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23年6月18日) |
九子奪嫡,又稱九王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存活下來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其中胤礽為康熙帝原配妻子孝誠仁皇后親生,因此備受寵愛,康熙帝曾下旨賜封其為皇太子。但康熙帝為中國史上在世較久的君主(終年69歲),享有松柏之壽,導致胤礽雖至不惑仍無法即位,使其失去耐心,父子感情生變。胤礽開始放縱自己,康熙帝見太子品德有失端正,實不能為未來新君,因此心灰意冷,下詔廢黜胤礽太子之位。其他皇子見儲君寶座出缺,於是開始拉攏盟友,競逐皇位,是為九子奪嫡之始。至雍正帝統治時代,清朝政府確立「秘密立儲制度」,即由皇帝秘密指定儲君人選,並將寫有儲君姓名的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皇帝駕崩後由大臣取出詔書,將新任君主之名昭告天下。
奪嫡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和後期。早期共有九個皇子奪嫡(故稱「九子奪嫡」),但中期部分皇子勢力不足而轉而支持其他皇子(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 十四阿哥胤禵支持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四阿哥),所以大致上共分出五個黨派:大千歲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後期其中前三個逐漸落敗,轉而支持最後仍堅持住的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康熙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取勝告終。
過程
[編輯]康熙一生中唯一長大成人的嫡子只有皇太子胤礽(二阿哥),胞兄承祜四歲早殤夭折。胤礽成人後驕縱蠻橫,急於繼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發生了帳殿夜警事件,九月初四,康熙在木蘭圍場布林哈蘇台行宮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下詔廢太子。因此從此之後,其他庶子開始爭奪皇太子之位。大阿哥胤禔為庶長子,在太子初次被廢後,曾上書要求處死胤礽,手足相殘之意,令皇帝極為失望。而後三阿哥胤祉告發大阿哥胤禔曾行魘鎮加害廢太子胤礽之事,康熙遂囚禁胤禔,並革爵。而八阿哥胤禩與大阿哥胤禔結黨,所以也有謀害過廢太子胤礽的意圖,並對張明德欲行刺廢太子胤礽知情不奏,所以康熙曾經非常厭棄八阿哥胤禩。而馬齊、佟國維、胤禔等人都曾向眾大臣高官抬舉辛者庫良妃所生八阿哥為儲君人選,所以康熙帝說了:「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於此不勝忿恚」[1][2]。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太子胤礽之位[3]。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因不遵父訓結黨,因此再次下詔廢太子。八阿哥胤禩轉而擁立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時,挺身為其辯白。太子二度被廢之後,胤禛領悟胤礽此生絕無復立之機,遂開始謀劃己方勢力,窺伺儲君之位。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征戰,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九門提督隆科多(胤禛養母佟妃之弟,胤禛稱之為「舅舅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帝。九子奪嫡以康熙帝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取勝告終。
結黨
[編輯]對於皇子,此處只列舉奪嫡(或幫助奪嫡)的幾個兒子,關於康熙所有的兒子,請見康熙帝#子。其他皇子並未參與奪嫡,原因可能在於對皇位並無興趣,或者身有殘疾,或者幼年早夭。
大千歲黨
[編輯]大千歲黨在胤禔遭到囚禁後歸屬於八爺黨一派。
太子黨
[編輯]三爺黨
[編輯]三爺黨在退出奪嫡舞台後後歸屬於皇太子一派。
四爺黨
[編輯]註:康熙五十一年前四爺黨歸屬於皇太子一派,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第二次被廢除後從中分出。
八爺黨
[編輯]相關影視作品
[編輯]- 《大內群英》,1980年香港麗的電視劇集。
- 《滿清十三皇朝》,1987至1992年香港亞洲電視劇集。
- 《九王奪位》,1995年香港亞洲電視劇集。
- 《雍正王朝》,1997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劇集。
- 《步步驚心》,2011年湖南廣播電視台劇集。
- 《宮鎖心玉》,2011年湖南衛視劇集。
- 《傾城絕戀》,2012年河南電視劇頻道劇集
- 《食為奴》,2014年無綫電視劇集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五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諭滿漢諸臣曰:…所以拘執皇太子(胤礽)者,因其獲戾於朕耳,並非欲立胤禩為皇太子而拘執之也。皇太子(胤礽)獲罪之處虛誣者甚多,今馬齊、佟國維與允禔為黨,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於此不勝忿恚,況胤禩乃縲絏罪人、其母又係□族,今爾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為皇太子,不知何意?豈以胤禩庸劣無有知識,倘得立彼則在爾等掌握中,可以多方𥳽弄乎?如此則立皇太子之事皆由於爾諸臣、不由於朕也,且果立胤禩,則胤禔必將大肆其志,而不知作何行事矣!朕悉睹其情形,故命亟釋廢太子胤礽。朕聽政四十九年包容之處甚多,惟於茲事忿恚殊甚,朕原因氣忿成疾…。諭曰:馬齊原不諳事,此數年中起自微□,歷陞至大學士,其處心設慮無恥無情但務貪得,朕知之已久早欲斥之,乃潛窺朕意而蓄是心殊為可惡,理應立斬,以為眾戒,朕因任用年久不忍即誅,著即交胤禩嚴行拘禁。李榮保著免死,照例枷責,亦聽胤禩差使。馬武著革職,其族中職官及在部院人員,俱革退,世襲之職亦著除去,不准承襲。…
- ^ 《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諭諸皇子:「胤禩係辛者庫□婦所生,胤禩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胤礽,舉國皆知,胤禩殺害二阿哥胤礽,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等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朕深知其不孝不義情形,即將所遣太監馮遣朝等於朕所御帷幄前,令眾環視,逐一夾訊,伊已將黨羽鄂倫岱、阿靈阿盡皆供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朕恐後日,必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為之興兵搆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歿已耳,朕深為憤怒。特諭爾等眾阿哥,俱當念朕慈恩遵朕之旨,始合子臣之理,不然,朕日後臨終時必有將朕身置乾清宮而爾等執刃爭奪之事也。胤禩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切骨,胤禩之黨羽亦皆如此」。
- ^ 閻崇年:《清宮疑案正解》
-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貝勒,其中: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
-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爵的上諭:自去年九月不幸事出多端,朕深懷愧憤,惟日增鬱結,以致心神耗損、形容憔悴勢難必愈,於是概觀眾人,不過為尋常虛語,襲用空文,此外別無良法。惟貝勒胤祉特至朕前,奏稱皇父聖容如此清減,不令醫人診視,進用藥餌,徒自勉強耽延,萬國何所倚?賴臣等雖不知醫理,原冒死擇醫,令其日加調治因,痛哭陳請。爰於十一月十八日始用醫藥時,皇太子已經開釋,遂亦同竭力侍晝夜不懈,今朕之劇疾業已全愈。從前朕之諸子,所以不封以王爵者,良恐幼年貴顯,必至驕泰恣意而行,故封爵不逾貝勒,此亦朕予之以進勉之路也。今見承襲諸王、貝勒、貝子日耽宴樂,不事文學,不善騎射,一切不及朕之諸子,又招致種種匪類於朕諸子間,肆行其讒譖交擅機謀百出,凡事端之生,皆由五旗而起,朕天性不嗜用刑威,不加窮究,即此輩之幸矣。茲值復立皇太子大慶之日胤祉、胤禛、胤祺俱著封為親王,胤祐、胤䄉俱著封為郡王,胤禟、胤祹、胤禎著封為貝子,爾衙門即傳諭旨,察例議奏,特諭。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
來源
[編輯]- 書籍
-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