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退伍軍人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退伍軍人病
又稱退伍軍人症[1]、軍團熱
透無線電子顯微鏡拍攝的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超過90%的退伍軍人病病例由其引發[2]
徵狀咳嗽、呼吸困難發燒肌肉疼痛、頭痛[3]
起病年齡暴露後兩到十天[3]
病因退伍軍人桿菌(通過感染的水霧傳播)[4][5]
風險因素年老、有吸煙史、慢性肺病免疫功能弱[6]
診斷方法尿抗原檢測痰培養英語Sputum culture[7]
預防加強對供水系統維護[8]
治療抗生素[9]
預後死亡率約10%[9]
盛行率每年約13000件嚴重病例(美國)[10]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呼吸系統疾病
ICD-111C19
ICD-9-CM482.84
DiseasesDB7366
MedlinePlus000616
eMedicine220163
Orphanet549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Legionellosis」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軍團病
臺灣退伍軍人病

退伍軍人病(英語:Legionellosis),又名退伍軍人症,是由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引發的非典型肺炎[4] 其徵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發燒肌肉疼痛、頭痛。[3]有時亦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瀉,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1]退伍軍人病的徵狀通常在暴露後兩到十天產生。[3]

退伍軍人桿菌自然存在於淡水中。[5]該菌可污染熱水器、浴缸及大型空調冷卻塔[5]退伍軍人病通常通過吸入帶有細菌的水霧傳播。[5]本病亦可通過吸入英語pulmonary aspiration受污染水體引發。[5]退伍軍人病一般不直接通過人際傳播,大多數人在暴露後沒有被感染。[5] 感染本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老、有吸煙史、慢性肺病免疫功能弱[6]嚴重肺炎患者和近期出行的肺炎患者應檢查本病。[11]本病通過尿抗原檢測痰培養英語Sputum culture診斷。[7]

本病目前尚無疫苗[8]本病須通過加強對供水系統的維護來預防[8]退伍軍人病通過抗生素治療。[9]推薦用藥包括喹諾酮類阿奇黴素脫氧羥四環黴素等。[12]本病往往需要住院治療。[11]本病感染者死亡率約10%。[9]

本病在全世界的發病情況尚不清楚。[1]目前估計院外感染肺炎中2~9%病例由退伍軍人病導致。[1]在美國預計一年有8,000到18,000例需住院治療。[10] 爆發疫情僅佔全部病例的一小部分。[1][13]本病全年均可發生,於夏秋兩季較為常見。[10]本病因在1976年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大會英語1976 Philadelphia Legionnaires' disease outbreak上首次檢出而得名。[14]

起源

[編輯]

退伍軍人病最早於197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Bellevue-Stratford酒店舉行的美國退伍軍人協會第58屆年會上被發現。這次年會共有約4400名成員參與[15]

在1976年7月22日至8月3日期間,會議的149名參與者出現了一種不明疾病,其徵狀包括發燒咳嗽肺炎。此外,與會議無關但在酒店內或附近的其他人中發現了72例病例。總共有221人受到感染,其中34人死於肺炎或其併發症[15]

1976年8月2日,提交給賓夕法尼亞州衛生部的報告清楚地指出,與年會有關的人群中出現了流行病。這標誌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複雜的疫情調查之一的開始[15]

1977年1月,病原體被發現。來自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查爾斯-C-謝帕德(Charles C. Shepard)從死於該病的退伍軍人中分離出了一種先前未知的致病細菌,並確定其為病原體[15]

研究表明,退伍軍人病並非罕見,而是一種相對普遍的疾病,不僅在費城爆發前後,世界各地也曾多次發生過,甚至出現零星個別病例。根據最初暴發期間對這種疾病的觀察和分析,該疾病的傳播不是通過人與人之間,而是通過空氣傳播,可能源自酒店內的污染源[15]

由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引起的退伍軍人病的潛伏期為2至10天不等。這種疾病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且男性更容易受影響[15]

導致退伍軍人症的細菌,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是一種對生長條件要求極為嚴格的杆狀菌。除非培養基中含有足夠高濃度的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鐵,否則它將無法生長。但是這種條件很不尋常,因為許多細菌要麼需要半胱氨酸,要麼需要鐵,但很少兩者都需要。該細菌的獨特之處還在於通常對細菌可行的染色技術無法對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進行染色[15]

自1976年首次爆發退伍軍人病以來,全球多次爆發了這種疾病。由於退伍軍人症能夠通過建築物的供水系統傳播,因此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5]

徵狀

[編輯]

退伍軍人桿菌暴露與徵狀出現的時間間隔約為兩到十天,極少數情況下可長達二十天。[16]一般人群中有0.1~5%在暴露於退伍軍人桿菌後感染本病,院內人群中該比例為0.4~14%。[16]

退伍軍人病患者通常會發燒、畏寒、咳嗽,咳嗽可為乾咳或有。幾乎所有患者會發燒,約一半有痰,三成咯血或有血痰。一些患者出現肌肉痛頭痛疲倦、厭食、共濟失調、胸痛、腹瀉嘔吐等徵狀。[17]約一半患者有胃腸道徵狀,近一半有神經系統徵狀,[16]神經系統徵狀包括意識模糊、認知功能障礙等。[18]患者有時心動相對過緩,即在發燒時心率低.[19]

