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至民國
編號7-0922
認定時間2013年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是一座清真寺[1][2]

歷史

[編輯]

清朝康熙年間,天山北麓的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博碩克圖汗勢力很強,征服了吐魯番哈密以及天山南麓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回族聚居的城鎮。新疆的回族遂全在噶爾丹統治之下。當時清朝規定以呼和浩特、張家口作為對厄魯特蒙古的互市地點,噶爾丹派往呼和浩特的商隊中有許多回族人。從那時起,其中有的回族人便留居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便是由他們逐漸建成。[2]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舊城北門外,始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之時建築較簡陋,僅有土屋數間。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擴建。同治八年(1869年)該寺重修南北講堂。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寺門,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門前的照壁。1923年至1925年,穆斯林捐資再度重修寺內建築,形成了如今的建築規模。1939年,新建約36米高的望月樓。[1]

建築

[編輯]
禮拜大殿,1942年攝

如今,該寺佔地面積6畝。該寺坐東朝西,共有兩重院落。由寺門、禮拜大殿、南講堂、北講堂、望月樓、沐浴室組成。[1]

  • 寺門:寺門朝西,面闊3間,歇山頂,前有廊檐。寺門中央的正門上方懸「清真大寺」橫匾,正門兩邊開間為牆面,兩側有便門。
  • 禮拜大殿:該寺主體建築。進入正門,面對的是禮拜大殿後壁,中上方刻有「認主獨一」4個大字。稍下自右向左為「見性、正心、誠意、修身、明心」十個字楷書。禮拜大殿南北面闊5間,朝東。殿內由5個勾連搭構成。殿前檐下由6個磚柱分成5楹,中間為殿門,兩側4楹都裝有雕櫺方窗,殿上有5個攢尖式的頂閣。殿前有過廳。
  • 南講堂、北講堂:寺院南、北均設有講堂。
  • 沐浴室:位於該寺後院,坐北朝南。
  • 望月樓:位於該寺西南角,高33米,下部為六角形的3層磚樓,上部為六角形的飛檐攢頂亭。望月樓內有環形旋梯,可以登上亭中。望月樓是一般清真寺中都有的建築,每當齋月,人們在此望候新月,以決定封齋、開齋日期,故稱「望月樓」。望月樓第二層由懸臂樑挑出走廊,教長(伊瑪目)站在這裏喚醒教徒(稱為「會邦克」)做禮拜,故望月樓一般也可稱「喚醒樓」或「邦克樓」。[1][2]

該寺建築主要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兼收伊斯蘭教裝飾藝術。寺內有匾額多塊,還收藏有阿拉伯文手抄《古蘭經》30卷。寺內存有康熙三十三年勒石《重到洪武御製回輝教百字碑》(碑文和《天方典禮》等書所錄的百字贊有出入)、《康熙聖諭碑》、《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等石碑7通。[1][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