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唐滅焉耆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滅焉耆之戰
日期貞觀十八年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
公元644年9月26日至28日
地點
焉耆
結果 唐朝攻取焉耆國都城,設立焉耆都督府
參戰方
唐朝 焉耆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李世民
郭孝恪(指揮官)
龍栗婆准(嚮導)
龍突騎支
兵力
步騎共三千 兩千勝兵[a]
傷亡與損失
不明 千餘

唐滅jin1kei4之戰是發生於唐朝貞觀十八年(644年)的一次戰爭,在此戰中唐朝覆滅了焉耆當地政權並設立了後為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都督府

背景

[編輯]

貞觀十四年(644年)八月,侯君集率軍攻打高昌,遣使節與焉耆結盟,焉耆王龍突騎支也同意並遣軍與唐軍合師。高昌被滅後突騎支前往軍營請求面見侯君集,提出高昌佔有了原屬於焉耆的三座城市,通過侯君集的上奏後,本來被高昌所俘虜的七百名焉耆國民一同被歸還,於是焉耆不久後便遣使前往長安朝貢感謝。[4][5][6][7][8][9]同年,其原宗主國西突厥的重臣屈利啜的弟弟迎娶了龍突騎支的女兒,依靠聯姻使得焉耆成為西突厥新的一道屏障,而焉耆國也因此不再向唐朝朝貢,轉而投靠了乙毗咄陸可汗阿史那欲谷。[10][11][12][13][14][15]

過程

[編輯]

李世民知道焉耆背叛之後,令行安西都護郭孝恪暫時先觀察情勢並等候時機。貞觀十八年(644年),突騎支的弟弟頡鼻、栗婆准等三人投奔唐朝,於是郭孝恪於八月上書請求出擊焉耆,李世民下詔同意並命其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軍征討焉耆。八月十一日,郭孝恪率領步騎共三千人自銀山道向焉耆進軍,他在西州與反叛的栗婆准見面,讓他為嚮導指引唐軍攻取焉耆國都城。[16][17][18][19][20][21][22]

由於焉耆都城四面環水,還有山嶺做為依託,守軍自認城池險固,防禦鬆懈,沒有預料到唐軍會前來進攻。[23][24][25][26][27]八月二十日晚,郭孝恪所部抵達城外,他趁夜率軍渡水於焉耆城堞下。二十一日清晨,唐軍展開了突襲,一邊開始攀爬城堞,一邊敲鼓吹角。此舉使得焉耆都城內軍心不穩,唐軍成功破城並斬首千餘級,最後擒獲了國王龍突騎支。[28][29][30][31][32][33]在成功攻取焉耆都城後,郭孝恪即刻回師,龍栗婆准因為做為唐朝方面的嚮導有功,被留下來成為焉耆國的攝政。[34][35][36][37]

聽聞焉耆被唐軍攻擊,西突厥的屈利啜發兵前去支援。當突厥軍隊抵達時郭孝恪所部已經離開三天了,因此屈利啜囚禁了留在焉耆城的栗婆准。隨後他便率五千騎兵追擊唐軍,在銀山和郭孝恪遭遇。結果屈利啜所部反被郭孝恪擊潰,逃了數十里路。[38][39][40][41]

戰後處理

[編輯]

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和侍臣說他根據郭孝恪的奏疏所說的日程,通報戰況的使者應該就在今天抵達,還未說完話信使就到了。[42][43][44]十月十四日,李世民前往行在洛陽,郭孝恪將突騎支及其妻子一同押送至洛陽,被李世民下詔赦免了其罪狀。十七日,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說焉耆王不尋賢明、不納忠謀而自取滅亡,導致他最後束手被解押萬里。他教導李承乾「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45][46][47]

在此戰結束後,郭孝恪也因其軍功被李世民特加勛十一轉並贈璽書稱讚。[48][49][50][51]

璽書的內容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您攻破了焉耆,俘虜了它的大王,通過這樣的武力行為來立功,實在是不辜負我對你的委託啊。焉耆這地方被天山阻擋,是外界難以進入的絕境,它憑着自己處在遙遠的深山中,就竟然敢懷有叛逆之心。您有崇高的聲望,有很深的報效國家之情,所以遠赴戰場,親自去討伐他們的罪過。您不花一天就奪取了這座堅固的城池,再肅清了剩餘的匪軍(有可能指屈利啜),於是就再無叛軍了。您花了這麼大的心思,盡了這麼大的力氣,一定經過了許多艱辛困苦,如今克服險境取得成功,實在是值得嘉獎啊。

