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匈牙利—波蘭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匈牙利-波蘭關係

匈牙利

波蘭

匈牙利波蘭兩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這兩個中歐國家的人民由於曾被同一個統治階級統治且文化與信仰相近,因此一直以來都有着深厚的友誼以及近乎兄弟般的情誼。在兩個國家裏,紀念雙方友誼的紀念日均為3月23日。

從1370年到1382年,波蘭王國匈牙利王國因共有一個君主——拉約什一世——而進入了一段較為個人化的聯合時期。在波蘭歷史中,這段時期也被稱作「皮雅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當時,拉約什一世從他的舅舅卡齊米日三世手中繼承了波蘭王國的王位,拉約什一世死後,什拉赫塔因不願受匈牙利人統治而決定結束與匈牙利的聯盟關係,並將拉約什一世的小女兒雅德維加立為波蘭新君,而匈牙利人的新君主則是拉約什一世的大女兒瑪麗(mary)。1440-1444年間,匈波之間的第二次私人聯盟曾短暫存在。

目前,匈波兩國都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正式成員,且加入日期均為1999年3月12日,兩國也都是歐洲聯盟成員國,還都屬於維謝格拉德集團

匈波兩國的高級官員經常在一周內多次會晤,兩國領導人也為加強雙邊關係並更加密切地合作而經常進行秘密會晤。具有匈波血統的政治科學家dominik hejj曾表示:「匈波兩國之間的關係十分堅定,基本每周都有波蘭使節訪問匈牙利,反之亦然。」還曾有一位政治專家表示,匈波兩國的通力合作經常讓布魯塞爾方面(指歐盟)陷入尷尬處境,因為兩國關係非常密切,甚至連歐盟都無可奈何。

歷史關係

[編輯]

匈波之間的良好關係能追溯到中世紀時期。波蘭和匈牙利的貴族家族(比如波蘭的皮雅斯特王朝和匈牙利的阿爾帕德家族)之間經常通婚。拉約什一世自1342年開始兼任匈牙利和克羅地亞王國的國王,從1370年開始又兼任波蘭國王,直至其於1382年去世為止。拉約什一世同時是其父安茹-西西里家族(house of Anjou-sicily)的查理一世的繼承人和其舅父卡齊米日三世(波蘭國王,皮雅斯特王朝的末代君主)的繼承人。卡齊米日三世沒有正式的男性後代作為其合法繼承人。顯然,卡齊米日三世為確保王室血統的延續並避免造成混亂,將其外甥匈牙利的拉約什一世立為其波蘭王位的繼承人。拉約什一世死後,其小女兒雅德維加接過了波蘭的王座,並在後來成為了波蘭歷史上最為家喻戶曉的君主之一。匈波兩國在15世紀時又曾短暫地共有過同一位君主,即波蘭雅蓋隆王朝的瓦迪斯瓦夫三世·雅蓋隆契克,但他在瓦爾納戰役奧斯曼帝國的交戰中陣亡,年僅20歲。在16世紀,波蘭將匈牙利貴族巴托里·斯特凡選為其國王,後世認為巴托里是波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

1848年匈牙利革命

[編輯]

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一位名叫約瑟夫·貝姆的波蘭將軍成為了波匈兩國共同的民族英雄。1848年末,約瑟夫·貝姆奉命守衛特蘭西瓦尼亞,之後又在1849年擔任塞凱伊人部隊的指揮官[1]。1848年10月20日,波蘭將軍Jozef wysocki與匈牙利政府簽訂協議,準備組建一支規模為1200人的波蘭步兵營。在協定簽署後,wysocki在匈牙利組建的波蘭志願軍團達到了2090名步兵和400名輕騎兵(uhlan,波蘭語:Ułan,也音譯為烏蘭)的規模,這支部隊參與了1849年春的arad要塞包圍戰,還參與了在szolnok、hatvan、tapio-bicske和isaszeg發生的所有主要戰鬥。在1849年8月的蒂米什瓦拉(temesvar)戰役結束後,匈牙利在vilagos投降,波蘭志願軍團中的800名殘兵逃往土耳其 [2] [3]

