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圖書館選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書館選址是指在選擇設立一間圖書館的地點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相較於其他的建築物,圖書館具有特殊性及指標性,主體為公共事業與服務的基地,會隨着時間、科技發展與社會而變動的專業,因此圖書館在選址時,需要更多方考量藏書、管理者與讀者等關係[1]

圖書館選址原則

[編輯]

圖書館在選址時最先要考量到所服務的對象,一般面向各個年齡層市民的公共圖書館,易於抵達的交通便利性為最優先考量,同時兼顧座落清靜,場地寬敞,光線充足及動線靈活,以期能讓更多的民眾前往使用[1][2]。專有服務對象的如大學圖書館,最適宜的設立位置為該大學的中心地區,再來是靠近宿舍的地區,如此一來從學校的各個角落要到圖書館,或者是回宿舍的路上便於經過,以期望能夠提高圖書館的使用率[1]。而不同的學齡層則優先考量學生的活動區域,高中以下多以大禮堂或活動中心為首要選擇附屬設置的建築[3]

基地環境與條件

[編輯]

圖書館的籌建歷程包含了構想期、規劃期、興建期、裝修(或遷館)期與營運準備期,少則5年內,多則超過10年,除非遇到任何重大因素,籌建開始就要為啟用作準備[1][2]

土地取得之前,第一階段為建築構想書,由建築本體構想分析現況及問題點,環境影響評估,土地取得的可行性及建築物體面積大小,目的及預期效益等實施的方法,關於經費概估及經費分配年度,組織籌建委員會成員。地域考量方面,圖書館建築因其面積以及收藏文化資產等因素,基地的位置需以地質專業鑒定避免斷層帶,地下水的水位是否容易造成過於潮濕,選擇地勢較高不因下雨而積淹水土質地質良好的地區。此外考量書籍的脆弱性,應盡量避免選擇空氣或水源酸鹼度不平衡的地區[4]

第二階段為建築規劃設計書。任何一處的建築基地位置、地形、地物、地貌等環境條件均不相同,分析限制條件的同時必能發覺有利條件,建築基地均有暗示性、有利性及必然性,釐清這些條件差異,並提供給圖書館建築決策者參考,更能有效於研擬具有共識的建築設計條件。另外當基地建築區位確定後,建築外部之高度限高、建物的量體如何不會壓迫周遭環境、外觀能否規劃成為景觀建築、場域綠化,環保與可再生能源等的考量,需依據地區環境規劃的建築設計準則。而建築內部軟硬件隨時間的現代化及資訊化,計劃空間總藏書量30年內的收藏,若要擴建或遷建的彈性研擬,圖書館員以及讀者的意見都要一併考量,圖書館管理的哲學反映在建築的設計上,在此階段盡可能的溝通討論完善[1][2][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林光美 主編. 圖書館建築. 臺北市: 五南. 2013-12-05. ISBN 978-957-11-7429-7 (中文). 
  2. ^ 2.0 2.1 2.2 廖文生. 圖書館館理精義. 臺北市: 新文京. 2016-06-15. ISBN 978-986-43-0158-4 (中文). 
  3. ^ 學校圖書館空間規劃與設計思考 (PDF).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16). 
  4. ^ 4.0 4.1 圖書館設立及營運標準. [2016-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