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開元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開元區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已不存在的市轄區,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廈門市的鼓浪嶼區思明區和開元區合併成立新的思明區。[1]

原開元區位於廈門島中部,是廈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面瀕臨五老峰、虎溪岩、西姑嶺、金山、雲頂岩、石胄頭與思明區接壤;西南面與鼓浪嶼僅一水之隔;北面以狐尾山、仙岳山、仙洞山、石鼓山和虎仔山為界,與湖裏區毗鄰。轄區總面積49.45平方公里。

歷史

[編輯]

開元區以路得名。民國初期,廈門島上建設了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馬路——即今轄區內的開元路。1945年10月,設廈西區。1946年6月1日,廈西區與廈南區合併為中心區。1948年3月,中心區拆分出開元區[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襲民國時期區劃,仍稱開元區。當時的開元區,地處廈門城區的北半部。區境東至後江埭的小文灶、塔厝社、模範村,與禾山區梧村鄉的文灶社接壤;南沿靖山頭、民國路(現新華路)、大同路直至海濱,與思明區毗連;西臨鷺江道、龍船礁的濱海地帶,與鼓浪嶼(北段)隔海相峙。全區總面積5平方公里左右,設15個街公所,有居民56102人。

1961年初,原屬前線人民公社蓮坂大隊的幾個自然村劃歸開元區管轄,建立開元農場(後改東風農場、又改紅衛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開元區改名為東風區,並將所轄街道辦事處恢復為人民公社並改名,公園街道改名為紅星公社,鷺江街道改名為東風公社,廈禾街道改名為延風公社。1970年9月,在東風公社的梧村一帶增設紅衛公社。1979年8月,東風區和3個公社恢復原名,城市人民公社復稱街道辦事處[3][4][5]

隨着廈門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開元區轄區範圍不斷擴大。1981年9月,禾山公社的湖裏、東渡大隊劃歸開元區管轄,設立湖裏街道辦事處。1985年4月,原郊區禾山鄉的呂厝村、烏林村劃歸開元區,建成蓮花新村。1987年8月,湖裏街道辦事處劃歸新設立的湖裏區。同年9月,原郊區禾山鄉管轄的何厝、前埔、洪文、西林、蓮坂等5個行政村劃歸開元區管轄,設立蓮前街道辦事處。

200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廈門市的鼓浪嶼區思明區和開元區合併成立新的思明區。原開元區核心地區——公園街道,改稱開元街道,作為紀念。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行政区划 中国厦门. [201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2). 
  2. ^ 厦门市志 卷九 第一章 第一节 区情述要. [201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3. ^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厦门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4年1月 [2024-04-15]. ISBN 7-80192-02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4. ^ 厦行政建置和政区演变. [2023-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1). 
  5. ^ 思明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202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