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The dude named godzilla/被美化的騙局與被扭曲的真理──中文維基百科真理拯救計劃/華為
本條目重新再解釋原因:原本內容簡直就在看環球時報一樣大外宣意味濃厚,這不?給他來點自由亞洲電台一些。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
公司類型 | 民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a] |
機構代碼 | 914403001922038216[b] (查) |
成立 | 1987年9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
創辦人 | 任正非 |
代表人物 | |
總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華為總部辦公樓) |
業務範圍 | 全世界 |
產業 | 通訊及網絡裝置、消費電子 |
產品 | 與資訊通訊有關的企業產品及解決方案、智能電話、平板電腦、手提電腦、上網卡等 |
服務 | 顧問和管理服務、雲服務、面向消費者的線上服務 |
營業額 | ▲6,423.38億人民幣(923.89億美元)(2022)[2] |
經營收入 | ▼422.16億人民幣(60.71億美元)(2022)[2] |
淨收入 | ▼355.62億人民幣(51.14億美元)(2022)[2] |
總資產 | ▲10,638.04億人民幣(1,529.93億美元)(2022)[2] |
資產淨值 | ▲4,370.76億人民幣(628.59億美元)(2022)[2] |
所有權者 | 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 實際控股: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約99%,由員工持股) 任正非(約0.84%) |
員工人數 | ▲207,000名員工(2022年)[2] |
主要子公司 | 海思半導體100% 鼎橋通訊技術有限公司49% 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100% |
網站 | huawei.com |
備註 |
|
華為是總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的跨國科技公司,業務以研發和製造通訊裝置、消費電子產品為主[3],除此之外還涉足軟件開發、設計生產集成電路、光伏和電動車等跨界產品。
該公司在1987年由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任正非創立。[4]華為最初以生產程控交換機為主,現在其已將業務發展到建設電訊網絡,向大陸境內與海外提供營運或諮詢服務及裝置,以及生產面向消費者市場的通訊裝置。[5]
華為已在170多個國家或地區發佈了產品和服務。[6]他在2012年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訊裝置製造商,[7]並於2018年超越蘋果公司,成為僅次於三星電子的全球第二大智能電話製造商。[8]2020年7月,華為手機的全球出貨量首次超越蘋果與三星。[9]到了2022年,華為的年收入達到了926億美元。[10]
雖然華為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但在部分市場卻出現困難,原因是其受過中共當局的補助、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的關係,及使用華為的基礎設施可能會遭到中共政府的監控的擔憂等等。[11][12]隨着5G無線網絡的發展,美國與其盟友都呼籲不要和華為、中興等大陸電訊公司開展任何形式的業務。[13]對此華為稱其產品與其他供應商的產品相比「並不存在更大的網絡安全風險」,美國也沒有出示其間諜活動的證據。[14]然而,西方的情報部門已經將華為與澳洲等國的網絡黑客攻擊事件連上關係,[15][16]北電網絡、思科系統等競爭對手企業也將工業間諜與知識產權的盜竊行為追溯至華為。[17][18][19][20][21][22][23]專家還指出,2014年的《反間諜法》與201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為影響深遠的法律,他們都促使華為與其他企業可以合法為中共收集情報。[24]據前員工稱,「員工與時常潛入公司的情報官員合作已非秘密」,[25][4]有25000名華為員工先前曾於中共國安部與解放軍工作,包含前董事長孫亞芳。[26][27]
