNN採訪時,梅里爾批評芭芭拉「殘忍並貪婪」。戴維絲的養子米高也和芭芭拉斷絕了關係,並拒絕與她交談。戴維絲隨後剝奪了芭芭拉的繼承權。[51]

在她的第二本回憶錄《This 'N That》中,戴維絲寫道,「至今我依然無法接受我的孩子在我的背後批評我的事實。」[52]

1986年,戴維絲參加了電視電影《炎夏天逝去》(As Summers Die)的攝製,1987年出演《八月之鯨》(The Whales of August),在片中扮演一個呂倫·居殊雙目失明的姐姐。影片好評如潮。[53]1989年,她參加了她的最後一部電影《邪惡的繼母》(Wicked Stepmother)的拍攝,該片由拉里·科恩導演。這個時期,她的身體健康情況下滑,在科恩的建議下,她退出了影片的製作。劇本也因此作出調整,增加了芭芭拉·卡雷拉的戲份,影片在戴維絲逝世後發行。

在退出《邪惡的繼母》後,戴維絲參加了幾次電視訪談節目。強尼·卡森拉里·金大衛·萊特曼都相繼採訪了她,戴維絲在節目中暢談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是拒絕談論她的女兒。戴維絲的節目很受歡迎,且大眾似乎很樂意看到她的壞脾氣。林賽·安德森評論道,「我不喜歡這個,她總是被鼓勵表現得暴躁一點。我常常聽到她被描繪成好爭吵的樣子。」[54]

1987年到1989年期間,戴維絲獲得了幾項大獎,包括甘迺迪中心榮譽獎[55]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終生成就獎。1989年,她在出席美國電影院獎活動的時候暈倒,經過檢查發現癌症復發。恢復之後她出席了在西班牙舉行的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期間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由於她的體力已經不能支撐她返回美國,戴維絲只得前往法國接受治療。1989年10月6日,戴維絲在塞納河畔納伊的一家美國醫院病逝。

戴維絲被安葬在洛杉磯森林紀念公園,與她母親和姐姐在一起。在她的墓碑上刻着,「She did it the hard way」。這是她回憶錄《This 'N That》中自己選擇的墓誌銘,也是她與約瑟·曼基威士合作完成《彗星美人》後,曼凱維奇提議的。[56]

1997年,她的遺產繼承人,兒子米高·謝里和助手嘉芙蓮·瑟馬克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比提·戴維斯基金會」。[31]

評價

[編輯]
戴維絲一大大衆印象(手工着色相片)

1964年,傑克·沃納評價戴維絲:「這個有時有點乏味且不漂亮的小女孩神奇地變成了個偉大的藝術家」[56]。在1988年的一次採訪中,戴維絲引用了沃納的評論,表示自己和其他同時代的演員不同,她的成功並不是來自美貌。[57]她承認在早期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她被嚇壞了,因此她必須強硬起來保護自己。[58]在《彗星美人》拍攝期間,導演約瑟·曼基威士告訴她荷里活認為她難以相處時,她解釋道,當觀眾在銀幕上看到我的時候,他們不會想到我的演出是無數人在幕後工作的結果。[59]

當讚美戴維絲的表演時,有時候人們用嘲笑的語氣評論她和她的電影。波林·凱爾形容《揚帆》為「引起震驚的經典之作」。[60]1940年代中期,她別具一格的矯揉造作的表演經常成為漫畫的對象。《洛杉磯時報》的評論員埃德溫·沙勒特如此表揚戴維絲在電影《史格芬頓先生》中的表現,「滑稽劇演員能比猴子模仿得更像戴維絲小姐。」《時代雜誌》在評價《孽扣》時認為即使戴維絲的演技受到批評,但她的表演還是值得一看,「她的表演,通常不是真正的表演,她老愛炫耀賣弄自己。不過試着去看看!」[61]

