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31°13′17″N 121°27′51″E / 31.22125°N 121.46412°E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海市黃浦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0-1922年 |
認定時間 | 1980年8月26日 |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也稱陳獨秀舊居,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100弄(原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它是一幢一樓一底的老式石庫門住宅,曾是陳獨秀的舊居,也短暫作為《新青年》編輯部辦公地以及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和中共中央局辦公地[1]。
1980年,此處舊址以《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之名,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為第二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3]。2020年8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同意市文化旅遊局將之更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4]。
沿革
[編輯]舊址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1919年5月,陳獨秀在北京被拘捕,出獄後活動受到監視,他委託到上海準備去法國勤工儉學的許德珩在上海尋找房子;許德珩最終接洽好上海法租界的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的房子。1920年初,陳獨秀抵達上海,對房屋選址滿意,於是正式租下、在此處居住,《新青年》編輯部也隨遷於此[5]。
1920年3月,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來華,考察中國革命運動的實況和幫助籌建中國共產黨[6]。他經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在此地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的問題[7]。5月,毛澤東來上海,曾到這裏拜訪陳獨秀,討論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問題[8]。6月,陳獨秀與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在此開會,成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陳獨秀負責,成員有李漢俊、沈玄廬、戴季陶、陳望道、施存統、楊明齋、俞秀松、沈雁冰、邵力子、李震瀛、李啟漢、沈澤民、李達、周佛海十四人,後戴季陶[9]、張東蓀陸續退出)。成員們經常在這裏開會,並通過寫信聯繫、派人指導或具體組織等方式,推動中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與此同時,《新青年》改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10]。1920年底,陳獨秀前往廣州擔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新青年》交由陳望道負責,沈雁冰、李達、李漢俊在此參加編輯工作。同年11月7日,在此創辦了《共產黨》月刊,由李達住在樓上亭子間裏編輯[11]。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機關在此辦公。1921年9月,陳獨秀辭去廣東全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職位,從廣州返回上海主持中央局工作,與李達、張國燾經常在此會面。由於《新青年》經常發表介紹和宣傳俄國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引起了上海法租界的注意。1921年10月,陳獨秀在這裏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高君曼、包惠僧、楊明齋、柯慶施、邵力子等人在場,也一同被捕。共產國際馬林、張太雷展開營救,李達為此電請孫中山設法營救。孫中山關照廣東省銀行電囑上海中華銀行代解銀元一千元,以供保釋陳獨秀[12]。並由上海法學院院長褚輔成、張繼等出面保釋。10月6日,所有同案人員釋放。10月26日,法租界當局以所謂「違背禁令」,出售《新青年》之罪名,罰款100元[13]。
1922年8月9日上午11時,法租界巡捕房探目長戴納會同督察員黃金榮、華探目程子卿、李友生,包探曹義卿等,再次突擊搜查老漁陽里2號陳獨秀寓所,陳獨秀被捕,後經營救[14]。8月18日,經公堂判決罰洋400元,將陳獨秀釋放[15]。在此之後,中央局機關和陳獨秀從這裏轉移別處[16]。
1951年,《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經陳望道等勘查確認。1952年,舊址修復,並曾作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二館對內部開放。1955年初,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指示舊址停止接待參觀,之後舊址由文化局交下屬單位作宿舍使用[17]。1959年5月26日和1980年8月26日,舊址兩次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8],之後改為居民住宅[19]。2020年7月1日前夕,《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對外開放[1]。8月13日,更名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20]。2024年5月30日,《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實施展陳調整,暫停開放。6月24日,《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重新對外開放。[21][22]
建築
[編輯]老漁陽里2號是一幢一樓一底的老式石庫門住宅,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陳獨秀以教授身份住在二樓廂房,臥室兼主編《新青年》的工作室,房裏放着一張書桌、一隻紅木衣櫥,靠牆的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大銅床掛白帳子[23]。樓下客堂則是會客大廳,此外還有一個裝雜物的亭子間[16]。
相關
[編輯]-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向北走100米)
- 中華職業教育社(向東走50米)
參考
[編輯]- ^ 1.0 1.1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文物修缮向公众开放.[失效連結]
-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名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滬府辦〔2020〕47號. 2020-08-31 [2024-08-06] (簡體中文).
- ^ 胡瑞榮主編;上海市盧灣區志編纂委員會編. 卢湾区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02: 449–450. ISBN 7-80618-445-7.
- ^ 何平主編. 毛泽东大辞典.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08: 41. ISBN 7-5078-0476-3.
-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7: 110. ISBN 978-7-208-13951-0.
- ^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編. 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4-06: 105–107. ISBN 978-7-5458-0839-1.
- ^ 熊月之主編.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1: 437. ISBN 7-208-05281-6.
- ^ 馬光仁主編. 上海新闻史 1850-1949.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04: 512. ISBN 978-7-309-10416-5.
- ^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等編. 红色之源 上海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图文集.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7-07: 29–30. ISBN 7-80186-537-5.
- ^ 強重華編. 陈独秀被捕资料汇编.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06: 11–13.
- ^ 中國檔案報社,深圳市檔案局編. 红色档案揭秘 上.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5-08: 197–198. ISBN 7-5143-3866-7.
- ^ 丁曉平著. 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事.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08: 125–129. ISBN 978-7-5153-2577-4.
- ^ 彭卿雲主編;丁希紅等編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续编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12: 180. ISBN 7-5326-0407-1.
- ^ 16.0 16.1 薛順生編著. 上海革命遗址及纪念地.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1-11: 17–18. ISBN 7-5608-0879-4.
- ^ 馬承源主編.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06: 93. ISBN 7-80618-349-3.
- ^ 汪耀華著. 新青年广告研究.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6-04: 302. ISBN 978-7-5458-1240-4.
-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編.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3-01: 92–96. ISBN 978-7-5608-5036-8.
- ^ 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名.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1).
- ^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焕新亮相. export.shobserver.com. 2024-07-12 [2024-07-12].
- ^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展陈升级,新增展品104件. m.thepaper.cn. [2024-07-12].
-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纂. 中共上海党史大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06: 648. ISBN 7-5320-7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