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兩淮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兩淮戰役
1945年國共衝突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8月26日 - 9月22日
地點
結果 新四軍第三縱隊勝利
參戰方
Flag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28師
N4A
新四軍第三縱隊
指揮官與領導者
Flag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潘干臣 
Flag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吳漱泉 
N4A黃克誠
兵力
14,000 11,000
傷亡與損失
1,000餘人傷亡
12,600餘人被俘
200餘人傷亡

兩淮戰役是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立即發生的1945年國共衝突中的一系列戰役,以新四軍第三縱隊分別攻下淮陰淮安兩城告終。有時此戰役會被中共分別稱之為淮陰戰役與淮安戰役。

前序

[編輯]

和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共兩黨之間的衝突類似,此次衝突也源於蔣介石已認識到他的國民黨政權沒有足夠的軍隊或足夠的運輸資本以將自己的軍隊部署到中國的日佔區。他不想讓已經佔有了中國大多鄉村的共產黨通過接受日軍投降進一步拓展領地,控制日佔區,於是命日軍和偽軍不向共產黨投降,維持自身戰力,在日佔區「維持秩序」,必要時對抗共產黨,直到國軍最終到達並完成部署。結果,大多數偽政府成員和偽軍重新加入國軍。

但這些由前國軍轉為偽軍的軍隊大多並非蔣介石嫡系,而是主要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僅僅名義上受蔣介石統治,只在名義上為國民黨,多保持自身獨立或半獨立狀態的軍閥的軍隊組成。這些軍閥只在乎維持自身力量,當日本侵略者許諾讓他們維持權力以換取他們的合作時,他們便叛投了日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軍閥也為了同樣的原因回歸國民黨。蔣介石顯然難以立即在這些軍閥投降自己重歸國民黨之際消滅他們,這樣將得罪國軍內其他派系,而這些偽軍軍閥仍能通過在蔣介石部署自己的軍隊完成接管前控制治下的方式幫助國民黨爭取更多領地。蔣介石的目的是同時解決困擾中國已久的軍閥問題和消滅共產黨兩件事,但這後來如在此次衝突中所示被證明是他和國民黨政府的一個極其致命的錯誤。

國民黨戰略

[編輯]

與自身的戰略相應,蔣介石及其手下希望這些復歸國軍的前偽軍能擊退共軍且屯駐得夠久以讓他能部署自己的軍隊。即使共軍在這些衝突中得勝,因軍閥被共軍擊敗削弱,軍閥問題很大程度上得到削弱,共軍也將因戰鬥被削弱,蔣介石自己的軍隊則更易掌控局勢,結局仍然對蔣介石及其政權有利。

而前偽軍軍閥和軍隊急於自我證明,也無條件服從蔣介石的命令。他們都知道因自己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和日軍合作,已被包括拒絕降敵並戰鬥直至勝利的國軍在內的國人痛恨,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他們當然將被解除武裝遣散,軍閥們的勢力將被削弱乃至最終消滅。蔣介石的命令對他們而言是救星,這樣他們便能以對被蔣介石及其政府定為叛軍的共軍作戰的方式合法化自身並維持勢力。

共產黨戰略

[編輯]

因共軍的派系分化不如國軍巨大,共軍的戰略簡單得多。在國軍撤退後,共軍成為本地對抗日本侵略者和偽政權的唯一力量,已贏得大量民間支持,在鄉村成功建立共軍基地,帶給民眾比日佔區好得多的生活後,民眾同意共軍更有資格代表中國接受本地入侵者的投降和接管日佔區。

作戰序列

[編輯]
  • 守軍:國民黨作戰序列(大約14,000軍隊):
    • 整編第28師,屯淮陰
    • 淮陰保安團,屯淮陰
    • 三個整編旅,屯淮安
  • 進攻軍:共產黨作戰序列(多於11,000軍隊):
    • 新四軍第三縱隊
      • 第7旅
      • 第8旅
      • 第10旅
      • 射陽獨立團
      • 淮安獨立團
      • 漣東獨立團
      • 淮陰警衛團
      • 漣水警衛團

第一階段

[編輯]