戴維絲曾被一個男同性戀者跟蹤,她還經常是男扮女裝的演員如查爾斯·皮爾斯等人模仿的對象。[62]專欄作家吉姆·埃默森如此分析戴維絲受同性戀歡迎的原因,「她成為同性戀者名義上的領袖是因為她情節劇似的表演風格不能永遠流行嗎?還是因為她經歷了那麼多痛苦,比生命還偉大?可能兩者皆有。」[57]

很多女演員喜歡扮演有同情心的角色,而戴維絲對角色的選擇不依慣例,可以勝任殺手,性格變態等多種角色。她希望角色真實而不是追求亮麗,願意為角色改變自己的容貌。歌羅德·高露拔認為戴維絲是第一個扮演角色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女演員。因此在她年老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地扮演老年角色。[58]

當戴維絲老年的時候,她的成就為世人所肯定。曾經在1970年代早期策划過她的巡迴演講的約翰·施普林格如此評價:和同時代的演員相比,戴維絲是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真正的明星。她扮演的角色形象多變,即使作品本身很平庸,她仍然可以演出自己的風格。[63]電視節目主持人比爾·科林斯在1987年分析電影《香箋淚》的時候,稱讚戴維絲的表演「才華橫溢,不可思議」,並寫道,「比提·戴維斯使萊斯利·克羅斯比成為銀幕上最非凡的女性之一。」[64]2000年在回顧影片《彗星美人》時,羅渣·埃伯特說,「戴維絲是一種偉大的風格的代表,即使她表演過度,也是逼真的。」[65]

在她逝世的幾個月前,戴維絲成為《生活雜誌》的封面人物。在回顧1939年的電影和明星的文章裏,《生活雜誌》認為戴維絲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演員,而《卿何薄命》是當年最重要的影片之一。[66]她逝世的消息成為全球很多報紙的頭條新聞,並評價為「荷里活黃金時代一個重要的章節合上了」。安傑拉·蘭斯伯里在她的葬禮上代表荷里活協會發言:「她是一位真正的大師,是20世紀的一個傳奇。她的一生經歷將鼓舞那些立志成為演員的後人。」[67]

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頒佈了AFI百年百大明星,從500名20世紀的電影明星中評選出50名最偉大明星,以吸引公眾對經典影片的注意力。在評選出的25位女演員中,戴維絲名列第二位,位於嘉芙蓮·協賓之後。[68]

電影作品

[編輯]

