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窟咄
拓跋窟咄(?—386年),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子,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叔叔。
生平
[編輯]建國三十九年(376年),拓跋什翼犍死去,前秦大司馬苻洛認為拓跋窟咄年長,逼迫他遷徙到長安,苻堅以禮節對待拓跋窟咄,讓拓跋窟咄進太學讀書,教給他書寫和學問[1]。後來因為禍亂,拓跋窟咄跟隨西燕的慕容永向東遷徙,慕容永任命拓跋窟咄為新興郡太守[2][3][4].
登國元年(386年),劉顯謀殺拓跋珪的計劃失敗後,於八月派遣弟弟劉亢泥等人迎接拓跋窟咄,於是逼迫北魏南部邊境。北魏的附屬部落騷動。拓跋珪左右大臣于桓等人密謀響應拓跋窟咄,同謀人單烏干將實情告訴了拓跋珪。拓跋珪擔心振駭人心,深思不採取行動。三天後,于桓計劃捉住拓跋珪以響應拓跋窟咄,告訴舅舅穆崇說:「如今拓跋窟咄已經即位,眾人都歸附他,富貴不可失去,希望舅舅考慮這件事。」穆崇當夜就報告了拓跋珪,拓跋珪於是誅殺了于桓等五人[5][6]。當時莫題對拓跋珪懷有二心,送箭給拓跋窟咄說:「三歲牛犢怎能負重?」意思是拓跋窟咄年長而拓跋珪年幼,拓跋珪對莫題很忌恨[7][8],但對其餘莫題等七姓都寬恕而不追究。拓跋珪擔心內亂,就向北翻越陰山,前往賀蘭部,派遣安同和長孫賀向後燕慕容垂請求援兵。長孫賀逃走投奔了拓跋窟咄,安同抄小道到達中山郡。慕容垂派遣兒子慕容麟率領步兵騎兵六千人跟隨安同[4]。安同和慕容垂的使者蘭紇一起返回,到達牛川,被拓跋窟咄的侄子拓跋意烈防堵。安同於是隱藏在商人的袋子裏,到晚上就躲進空井,得以免死,隨之投奔慕容麟。十月,慕容麟的軍隊既然沒到,拓跋窟咄又逐漸向前逼近北魏。賀染干暗中懷有二心,就為拓跋窟咄前來侵犯北魏的北部邊境。北魏的人們都驚訝害怕,沒有穩固的志向。這時北魏的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和各烏丸部落逃跑投奔劉衛辰。慕容麟聽說後,馬上派遣安同、朱譚等人前往北魏。得知慕容麟的軍隊靠近,北魏眾人才稍微安定[9][3][10][11][12]。
拓跋珪從弩山回到牛川,駐軍在延河以南,拓跋窟咄駐軍在高柳。拓跋珪再度派遣安同拜謁慕容麟,因而約定會師的日期。安同返回北魏後,拓跋珪越過參合陂,出兵代郡以北與慕容麟在高柳會師。拓跋窟咄困窘急迫,看見軍旗而逃走,投奔劉衛辰,被劉衛辰殺死,拓跋珪收攏了拓跋窟咄全部的部眾[13][14][3][11][1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行唐公洛以什翼犍子窟咄年長,遷之長安。堅使窟咄入太學讀書。
- ^ 《魏書·卷十五·列傳第三》:昭成子窟咄。昭成崩後,苻洛以其年長,逼徙長安,苻堅禮之,教以書學。因亂隨慕容永東遷,永以為新興太守。
- ^ 3.0 3.1 3.2 《北史·卷十五·列傳第三》:窟咄,昭成崩後,苻洛以其年長,逼徙長安。苻堅禮之,教以書學。因亂,隨慕容永東遷,永以為新興太守。劉顯之敗,遣弟亢埿等迎窟咄,遂逼南界,於是諸部騷動。道武左右于桓等謀應之,同謀人單烏干以告帝。帝慮駭人心,沉吟未發。後三日,桓以謀白其舅穆崇,又告之,帝乃誅桓等五人,余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帝慮內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遣安同及長孫漫徵兵於慕容垂。賀曼亡奔窟咄;安同間行,遂達中山。慕容垂遣子賀驎步騎六千以隨之。安同與垂使人蘭紇俱還,達牛川,窟咄兄子意烈捍之。安同乃隱藏於商賈囊中,至暮,乃入空井得免,仍奔賀驎。軍既不至,而稍前逼賀染干。賀染干陰懷異端,乃為窟咄來侵北部。人皆驚駭,莫有固志,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節及諸烏丸亡奔衛辰。賀驎聞之,遽遣安同、朱譚等來。既知賀驎軍近,眾乃少定。道武自弩山幸牛川,窟咄進屯高柳。道武復使安同詣賀驎,因克會期。安同還,帝逾參合,出代北,與賀驎會於高柳。窟咄窮迫,望旗奔走,遂為衛辰殺之。帝悉收其眾,賀驎執帝別歸中山。
- ^ 4.0 4.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初,秦滅代,遷代王什翼犍少子窟咄於長安,從慕容永東徙,永以窟咄為新興太守。劉顯遣其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隨之,逼魏南境,諸部騷動。魏王珪左右于桓等與部人謀執珪以應窟咄,幢將代人莫題等亦潛與窟咄交通。桓舅穆崇告之,珪誅桓等五人,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珪懼內難,北逾阻山,復依賀蘭部,遣外朝大人遼東安同求救於燕,燕主垂遣趙王麟救之。
