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宗專制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得宗専制 |
假名 | とくしゅうせんせい/とくそうせんせい |
得宗專制是指日本鎌倉幕府時期,由北條氏的家族首領「得宗」掌握幕府權力,實行專制統治的現象。得宗專制開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弘安八年(1285年)的霜月騷動開始,但也有學者有不同論點。
鎌倉幕府的歷史一般可分為三大階段:源氏將軍時期、執權政治時期和得宗專制時期[1]。
概述
[編輯]鎌倉幕府主要是通過鎌倉殿(征夷大將軍)與各御家人之間的主從關係維繫的。最初,北條氏也不過是鎌倉殿的家臣之一,即便是眾多御家人中的首席人物,也不是主君。在三代將軍源實朝去世後,源氏將軍家斷絕,幕府開始從攝關家或皇族中迎立鎌倉殿(稱為「攝家將軍」和「宮將軍」),鎌倉殿逐漸虛位化。這時,代替鎌倉殿主持幕府的是由有力御家人組成的合議機構——評定眾,而北條氏出任的執權,僅僅是這個評定眾的首席。
然而,隨着權力鬥爭的進行,北條氏逐漸消滅眾多有力御家人,並壟斷了包括評定眾在內的幕府要職,北條一門的實權日益增強。在這個過程中,權力從幕府的公職——執權,逐漸轉移至單純作為北條氏家族首領的得宗,從而形成得宗專制。因此,與其說權力集中於得宗個人,不如說是集中於北條氏一族,特別是得宗家。甚至在某些時期,實際掌握權力的是僅為得宗家執事的內管領,這種情況也被視作得宗專制的一部分。
歷史
[編輯]寬元四年(1246年),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發動「宮騷動」,將前將軍九條賴經送回京都。次年,北條氏在寶治合戰中消滅三浦氏。康元元年(1256年),北條時賴將執權之職讓給北條氏一族的北條長時並出家,但仍保有幕府實權。後來,北條時賴的嫡子北條時宗成為第八代執權,其在位時為應對元寇,逐漸將幕府權力集中在北條時宗手中。弘安七年(1284年),北條時宗突然去世,年僅14歲的北條貞時繼任執權,由其外祖父安達泰盛和乳父、內管領平賴綱輔佐,並制定新御式目。然而,由於支持安達泰盛的御家人勢力(稱為「外樣」)與支持平賴綱的御內人勢力(簡稱「御內」)發生對立,平賴綱於弘安八年(1285年)發動「霜月騷動」,消滅安達泰盛及其支持者。
平賴綱掌權後,排除外樣御家人勢力,加強得宗權力,確立由北條氏一門和御內人支撐的體制。後來,平賴綱被成年後的北條貞時所消滅,安達氏作為得宗外戚得以復權,但這一體制並未改變,延續至鎌倉幕府滅亡(元弘之亂)。
通說認為,霜月騷動後的體制被稱為「得宗專制」。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得宗專制始於宮騷動後北條時賴將權力集中於得宗之時,或始於執權與得宗分離的康元元年(1256年),或始於北條時宗去世後外戚和御內人確立為得宗的輔佐的弘安七年。即便持通說觀點的學者,也不否認宮騷動之後是得宗權力專制確立的過渡期,但認為執權和得宗權力的分離以及得宗與其他幕府機構(特別是合議決策機構評定眾、引付眾)的關係尚不足以構成「專制」[2]。
在得宗專制下,北條氏內部確立了得宗對一門的總領地位,一門成員擔任評定眾、引付眾、六波羅探題及各國守護等職位。此外,原為得宗家郎黨的御內人也進入幕府機構,在侍所任職。同時,得宗私邸內召開的寄合(參與者稱為寄合眾)開始決定幕府的重要事務(如原本由評定眾審議的御恩和官途等),由此,基於評定眾和引付眾合議制的執權政治逐步解體,得宗家當主以外的執權地位僅具名義。
北條時宗去世後,其14歲的兒子北條貞時成為得宗家當主,但年輕的北條貞時無法行使北條時宗般的領導力,寄合成為幕府正式的最高決策機構[3]。
正應六年(1293年),成年後的北條貞時通過平禪門之亂消滅掌權的內管領平賴綱,掌控權力,推動得宗權力的集中。但這引發了北條氏一門庶家的強烈對抗。北條貞時在嘉元之亂中試圖排除北條庶家的勢力,但以失敗告終;此後,他失去處理政務的意志,整日沉迷於酒宴,政務荒廢,幕府的主導權再次移交給寄合眾,得宗如同將軍一般成為裝飾性的存在[4]。
在北條高時時期,幕府由內管領長崎圓喜和外戚安達時顯等寄合成員按「依例無異」的方式(依照先例按形式處理)運作,北條高時亦未被要求發號施令。元弘元年(1331年),北條高時試圖排除長崎父子(元弘騷動),但沒有成功,最終在未能發揮得宗政治主導權的情況下,幕府於元弘三年(1333年)被御家人足利高氏和新田義貞消滅,北條高時自盡,得宗家也隨之滅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