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茶文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茶葉的栽培、採茶、製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內涵的內容,是以茶作為載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東亞文化圈

[編輯]

中國大陸

[編輯]

中國自詡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傳說始於神農時代。直到現在,中國漢人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古有唐代茶聖陸羽所寫的《茶經》,康熙所命名的碧螺春等。除了講究茶葉收成季節、出產地,如雨前龍井中國茶藝也注重水源、水溫以及茶具的選擇,如紫砂壺等。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在中國,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備受尊崇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中國各地由於氣候地理人文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雲南

[編輯]

在雲南,白族有請來訪賓客喝三道茶的習俗。

西藏

[編輯]

西藏游牧地區喜歡喝磚茶(藏文:ཇ་དཀྲུགས་མ་ja-dkrugs-ma或བསྲུབས་ཇ་bsrubs-ja)。首先要把磚茶砸開,放到水壺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幾分鐘後,加入食鹽及牛奶、羊奶或酥油,製成酥油茶;有些地區也放核桃碎。奶茶可以幫助消化,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頓飯的習慣,每日清晨,家庭主婦都要準備好奶茶。

香港

[編輯]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香港人將英國人的奶茶大為改良,以濾網沖泡出很濃的紅茶,再拌以淡奶,由於染了茶色後的濾網看似絲襪,因此被稱為絲襪奶茶。這類茶一般要混合多種茶葉泡製,這是因為餐廳難以倚賴一種茶葉,在短時間內沖出色、香、味俱備的茶水。香港人除了改良奶茶,還很愛直接把檸檬片放入茶中變成檸茶,這種製法與西方主流把檸檬汁混進茶中的做法略有不同。這些飲料一般在街頭巷尾的茶餐廳出售,是香港人的日常飲料。

到茶樓飲茶亦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代表文化,較常飲用的有普洱、水仙、菊花、香片、鐵觀音、烏龍。

日本

[編輯]
日本茶道

茶文化在公元9世紀時跟隨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得以傳承及發展。日本文化亦對泡茶非常講究,喝茶之道成為日本傳統中的重要禮儀。

日本製茶方式來源於中國唐代,和現在中國的製茶方式不同,將採摘的茶葉蒸氣殺青,然後乾製碾碎,製成綠茶末抹茶飲用。由於茶末表面積大,具有較大的表面張力,容易在水面漂浮,因此泡製時必須用子特製的茶帚攪拌,使其沉入水中,然後用竹舀將茶液舀出飲用。由於泡製茶葉的手續比較複雜,逐漸演化出一整套儀式,形成日本茶道的各個流派。

日本人喝的茶,除了綠茶為主的煎茶,還有混入炒香了的玄米與綠茶配搭而成的玄米茶,以及混和了小麥的麥茶

台灣

[編輯]

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1]但茶在台灣真正的興盛,主要是18、19世紀間,由柯朝、林鳳池張迺妙與張迺乾兄弟等從福建一帶逐步引進茶苗與技術,於台灣北部瑞芳石碇坪林木柵與中部鹿谷凍頂山一帶闢園植茶、製茶;之後,19世紀中葉,來自英國的茶商約翰杜德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引介至海外並獲得成功與口碑後,正式展開了台灣百餘年以外銷為主的製茶史。1970~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於是各地「茶藝館」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裏很重要的品茗空間。

現今知名度最高的台灣十大名茶是:凍頂烏龍茶阿里山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日月潭紅玉紅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和日月潭阿薩姆紅茶,以及目前崛起的宜蘭蜜香紅茶、台東縣鹿野紅烏龍茶。

座落於坪林茶業博物館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二座茶業博物館。主要館藏有茶事、茶史、茶藝等,涵蓋茶葉的成分、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分類、茶葉的產銷、臺灣茶園的分佈、唐宋製茶器具、各代製茶法、現代製茶的過程等知識。

鶯歌為現今台灣茶具製造的重鎮,其轄區內的陶瓷博物館則是全台灣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甚具特色。

台灣在1980年代發明了珍珠奶茶,不僅風行台灣大街小巷,也在香港中國大陸北美,甚至歐洲流行,使得茶飲在各種包裝飲料與連鎖咖啡館夾擊的現代仍能廣受不分年齡層的歡迎。

朝鮮

[編輯]
韓國茶具

除了中國以外,朝鮮喝茶也有一定的歷史,有自己的茶道傳統和飲茶用具。

蒙古

[編輯]

蒙古人喜歡喝磚茶。首先要把磚茶砸開,放到水壺中,加清水用火煮,煮沸幾分鐘,並進行攪拌,直至茶湯發亮,再加入食鹽及牛奶,製成奶茶。上桌時,要搭配奶皮、奶豆腐以及各種茶點。奶茶是寒冷的牧區保暖的重要方式,因此牧民有一日三餐茶,一頓飯的習慣,每日清晨,家庭主婦都要準備好奶茶。

越南

[編輯]

東南亞文化圈

[編輯]

馬來西亞

[編輯]

英國紅茶的另一旁支是馬來半島印度裔人的拉茶,當地的印度裔人把紅茶和奶混合後,不斷拋來拋去,就像拉出來一般,因此稱作拉茶。而拉茶也是馬來半島一種表演方式。

南洋華人自多個時間點南下,在馬來半島開展了漢文化的生活,船隻被季候風推移著在海峽兩島間,而支撐著人們的除了蕃薯,就是中國茶。它給予人們身體最基本的元素,以致耐力倔強。茶|D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看看大馬茶人的故事

南亞文化圈

[編輯]

印度

[編輯]