影響

[編輯]

西突厥後來試圖另立焉耆王,處般啜令吐屯攝政焉耆,並隨使臣前往長安進行朝貢,卻被李世民以「焉耆我所下,爾乃王之邪?」回復,吐屯因此嚇得不敢稱王,回到了西突厥。[52][53][54]吐屯退回西突厥後,栗婆准繼續攝政,但是他的的哥哥薛婆阿那支自立為新的國王,處般啜後幫助薛婆阿那支將栗婆准送到了龜茲並殺了他。[55][56][57][58]

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受命率軍討伐龜茲。[59][60][61][62][63][64][65][66]貞觀二十二年九月,唐軍先是攻破處月、處密兩城,分五路軍隊突襲龜茲北部。薛婆阿那支棄城逃向了龜茲,試圖依靠龜茲的城池抵禦唐軍,然而阿史那社爾遣輕騎追擊並擒獲了薛婆阿那支。在薛婆阿那支被移交給了楊弘禮後,楊弘禮矯詔斬殺了薛婆阿那支。[67][68][69][70][71][72][73][74][75][76][77]

在平滅龜茲後唐朝扶持突騎支的弟弟婆伽利為新的焉耆王,並設立了焉耆都督府,將焉耆正式納入唐朝版圖。[78]

註釋

[編輯]
  1. ^ 焉耆於隋末時期擁有勝兵千餘,龍突騎突在位後期時共有兩千勝兵,此勝兵指在役的國防力量,非單純戰士。[1][2][3]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編輯]

論文

[編輯]
  • 梁景之.「勝兵」解析.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
  • 王素.唐華文弘墓誌中有關昆丘道行軍的資料-近年新刊墓誌所見隋唐西域史事考釋之一[J].西域研究.2013(4).

