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德煒
吉德煒 | |
---|---|
出生 | 1932年10月25日 |
逝世 | 2017年2月23日 (84歲) |
母校 | |
職業 | 歷史學家 |
獎項 | 古根海姆獎 |
吉德煒(英語:David Noel Keightley,1932年10月25日—2017年2月23日),美國漢學家。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中國歷史教授,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內容涉及商周時期和中國青銅器時代。他以研究中國甲骨和甲骨文而聞名。[1][2]他的著作改變了許多漢學家看待商朝歷史的方式。
生平
[編輯]吉德煒於1932年10月25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他15歲前在英國寄宿學校接受早期教育。1947年,他隨家人搬到了伊利諾伊州的埃文斯頓。[3]他畢業於埃文斯頓鎮高中,然後作為本科生就讀於阿默斯特學院,於1953年畢業,獲得英語學士學位,輔修生物化學。[4]然後他獲得了富布賴特項目獎學金,他曾用該獎學金在里爾大學學習古法語。他於1956年獲得紐約大學現代歐洲史碩士學位。之後,他在紐約的出版公司工作了幾年,並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開始了他的漢語和漢學研究。[5]
吉德煒自1962年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了東亞歷史的研究生學習。1965年移居台灣台北,在斯坦福中心學習了兩年中文。[5]隨後,他回到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瑞典漢學家漢斯·比倫斯坦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1969年,發表論文《中國古代的公共工作:商代和周初的強迫勞動研究》。
1969年,他被選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歷史教授,接替伍德布里奇·賓漢姆(1901-1986)。成為了研究中國甲骨文的主要西方學者之一,甲骨文包含了已知最早的中國文字範例。1995年,美國漢學家夏含夷表示,吉德煒「在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早期甲骨占卜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學者都多」。[6]他在伯克利任教和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
吉德煒於2017年2月23日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7]
作品
[編輯]吉德煒對中國社會和甲骨文研究的職業生涯始於他的論文《中國古代的公共工作:商代和周初的強迫勞動研究》。這篇文章介紹了吉德煒對早期中國文化的研究。它「考察了商周國家對勞動力資源的控制,即'全面的勞動力動員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同樣的應徵者被派去打仗、開墾和耕種土地、建造城牆和建築,以及從事統治階級所要求的各種生產和製造任務'」。主要以商代甲骨文、西周青銅器文、《尚書》和《詩經》的早期部分為主。[8]這篇論文是吉德煒後期作品的基石。
論文完成後,吉德煒繼續寫了幾本書和文章,並擔任其他幾部作品的編輯和撰稿人。著有《商代歷史的來源:中國青銅時代甲骨文》。這本書擴展了他對中國甲骨文的研究。他的下一部作品是《祖先的風景:商代晚期的時間、空間和社會》。這本書是"主要的回顧性文化人類學研究",以甲骨文為基礎。[8]。它提供了對商王生活的深入了解。[8]他的第三部著作《為陛下工作:從甲骨文看中國晚商勞動力動員研究筆記》,特別關注手工業、農業、戰爭、狩獵、建築和商代的遺產。對甲骨文的研究有助於加深對商代意識形態和行政實踐的了解。[8]最後,他的所有作品都在《這些骨頭將再次崛起:早期中國文選》中達到高潮。這本由12篇論文所組成的文集旨在通過研究甲骨文和人類學研究來探索早期的中華文明。[8]
除了小說和散文集,吉德煒還為許多學術論文、研究、百科全書、歷史期刊和其他一些出版物撰寫文章。
甲骨文研究
[編輯]吉德煒最出名的是他對甲骨文的研究以及講述中國商代歷史的能力。他對甲骨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幾篇文章和編輯中進行了討論,《商史的來源:中國青銅時代的甲骨文》對甲骨的歷史進行了最深入的探討。他深入討論了銘文所刻的物理材料。通過對這些物理材料的研究,他命名了一個特殊的符號,他稱之為"命辭"。這個角色以前被認為是作為一個未知的符號而具有意義。然而,通過他的工作和對骨頭和貝殼的解讀,他認為這個符號更像是一種祈禱或意向聲明。這一發現改變了許多以前商代銘文的解釋方式。[9]
從他的研究中,吉德煒還製作了十卷甲骨文,這些甲骨文仍然被用來討論商王時期的事實。其中許多爭論都圍繞着文物的年代和幾個商朝生活的實際時間段展開。[9]吉德煒致力於提高這些銘文的真實性、準確性和複製能力。這些研究和銘文在中國古代關於商朝的研究和爭論中仍然非常普遍和有用。[10]
榮譽
[編輯]出版物
[編輯]- Keightley, David N. (1969). "Public Work in Ancient China: A Study of Forced Labor in the Shang and Early Chou".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 Keightley, David N., ed. (1978). 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Keightley, David N. "The Shang: 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 In Loewe, Michael; Shaughnessy, Edwar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 Keightley, David N. (2000). The Ancestral Landscape: Time, Space, and Community in Late Shang China (ca. 1200-1045 B.C.).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Keightley, David N. (2014). These Bones Shall Rise Again: Selected Writings on Early China. Albany: SUNY Press.
參考書目
[編輯]- Chang, K. C. (1981). (Review) 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 China, David N. Keightle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1(2), 633–640
- Gates, George. In Memory: David N. Keightley, '53. Amherst Magazine. 2017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 Johnson, David. (1995). DNK – Some Recollections, in Celebration. Early China, 20, Vii-X. doi:10.1017/S0362502800004387.
- Shaughnessy, E. (1995). The Origin of an Yijing Line Statement. Early China, 20, 223-240. doi:10.1017/S0362502800004491
- Shulman, Frank J. (2017). David Noel Keightley (1932-2017), publications and unpublished writings: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and research guide. Early China , 17–61. doi:10.1017/eac.2017.11
- Keightley, D. N., & Starn, F. (2003). Historian of earl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69-1998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Takashima, Kenichi. (2019). David Noel Keightley (25 October 1932 - 23 February 2017): a memorial essay. Monumenta Serica , 67, 215–224
腳註
[編輯]- ^ David N. Keightley. 2017-09-12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September 2017).
- ^ Faculty | Department of History, UC Berkeley. web.archive.org. 2017-02-24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 ^ Takashima, Ten-Ichi. David Noel Keightley. June 13, 2019 [March 22,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 ^ Gates (2017).
- ^ 5.0 5.1 Johnson, David. DNK – Some Recollections, in Celebration. Early China. 1995, 20: vii–x [2022-07-11]. ISSN 0362-5028. doi:10.1017/S03625028000043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英語).
- ^ Shaughnessy, Edward L. The Origin of an Yijing Line Statement. Early China. 1995, 20: 223–240 [2022-07-11]. ISSN 0362-5028. doi:10.1017/S03625028000044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英語).
- ^ David N. Keightley, 1932-2017 | Department of History, UC Berkeley. web.archive.org. 2017-03-05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8.0 8.1 8.2 8.3 8.4 8.5 8.6 Shulman, Joseph. David Noel Knightley Publications and Unpublished Writings: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and Research Guide (PDF). October 12, 2017 [2022-03-22].
- ^ 9.0 9.1 Chang, K. C. 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f Bronze Age China David N. Keightley. 1981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 ^ Keightley & Starn, D & F. Historian of early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69-1998 : oral history transcript / David N. Keightley ;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avid Johnson.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Frances Starn in 2001. Regional Oral History Office,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3. (PDF). 2003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