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
29°44′49″N 116°13′03″E / 29.74694°N 116.21750°E
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唐至民國 |
編號 | 7-1101-3-399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石鐘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地處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處,有城南上石鐘山和城北下石鐘山,合稱「雙鐘」。下石鐘山以險要的陡壁臨長江,山多縫隙空穴,水石相擊,聲如洪鐘而得名。「秀山石壁向湖中,縫洞深藏水可通;湧入浪波相蕩擊,聲音傳出像鳴鐘」,關於石鐘山得名之緣由,歷史上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北宋蘇軾親自乘舟考察,發現絕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縫,風浪衝擊洞穴,涵淡澎湃,其聲如鍾,並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
石鐘山控扼長江及鄱陽湖,地理位置重要,號稱「江湖鎖鑰」,自古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853年至1857年間,太平軍與曾國藩湘軍水師在此多次激戰,1857年湘軍彭玉麟攻下石鐘山,山上建築毀滅殆盡。戰後,曾國藩奏請在此建立湘軍水師昭忠祠。至咸豐十年(1860 年),以昭忠祠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基本建成。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湖口縣國民政府在此召開追悼大會,並將昭忠祠改名為忠烈祠。
昭忠祠位於石鐘山西北面,前臨湖水,後靠石崖,由前殿、正殿、後殿、前南北碑廊、後南北廂房組成。前殿、正殿、後殿位於同一中軸線上,通寬15.14 米,縱深9.71 米(含牌樓前台基)。建築依山勢逐級升高呈階梯狀,正立面採用三間四柱三樓嵌入式牌樓結構。在昭忠祠的兩側各有一棟附屬建築相連,南側為報慈禪林,北側為浣香別墅。報慈禪林內供奉佛像,由門廳、前殿、戲台及後殿組成。浣香別墅用於接待官員,由前部分聽濤眺雨軒和後部分芸芍齋組成。聽濤眺雨軒,包括前院和前廳。芸芍齋包括後廳、且閒亭和桃花池,兩者中間用天井式庭院相連。[1]
石鐘山還有大量石刻,唐代魏徽書《遵王之義》四言詩,宋蘇軾的《梅蘭竹菊圖》,黃庭堅的《翠蓋龍旗》七律詩、曾國藩親書上諭及《石鐘山楚軍水師昭忠祠記》、以及當代郭沫若書《登湖口石鐘山》五言詩等。石刻於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2013年石鐘山古建築及石刻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 黃勇. 石鐘山昭忠祠建築形制淺析[J]. 南方文物, 2015(2):214-217.
- ^ 石钟山石刻拟申报“国保”. 江西新聞網.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9).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石鐘山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 《石鐘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