戰間期

[編輯]

波蘇戰爭期間(1919-1921),在庫恩·貝洛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推翻後,匈牙利曾試圖派遣30000名騎兵援助波蘭,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允許匈軍穿過捷匈兩國之間的非軍事區(一戰結束後確立)進入波蘭,儘管如此,匈牙利還是對波蘭給予了彈藥支援。

1920年7月初,以泰萊基·帕爾伯爵為首相的匈牙利政府作出了幫助波蘭的決定,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匈牙利從羅馬尼亞購入大批軍火併全部無償轉交給波蘭,其中共有4800萬發毛瑟步槍彈、1300萬發曼利夏步槍彈、部分火炮彈藥、3萬支毛瑟步槍以及上百萬步槍零件、440座野戰廚房以及80台野戰烤箱。1920年8月12日,波蘭的斯凱爾涅維采(skierniewice)收到了上述軍需物資,另外還收到了由位於布達佩斯的切佩爾區的manfred Weiss工廠製造的2200萬發毛瑟步槍彈。這是波蘭軍事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來自他國的軍事援助[4]

波蘭和匈牙利從中世紀時期到20世紀早期一直接壤,一戰結束後,獲勝的協約國一方在巴黎和會期間將原本屬於戰敗國匈牙利的上匈牙利地區、喀爾巴阡魯塞尼亞以及當地的所有斯拉夫人口全部轉交給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該國人口由斯拉夫人、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混合而成)。在1938年9月30日的慕尼黑協定上,捷克斯洛伐克被以英國為首的西歐陣營出賣,落入德國之手,波蘭和匈牙利見此局面,出於各自利益以及兩國共同利益,外交和準軍事手段軟硬兼施,試圖協力恢復兩國間的歷史邊境線,即爭取讓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地區回歸匈牙利[5]。在1938年11月2日的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裁決上,波蘭和匈牙利兩國都從斯洛伐克獲得了部分領土,波匈之間也再次接壤。

到1939年三月中旬,德國出於軍事考慮,認為匈波接壤對自身不利。希特拉翻臉不承認第一次維也納仲裁的結果,允許匈牙利接管喀爾巴阡魯塞尼亞的剩餘部分(當時居住在此地區的魯辛人將這裏變成了自己的自治區,自稱『喀爾巴阡烏克蘭』)。阿道夫·希特拉同時對匈牙利發出警告,不得再對斯洛伐克的殘餘部分再有領土要求(匈牙利當時還想吞併更多領土)。希特拉當時的意圖是將斯洛伐克作為其入侵波蘭的跳板。1939年3月,希特拉在匈波邊境問題上又改了主意,決定背棄德國的盟友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當時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已經在1938年在喀爾巴阡烏克蘭地區的烏日霍羅德郊外的一處sich(在烏克蘭語中指扎波羅熱哥薩克的行政及軍事中心)中開始組建烏克蘭武裝力量,波蘭當局將這個緊鄰本國東南部的烏克蘭人的軍事基地視作迫在眉睫的威脅,因為波蘭東南部的烏克蘭民族人口數量十分可觀 [6] [7]。希特拉更關心的問題則是如果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地區的烏克蘭人組建起了自己的武裝並協助德軍入侵蘇聯,那麼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必然在事後要求建立獨立的烏克蘭民族國家,這與希特拉的「只利用烏克蘭的自然及農業資源,而不允許烏克蘭人建立自己的獨立政府」的設想是相左的[8]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很快,希特拉就會對自己先前對喀爾巴阡烏克蘭作出的決定感到後悔。六個月後,在德國入侵波蘭期間,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海軍上將基於匈波之間的長期友誼,宣稱匈牙利針對德國入侵波蘭一事的態度事關「匈牙利的民族榮譽」,之後,匈波邊境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9]。希特拉想讓自己的部隊穿越喀爾巴阡魯塞尼亞並從東南方對波蘭發起另一波攻勢,意圖更快地完成對該國的征服。匈牙利對德國這一要求的拒絕使得上萬名波蘭軍事人員得以向南逃入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進而進入法國以及歸屬法國管轄的敘利亞。波蘭軍隊的有生力量得以得到保存,並成為了當時的同盟國陣營中繼英法之後的第三大力量。另外,波蘭和英國的軍情特工以及信使(包括克里斯蒂娜·斯卡貝克在內)還曾利用剛剛劃歸給匈牙利的喀爾巴阡烏克蘭地區作為穿越喀爾巴阡山並往返波蘭的路徑[10]

