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日語:満州産業開発五カ年計画),是開始於1937年4月的滿洲國的經濟計劃。該計劃服務於日本的統治經濟。[1]:462

背景

[編輯]

第1階段經濟建設

[編輯]

日本佔領滿洲,在1932年3月建立滿洲國之後,於同年7月,南滿洲鐵道(以下簡稱「滿鐵」)成立了經濟調查會,在關東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從事各種方案計劃的制定。在經濟調查會的努力下,在1933年3月,《滿洲國經濟建設要綱》成文。經濟調查會還提案建立分管各產業的特殊會社日語特殊会社,得到了實現。這些特殊會社由政府和滿鐵出資建立。在日滿經濟關係方面,關東軍特務部於1933年11月制定了《日滿經濟統制方案要綱》,並在1934年3月經內閣決議通過,成為了一個統治方針。[1]:462

第2階段經濟建設

[編輯]

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石原莞爾要求滿鐵成立「日滿財政經濟研究會」,制定下一階段的經濟建設計劃,着力於強化軍需產業。他在參謀本部也強烈主張為了在滿洲國生產對蘇戰備用軍需物資,進行產業開發的方針。日本陸軍省採納了這一方針,在1936年8月制定了《滿洲開發方策要綱》。該綱要為滿洲國樹立了長期的財政和開發計劃,並將1940年左右作為該計劃的第1期完成時間。關東軍在此綱要指導下,同樣在8月提出了《滿洲國第2期經濟建設要綱》,以此為據,以1940、1941年為完成日期、以充實日本在滿軍備和日滿共同防衛為目標,開始了產業5年計劃、財政5年計劃、特殊會社指導監督方針的制定。[1]:463

制定與推進

[編輯]

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後,日本被軍部主導,開始法西斯化、准戰時體制化,經濟也開始軍事化。新的經濟計劃以滿鐵日滿財政研究會的方案為基礎,經過關東軍、滿洲國政府、滿鐵相關者在1936年10月的協商而具體化,1937年1月,以關東軍《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綱要》(日語:満州産業開発五カ年計画要綱)的形式確定下來,並自同年4月起開始實施。[2]:119根據1937年2月成文的計劃綱要,政策的目標是重點開發滿洲當地的物資生產能力,以滿足「有事」情況的需要,並且進一步地,儘可能使滿洲國自給自足,乃至供給日本所缺乏的資源。換言之,其根本目的是構築對蘇戰爭的經濟基礎。[3]:58

本計劃成為了滿洲國的三大國策之一。另外兩大基本國策是是農業人口的大量送出計劃(《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具體實踐如滿蒙開拓團)和對鄰近蘇聯邊境地區進行戰略整備、開發的北邊振興三年計劃(日語:北辺振興三カ年計画)。本計劃在1939年起被整合進日本政府的生產力擴充計劃[4],其推進力度得到了加強。[2]:120

計劃目標

[編輯]

初期計劃

[編輯]

該計劃分為礦工業、農畜產業、交通通信、移民4個部分,制定了詳細的目標。[3]:58礦工業部分包括武器、飛機、汽車、火車等軍需裝備和鐵、液體燃料等物資。[3]:58基於1936年的實際產出量,制定了5年後(1941年)的目標生產量。[2]:120計劃完成時的鐵礦石、煤、生鐵、液體燃料、武器等品類的目標生產量為計劃開始時的2到5倍。[3]:58此外,還有不少品類在1936年時滿洲國生產量為0,即尚不具備生產能力。[3]:58

主要品目的目標生產量
品目 單位 1936年末生產能力 1941年度目標
生鐵 850,000 2,530,000
鐵錠 580,000 1,850,000
鋼材 400,000 1,500,000
煤炭 11,700,000 27,160,000
液化煤 0 800,000
頁岩油 145,000 800,000
4,000,000 20,000,000
汽車 0 4,000
飛機 0 340
電力 千瓦 458,600 1,405,000
水稻 258,000 418,000
小麥 986,000 2,024,000
大豆 4,201,000 4,730,000
洋麻 7,200 23,100
綿羊 3,012,000 4,202,000
1,900,000 2,302,000
鐵路 千米 7,686 11,948

