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犬號胸牆淺水重炮艦
1871年,「地獄犬」號在威廉斯頓
| |
歷史 | |
---|---|
Victoria, Australia | |
艦名 | HMVS/HMAS Cerberus |
下訂日 | 1867年7月1日 |
建造者 | 賈羅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 |
動工日 | 1867年9月1日 |
下水日 | 1868年12月2日 |
完工日 | 1870年8月 |
更名 | 「鴨嘴獸II」號(HMAS Platypus II,1921年4月1日) |
結局 | 1926年9月2日鑿沉為防波堤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地獄犬級胸牆淺水重炮艦 |
排水量 | 3,340長噸(3,390公噸) |
全長 | 225英尺(68.6米) |
全寬 | 45英尺1英寸(13.7米) |
吃水 | 15英尺6英寸(4.7米) |
動力輸出 | 1,369匹指示馬力(1,021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2具傳動軸,2台莫茲利父子&菲爾德廠蒸汽機 |
速度 |
|
乘員 |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地獄犬」號(HMVS Cerberus[a])是一艘地獄犬級[b]胸牆淺水重炮艦[c],曾在1871年至1924年期間先後服役於維多利亞海軍部隊、聯邦海軍部隊和澳大利亞皇家海軍。
「地獄犬」號在查爾斯·帕斯利的監督下在英國賈羅的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d]建造,用於英屬澳洲殖民地的海岸防務。該艦於1870年竣工,1871年抵達澳大利亞東南海岸的墨爾本。隨着澳大利亞聯邦的成立,該艦於1901年被編入剛成立的聯邦海軍,並在1911年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成立後變更艦名前綴為「HMAS」。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地獄犬」號的武裝和鍋爐已經不堪使用,因此該艦被改為警衛艦和軍需倉庫,同時也肩負着剛剛起步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學院的人員培訓。1921年,該艦被重新命名為「鴨嘴獸II」號,並作為澳洲海軍旗下六艘J級潛艇的潛艇母艦。
1924年,「地獄犬」號被當廢品出售,最終被作為防波堤鑿沉在墨爾本的半月灣。近些年來,該艦的殘骸成了民眾水肺潛水和野營的熱門場所,但是在1993年該艦發生了一次結構性坍塌。由於該艦作為最後的淺水重炮艦之一,是澳大利亞殖民地海軍中唯一倖存的艦隻,同時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兩艘擁有科爾炮塔的艦隻之一,民間團體為了保存這艘艦已經進行了數次運動。[5][6]
設計
[編輯]「地獄犬」號得名自希臘神話中冥王哈迪斯的三頭護衛犬——刻耳柏洛斯。「地獄犬」號是第一艘胸牆淺水重炮艦,這種艦與此前的鐵甲艦不同,其艦體中央上層建築裝有搭載重型炮的可旋轉炮塔[7][8]。該艦由英國皇家海軍首席建造師愛德華·里德爵士[e]設計[10]。「地獄犬」號還有一艘姊妹艦「馬格達拉」號,另外還建造了五艘具有類似設計的艦隻(「阿比西尼亞」號[f]以及四艘獨眼巨人級[g]),用於大英帝國(殖民地)周邊的海岸防禦[8][12]。這七艘艦在民間被稱為「怪物級」(Monster class)[13]。
「地獄犬」號長225英尺(68.6米),舷寬45英尺1英寸(13.7米),吃水深15英尺6英寸(4.7米)[10]。 本艦有4英尺(1.2米)的干舷,而胸牆在甲板上方向上延伸了7英尺(2.1米),有112英尺(34米)長[14]。標準配置下,本艦成員由12名軍官和84名水手組成,另外還有40人在戰時作為艦上的配備補充[15]。「地獄犬」號的最高速度為9.75節(18.06公里每小時;11.22英里每小時),巡航速度為6節(11公里每小時;6.9英里每小時)[10]。