電影

[編輯]
年份 片名 角色
1931年 濫情妹妹 Laura Madison (film debut)
1931年 負心郎 Margaret Carter
1931年 魂斷藍橋 Janet Cronin
1931年 義護孤雛 Mary Lucy
1932年 危機 Peggy Lowell
1932年 地獄之家 Peggy Gardner
1932年 扮演上帝的男人 Grace Blair
1932年 這麼大! Miss Dallas O'Mara
1932年 有錢人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Malbro
1932年 黑馬 Kay Russell
1932年 棉園農歌 Madge Norwood
1932年 三對佳偶 Ruth Wescott
1932年 牢獄二萬年 Fay Wilson
1933年 指日可待 Ginger
1933年 跳傘員 Patricia "Alabama" Brent
1933年 企業大家 Jenny Harland (aka Jane Grey)
1933年 孽海無邊 Norma Roberts
1933年 夜合花 Helen Bauer
1934年 大勒索 Norma Nelson
1934年 雲裳艷曲 Lynn Mason
1934年 假紳士 Miss Joan Martin
1934年 霧中驚魂 Arlene Bradford
1934年 名士殉情記 Mildred Rogers
1934年 家庭主婦 Patricia "Pat" Berkeley
1935年 邊境小鎮 Mrs Marie Roark
1935年 街角姻緣 Miriam A. Brady
1935年 新聞女人 Ellen Garfield
1935年 特別偵探 Julie Gardner
1935年 女人女人 Joyce Heath
1936年 化石森林 Gabrielle "Gabby" Maple
1936年 購夫記 Daisy Appleby
1936年 女魔王 Valerie Purvis
1937年 艷窟淚痕 Mary Dwight Strauber
1937年 拳師成名記 Louise "Fluff" Phillips
1937年 為君流盡相思淚 Mary Donnell (aka Mrs Al Haines)
1937年 雙鳳爭鸞 Joyce Arden
1938年 紅衫淚痕 Julie Marsden
1938年 三姐妹 Louise Elliott Medlin
1939年 卿何薄命 Judith Traherne
1939年 錦繡山河 Empress Carlotta
1939年 老處女 Charlotte Lovell
1939年 江山美人 Elizabeth I of England
1940年 卿何遵命 Henriette Deluzy-Desportes
1940年 香箋淚 Leslie Crosbie
1941年 情慌記 Maggie Patterson Van Allen
1941年 流芳百世 Nurse
1941年 綁架新娘 Joan Winfield
1941年 小狐狸 Regina Giddens
1942年 幸福來訪時 Maggie Cutler
1942年 慾海孤舟 Stanley Timberlake Kingsmill
1942年 揚帆 Charlotte Vale
1943年 守衛萊茵河 Sara Muller
1943年 星光燦爛 Herself
1943年 故友情深 Kit Marlowe
1944年 史格芬頓先生 Fanny Trellis
1944年 影城樂府 Herself
1945年 錦繡前程 Miss Lilly Moffat
1946年 情海波灡 Kate and Patricia Bosworth (dual role)
1946年 鵑血啼痕 Christine Radcliffe
1948年 慧劍斬情絲 Susan Grieve
1948年 六月新娘 Rosa Moline
1949年 越過森林 Helen Bauer
1950年 彗星美人 Margo Channing
1951年 樓東春怨 Joyce Ramsey
1951年 毒婦與惡漢 Janet Frobisher
1952年 情海八仙 Bianca Carr
1952年 昨夜魔幻星塵 Margaret Elliot
1955年 情後頑將 Queen Elizabeth I of England
1956年 之子于歸 Agnes Hurley
1956年 暴風眼 Alicia Hull
1959年 大海戰史 Catherine the Great
1959年 殺妻記 Countess De Gué
1961年 錦囊妙計 Apple Annie
1962年 蘭閨驚變 Baby Jane Hudson
1963年 煩悶 Dino's mother
1964年 孽扣 Margaret De Lorca and Edith Phillips (dual role)
1964年 斷腸人對奈何天 Mrs Gerald Hayden
1964年 最毒婦人心 Charlotte Hollis
1965年 危巢驚鳳 The nanny
1968年 周年紀念 Mrs Taggart
1970年 天涯此處有知心 Wanda Fleming
1971年 賊母嬌兒 Bunny O'Hare
1972年 老女人的錢財 The Millionairess
1976年 庭院深深 Aunt Elizabeth
1978年 來無影去無蹤 Letha Wedge
1978年 尼羅河上的慘案 Marie Van Schuyle
1980年 時光倒流三十年 Mrs. Aylwood
1987年 八月之鯨 Libby Strong
1989年 邪惡的繼母 Miranda Pierpoint

獎項

[編輯]

比提·戴維斯是第一位得到10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員,直到現在,也只有嘉芙蓮·協賓梅麗·史翠普達到這個數字。

在一次慈善拍賣會上,史提芬·史匹堡購買了比提·戴維斯的兩座奧斯卡獎盃,並將他們贈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收藏。

