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 | |
---|---|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瑤海區裕溪路415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4-119 |
認定時間 | 2004年 |
李鴻章享堂是晚清重臣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的墓園,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東郊瑤海區大興鎮裕溪路415號,原距包公墓約300米[1]。2012年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
[編輯]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於北京寓所賢良寺,享年78歲,追諡為「文忠」,入祀賢良祠,又賞賜白銀5000兩治喪。1902年5月,李鴻章靈柩從北京起運,從天津經海路到上海,轉長江至蕪湖,再轉內河經巢湖進南淝河登岸,沿大道前行一公里多,於1903年3月26日下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村。
1958年大躍進時期,合肥鋼鐵廠擴建時,李鴻章墓被毀[2][3][4][5]。當時李鴻章和夫人趙小蓮的遺體依然保存完好,被用繩子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還把他的黃袍馬褂全部剝掉,直到屍骨散盡[2][4]。文化大革命後,只有享堂的幾間房子因成為鋼廠的倉庫才得以保存下來,面積大約900平方米[2][6][7]。
1985年,李鴻章享堂公佈為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由合肥市文物管理處進行修復,2003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04年公佈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8]。
結構
[編輯]當年墓園佔地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李氏族人為祭祀李鴻章,在墓地東側建造了規模龐大的享堂,佔地2500平方米,前後三進,大小房屋99間。前堂五開間,陳列有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赴日談判遇刺時所身穿的黃馬褂血衣[9],以及七塊匾額,其中「均衡篤祜」、「調鼎凝厘」兩塊匾額是光緒和慈禧所賜。神道碑刻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字。李鴻章神道碑文近兩千字,由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墓前神道長約三十米,有石像生五對,由南向北依次為石羊、石虎、石馬、武官、文官。在墓地和享堂之間的碑廊,嵌有董其昌所刻的魏晉至宋元書法名家石刻版《戲鴻堂法帖》,內容包括王獻之的《洛神賦》 、顧愷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辭世帖》和《蘭亭序》、柳公權的《蘭亭詩》等90餘件名家作品。享堂東側為倉房,三進九間,佔地500多平米,存放享堂四周護墳田所產的稻穀。周圍有上萬畝的護墳田地,和大片樹林。
修復後的享堂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中部是享堂,西邊為復建的李鴻章墓園,東邊是倉房。大門坐南朝北,門前新建石牌坊,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高13米,上刻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光緒帝所賜的「鈞衡篤祜」四字[10]。
參考資料
[編輯]- ^ 1973年發掘,1987年遷建包河區蕪湖路72號
- ^ 2.0 2.1 2.2 绝版李鸿章12. 甲午戰爭數字圖書館. 《襄樊晚報》. 200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
- ^ 宋永毅(編). 文革五十年: 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 明鏡出版社. 2016年. ISBN 978-1-63032-898-6 (中文).
- ^ 4.0 4.1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雜誌社. 1995年: 第48頁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
- ^ 百年沧桑话享堂——走进李鸿章享堂. 李鴻章故居陳列館. 201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 ^ 趙文彬. 曾国藩墓前的遐想. 人民網. 《長沙晚報》. 201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
- ^ 合肥李鸿章享堂. 新浪. 2007-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5-26) (中文).
- ^ 2004年李鴻章享堂歸入「李鴻章故居」,並改名「李鴻章故居及享堂」,2013年李鴻章故居升級為國保李氏家族舊宅
- ^ 現為複製品
- ^ 《江淮晨報》2002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