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計劃
「大上海計劃」公共建築群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中國上海市楊浦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8-86 |
認定時間 | 2014年4月4日 |
大上海計劃,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建造上海新政治中心制定的計劃,計劃於1929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通過[1]。計劃中劃定上海東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閘殷路以南,淞滬路以東約7,000餘畝的土地為新上海市市中心區域,並建造上海市政府大廈等一些基礎設施。此劃定區域位於今上海市楊浦區殷行街道、長海路街道、五角場街道、新江灣城街道及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淞南鎮轄區內[1]。
1937年淞滬會戰後,該計劃被迫停止實施,但日軍1938年10月新制訂的《大上海都市建設計劃》也是以《大上海計劃》為原形進行修改,添加親日規劃。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重新接管後未能接續計劃,僅對部分道路和建築進行修繕。1945年,成立了以大上海計劃中劃定的區域作為新市區,至1952年被兼併成江灣區。
內容
[編輯]劃定區域
[編輯]1929年通過所劃定的區域為:上海市區東北方向的翔殷路以北,閘殷路以南,淞滬路以東及周南十圖、衣五圖以西的土地,共計約7,000餘畝。這一區域被定為新上海市中心區域。其中心位於今楊浦區五角場,其市府所在地位於今上海體育學院內,背部正對世界路。
計劃綱要
[編輯]擬定的計劃主要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 市中心區計劃:在中心區劃地1,000餘畝,建設行政區,形狀為一「中」字。區域內包括市政府大樓、各局辦公樓以及市立運動場、市立圖書館、市立博物館、市立醫院、市立公園、國立音專等項目。
- 市中心區域和附近港口、鐵路計劃:包括虬江碼頭。
- 全市分區計劃:在中心區的外圍區域規劃工業區和住宅區。
- 全市道路系統計劃:
- 第一批:以市政府大樓為中心,東、南兩塊呈棋盤形,北、西兩塊呈蛛網形。
- 第二批:修築中山北路(今逸仙路)、中山路(今中山北路及中山西路)通往龍華;修築其美路(今四平路)、黃興路通往租界。
- 第三批:道路23條,通往浦東和江橋等地。
進程
[編輯]計劃的提出
[編輯]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上海設立為特別市,其中原屬於江蘇省寶山縣的閘北、江灣、彭浦、真如、引翔、殷行、吳淞、高橋劃歸上海市,成為閘北區、江灣區、北四川路區、彭浦區、真如區、引翔區、殷行區、吳淞區、高橋區。當時上海市中心大部分是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而上海市政府的所在地卻在偏遠的楓林橋地區(近徐家匯)。故市政府為了能與市內的國外租界相抗衡,從而改變市府處於局外楓林橋一隅之困境,提出了《大上海計劃》,藉由市府搬遷有效連接閘北、上海縣城等華界區域。 1929年7月,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第123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大上海計劃》。8月,上海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成立進入了實施階段。
計劃的實施
[編輯]籌集經費
[編輯]計劃實施後政府為了籌集建造經費,在1929年發行了第一期市政公債300萬元,並以市府名義按照當時的地價200至600元一畝左右的代價,在計劃的市中心區域內徵收土地5,400餘畝,除了用於建設市中心的土地外,多餘的829畝土地,以招領土地的辦法,分成兩個等級定價出售。甲等級土地定價每畝2,500元,乙等級土地定價每畝2,000元,共收益1,795,560元。
工程建設
[編輯]經過發行公債和出售土地的方法籌集到資金後,計劃中的各項工程自1930年上半年起陸續開始建設,建設的工程項目有:
- 開闢道路
根據道路系統,行政區域如同一個「中」字,並以此為中心,其正西、正東、正北、正南四個方向開闢四條主幹道,分別為三民路(今三門路)、五權路(今民星路)、世界路(與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反映了當時國民政府「三民五權、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張。在翔殷路與淞滬路、黃興路的十字交口處再多開闢一條其美路(今四平路),構成五角場格局,該格局至今仍保存完好。閘殷路和軍工路等既有道路不作更改,作為主幹道繼續使用。其他道路以行政區域為中心,向外輻射,東面兩塊道路呈棋盤型,西面兩塊道路呈蜘蛛網型。同時規定路名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其中一字為首,第2字為象徵國家和平興盛的讚美字。例如現在還保留的:國定路、市光路、政立路等。
- 市府大廈
市政府位於中央區域佔地一千畝是權力機關的所在地。1929年10月1日公開懸賞獎金三千元徵求市政府設計圖案。1930年2月由董大酉設計得獎,政府又對圖案進行了修改。1931年6月,市府大廈正式開工,由朱森記營造廠承造,預計1932年上半年竣工,但由於1932年1月中旬淞滬事變爆發,日軍進攻上海,工程所在的五角場至江灣地區陷入戰場工程被迫暫停。3月上海實現停戰。7月重新開工,終於在193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成。同時落成的還有社會、教育、衛生、土地、公務等五局的房屋。各樓面積總計達8,982平方米,總造價78萬元。同年年底,市政府和上述五局相繼遷入新建的市中心行政區大樓辦公。隨後「新市區」正式宣告建立。
- 其他公共設施
1934年8月佔地3百餘畝規模龐大的上海市運動場開工,同時還在附近建造體育館和游泳池,即今日之江灣體育中心。1934年12月,上海市立圖書館和上海市立博物館動工,兩建築也都由董大酉設計。在佈局上,兩樓遙遙相對,而市府大樓恰位於兩建築中軸線上的北面。同時動工的還有上海市立醫院和上海市衛生試驗所。1935年下半年,上述這幾項工程先後竣工使用。
著名建築物
[編輯]結局
[編輯]上海蘇州河以北城區(除虹口、楊浦南部外)在淞滬會戰中受到重創,此後城市格局以浦西原租界地區為主。
註釋
[編輯]- ^ 1.0 1.1 大上海計画(1927− 1936年)の成立と内容. [202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參考文獻
[編輯]- 《1927-1937年的上海》 (法)安克強 著,張培德 译,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38157
外部連結
[編輯]- 上海市市中心區道路系統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分區計劃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