國家政權對華為的影響程度事實上存在着疑問。華為被認為是中共「技術民族主義發展戰略」中的國家龍頭,並獲得包括國有銀行融資在內的廣泛支援,[28]此外中共還參與了外交遊說,並威脅要對那些考慮阻止華為參與5G發展的國家進行貿易報復。[25][11]華為曾協助監視被大規模居留的新疆再教育營內的維吾爾族,因而遭到美國國務院的制裁。[29][30][31][32]華為還測試了一種面部識別人工智能,其可以識別特定種族特徵,藉此提醒中共當局注意某個種族群題的特定個體。[33]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不斷的情況下,華為因涉嫌故意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而被限制與美國公司開展業務。2019年6月29日,美國前總統當勞·特朗普與中共達成恢復貿易談判的協定,並宣佈將放鬆對華為的上述制裁。[34]6月,華為在聖克拉拉研究中心裁員600人,2019年12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華為將把研究中心遷至加拿大,因為這些限制將會阻礙他們與美國員工的交流。[35][36]在美國隊華為實施制裁後,華為在2020年同意將榮耀品牌出售給深圳市政府旗下的一家國有企業,藉此「確保公司的存亡」。[37]2022年11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銷售、進口華為製造的裝置。[38]2023年,歐洲聯盟委員會禁止華為提供電訊服務。[39]
名稱
[編輯]據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一次媒體採訪中透露,當時任正非註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之後任正非看到「中華有為」標語後,覺得「這個標語響亮」,於是他借着「中華有為」的靈感,以「華為」作為公司的名稱。[40]其中「中華」或「華」意謂「中國」,[41]「有為」則為承諾/表示承諾。[42][43]「華為」一名則都可被解讀為「輝煌成就」和「中國能做到」。[44]但是任正非認為「華為」這個名字起得並不好,因為「華為」的發音是閉口音。後來,華為內部也出現了是否更換公司名稱的爭論,任正非之後決定不更換其名稱[45]。
此外,該公司曾考慮是否更改英語名稱,因為外國人可能會很難發音,[46]但最終名稱仍然被保留至今,並隨後發起一場名稱識別活動,鼓勵外國人使用「Wow Way」,使其發音更偏向於「Wah-Way」。[47][48]對此任正非表示:「我們不會改變品牌的名稱,並且我們會教外國人怎麼發音。我們得確保他們不會將其讀成『Hawaii』。」[49](p. 85)
歷史
[編輯]早期
[編輯]1980年代,中共政府試圖將尚不發達的電訊基礎裝置現代化,當時電訊網絡的核心為程控交換機。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一些大陸團體透過與外國合資的方式,努力獲取、開發相關技術。其中,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部隊副參謀長的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了華為公司。該公司報告稱,公司成立時的註冊資本為21000人民幣,並由任正非與其他五人共同出資(每人出資約3,500人民幣)。[50]後來那五為初始投資者陸續紛紛撤資。不過《華爾街日報》認為,華為獲得了「大約460億美元的貸款與其他支持,以及250億美元的減稅」,因為當時中共有既得利益,即培養一家能與蘋果與三星競爭的本土企業。[51][52]
任正非試圖與國內的研究員一起對外國技術進行逆向工程與竊取。為了能夠進入市場,中共大量借鑑高通公司與其他行業領先者的技術,比如PBX。當時,大陸的電訊技術全部都從國外進口,任正非希望可以建立一家中國本土的電訊公司,並與國外競爭對手競爭,最後取而代之。[53]
在最初幾年,公司的業務主要以轉售從香港進口的專用交換機為主。[5][54]與此同時,該公司對進口產品進行逆向工程設計,並投入巨額投資開發,力圖製造出自己的技術。[5]到了1990年,公司已擁有約600名研發人員,並開始獨立商業化生產PBX交換機,主要客戶為酒店和小型企業。[55]
為了在與阿爾卡特朗訊與北電網絡的激烈競爭中實現增長,華為在1992年將重點放在低收入與難以進入的利基市場上。[49](p. 12)之後,華為的銷售團隊在未開發地區走村串戶,逐步進入較發達地區。[49](p. 12)
公司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出現在1993年,當時公司推出了C&C08程控電話交換機。這是迄今為止大陸地區功能最強大的程控交換機。華為透過最初在小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部署,以及對服務與訂製化的重視,該公司贏得了市場份額,並進入主流市場。[56]
華為還贏得了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第一個國家電訊網絡的重要合同,一位員工稱這筆交易「對我們的整體業務來說是小,但是對於我們的關係來說是重要的」。[57]1994年,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曾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面,並告訴他「交換機裝置關係到國家安全,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交換機裝置,就等同於沒有自己的軍隊」。據報導稱江澤民同意了這個說法。[5]
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電訊巨頭北電網絡將整個生產線全部外包給華為。[17]隨後他們也將大部分產品工程外包給華為。[58]
華為的另一個重大轉捩點是在1996年,當時北京政府採取支援國內電訊製造商、限制外國競爭者進入大陸的明確政策。至此華為被政府與軍隊推舉為國家龍頭,並成立了新的研發辦事處。[5]
對外擴張
