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吉·巴汶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吉·巴汶帝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Moungi Bawendi
出生蒙吉·加布里埃爾·巴汶帝
Moungi Gabriel Bawendi

(1961-03-15) 1961年3月15日63歲)
 法國巴黎
教育程度哈佛大學
芝加哥大學
父母父:穆罕默德·薩拉赫·鮑恩迪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2023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量子化學
機構麻省理工學院
博士導師卡爾·弗里德英語Karl Freed
岡武史

蒙吉·加布里埃爾·巴汶帝(阿拉伯語:منجي الباوندي‎,英語:Moungi Gabriel Bawendi,1961年3月15日)是一位具有法國突尼斯血統的美國化學家。他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萊斯特·沃夫英語Lester Wolfe教授[1]。巴汶帝是膠體量子點研究的先驅,也是過去十年被引用最多的化學家之一[2]。2020年,他獲得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巴汶帝以其在高品質量子點化學生產方面的進步而聞名[3]。2023年,他與路易斯·布魯斯阿列克謝·埃基莫夫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早年生活和教育

[編輯]

巴汶帝1961年出生於巴黎,是數學家穆罕默德·薩拉赫·巴汶帝和海倫·巴汶帝(法語:Hélène Baouendi,婚前姓波巴 Bobard)的兒子。巴汶帝與他的家人早年常往返法國突尼斯,後移民至美國[4]。1982年,巴汶帝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學士學位。在岡武史卡爾·弗里德英語Karl Freed的指導下,他於198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

巴汶帝與弗里德一起研究理論高分子物理學[5], 並與岡武史一起研究H3+熱帶(hot-band)實驗,這在破解1989年觀測到的木星發射光譜方面發揮了作用[6]

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岡武史推薦巴汶帝參加貝爾實驗室的暑期項目,路易斯·布魯斯在那裏向巴汶帝介紹了量子點的研究。 畢業後,巴汶帝前往貝爾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與布魯斯一起研究[7]

巴汶帝於1990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 (MIT),並於1996年成為教授[7]

研究

[編輯]

巴汶帝是2000年-2010年十年間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化學家之一[8]。 他是量子點研發領域的領導者[3]。 量子點是微小的半導體晶體,其奈米級尺寸賦予它們獨特的光學和電子特性[9]

量子點研究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找到製造穩定且均勻的高品質量子點的方法。 巴汶帝因其在開發量子點合成標準化方法方面的工作而受到認可。 1993 年,David J. Norris、Christopher B. Murray​(德語、和巴汶帝報導了一種熱注射合成方法,用於生產具有明確尺寸和高光學品質的可再現量子點。 化學生產方法的這項突破使得根據尺寸「調整」量子點成為可能,從而實現可預測的特性。 它使科學家能夠更好地控製材料,並有可能獲得精確且可重複的結果[10][11]

該方法為量子點在廣泛領域的大規模技術應用的發展打開了大門[10][11]量子點現在用於發光二極管 (LED)、光伏發電(太陽能電池)[12]、 光電探測器、光電導體、雷射[13]、 生物醫學成像、生物感測、和其他應用[1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oungi G. Bawendi. scholar.google.com.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5). 
  2. ^ 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 ScienceWatch.com - Clarivate. archive.sciencewatch.com.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3. ^ 3.0 3.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3. NobelPrize.org.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1) (美國英語). 
  4. ^ Baklouti, Ali; Kacimi, Aziz El; Kallel, Sadok; Mir, Nordine. Analysis and Geometry: MIMS-GGTM, Tunis, Tunisia, March 2014. In Honour of Mohammed Salah Baouendi. Springer. 2015-07-26 [2023-10-04]. ISBN 978-3-319-1744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英語). 
  5. ^ UChicago alum Moungi Bawendi shar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discovery of quantum dots |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s. news.uchicago.edu. 2023-10-04 [202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英語). 
  6. ^ Oka, Takeshi. My 45 Years of Astrochemistry: Memoirs of Takeshi Oka.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3-10-03, 117 (39): 9308–9313 [2023-10-10]. Bibcode:2013JPCA..117.9308O. ISSN 1089-5639. PMID 24490724. doi:10.1021/jp4035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4) (英語). 
  7. ^ 7.0 7.1 Names of purported Nobel chemistry prize winners inadvertently released. Reuters. 2023-10-04 [202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3) (英語). 
  8. ^ Most cited chemists. Thomson Reuters. [201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9. ^ Singh, Suchita; Dhawan, Aksha; Karhana, Sonali; Bhat, Madhusudan; Dinda, Amit Kumar. Quantum Dots: An Emerging Tool for Point-of-Care Testing. Micromachines. 2020-11-29, 11 (12): 1058 [2023-10-10]. ISSN 2072-666X. doi:10.3390/mi111210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10. ^ 10.0 10.1 Palma, Jasmine; Wang, Austin H. One Small Quantum Dot, One Giant Leap for Nanoscience: Moungi Bawendi ’82 Win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The Harvard Crimson. 2023-10-06 [2023-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11. ^ 11.0 11.1 Linke, Heiner. Quantum dots — seeds of nanoscience (PD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10-03 [2023-1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4). 
  12. ^ 12.0 12.1 Cotta, Mônica A. Quantum Do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hat Lies Ahead?.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0-06-26, 3 (6): 4920–4924 [2023-10-10]. ISSN 2574-0970. doi:10.1021/acsanm.0c013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4) (英語). 
  13. ^ Lerner, Eric J. Introduction to photodetectors and applications. Laser Focus World. 2000-12-01 [2023-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