- ^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窟咄之難,崇外甥于桓等謀執太祖以應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眾咸歸附,富貴不可失,願舅圖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誅桓等,北逾陰山,復幸賀蘭部。
- ^ 《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窟咄之難,崇外甥于植等與崇謀執道武以應之。崇夜告道武,道武誅植等。
- ^ 《魏書·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初,昭成末,太祖季父窟咄徙於長安。苻堅敗,從慕容永東遷。及永自立,以窟咄為新興太守。登國初,劉顯遣弟亢泥等迎窟咄,寇南鄙。題時貳於太祖,遺箭於窟咄,謂之曰:「三歲犢豈勝重載」?言窟咄長而太祖少也。太祖既銜之。
- ^ 《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窟咄寇南鄙,題時貳於帝,遺箭於窟咄,謂之曰:「三歲犢豈勝重載!」言窟咄長而帝少也。帝既銜之,後有告題居處倨傲,擬則人主。
- ^ 《魏書·卷十五·列傳第三》:劉顯之敗,遣弟亢泥等迎窟咄,遂逼南界,於是諸部騷動。太祖左右于桓等謀應之,同謀人單烏干以告。太祖慮駭人心,沉吟未發。後三日,桓以謀白其舅穆崇,崇又告之。太祖乃誅桓等五人,余莫題等七姓,悉原不問。太祖慮內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遣安同及長孫賀徵兵於慕容垂。賀亡奔窟咄,安同間行遂達中山。慕容垂遣子賀驎步騎六千以隨之。安同與垂使人蘭紇俱還,達牛川,窟咄兄子意烈捍之。安同乃隱藏於商賈囊中,至暮乃入空井,得免,仍奔賀驎。軍既不至,而稍前逼。賀染干陰懷異端,乃為窟咄來侵北部。人皆驚駭,莫有固志。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節及諸烏丸亡奔衛辰。賀驎聞之,遽遣安同、朱譚等來。既知賀驎軍近,眾乃小定。
- ^ 《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初,帝叔父窟咄為苻堅徙於長安,因隨慕容永,永以為新興太守。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隨之,來逼南境。於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帝左右於桓等,與諸部人謀為逆以應之。事泄,誅造謀者五人,余悉不問。帝慮內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遣行人安同、長孫賀使於慕容垂以征師。垂遣使朝貢,並令其子賀驎帥步騎以隨同等。
- ^ 11.0 11.1 《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秋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皇叔父窟咄於慕容永,以兵隨之,來逼南境。帝左右于桓等與諸部大人謀應之。事泄,誅造謀者五人,余悉不問。帝慮內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遣行人安同、長孫賀征師於慕容垂。垂令其子賀驎率師隨同等。軍未至而寇逼。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辰。帝自弩山幸牛川,屯於延水,南出代谷,會賀驎於高柳,大破窟咄,悉收其眾。
- ^ 12.0 12.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燕趙王麟軍未至魏,拓跋窟咄稍前逼魏王珪,賀染干侵魏北部以應之。魏眾驚擾,北部大人叔孫普洛亡奔劉衛辰。麟聞之,遽遣安同等歸。魏人知燕軍在近,眾心少安。窟咄進屯高柳,珪引兵與麟會擊之,窟咄大敗,奔劉衛辰,衛辰殺之。珪悉收其眾,以代人庫狄干為北部大人。
- ^ 《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冬十月,賀驎軍未至而寇已前逼,於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等十三人及諸烏丸亡奔衛辰。帝自弩山遷幸牛川,屯於延水南,出代谷,會賀驎於高柳,大破窟咄。窟咄奔衛辰,衛辰殺之,帝悉收其眾。
- ^ 《魏書·卷十五·列傳第三》:太祖自弩山幸牛川。窟咄進屯高柳。太祖復使安同詣賀驎,因克會期。安同還,太祖逾參合,出代北與賀驎會於高柳。窟咄困迫,望旗奔走,遂為衛辰殺之,帝悉收其眾。賀驎別帝,歸於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