化驗可顯示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水平異常,有時會出現低血鈉英語hyponatremia。X線胸片通常顯示雙肺肺底積液英語pulmonary consolidation。退伍軍人病與其他型肺炎很難僅以徵狀或影像學表現區分;確診還需其他實驗。

龐蒂亞克熱英語Pontiac fever患者通常出現發燒、肌肉疼痛,無肺炎。龐蒂亞克熱患者通常在兩到五天後無需治療即恢復。龐蒂亞克熱潛伏期一般在若干小時到兩天之內。

病源與殺菌

[編輯]

病源

[編輯]

飲用和使用水中的病菌的產生有幾種情況。

如果水在很大的熱水儲存箱或是水管中停留過長時間,這種病菌就更容易出現,而流動的水則不容易造成這些病菌的生成。所以水管和水箱的材料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這樣不會有利於病菌生成的養分進入水中。如果水沒有循環,在水的出口必須保證至少60°C。

殺菌

[編輯]

殺菌有以下幾種方法:

溫度殺菌

[編輯]

水加熱至少到70°C並維持三分鐘。

化學殺菌

[編輯]

大多用二氧化氯氯化鈉次氯酸水, 次氯酸鈣溶劑殺菌,在使用化學品之前必須先清洗水管。

紫外線殺菌

[編輯]

照射紫外線短波,波長254納米可以使病菌無法活躍,但可能存在於變形蟲里。為更有力的除菌可以再附加使用超聲波

薄膜技術

[編輯]

現在越來越多的使用薄膜來去除微生物。一般可以利用薄膜的微孔讓直徑小於0.2微米(micro meter)[來源請求]的顆粒包括細菌,甚至部分病毒過濾掉。

臭氧殺菌

[編輯]

在循環水的冷卻塔中 投放溶解的臭氧水 可以有效代替化學藥劑。優點是不改變酸鹼 也不會造成管道腐蝕。

徵狀

[編輯]

嚴重徵狀患者會發高燒、發冷、乾咳或有痰。部份患者會有肌肉痛、厭食、倦怠、頭痛、腹痛及腹瀉等徵狀。有可能引致肺炎。輕微徵狀的患者會有發燒和肌肉痛,不會有肺炎,通常在2至5日內不藥而癒。嚴重徵狀患者潛伏期約2至10日,輕微徵狀患者則更短,只有幾小時至2日。

治療

[編輯]

病患者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長期以來紅黴素(Erythromycin)一直作為首選,比如每天3次,每次一克。羅紅黴素喹諾酮阿奇黴素等也有功效。另外脫氧羥四環黴素利福平等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首選。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Cunha, BA; Burillo, A; Bouza, E. Legionnaires' disease.. Lancet. 23 January 2016, 387 (10016): 376–85. PMID 26231463. doi:10.1016/s0140-6736(15)60078-2. 
  2. ^ Mahon, Connie. Textbook of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416 [2018-01-14]. ISBN 9780323292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3. ^ 3.0 3.1 3.2 3.3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Signs and Symptoms. CDC. January 26,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4. ^ 4.0 4.1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About the Disease. CDC. January 26,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5. ^ 5.0 5.1 5.2 5.3 5.4 5.5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Causes and Transmission. CDC. March 9,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6. ^ 6.0 6.1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People at Risk. CDC. January 26,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27日). 
  7. ^ 7.0 7.1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Diagnostic Testing. CDC. November 3, 2015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8. ^ 8.0 8.1 8.2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Prevention. CDC. January 26,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9. ^ 9.0 9.1 9.2 9.3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 CDC. January 26,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9). 
  10. ^ 10.0 10.1 10.2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History and Disease Patterns. CDC. January 22,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11. ^ 11.0 11.1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Clinical Features. CDC. October 28, 2015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12. ^ Mandell, LA; Wunderink, RG; Anzueto, A; Bartlett, JG; Campbell, GD; Dean, NC; Dowell, SF; File TM, Jr; Musher, DM; Niederman, MS; Torres, A; Whitney, CG;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 March 2007,. 44 Suppl 2: S27–72. PMID 17278083. doi:10.1086/511159. 
  13. ^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Prevention. CDC. October 28, 2015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12日). 
  14. ^ Legionella (Legionnaires' Disease and Pontiac Fever). CDC. January 15, 2016 [2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Fraser, David W.; McDade, Joseph E. Legionellosis. Scientific American. 1979-10, 241 (4). ISSN 0036-8733.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79-82. 
  16. ^ 16.0 16.1 16.2 Legionella and the prevention of legionellosis (PDF).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 [2018-01-14]. ISBN 924156297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5-03). 
  17. ^ Cunha, Burke A; Burillo, Almudena; Bouza, Emilio. Legionnaires' disease. The Lancet. 2015, 387: 376–85. ISSN 0140-6736. PMID 26231463. doi:10.1016/S0140-6736(15)60078-2. 
  18. ^ Edelstein PH. Legionnaires Disease: History and clinical findings. Open Access Biology Archived copy. [201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8). 
  19. ^ Ostergaard L, Huniche B, Andersen PL. Relative bradycardia in infectious diseases. J. Infect. November 1996, 33 (3): 185–91. PMID 8945708. doi:10.1016/S0163-4453(96)92225-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