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蟋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蟋蟀
化石時期:阿普第期 - 現今120–0 Ma
黃斑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直翅目 Orthoptera
亞目: 劍尾亞目 Ensifera
下目: 蟋蟀下目 Gryllidea
總科: 蟋蟀總科 Grylloidea
科: 蟋蟀科 Gryllidae
Laicharting, 1781[1]
亞科
異名
  • Gryllides
  • Gryllites dubius Germar, 1842
  • Gryllites vocalis Cockerell, 1936
  • Gryllus troglodytes Heer, 1865
  • Nemobius troglodytes (Heer, 1864)

sik1seot1,又稱促織kuk1kuk1ji4蟋蟀欸蟀子𧉍zik1音同「即」)、zing1lit6音同「精列」[2]𧉆[2],是直翅目昆蟲的一,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身體黑色至褐色,頭部有長觸角後腿粗大善跳躍,後腿極具爆發力。其雄性好爭鬥,兩摩擦能發出聲響。以晝伏夜出的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蟲,發情期,雄蟲才招攬雌蟋蟀同居一穴。為了方便聽到公蟋蟀的求偶鳴聲,蟋蟀具有位於前腳關節略下方的耳鼓。每種蟋蟀的鳴聲不盡相同。牠們的叫聲是代表溫度[3],雌蟲不發聲,俗稱三尾子。全世界約有蟋蟀900多種,最普通的為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

下級分類

[編輯]

蟋蟀科包括以下屬:[4]

與蝗蟲、螽斯的分別

[編輯]

蟋蟀與蝗蟲螽斯皆為直翅目昆蟲,蟈蟈是指螽斯,蛐蛐是指蟋蟀,但體態仍有不同之處:

  • 蝗蟲的觸角最短,螽斯的觸角又比蟋蟀更長。螽斯的觸角長度甚至比身體更長。
  • 蟋蟀和螽斯是依靠翅膀的摩擦發聲。但蟋蟀右翅疊在左翅上,螽斯左翅往往疊在右翅上面。蝗蟲則以其後腿摩擦翅膀發出聲音。
  • 蝗蟲和螽斯生活於草地、草叢間,有綠色和褐色二種,蟋蟀生活於地面石礫間,顏色趨於暗褐色。

文化

[編輯]
製蛐蛐壺

中國有把蟋蟀作為寵物養在小籠子裏的文化,在西班牙葡萄牙亦然,南宋《西湖老人繁盛錄》載:「促織盛出,都民好養,或以銀絲為籠,或作樓台為籠,……」。更有人用蟋蟀作為其他食肉類動物飼料

中國最早有《詩經》「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寫。在中國等國家流行鬥蟋蟀為樂,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置於枕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顧逢《負曝雜錄·禽蟲善斗》條云: 「父老傳:斗蛩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宋朝宰相賈似道整日和群妾蹲跪在地上鬥蟋蟀,《類書纂要》曰:「賈似道於半閒堂鬥蟋蟀。」更荒唐者賈還帶蟋蟀上朝議政,甚至曾經發生蟋蟀自賈水袖內跳出,最後竟跳黏到皇帝鬍鬚上鬧劇;賈似道還編寫了一本「促織經」[8],講述自己養蟋蟀和鬥蟋蟀的經驗,《促織三拗》云:「贏叫輸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過蜑有力,三也。」,昆蟲學史專家鄒樹文稱:「這個對於蟋蟀交配習性的發現不論其是宋或明,其記述之早均可稱述。」[9]《促織經》也是世界研究蟋蟀的第一部專著[10]

明朝鬥蟋蟀的風氣最盛,宣宗朱瞻基時家家戶戶皆捕養促織,鬥促織場也比比皆是。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吳越浪子,有酷此戲,每賭勝負,輒數百金,至有破家者」。呂毖明朝小史》記清秋吟蟋蟀,早聞物華兩個黃鸝鳴「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偶之意,又是博物史不記其斗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等等。賈似道華博之有人」。

清朝蒲松齡所寫《促織》為宣德皇帝尋蟋蟀;王應奎《柳南續筆》卷一《蟋蟀相公》條稱:「馬士英在弘光朝,為人極似賈積壑,其聲色貨利無一不同。羽書倉皇,猶以鬥蟋蟀為戲,一時目為『蟋蟀相公』。」