(當年比提沒有獲得提名,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也出來反對。後來學院表示放寬投票的對象,所有表現出色的演員都在考慮範圍之內。因此很多資料認為比提獲得了提名,在學院的記錄內則沒有這項提名。[69]
獎項
上一屆:
歌羅德·高露拔
一夜風流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1935年
女人女人
下一屆:
露薏絲·蕾娜
歌舞大王齊格飛
上一屆:
露薏絲·蕾娜
《大地》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1938年
紅衫淚痕
下一屆:
慧雲李
亂世佳人
上一屆:
塞繆爾·戈爾德溫
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1974年
下一屆:
哈爾·B·沃利斯
上一屆:
威廉·韋勒
AFI終身成就獎
1976年
下一屆:
亨利·方達
上一屆:
梅麗·史翠普
《Holocaust》
艾美獎連續短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1979年
陌生人:母女的故事
下一屆:
柏蒂·杜琪
創奇者

參考來源

[編輯]
  • Spada, James(1993年),《More Than a Woman》(不只是女人),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ISBN 0-316-90880-0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The Girl Who Walked Home Alone : Bette Davis, A Personal Biography》(獨自回家的女孩:比提·戴維斯個人傳記),出版社:Simon and Schuster,ISBN 978-0-7432-6208-8
  •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Goddam: The Story of the Career of Bette Davis》(比提·戴維斯的演藝生涯),出版社:W.H. Allen and Co. Plc,ISBN 1-56980-157-6
  • Ringgold, Gene(1966年),《The Films of Bette Davis》(比提·戴維斯的電影),出版社:Cadillac Publishing Co.。
  • Wiley, Mason; Damien Bona(1987年),《Inside Oscar: The Unofficial History of the Academy Awards》(奧斯卡內幕:奧斯卡獎非官方歷史),出版社:Ballantine Books,ISBN 0-345-34453-7
  • Haver,Ronald(1980年),《David O. Selznick's Hollywood》(大衛·O·塞爾茲尼克的荷里活),出版社:Bonanza Books,ISBN 0-517-47665-7
  • Staggs,Sam(2000年),《All About "All About Eve"》(所有關於"彗星美人"的故事),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ISBN 0-312-27315-0
  • Kael,Pauline(1982年),《5001 Nights at the Movies》(5001個和電影在一起的夜晚),出版社:Zenith Books,ISBN 0-09-933550-6
  • Carr,Larry(1979年),《More Fabulous Faces: The Evolution and Metamorphosis of Bette Davis, Katharine Hepburn, Dolores del Rio, Carole Lombard and Myrna Loy》(傳奇人物:比提·戴維斯、嘉芙蓮·協賓、多洛里斯·德爾利奧、嘉露·林拔和茂娜·羅埃),出版社:Doubleday and Company,ISBN 0-385-12819-3
  • Davis, Bette; Michael, Herskowitz(1987年),《This 'N That》,出版社:G. P. Putnam's Sons,ISBN 0-345-34453-7
  • Shipman, David(1988年),《Movie Talk》(電影對話),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ISBN 0-312-03403-2
  • Guiles, Fred LawrenceJoan(1995年),《Joan Crawford, The Last Word》(鍾·歌羅馥-最後的話),出版社:Conrad Goulden Books,ISBN 1-85793-268-4
  • Springer,John;Jack Hamilton(1978年),《They Had Faces Then》,出版社:Citadel Press,ISBN 0-8065-0657-1
  • Collins,Bill(1987年),《Bill Collins Presents "The Golden Years of Hollywood"》(比爾·科林斯評論:荷里活的黃金時代),出版社:The MacMillan Company of Australia,ISBN 0-333-45069-8