「地獄犬」號的兩具直徑12英尺(3.7米)螺旋槳由莫茲利父子&菲爾德廠[h]製造的兩台水平雙缸雙作動蒸汽機驅動[17][10]。這兩台蒸汽機的氣缸直徑43英寸(110厘米),行程為27英寸(69厘米),由燃煤鍋爐提供30磅力每平方英寸(210千帕斯卡)蒸汽[18]。在海試中,蒸汽機產生了1,369匹指示馬力(1,021千瓦特)[19]。「地獄犬」號是第一艘完全由蒸汽驅動的英國軍艦[8]。在攜帶240噸燃煤的情況下,該艦可以以最高航速續航5天(每天50噸燃煤消耗量),而巡航速度下可以續航10天(每天僅消耗24噸燃煤)[10]。該艦不適合遠洋航行[20]。
4門10英寸主炮分別安裝在兩座炮塔中[8]。這四門火炮每門重18長噸(18公噸),每次發射後炮身都必須要完全收回進炮塔內後才能重新裝填。為此可以每三分鐘發射一發重400英磅(180公斤)的炮彈,射程可達4,000碼(3,700米)。上層建築前後各安裝一座炮塔,每一座炮塔的射界為270°,需要33名艦員協同操作手搖裝置將其調整至目標位置[8]。這種旋轉炮塔由考珀·菲普斯·科爾[i]上校設計[22]。
該艦艦體上裝有6至8英寸(150至20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裝甲帶後襯有9至11英寸(230至280毫米)厚的柚木[23]。保護艦橋的裝甲堡裝甲厚8至9英寸(200至230毫米),炮塔的正面厚度為10英寸(250毫米),側面厚9英寸(230毫米)[23]。艦上甲板裝甲厚1至1.25英寸(25至32毫米)[23][24]。為了增加保護,「地獄犬」號可以將水注入壓載艙,以此降低已經很低的干舷直到只有炮塔和胸牆可見[15][25]。
海軍上將喬治·亞歷山大·巴拉德形容這些胸牆淺水重炮艦就像「騎在驢子上的全副武裝的騎士,容易躲避但難以與之近距離作戰」[26]。《康威世界戰艦(1860-1905年版)》的編輯羅伯特·加德納、羅傑·切斯諾和尤金·M·科萊斯尼克指出,「(「地獄犬」號代表了)英國實用炮塔艦設計的開端,它沒有帆船動力,艦橋前後都裝有炮塔,火力覆蓋幾乎沒有中斷。」[23]當投入服役時,這艘炮艦的性能被認為優於澳大利亞地區配屬的所有軍艦[15]。「地獄犬」號的設計在1871年經愛德華·里德爵士放大成為皇家海軍第一艘無帆炮塔艦「蹂躪」號[27]。這一設計對戰列艦設計思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1905年無畏艦的出現[27]。
建造
[編輯]1866年,維多利亞政府訂購了一艘艦船,用於補充菲利普港的岸上防禦設施,並在俄國方面發動襲擊的情況下保衛殖民地[15][20]。「地獄犬」號就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下訂購的,即如果該艦的任務不是保衛英國殖民地,那麼該艦將回到英國海軍部的指揮之下[13]。
「地獄犬」號由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在泰恩河畔賈羅的造船廠建造[15]。該艦於1867年8月1日開始建造,1868年12月2日下水,1870年8月完工[10]。「地獄犬」號的建造成本為117,556英鎊,其中英國海軍部承擔了80%的費用[15]。
服役歷史
[編輯]完工後,「地獄犬」號被註冊為一艘前往澳大利亞的商船[28]。為了改善航行性能,在前往澳大利亞的航程中,艦體兩側船殼都加高到了跟胸牆一樣的高度[29]。1870年10月29日,該艦首次嘗試從查塔姆出發前往墨爾本,但由於風暴天氣導致艦隻失控,幾天內便返回了[28]。返回英國水域後,「地獄犬」號被安裝了臨時桅杆,以便作為一艘三桅帆船進行編帆;這樣可以提供對蒸汽機的備份動力,並在需要重新加煤之前最大程度地延長航程[29]。同年11月7日,「地獄犬」號再次出發,儘管遇到了跟前一次相似的惡劣天氣,但該艦還是堅持前行[28]。在該艦懸掛維多利亞州旗通過蘇伊士運河時,由於載煤量僅夠10天,不得不需要經常停靠和接受補給[29]。該艦平坦的艦底和較低的吃水深度意味着在惡劣氣候下艦體滾轉角度可達中心向外側40°[28]。其惡劣的駕駛環境數次幾乎導致艦員發動叛變[28]。
該艦最終於1871年4月9日上午抵達墨爾本,之後立刻就被任命為維多利亞海軍的旗艦[10][30]。然而公眾對該艦的到來評價不高,很快就給它起了個「浮動煤氣罐」的綽號[28]。
1881年3月5日,「地獄犬」號的五名艦員因乘坐的小船在演習期間被一枚水雷摧毀而死亡[15]。這是該艦在其服役歷史中發生的唯一一起人員傷亡事件[15]。1882年12月,維多利亞州克雷斯威克的新澳大利亞金礦發生水災後,「地獄犬」號派遣了兩名潛水員前往幫助尋找被困在礦井深處的礦工[31]。兩人於水災發生兩天後的12月14日抵達,但由於與他們所帶的潛水服尺寸不合適,而且只有500英尺(150米)通風軟管可用,而礦工距離礦井入口至少有1,500英尺(460米),所以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32]。