當代熊召政的《張居正》第二十九回曾以大量的篇幅描寫當時的盛況,並提到調養之法:「用籬落上斷節蟲,再配上扁擔蟲,一起烘乾研和餵之,再用薑汁濃茶配以銅壺中浸過三日的童便作為飲品,如此調養七日,黑寡婦仍驍勇如初」。

還有地方將生蟋蟀當作小吃供人食用。在泰國柬埔寨等國家,也有將蟋蟀用油炸的烹飪方式製成食品。[11][12]

中國大陸一些城市有專門的蟋蟀協會,組織鬥蟋大賽。

台灣臺南市新化區豐榮里,當地居民每年都會利用學校放暑假時,舉辦熱鬧的「鬥蟋蟀」大賽。

蟋蟀也是肉食性兩爬和寵物鳥的主食。

蟋蟀書籍

[編輯]
  • 《促織經》宋,賈似道(原著今不傳,現在見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續增本。詳細地介紹了捕捉、收買、餵養、鬥勝、醫傷、治病、繁殖等方法。)
  • 《畜促織》明,袁宏道
  • 《促織志》明,劉侗著
  • 《促織經》清,金文錦
  • 《蟋蟀秘要》清,石蓮
  • 《蟋蟀譜》清,朱翠庭輯
  • 《促織經》清,金六(音伊)廠刪定
  • 《蚟孫鑒》清,朱從延纂輯、林德垓、莊樂耕重訂
  • 《蟋蟀譜》近代,李文翀,1930年出版
  • 《蟋蟀譜》近代,李石孫、徐元禮,1930年出版(全書十二卷,盆圖一卷,卷首一卷,譜十卷。)

參考資料

[編輯]
  1. ^ Family Gryllidae (Laicharting, 1781). Orthoptera Species File.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2. ^ 2.0 2.1 蔣宗孚. 神采飞扬斗“蹔𧉆”. 新民晚報. 2012-09-19 [201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蹔𧉆【she jik】。蹔,《玉篇》走部才濫切:「蹔,超忽而疾也。𧉆,《廣韻》入聲質韻資悉切:「蹔𧉆,蜻蛚別名。《詩經·唐風》疏:「蟋蟀,一名蜻蛚。」 
  3. ^ 蟋蟀温度表 -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小学科学实验. [201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4. ^ Gryllidae. GBIF. [2023-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5. ^ 5.0 5.1 Shilin He, You Ning Su, Ming Kai Tan, Andreas Zwick, Ben H. Warren and Tony Robillard. 2024. Museomics,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Systematic Revision of the Eurepini Crickets (Orthoptera: Gryllidae: Eneopterinae),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Genera. Systematic Entomology. DOI: 10.1111/syen.12622
  6. ^ Ming Kai Tan, Amira Aqilah Muhammad, Nurul Ashikin Abdullah, Razy Japir and Arthur Y.C. Chung. 2024. A Taxonomic Review of Odontogryllodes Chopard, 1969 (Gryllidae: Landrevinae). Zootaxa. 5410(2); 267-279. DOI: 10.11646/zootaxa.5410.2.7
  7. ^ Ming Kai Tan, Razy Japir and Arthur Y.C. Chung. 2024. New Species of the elusive crickets from the Genus Pendleburyella Chopard, 1969 (Gryllidae, Pentacentrinae) from Sabah, Borneo. Zootaxa. 5397(2); 264-272. DOI: 10.11646/zootaxa.5397.2.7
  8. ^ 喻長霖《民國台州府志·藝文略》(卷七十三)載:「《促織經》,宋賈似道撰。似道有《奇奇集》,已著錄是書。見《千頃堂書目》及倪燦《宋史·藝文略補》。」
  9. ^ 《中國昆蟲學史》147頁
  10. ^ 周琦:〈《促織經》:世界第一部關於蟋蟀研究的昆蟲學專著〉
  11. ^ 柬埔寨人把蟋蟀当作头等小吃(图),新浪网. [201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12. ^ 昆虫食客 - 华尔街日报专栏文章. [2010-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5).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蟋蟀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