[編輯]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華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與中東地區建立通訊網絡。[59]這也促使其成為這些地區中最重要的大陸電訊公司。[59]
1997年,華為贏得向香港的和記黃埔公司提供固網產品的合同。[56]同年的晚些時候,華為推出了以GSM為基礎的無線產品,並最終擴展到分碼多重進接的通用移動通訊系統。1999年,華為在印度邦加羅爾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並開發各種電訊軟件。[55]
2003年5月,華為與3Com合作成立了一家叫做H3C的合資企業,主要生產企業網絡裝置。這標誌着3Com在2000年放棄高端核心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並專注於其他業務後,再一次重新進入該市場。2006年,3Com以8.8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華為在該合資企業中的股份。[60][61]
2004年,華為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10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為購買其電訊裝置的客戶提供低成本融資,藉以支援其在國外的銷售。到2009年,信貸額度增加了兩倍,達到300億美元。[62]
2005年,華為的國外合同訂單首次超越國內銷售額。華為與沃達豐簽署了全球框架協定。該協定也標誌着大陸電訊裝置供應商首次獲得沃達豐全球供應鏈的合格供應商資格。[63][需要非第一手來源]
2007年,華為與美國保安軟件廠商Gen Digital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名為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旨在為網絡數據儲存與安全提供端到端之解決方案。2012年,華為收購了賽門鐵克在該合資企業中的股份,《紐約時報》指出,賽門鐵克擔心此種合作關係「會妨礙其獲取美國政府有關網絡安全的機密訊息」。[64]
2008年5月,澳洲運營商Optus宣佈將與華為在悉尼建立技術研究機構。[65]2008年10月,華為與加拿大運營商貝爾行動與泰勒斯行動達成協定,將與諾基亞西門子通訊共同部署以GSM為基礎的演進式HSPA網絡。[66]2009年,華為與挪威奧斯陸的特利亞電訊交付了全球首批長期演進技術商業網絡之一。[55]不過出於對華為安全性的疑慮挪威電訊決定選擇愛立信。[67]
2009年,華為海洋網絡為突尼斯電訊交付了橫跨地中海至意大利的海底電纜系統。[68](p. 310)
2010年7月,華為以218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和26.7億美元的淨利潤首次入選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名單。[69][70]
2012年10月,華為宣佈將其英國總部遷移到雷丁綠園商業園區。[71]
自2016年以來,華為在愛爾蘭的業務也在不斷擴大。除了總部都柏林外,華為還在科克和韋斯特米斯設立工廠。[72]
2017年9月,華為利用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及通訊技術,採用「一網,一平台,N應用」的建設模式,打造了窄頻物聯網城市感知網絡,其目標也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五大雲端運算的企業之一。[73][74]
2019年4月,華為在馬來西亞賽城成立了華為馬來西亞全球培訓中心。[75]
2020年11月,研科放棄華為,轉而選擇三星、愛立信與諾基亞為其5G/無線電存取網路提供服務。[76]
近期表現
[編輯]到了2018年,華為已經售出兩億個智能電話。[77]他們報告稱,消費者對高端系列智能電話的強勁需求幫助公司在2018年實現超過150億美元的消費者消費額。[78]
2018年,華為宣佈其全球收入為1051億美元,淨利潤為87億美元。[79]2019年,華為第一季的收入為267.6億美元,同比增長39%。[80]
2019年,華為實現營收1220億美元。[81]到了2020年第二季,華為已成為全球智能電話銷量第一的廠商,並首次超越三星。[9]根據美景研究中心的IFI申請專利服務報告指出,華為在2021年被歐盟聯合研究中心評價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資商,[82]在美國專利方面排名全球第五。[83][49](p. 10)
然而,由於華為受到了嚴厲的國際制裁,其在2021年第三季的收入下降了32%。[84]政策研究公司三維中國的分析師鮑凌浩表示:「這個曾經僅次於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電話製造商,從現在來看基本上已經宣告死亡。」[85]截至2022年第三季的最後,華為的收入與年初相比又下降了19.7%。[86]
公司事務