該艦於1887年安裝了防魚雷網和桅杆[33]。在1890年代的某個時候,「地獄犬」號被重新指定為倉儲艦[28]。1900年5月,船員中的一人開始出現鼠疫的症狀[34]。因此,艦上的所有人員都被隔離在尼皮恩角[34]。
隨着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的成立,「地獄犬」號和其他所有原屬殖民地海軍的大小艦船都被轉隸至新成立的澳大利亞聯邦海軍部隊[25]。這一組織在1911年更名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而「地獄犬」號也因此獲得了「HMAS」的前綴[10]。到了1909年,「地獄犬」號已經嚴重老化,無法產生足夠的蒸汽來驅動自身[35]。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被用作警衛艦和彈藥儲存船。1913年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學院成立初期,由於還不是正式機構,其人員被列入「地獄犬」號的薪資簿上[15][36]。到1914年,這艘炮艦的主炮已無法使用,只能依靠輕型武器進行防禦[37]。
在六艘J級潛艇轉隸至皇家澳大利亞海軍之後,「地獄犬」號於1921年4月1日更名為「鴨嘴獸II」號(以潛艇補給艦「鴨嘴獸」號的名字命名),並重新分類為二級潛艇補給艦[25][37]。為此,該艦被拖到吉隆[38]。而原「保護者」號則繼承「地獄犬」號的艦名,並配屬到西港灣的訓練基地;該基地在1921年也以此命名[39]。
退役和結局
[編輯]1924年4月23日,塞伯勒斯以409英鎊的價格被墨爾本打撈公司收購,買家打算將其拆解為廢鐵[10][15][37]。該艦於5月14日從科里奧灣被拖至威廉斯敦海軍船塢進行拆解[38]。打撈公司拆解了他們能夠拆解的部分後,又以150英鎊的價格將「地獄犬」號轉手給了桑德靈厄姆市政府[20]。1926年9月26日該艦被鑿沉在半月灣,成為黑岩遊艇俱樂部(Black Rock Yacht Club)的防波堤[25][30]。窮其一生,「地獄犬」號從未離開過菲利普港,也從未在實戰中開火[15][40]。
沉船位於大約110英尺(3.0米)深的水中,離海岸不到650英尺(200米)[6]。隨着時間的推移,防波堤變成一個頗受歡迎的潛水地點[41]。該艦的內部也被用作蛙人的訓練課程[41]。而其露天平台經常被用來野餐[6]。
在1970年代,「地獄犬」號保護信託基金成立,以研究將「地獄犬」號打撈並修復的可行性[42]。然而,到了1983年,該信託基金似乎並沒有取得多少進展[43]。
1993年,由於鏽蝕的甲板支撐和支柱垮塌,「地獄犬」號發生了重大的結構性坍塌,只剩下甲板橫樑來支撐甲板、炮塔和上層建築[6]。該艦開始以每年16毫米(0.63英寸)的速度下沉[44]。此後,在殘骸的周圍設置了100米(330英尺)的隔離區[6]。旨在保護「地獄犬」號的組織「地獄犬之友」發起募集資金,計劃將4門18噸重的炮拆下以減輕甲板負擔,而維多利亞州政府最終於2004年10月提供了8萬澳元的撥款給該項目,並由維多利亞文物管理局負責具體的項目管理[6][45]。經過防腐處理和電解處理後,這幾門炮被拆下放置在海底靠近殘骸本體的位置[6]。
從2005年末開始,「地獄犬之友」開始計劃籌集550萬澳元的資金,用於穩定沉船遺址[6]。首先通過安裝額外的甲板和炮塔支撐(每座炮塔重200噸),然後將艦體從海床上抬起並放置在水下支架上[6][46]。為了吸引來自聯邦和維多利亞州政府的資金,「地獄犬之友」和國家信託基金提名了這個沉船遺址進入遺產名錄,並最終於2005年12月14日獲得了成功[6]。「地獄犬」號還被列入了維多利亞遺產名錄,並被包括在當地的文物保護覆蓋範圍內[6][20][47]。2008年7月,「地獄犬之友」向聯邦政府申請50萬澳元的撥款獲得了成功,維多利亞州國家信託公司代表「地獄犬之友」持有這筆資金[44][48]。最初這筆錢是用於建造一個千斤頂框架和支撐架,但在2010年末,這筆錢改為用於該艦炮塔的結構保護工作[44]。到2012年4月,這筆資金的用途再次發生了變化,計劃將撥款用於控制沉船的腐蝕,並在附近海岸線上安裝「解釋設備」[49]。
腳註
[編輯]註釋