印度有一種茶品,一般人稱為「Masala Chai」,就是印度香料茶或稱為印度奶茶、「印度茶那提」。在紅茶中加入牛奶或鮮乳、糖、胡椒和各種香料,如豆蔻桂皮丁香等,這種茶已經由印度裔人傳入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地。

西亞文化圈

[編輯]

土耳其

[編輯]

土耳其人喝茶很普遍,土耳其茶(土耳其語:çay)屬於紅茶的一種。土耳其人最早喝咖啡,但是20世紀初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垮台之後,原來屬於土耳其的可以種植咖啡的阿拉伯地區脫離土耳其,土耳其不得不進口咖啡。而在土耳其本土的黑海東南岸地區可以種植茶樹,於是土耳其人逐漸開始喝本國出產的紅茶。

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喝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麼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的化不開的感覺並不是每個初飲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起來格外的舒爽。而土耳其街上最多的不是咖啡廳,而是茶館,土耳其人還十分喜歡到茶館喝茶並聊天。

歐美茶文化

[編輯]

俄羅斯茶文化

[編輯]
19世紀的俄羅斯茶炊

在西方,最早從中國傳入茶葉的是俄羅斯,從中國經過蒙古草原到俄羅斯,曾有一條「茶葉之路」。俄羅斯人發明了煮茶的「茶炊」,類似一個小鍋爐,一般用銅製,中間生炭火,上面有一個煮茶的茶壺,下面有一個龍頭,煮好的濃茶用龍頭中的水沖稀,加糖和檸檬汁飲用,即檸檬茶。隨時可以提供熱茶水,是寒冷的俄羅斯氣候下,家庭必備的設施。現在一般用電加熱,也有用不鏽鋼製造的。由於非常普及,所以可以設計製造成各種裝飾花樣,是俄羅斯家庭比較顯眼的家具。

英國

[編輯]

英國人從1660年代開始進口茶葉。當時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薩的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愛好帶進英國宮廷。開始英國人從荷蘭進口茶葉,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直接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運回倫敦。到1750年代,茶葉已經變成英國人的全民飲料。由於英國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而中國從英國進口貨物很少,兩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英國一方面從中國引進茶樹到其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種植,另一方面在印度殖民地種植罌粟,製造鴉片出口中國,最終引起鴉片戰爭

在英國和愛爾蘭,「茶」(tea)不僅指這種飲料的名稱,而是有下午便餐的意思,即英式下午茶。英國人多喝紅茶,茶種包括英國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和格雷伯爵茶Earl Grey),由中國傳入的茉莉茶,以及日本傳入的綠茶,也成了英國茶的標準部分。英國人喝茶,頗成癡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來,清晨6點,空着肚子就要喝「床茶」,上午11點再喝一次「晨茶」,午飯後又喝一次「下午茶」,晚飯後還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說,正規的,一天起碼4頓。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裏,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裏,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於茶葉很碎,通常茶壺裏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沖下去,過濾而出,再加入糖及牛奶或檸檬而喝。

美國

[編輯]

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後,習慣也帶了過來。可以說美國的獨立是由茶葉引起的。1773年,英國公佈一項法令,規定只有英國東印度公司可以在北美殖民地壟斷經營進口茶葉。波士頓從事走私茶葉的商人們於當年12月16日,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貨船上的茶葉傾倒在海水中,用來抗擊壟斷-他們被稱為茶葉黨這個事件引起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高壓制裁,最終導致美國獨立革命發生。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願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願在茶杯裏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在美國,茶消耗量佔第二位,僅次於咖啡。

除源自於歐洲的西方茶文化外,美國市場上的東方茶(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檸檬紅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另外除了預裝茶外,美國很多餐廳也以茶作為主要飲料,而美國人有在任何茶(包括東方茶)加上糖之習慣。

德國

[編輯]

1657年茶葉出現在德國的藥店,但是除了東非里西亞(今下薩克森)一帶地區之外,沒有贏得德國人太多的興趣。現在德國人也喜歡飲茶。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而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乾製成的,裏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沖下的茶水通過安裝於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後再將茶葉倒掉。與東方茶相較,德國茶味道較為清淡。

拉丁美洲

[編輯]

阿根廷

[編輯]

馬黛茶是一種常綠灌木葉子,生長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阿根廷溫潤潮濕的氣候和充足的陽光,很適於這種樹木生長,加之當地人有愛喝這種茶的傳統,使之成為最大的馬黛茶生產國。

阿根廷及其他拉丁美洲人愛喝馬黛茶,馬黛茶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當地人傳統的喝茶方式很特別。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圍坐在一起,一把泡有馬黛茶葉的茶壺裏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個挨一個地傳着吸茶,邊吸邊聊。壺裏的水快吸乾的時候,再續上熱開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會散了為止。

非洲

[編輯]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西亞、毛里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裏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於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來訪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看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為失禮。

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裏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裏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

參見

[編輯]
  1. ^ 林滿紅. 茶、糖、樟腦業與台灣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https://books.google.com.my/books?id=81ApCwAAQBAJ&pg=PA167&lpg=PA167&dq=17%E4%B8%96%E7%B4%80+%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8E%A1%E8%8C%B6&source=bl&ots=AOk4O-tHJQ&sig=ACfU3U36GPqNVTUrunKXJ2ZzQFvV_Fv51w&hl=zh-CN&sa=X&ved=2ahUKEwiDz-zy6Nv3AhV_8HMBHSMdCYEQ6AF6BAggEAM#v=onepage&q=17%E4%B8%96%E7%B4%80%20%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20%E6%8E%A1%E8%8C%B6&f=false. 1997-05-06. ISBN 978-957-08-1664-8 (中文(臺灣)).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