該計劃所需資金總額為約25億8000萬日元,僅礦工業部門所需亦有13億9000萬日元之巨,以當時滿洲國的生產水平和日本的資金狀況來看,是相當大的數額。[2]:121[3]:59日本政府和軍部通過與以財閥為代表的經濟界進行交涉,設立了以長期提供資金為目的的滿洲興業銀行[3]:59

「產業開發五年計劃」需要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為此在鴨綠江第二松花江上分別修建了水豐水電站豐滿水電站

目標的修訂

[編輯]

作為一個5年間的計劃,中途修改目標是正常的。但該計劃在實施僅3個月時,由於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引發了全面的中日戰爭,日本迫切需要提高生產能力,不得不修改國內的生產計劃。[2]:122[3]:59由於日本對滿洲國的依賴加強,本計劃也不得不隨之修訂。[2]:122其結果是目標數值大幅提高,其中尤以礦工業部分為甚。[2]:122

五年計劃的主要品目的最初目標和改訂目標
品目 單位 1936年末生產能力 1941年度目標(初版) 1941年目標(改版) 對日供給量目標
生鐵 850,000 2,530,000 4,500,000 1,520,000
鐵錠 580,000 1,850,000 3,160,000 1,120,000
鋼材 400,000 1,500,000 1,200,000
煤炭 11,700,000 27,160,000 31,100,00 6,000,000
液化煤 0 800,000 1,770,000
頁岩油 145,000 800,000 650,000
4,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11,625,000
汽車 0 4,000 50,000
飛機 0 340 5,000
電力 千瓦 458,600 1,405,000 2,570,550

該修正案將目標提高為原來的1.5倍至2倍左右,並且明確規定了對日輸出量,不過交通通信、農畜產、移民部分則大致與原來目標相同。[2]:122原本的計劃中對滿洲經濟發展的考量被削弱,代之以對日本所需的軍需品的強調。[2]:122所需要的資金也從25億8000萬日元增加到了49億6000萬日元。[2]:122

實施的困難與計劃的修改

[編輯]

國共合作起,抗戰的戰爭強度提高,與日本的預測背道而馳。由於戰爭的長期化,計劃越來越不切實際:日本不僅難以向滿洲國提供產業建設所需要的資金與物資,更因為戰爭的物資消耗,要求滿洲國提高生產量。該計劃自第4年度起,執行「徹底的重點主義」,集中提高鋼鐵和煤炭的生產量,而軍需以外的部分則下調甚至終止了計劃。至此,該計劃已經背離了初衷,用現有設備最大限度生產成了唯一的目的。不可避免地,生產這些產品的國策會社的生產部門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條件惡化。[2]:123-124

原本日本為了構建總體戰體制,對滿洲國的經濟建設就過於強調鐵路和重工業方面,其經營效率並不高,對日本的經濟也造成了一定負擔。自1940年起,構築總體戰體制的目標也基本被放棄,滿洲國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位置降低為糧食供給基地。[5]:236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柴田善雅. 満州産業開発五カ年計画. 貴志俊彥; 松村史紀; 松重充浩 (編). 二〇世紀満洲歴史事典. 吉川弘文館. 2012-11. ISBN 978-464201469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荻野富士夫、吉田裕、岡部牧夫. 第2章日本は「満州」で何をしたのか. 中国侵略の証言者たち――「認罪」の記録を読む. 岩波書店. 2014-04-21. ISBN 978-400431242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中見立夫、藤原書店編集部. 第5章経済と産業-2「満州産業五カ年計画」. 満洲とは何だったのか. 藤原書店. 2006-11. ISBN 978-4894345478. 
  4. ^ 企畫院. 昭和14年1月(閣議決定) 生産力拡充計画要綱. 1939-01 [2017-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5. ^ 岡本隆司. テーマ44「満州の経済開発」. 中国経済史. 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2013-11-20. ISBN 978-481580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