新四軍第3師於1945年8月26日開始從高良澗、蔣壩向淮陰推進,五個本地的共產黨團也協作從其他地區發起進攻:射陽獨立團、淮陰警衛團和漣水警衛團從東、北攻打淮陰,而淮安則由共產黨的淮安地理圖案和漣東獨立團攻打。經過從27日到31日的持續四天的激戰,解放軍佔據所有外圍國軍據點,淮陰城被圍。

共軍圍城後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建立火力支持點並一路挖交通壕直到城牆腳下,作為作戰準備。火力支持點是通過用土建造比城牆更高的小山建立的,可同時作為偵察平台,城內的一切都被攻擊方軍隊所監視。

第二階段

[編輯]

國民黨守軍拒絕投降後,9月6日下午2:00,總攻爆發。攻城軍隊通過交通壕接近城牆腳下,製造爆破,在東門炸毀一塊城牆。國軍不能阻止敵軍從城牆破損處入城,激戰1個半小時後,由第28師和淮陰保安團組成的淮陰全部國民黨駐軍8,600餘人被敵軍全殲。第28師師長潘干臣等300餘守軍被殺,師參謀長劉紹坤等8,328人被生擒。共產黨軍還從國軍處繳獲炮7門、輕重機槍88挺、長短槍6,592支。最後的抵抗也在7日凌晨5:30結束。

攻陷淮陰後,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將注意轉向淮安,於9月13日圍其城。2天後,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親率該師第7旅、第8旅前往淮安,接替第10旅,準備在本地共產黨民兵幫助下攻城。守軍意識到身陷絕境,在21日傍晚嘗試突圍,但被敵軍擊還。

對淮安的總攻開始於22日早8:00。在迫擊炮和包括繳獲的日本11型步槍的重型火炮支援掩護下,攻城軍突破城池防禦,12米高的城牆被證明不足以阻止敵軍,在5分鐘內就被攻破。10:00,守軍大部被殲。但國軍旅長吳漱泉、專員李雲霈率殘部200餘人負隅頑抗,攻城軍花了5個小時才將這支最後的守軍殲滅,並徹底擊敗藏起來的殘餘敵軍。強達三個旅的淮安國民黨守軍被攻城敵軍全殲,其中吳漱泉以下300餘人被擊斃,團長以下4,350人被生擒,炮5門、輕重機槍50挺、擲彈筒52具、步槍3,738支被繳獲。和之前在淮陰和兩城外的據點的損失加起來,守軍損失了接近14,000軍隊,幾乎是全軍。

結果

[編輯]

儘管戰鬥的結局如蔣介石及其部下所料,軍閥的勢力因軍隊被共軍擊潰而被削弱,當地的軍閥問題減弱,蔣介石的第二目的達到了,但這次政治餘波抵消了國軍獲取的一切正面收益。當地人本已怪罪國軍失地於日軍,重新收編偽軍為國軍對抗唯一留在當地抗日的共軍之舉愈發疏遠了人心,國軍在原日佔區的人心大失,加深了民間對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的恨意。

而形成對比的是,共軍勝利奪取兩城,將之前蘇中、蘇北、淮北、淮南四個分隔的共軍根據地連接起來。蔣介石試圖同時解決長期困擾中國的軍閥問題和根除共產黨問題的致命錯誤這一政治失敗也很大程度上幫助共產黨贏取當地百姓支持。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 朱宗震、汪朝光《解放戰爭史話》,第一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49-207-2 (集裝本)
  • 張平《解放戰爭史話》,第一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ISBN 7-5006-0081-X (平裝本)
  • 解力夫《解放戰爭實錄:兩種命運的決戰》,第一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ISBN 7-202-00733-9 (集裝本)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解放戰爭》,第一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ISBN 7-212-00007-8
  • 李作民《雄師鐵馬:解放戰爭紀實》,第一版,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ISBN 7-80199-029-3
  • 王幸生、張敬山《中國解放戰爭》,第一版,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ISBN 7-5033-1351-X (集裝本)
  • 黃友嵐《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第一版,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年,ISBN 7-80019-338-1
  • 劉武生《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第一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ISBN 7-5073-0074-9
  • 唐義路、畢建忠《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一版,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 1997年,ISBN 7-80021-719-1 (第一卷)、7800219615 (第二卷)、7800219631 (第三卷)、7801370937 (第四卷)和7801370953 (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