1956年革命

[編輯]

1956年,布達佩斯的學生為表示對「波蘭十月事件」中的波蘭的支持以及對在自己國家進行類似的改革的訴求而展開示威遊行,這也是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起因之一[11]。在匈牙利革命爆發後,波蘭人還曾集體獻血,以表示對匈牙利人的支持。截至1956年11月12日,共有11196名波蘭人完成了此舉。波蘭紅十字會還給匈牙利空投了44噸醫療補給,通過鐵路和公路完成的運輸量更大。

友誼日

[編輯]

2007年3月12日,匈牙利國會宣佈每年的3月23日為「匈波友誼日」,先前的投票結果為324票支持,0票反對,0人棄權。4天後,波蘭國會經口頭表決後宣佈本國的「波匈友誼日」也為3月23日[12]

2016 – 匈牙利-波蘭團結年

[編輯]

2016年2月29日,匈牙利國民議會經投票表決後一致同意,頒佈法令宣佈2016年為匈牙利-波蘭團結年。法令規定,為紀念1956年6月的波茲南反共產主義起義爆發60周年以及在四個月後緊跟着發生的匈牙利反蘇聯革命爆發60周年,匈牙利國內將在全年中組織國家慶祝活動。決議由眾議院議長(house speaker)、匈牙利的波蘭少數民族發言人以及議會中的其他五個政黨的領導人共同提交。波蘭參議院在2月較早時也通過了內容一致的法令,波蘭眾議院也對該法案表示了通過。在匈牙利議會上,一個以ryszard terlecki為領導的波蘭代表團還參與其中。

常駐外交使團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álmán Deresnyi, General Bem's Winter Campaign in Transylvania, 1848-1849 (Hung.), (Budapest, 1896)
  2. ^ Józef Wysocki, "Pamiętnik Jenerała Wysockiego, dowódcy Legionu Polskiego na Węgrzech z czasu kampanii węgierskiej w roku 1848 i 1849" digital version of Wysocki memoirs
  3. ^ E. Kozłowski, Legion polski na Węgrzech 1848–1849, Warszawa 1983
  4. ^ Wsparcie Węgier dla Polski w wojnie polsko-bolszewickiej. Portal Gov.pl. [3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波蘭語). 
  5. ^ Józef Kasparek, "Poland's 1938 Covert Operations in Ruthenia",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vol. XXIII, no. 3 (September 1989), pp. 366-67, 370. Józef Kasparek, Przepust karpacki: tajna akcja polskiego wywiadu (The Carpathian Bridge: a Covert Polish Intelligence Operation), p. 11.
  6. ^ Józef Kasparek, "Poland's 1938 Covert Operations in Ruthenia", p. 366.
  7. ^ On 17 September 1939, pursuant to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the Soviet Union entered and took control of eastern Poland, including southeastern Poland. That former southeastern part of Poland now comprises western Ukraine.
  8. ^ Józef Kasparek, "Poland's 1938 Covert Operations in Ruthenia", pp. 370-71.
  9. ^ Józef Kasparek, "Poland's 1938 Covert Operations in Ruthenia", p. 370.
  10. ^ Józef Kasparek, "Poland's 1938 Covert Operations in Ruthenia," pp. 371–73;Józef Kasparek, Przepust karpacki (The Carpathian Bridge); and Edmund Charaszkiewicz, "Referat o działaniach dywersyjnych na Rusi Karpackiej" ("Report on Covert Operations in Carpathian Rus").
  11. ^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ge 145, para 441. Last accessed on 5 August 2012.
  12. ^ Uchwała Sejmu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z dnia 16 marca 2007 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波蘭語)
  13. ^ Embassy of Hungary in Poland.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1). 
  14. ^ Embassy of Poland in Hungary. [202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