腳註

[編輯]
  1. ^ Roots Web.com. [2007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3日). 
  2. ^ Spada, James(1993年),第20頁。
  3.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34頁。
  4.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38-39頁。
  5. ^ Spada, James(1993年),第40頁。
  6. ^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第2-3頁。
  7.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68頁。
  8.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67頁。
  9. ^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第10頁。
  10. ^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第20頁。
  11. ^ Spada, James(1993年),第94-98頁。
  12. ^ Spada, James(1993年),第102-107頁。
  13.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57頁。
  14.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102頁。
  15. ^ Wiley, Mason; Damien Bona(1987年),第55頁。
  16. ^ Spada, James(1993年),第107頁。
  17. ^ Wiley, Mason; Damien Bona(1987年),第58頁。
  18.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65頁。
  19. ^ Spada, James(1993年),第124-225頁。
  20. ^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第68頁。
  21. ^ Spada, James(1993年),第127頁。
  22.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121頁。
  23. ^ Haver,Ronald(1980年),第243頁。
  24. ^ 十大票房巨星. Quigley Publishing Company. [2007年6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1日). 
  25. ^ Spada, James(1993年),第144-148頁。
  26.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131頁。
  27.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141頁。
  28.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105頁。
  29. ^ Spada, James(1993年),第191-192頁。
  30. ^ Spada, James(1993年),第191-193頁。
  31. ^ 31.0 31.1 贝蒂·戴维斯官方网站(Bette Davis official site). [2007年6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23日). 
  32.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120頁。
  33. ^ 《不只是女人》,第218-225頁。
  34. ^ Spada, James(1993年),第254-255頁。
  35. ^ Spada, James(1993年),第241頁。
  36. ^ Spada, James(1993年),第246-247頁。
  37. ^ 《比提·戴維斯的電影》,第163頁。
  38. ^ Spada, James(1993年),第285頁。
  39. ^ Staggs,Sam(2000年),第80頁。
  40.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150頁。
  41. ^ Kael,Pauline(1982年),第13頁。
  42. ^ Spada, James(1993年),第315頁。
  43. ^ Carr,Larry(1979年),第193頁。
  44. ^ Spada, James(1993年),第353-355頁。
  45. ^ Guiles, Fred LawrenceJoan(1995年),第186頁。
  46. ^ Spada, James(1993年),第376頁。
  47. ^ Chandler, Charlotte(2006年),第258-259頁。
  48. ^ Spada, James(1993年),第414、416頁。
  49. ^ Spada, James(1993年),第424頁。
  50. ^ Davis, Bette; Michael, Herskowitz(1987年),第112頁。
  51. ^ Spada, James(1993年),第451-457頁。
  52. ^ Davis, Bette; Michael, Herskowitz(1987年),第10頁。
  53. ^ Spada, James(1993年),第462頁。
  54. ^ Spada, James(1993年),第472頁。
  55. ^ 《贝蒂·戴维斯个人传记》(BIOGRAPHY OF BETTE DAVIS. [2007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4月18日). 
  56. ^ 56.0 56.1 Stine, Whitney; Bette Davis(1974年),序言第ix頁。
  57. ^ 57.0 57.1 Emerson, Jim. 和贝蒂·戴维斯的交谈(Meeting Miss Davis). [2006年8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2日). 
  58. ^ 58.0 58.1 Shipman, David(1988年),第13頁。
  59. ^ Spada, James(1993年),第191-272頁。
  60. ^ 《5001個和電影在一起的夜晚》,第421頁。
  61. ^ Ringgold, Gene(1966年),第178頁。
  62. ^ 查尔斯·皮尔斯模仿贝蒂·戴维斯(Charles Pierce as Bette Davis). [2007年6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3月28日). 
  63. ^ Springer,John;Jack Hamilton(1978年),第81頁。
  64. ^ Collins,Bill(1987年),第135頁。
  65. ^ Ebert, Roger. 回顾《彗星美人》(Review of All About Eve. 2000年6月11日 [2007年6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9日). 
  66. ^ 《生活雜誌》1989年春季版,《荷里活1939年-1989年,今日之星和昔日傳奇》("Hollywood 1939 - 1989, Today's Stars Meet the Screen Legends"
  67. ^ Spada, James(1993年),第480-481頁。
  68. ^ 《AFI百年百大明星》 (AFI's 100 Years, 100 Stars, Greatest Film Star Legends). [2007年6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8月22日). 
  69. ^ 《奧斯卡內幕:奧斯卡獎非官方歷史》,第55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