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山越之戰
外觀
吳平山越之戰 | |||||||
---|---|---|---|---|---|---|---|
| |||||||
參戰方 | |||||||
吳國 | 山越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諸葛恪 | |||||||
兵力 | |||||||
棨戟武騎三百 | 不詳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三國時代,分佈在今蘇、皖、浙、閩、贛山區的土著居民,統稱「山越」人。山越人居住的丹陽郡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其地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山嶺出產銅鐵,自鑄甲兵;山越人民風好武習戰,崇尚氣力;開山赴險,抵突叢林,極為敏捷,吳國軍隊來攻時,「戰則蜂至,敗則鳥竄」。長期以來不服統治,吳為增強實力,強徵為兵,山越輒起反抗,丹陽地區尤甚。嘉禾三年(234年),諸葛恪認為丹楊山勢險要,民多而果勁,雖然以前發兵征討,奈何只得一些外縣平民歸降而已。所以諸葛恪自請到丹陽收服山越,以擴大兵源。吳大帝孫權任命他為撫越將軍、丹陽太守,授與棨戟武騎三百。拜將完畢後,孫權下命諸葛恪隆而重之地歸家,當時諸葛恪只得三十二歲[1]。
諸葛恪到達丹陽後,他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命令各郡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隨後,他調集各路將領,派兵據守險要峪口,修築圍困工事,不與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搶收田野成熟的稻穀。山越人新穀無收,舊穀食盡,因饑饉而被迫出山歸降。諸葛恪又下令,對歸順的山民,不得隨意拘捕。有一縣令臼陽長胡伉因違令捆綁圖謀叛逆的山民,被諸葛恪斬首,因而大批山民紛紛歸降。到三年後,果然如同諸葛恪初時所奏得甲士四萬。諸葛恪自領一萬人,餘下的分給諸將[2]。
參考資料
[編輯]- ^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眾議鹹以"丹楊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里,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人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鹹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恪父瑾聞之,亦以事終不逮,歎曰:"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恪盛陳其必捷。權拜恪撫越將軍,領丹楊太守,授棨戟武騎三百。拜畢,命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家,時年三十二。
- ^ 《三國志 卷六十四 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恪到府,乃移書四部屬城長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候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谷既盡,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於是山民饑窮,漸出降首。恪乃復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執拘。"臼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遺舊惡民,困迫暫出,內圖叛逆,伉縛送言府。恪以伉違教,遂斬以徇,以狀表上。民聞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於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余分給諸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