腳註

[編輯]
  1. ^ 《隋書》列傳第四十八·焉耆:「其王姓龍字突騎都城方二里國內有九城勝兵千餘人」
  2.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其王姓龍氏名突騎支勝兵二千餘人常役屬於西突厥」
  3. ^ 見 梁景之:「勝兵」解析,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十四年侯君集討高昌遣使與之相結焉耆王大喜請為聲援及破高昌其王詣軍門稱謁焉耆人先為高昌所虜者悉歸之由是遣使謝恩並貢方物」
  5.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郭孝恪:「初王師滅高昌詔以所虜焉耆生口七百還焉耆王」
  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郭孝恪:「初王師之滅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虜焉耆生口七百盡還之」
  7.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侯君集討高昌遣使與相聞突騎支喜引兵佐唐高昌破歸向所俘及城遣使者入謝」
  8. ^ 《資治通鑑》卷一九五:「侯君集之討高昌也遣使約焉耆與之合勢焉耆喜聽命及高昌破焉耆王詣軍門謁見君集且言焉耆三城先為高昌所奪君集奏並高昌所掠焉耆民悉歸之」
  9. ^ 《冊府元龜》卷一二五·帝王部·料敵:「高昌破焉耆而虜其生口七百初王師之滅高昌也盡以還之」
  10.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其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相為唇齒朝貢遂闕」
  11. ^ 《冊府元龜》卷一二五·帝王部·料敵:「焉耆王背德懷二歸誠於咄陸可汗」
  12.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西突厥臣屈利啜為弟娶突騎支女遂相約為輔車勢不朝貢」
  13.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郭孝恪:「焉耆王尋叛歸欲谷可汗朝貢稀至」
  14.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焉耆貳於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朝貢多闕」
  15. ^ 《冊府元龜》卷三八四·將帥部·褒異第十:「焉耆王與西突厥通親相為唇齒進貢希至」
  16.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郭孝恪:「因表請擊之以孝恪為安西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伐焉耆」
  17. ^ 《冊府元龜》卷一二五·帝王部·料敵:「詔安西都護郭孝恪伺機便以討之」
  18.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郭孝恪:「王叛歸欲谷設可汗孝恪請擊之即拜西州道行軍總管」
  19. ^ 《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第十一:「郭孝恪為安西都護貞觀十八年詔孝恪討焉耆乃選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焉耆王弟粟婆淮為鄉道」
  20.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詔以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帥步騎三千出銀山道以擊之全焉耆王弟頡鼻兄弟三人至西州孝恪以頡鼻弟栗婆准為鄉導」
  21. ^ 《冊府元龜》卷三八四·將帥部·褒異第十:「孝恪表請擊之太宗許焉以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
  22. ^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八月壬子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焉耆」
  23.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險固不虞於我」
  24.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初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繚其外故恃不為虞」
  25.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焉耆城四面皆水恃險而不設備」
  26. ^ 《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第十一:「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其甲不虞於我」
  27. ^ 《唐代交通圖考》卷二:「城極大,在海水之北,大河東岸,眾流交雜,群山外繞,極為險固。」
  28.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潛遣將士浮水而渡至曉一時攀堞鼓角齊震城中大擾孝恪縱兵擊之虜其王突騎支首虜千餘級」
  29.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孝恪倍道絕水夜傅堞遲曙噪而登鼓角轟哄唐兵縱國人擾敗斬千餘級執突騎支」
  30.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郭孝恪:「孝恪夜襲其城虜其王龍突騎支」
  3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郭孝恪:「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夜襲其王龍突騎支虜之」
  32. ^ 《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第十一:「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潛遣將士浮水而渡及明一時攀堞鼓角齊震城中大擾孝恪縱兵擊之虜其王突騎支斬首虜七千級」
  33. ^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戰敗之」
  3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以栗婆准導軍有功留攝國事而還」
  35.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更以栗婆准攝國事」
  36.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留栗婆准攝國事而還」
  37. ^ 《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第十一:「以粟婆淮為軍導有功留攝國事」
  38.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初西突厥屈利啜將兵來援焉耆孝恪還師三日屈利啜乃囚栗婆准」
  39.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屈利啜以兵救焉耆而孝恪還三日矣屈利啜囚栗婆准」
  40.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孝恪去三日屈利啜引兵救焉耆不及執栗婆准以勁騎五千追孝恪至銀山孝恪還擊破之追奔數十里」
  41. ^ 《冊府元龜》卷三五八·將帥部·立功第十一:「時屈利啜將兵來援焉耆以勁騎五千追孝恪至於銀山之下孝恪逆擊破之追奔數十里而還」
  42.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始帝語近臣曰孝恪以八月十一日詣焉耆閱二旬可至當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聞」
  43.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辛卯上謂侍臣曰孝恪近奏稱八月十一日往擊焉耆二十日應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計其道里使者今日至矣言未畢驛騎至」