[編輯]-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二,1860-1905:從「勇士」級到「無畏」級》[2],另有來源譯作「胸牆式低舷重炮艦」[3]。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860-1906》[4]。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860-1906》[9]。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1]。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1]。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6]。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1]。
引用
[編輯]- ^ 1.0 1.1 張恩東 (2018),第60頁.
- ^ 李昊 (2020a),第58頁.
- ^ 江泓 (2015),第10頁.
- ^ 江泓 (2015),第28頁.
- ^ Gould (2000),第279–280頁.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King (2005),第71頁.
- ^ Gould (2000),第277頁.
- ^ 8.0 8.1 8.2 8.3 8.4 Paine (2000),第33頁.
- ^ 江泓 (2015),第6頁.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Gillett (1977),第113頁.
- ^ 11.0 11.1 張恩東 (2018),第63頁.
- ^ Gould (2000),第279頁.
- ^ 13.0 13.1 Gillett (1977),第22頁.
- ^ Bastock (1975),第23-24頁.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Stevens (2001),第16頁.
- ^ 李昊 (2019),第276頁.
- ^ Ballard (1980),第218, 248頁.
- ^ Ballard (1980),第248頁.
- ^ Ballard (1980),第248–249頁.
- ^ 20.0 20.1 20.2 20.3 Heritage Division (2010),第21頁.
- ^ 李昊 (2019),第305頁.
- ^ Gould (2000),第280-281頁.
- ^ 23.0 23.1 23.2 23.3 Gardiner (1979),第21頁.
- ^ Gould (2000),第278-279頁.
- ^ 25.0 25.1 25.2 25.3 Paine (2000),第34頁.
- ^ Ballard (1980),第219頁.
- ^ 27.0 27.1 Gardiner (1979),第23頁.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Gillett (1977),第23頁.
- ^ 29.0 29.1 29.2 Bastock (1975),第24頁.
- ^ 30.0 30.1 Quarstein (2006),第234頁.
- ^ Penney (2001),第194頁.
- ^ Penney (2001),第194-196頁.
- ^ Gillett (1977),第106頁.
- ^ 34.0 34.1 Laws & Stewart (2006),第296頁.
- ^ Gillett (1977),第38頁.
- ^ Stevens (2001),第23-24頁.
- ^ 37.0 37.1 37.2 Gillett (1983),第55頁.
- ^ 38.0 38.1 Bastock (1975),第25頁.
- ^ Gillett (1977),第111頁.
- ^ Mitchell (2009),第24頁.
- ^ 41.0 41.1 Dousset (2007),第48頁.
- ^ Gillett (1977),第114頁.
- ^ Gillett (1977),第33頁.
- ^ 44.0 44.1 44.2 Garrett (2008).
- ^ Delahunty (2004).
- ^ Staniforth (2008),第146頁.
- ^ Heritage Victoria.
- ^ Victorian News (2011).
