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民間藝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狗年的新年剪紙

玉雕

[編輯]

玉是一種稀有的礦物,自史前以來,玉在中國藝術中被廣泛使用。玉雕在中國已經是一種常見的高級民間藝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工藝師在製作過程中,根據不同玉料的天然顏色和自然形狀,經過精心設計、反覆琢磨,才能把玉石雕製成精美的工藝品。從面具到動物,玉石以及更便宜的木材和竹子都被用於許多藝術品中。有時,最高質量的玉石比黃金、鑽石或珍珠更受重視。由於玉石俱有天然的韌性,人們認為中國的玉石雕刻在最早的時候,是被用來雕刻成劍等武器的,儘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劍的雕刻是用於儀式,還是真實的被用上戰場。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玉石被雕刻成了許多不同的形狀和形式。早期玉雕的一個重要例子是被稱為「」的圓盤,通常被認為以某種方式代表天空。到公元前3000年,玉才被稱為玉。公元前206年,漢朝學者許慎將玉五德列為仁、義、禮、智、信。它進一步代表仁慈、義氣、智慧、勇敢和潔淨。玉也會被人們用於風水之中,因為玉可以為室內空間增添和諧與平衡。

竹籃

[編輯]

竹籃就是用竹子或者植物莖編織編成的籃子。竹籃的運用非常廣泛,可用來裝菜,洗衣,盛物件。如今,隨着發展,除了傳統的用途外還可以作為各種產品的外包裝。比如作為粽子包裝、月餅包裝、水果包裝等等。以此替代傳統的紙盒包裝,即環保又時尚。在產品使用完畢後,它還可作為收納盒或者擺件繼續重複利用。

中國風箏

[編輯]

中國是風箏的發源地,山東濰坊是中國風箏最主要的發源地。在宋朝(960–1279),風箏就開始在濰坊盛行。到了明朝(1368-1644),放風箏這件事在那時變得更加流行,隨之出現的是規模相當大的風箏交易會。風箏不僅銷往山東省的各個地方,還被遠銷到了江蘇省福建省安徽省等多個地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風箏列為中國傳入歐洲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之一。

美食藝術

[編輯]

糖畫

[編輯]
糖畫

糖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民間藝人使用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而這造型則是關鍵,他們可以完美地做出平面糖畫。

糖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種,民間藝人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進行製作。他們多是勺形和鏟形的工具,做出精美的立體糖畫。

面人

[編輯]

面人是由彩色的麵粉製作的,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捏面藝人過去常常帶着工具去一些村鎮通過製作及售賣面人來謀生。有時候,面人和雕刻好的蔬菜一起被放在盤中用於菜盤的裝飾。

剪紙

[編輯]
剪紙
傳統摺紙

最早的兩種剪紙藝術起源於漢代,分別是中國剪影中國摺紙,與手持扇和玩具風車一起使用。中國剪紙是中國民間手藝術的一種,起源於中國的6世紀,被認為是漢朝蔡倫發明的。眾所周知,剪紙在空白空間中的使用是非常複雜的,主要用於裝飾,常出現在鏡子、燈籠、牆上等。在大部分的城市和唐人街,許多的街角、商業區,以及建築的內部都可以發現剪紙。

表演藝術

[編輯]

木偶戲

[編輯]

木偶戲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木偶戲演員在表演中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木偶,包括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托棍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他們會在一些對話中加入一些民歌和舞蹈,而這些的主要來源是兒童故事和寓言。

皮影戲

[編輯]

皮影戲是傳統戲劇的一種,是一種以獸皮紙板做成的人物在幕布後面形成剪影進行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皮影戲的題材和唱法與中國戲曲有着密切的關係,除了沒有使用現場演員。這種藝術風格直到最近才開始傳承,從師傅傳給學徒。最常見的劇團名冊是一個木偶師、一個歌手和一個音樂家樂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禁止了皮影戲,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又允許了皮影戲的存在。

中國結

[編輯]

中國結是一種裝飾性的中國民間藝術手工藝品,始於中國的唐宋時期(AD 960–1279)。在明朝時,中國結得到了推廣。中國結這種手工藝術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的裝飾結。它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具有裝飾功能的圖案。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不被運用,但如今中國結又再次流行了起來。

虎頭鞋

[編輯]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具有代表性的,是一種童鞋,他的名字來源於鞋頭呈虎頭的模樣,它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人們賦予它驅鬼辟邪的功能。

樂器

[編輯]

撥浪鼓是一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樂器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中國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如今,撥浪鼓流行於全國各地區,在世界各地分佈很廣,遍及五大洲。

木魚是外形酷似魚頭形狀的一種木製品,多用於佛教、道教的功課與法會。寺廟中使用的木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圓形,另一種是長條形的。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

另請參閱

[編輯]

參考

[編輯]
  1. 常等人(2006)常, 宗林. 中國文化導讀.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