  44. ^ 《冊府元龜》卷一二五·帝王部·料敵:「辛卯帝謂侍臣曰孝恪近奏稱率兵三千以八年十一月詣焉耆二十日應至必以二十二日破之朕計其行程使人今日應到言未畢驛騎至雲郭孝恪已破焉耆」
  45.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時駕幸洛陽宮孝恪鎖突騎支並其妻子送行在所詔宥之罪」
  46.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囚突騎支及妻子送洛陽有詔赦罪」
  47.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甲寅車駕行幸洛陽以房玄齡留守京師右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李大亮副之郭孝恪鎖焉耆王突騎支及其妻子詣行在敕宥之丁巳上謂太子曰焉耆王不求賢輔不用忠謀自取滅亡系頸束手漂搖萬里人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
  48. ^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三·郭孝恪:「太宗大悅璽書勞之曰卿破焉耆虜其偽王功立威行深副所委但焉耆絕域地阻天山恃遠憑深敢懷叛逆卿望崇位重報效情深遠涉沙場龔行罰罪取其堅壁曾不崇朝再廓遊魂遂無遺寇糸面思竭力必大艱辛超險成功深足嘉尚」
  49.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郭孝恪:「帝悅降璽書褒勞」
  50. ^ 《冊府元龜》卷三八四·將帥部·褒異第十:「太宗嘉其遠立殊功遣使優勞加勛十一轉」
  51. ^ 《全唐文》卷十·賜郭孝恪璽書:「卿破焉耆虜其偽王功立威行深副所委但焉耆絕域地阻天山恃遠憑深敢懷叛逆卿望崇位重報效情深遠涉沙場躬行罰罪取其堅壁曾不崇朝再廓遊魂遂無遺寇緬思竭力必大艱辛超險成功深足嘉尚」
  52.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而西突厥處般啜令其吐屯來攝焉耆遣使朝貢太宗數之曰焉耆者我兵擊得汝何人輒來統攝吐屯懼而返國」
  53.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屈利啜囚栗婆准更使吐屯攝王遣使以告帝曰焉耆我所下爾乃王之邪吐屯懼不敢王」
  54.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西突厥處那啜使其吐屯攝焉耆遣使入貢上數之曰我發兵擊得焉耆汝何人而據之吐屯懼返其國」
  55.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焉耆又立栗婆准從父兄薛婆阿那支為王處般啜乃執栗婆准送於龜茲為所殺薛婆阿那支既得處般啜為援遂有國」
  56.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立栗婆准而從兄薛婆阿那支自為王號瞎干執栗婆准獻龜茲殺之」
  57.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七:「焉耆立栗婆准從父兄薛婆阿那支為王仍附於處那啜」
  58. ^ 《冊府元龜》卷九六六·外臣部·繼襲:「唐貞觀十四年安西都護郭孝恪發兵擊之虜突騎支獻於雒陽太宗赦其罪留於京師其國乃立薛婆阿那支號為瞎於」
  59. ^ 《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十二月戊寅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為管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龜茲」
  60. ^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十二月戊寅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龜茲」
  61. ^ 《冊府元龜》卷四三四·將帥部·獻捷:「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征龜茲」
  62. ^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阿史那社爾:「二十一年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征龜茲」
  63.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五·阿史那社爾:「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軍大總管與契爾何力郭孝恪楊弘禮李海岸等五將軍發鐵勒十三部及突厥騎十萬討龜茲」
  64. ^ 《資治通鑑》卷一九八:「戍寅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將兵擊之仍命鐵勒十三州突厥吐蕃吐谷渾連兵進討」
  65.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龜茲:「太宗遣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崑山道行軍大總管與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率五將軍又發鐵勒十三部兵十餘萬騎以伐龜茲」
  66.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龜茲:「二十一年兩遣使朝貢然帝怒其佐焉耆叛議討之是夜月食昴詔曰月陰精用刑兆也星胡分數且終乃以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副之率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左武衛將軍李海岸等發鐵勒十三部兵十萬討之」
  67. ^ 《舊唐書》本紀第三·太宗下:「閏月丁丑朔崑山道總管阿史那社爾降處密處月破龜茲大撥等五十城虜數萬口執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以歸龜茲平西域震駭」
  68.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一·楊弘禮:「為昆丘道副大總管破處密殺焉耆王降馺支部獲龜茲于闐王凱旋」
  69. ^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九月庚辰昆丘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擊處月外密破之餘眾悉降」
  70. ^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阿史那社爾:「明年軍次西突厥擊處密大破之餘眾悉降」
  71. ^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五·阿史那社爾:「師次西突厥擊處蜜處月敗之入自焉耆西兵出不意龜茲震恐」
  72.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焉耆:「及阿史那社爾之討龜茲阿那支大懼遂奔龜茲保其東城以御官軍社爾擊擒之數其罪而斬焉」
  73.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阿史那社爾討龜茲阿那支奔之壁東境抗王師為社爾所禽數其罪斬以徇」
  7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八·龜茲:「社爾既破西蕃處月處密乃進師趨其北境出其不意西突厥所署焉耆王棄城而遁社爾遣輕騎追擒之」
  75.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龜茲:「社爾分五軍掠其北執焉耆王阿那支」
  76. ^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阿史那社爾既破處月處密引兵自焉耆之西趨龜茲北境分兵為五道出其不意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龜茲保其東境社爾遣兵追擊擒而斬之」
  77. ^ 見 王素:唐華文弘墓誌中有關昆丘道行軍的資料-近年新刊墓誌所見隋唐西域史事考釋之一,載《西域研究》2013年第4期
  78.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焉耆:「立突騎支弟婆伽利為王以其地為焉耆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