- ^ Northover (2012).
參考書籍
[編輯]- Ballard, G. A., Admiral. The Black Battleflee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24-3 (英語).
- Bastock, John. Australia's Ships of War. Cremorne, NSW: Angus and Robertson. 1975. ISBN 0-207-12927-4. OCLC 2525523 (英語).
- Dousset, Ray. Rotor In The Green. Xulon Press. 2007-06-21. ISBN 978-1602663169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5177-133-5 (英語).
- Gillett, Ros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Warships, 1914-1945. Lane Cove, NSW: Doubleday Australia. 1983. ISBN 0-86824-095-8. OCLC 11496517 (英語).
- Gillett, Ross. Warships of Australia. MacDougall, Anthony; Graham, Colin (illustrations). Adelaide, SA: Rigby. 1977. ISBN 0-7270-0472-7. OCLC 4466019 (英語).
- Gould, Richard A. Archaeology and the social history of ship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56789-0 (英語).
- Heritage Division. Australia's National Heritage (PDF) 2nd. Canberra, ACT: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2010 [4 June 2010]. ISBN 978-1-921733-02-4. OCLC 55378823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10) (英語).
- The individual page can also be found here.
- Laws, John; Stewart, Christopher. It doesn't end there. Sydney, NSW: Pan Macmillan Australia. 2006. ISBN 1-4050-3753-9. OCLC 181630749 (英語).
- Paine, Lincoln P. Warships of the World to 1900. Ships of the Worl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0. ISBN 0-395-98414-9. OCLC 44128247 (英語).
- Quarstein, John V. A history of ironclads: the power of iron over wood. Charleston, SC: The History Press. 2006. ISBN 1-59629-118-4. OCLC 71223166 (英語).
- Staniforth, Mark; Nash, Michael. Maritime Archaeology: Australian Approaches. Springer Series i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New York: Springer. 2008. ISBN 978-0-387-76985-1. OCLC 191752780 (英語).
- Stevens, David. Stevens, David , 編. The Genesis of the Australian Navy. The Australian Centenary History of Defence (vol III).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555542-2. OCLC 50418095 (英語).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1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2,1860-1905: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860-1905]. 指文海洋文庫/M003.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7.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860-1906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ish Battleships: 1860-1906].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0708794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雜誌和新聞報刊
[編輯]- King, David. Race Against Time for Iron Breastwork Monitor. Maritime Life & Traditions. December 2005, (29): 71. ISSN 1467-1611 (英語).
- Mitchell, Mel. Urban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City and Suburbs of Melbourne: A Mid-IAG Conference Field Trip. Quaternary Australasia. December 2009, 26 (2): 23–25. ISSN 0811-0433 (英語).
- Northover, Kylie. Cerberus protection group gets sinking feeling. The Age. 30 April 2012 [30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英語).
- Penney, Jan. The Creswick mining disaster of 1882: a story of loss, mateship and courage. Victorian Historical Journal. September 2001, 72 (1–2): 187–203. ISSN 1030-7710 (英語).
- A Torpedo Calamity: A Boat's Crew Blown Up. The Argus. 7 March 1881: 6 [30 April 2012].
- The Torpedo Calamity. The Argus. 7 May 1881: 9 [30 April 2012].
- HMVS Cerberus, Black Rock. Victorian News (National Trust). August 2011 [30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2) (英語).
新聞稿
[編輯]- Funding Boost helps protect HMVS Cerberus (PDF) (新聞稿). Peter Garrett, Federal Minister for the Environment. 25 July 2008 [20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14) (英語).
- $80,000 Heritage Grant To Protect Historic Wreck (新聞稿). Mary Delahunty, Victorian Minister for Planning. 13 October 2004 (英語).
網站
[編輯]- Protest Abandoning Bracing of HMVS Cerberus. Friends of the Cerberus. [26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y 2012).
- HMVS Cerberus Victorian Heritage Register (VHR) Number S117. ictorian Heritage Database. Heritage Victoria. [16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英語).
- Naval Histor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Naval Heritage Sites, HMVS Cerberus, Unique in Many Respects.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31).
拓展閱讀
[編輯]-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Pen & Sword Books Ltd. 1990. ISBN 0-85052-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