[編輯]華韋在2019年前從未將自己視為私人公司,而乃所謂的「集體」公司。《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一書的作者李察·馬利德表示:這是「一定程度上的區別,這對於該公司在其發展的關鍵時刻獲得國家的支援至關重要」。[87]馬利德認為其作為集體公司的地位令人懷疑。[87]爾後華為的立場在2019年發生了改變,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博士在評論美國政府禁令時表示:「美國政治家們正在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來對付一個私人企業」。(着重部分由作者標明)[88]
總部
[編輯]華為公司成立時,總部設在深圳市南山區南油新村內的一個居民樓[89]:5,1989年總部遷入深意工業大廈[89]:20,1990年代末,公司總部再遷入深圳科技園,所在大樓一度稱為「華為用服大廈」[89]:153。目前,華為總部位於龍崗區坂田街道的華為深圳基地。
在2016年,有媒體報道稱華為計劃將總部由深圳龍崗區遷到東莞,之後在2018年再度傳出華為公司總部遷址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對此華為對上述訊息表示否認,且華為在2018年4月4日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紮根深圳,展望未來」合作協定,這也證明了華為公司沒有搬遷的計劃。目前,東莞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總部,與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市龍崗區並為雙中心[90][91]。
領導層
[編輯]華為高層管理採取委員會制,它將華為的高層管理者聚集在一起集體領導華為,並商討華為的發展,同時避免權力的過於集中[92]:180-181。2011年,華為實行輪值CEO制度,由郭平、胡厚崑和徐直軍輪流擔任首席執行長一職,該職務每六個月輪換一次[93]。2018年3月,輪值CEO制度改為輪值董事長,輪換期限不變[94]。
當前領導層於2018年3月選出,具體詳情如下[94][95]:
- 董事長:梁華
- 副董事長:郭平(輪值董事長兼)、徐直軍(輪值董事長兼)、胡厚崑(輪值董事長兼)、孟晚舟(財務長兼)[c]
- 常務董事:余承東(消費者BG行政總裁兼)、汪濤(產品投資委員會主任兼)
- 董事會成員:梁華、郭平、徐直軍、胡厚崑、孟晚舟、丁耘、余承東、汪濤、徐文偉(公司戰略Marketing總裁兼)、陳黎芳(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兼)、彭中陽(總幹部部部長兼)、何庭波(海思半導體總裁、2012實驗室總裁兼)、李英濤(網絡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兼)、任正非(行政總裁兼)、姚福海(全球採購認證管理部總裁兼)、陶景文(品質流程IT總裁兼)、閻力大(企業BG總裁兼)
- 候補董事:李建國、彭博、趙明(榮耀品牌總裁兼)
所有權
[編輯]在1987年創立的華為是集體所有制企業。[49](p. 213)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介於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之間的中間企業地位。[97][49](p. 213)1992年,中共政府開始為私營企業頒發執照。[49](p. 213)
華為宣稱自己為員工認股公司,但是具體仍是個爭議。[98][99]任正非持有華為控股公司--華為投資與控股公司約1%的股份,[99]其餘股份由一個工會委員會持有(該委員會本質上並非工會,其內部治理程式、成員、領導人或他們的遴選方式均未向大眾公開),而該委員會宣稱代表華為員工股東。[98][100]該公司的工會委員會在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中華全國總工會深圳聯合會註冊,並向其繳納會費。[101]大約一半的華為員工(外籍員工沒有該資格)參與了此結構,並持有公司所謂的「虛擬限制性股票」。該股票不可進行交易,並會根據員工績效來進行分配。[102]當員工離開華為時,他們的股份將歸華為所有,公司將會對他們持有的股份進行補償。[103]儘管員工股東可以獲得分紅,[100]但是他們的股東並不賦予其對管理決策施加任何直接性影響的權利,而只是讓他們從夠從預先選定好的候選人名單中,選出115位代表委員會的成員。[100]代表委員將負責遴選華為控股的董事會與監事會。[104]
越南富布賴特大學的克里斯托佛·鮑爾丁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唐納·克拉克將華為的虛擬股票描述為「純粹的利潤分享激勵計劃」,「與融資和控制權無關」。[105]他們發現在幾個階段的歷史蛻變中,員工並沒有透過股票擁有華為的一部分。相反地,「虛擬股票是一種合同權利,而非財產權利;它並不賦予持有人在華為技術公司或華為控股公司的投票權,不可轉讓他人,並且在員工離職時即刻被註銷,但必須由華為控股公司TUC以固定低價贖回」。[106][98]鮑爾丁與克拉克補充道,「考慮到大陸工會的公共性質,如果工會委員會的所有者權益是真的,並且工會與其委員會職能與大陸工會的一般職能相同,那麼華為可以被視為是國有企業。」[98]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添·莒里格要求華為對鮑爾丁與克拉克的論文做出回應:「從華為提供的訊息表明,在大陸這麼一個關鍵領域,獨立運營一家公司是多麼的困難」。[107]
日本經濟大學學者後藤利雄認為鮑爾丁與克拉克「否認員工股東的所有權是完全錯誤的」。[108](p. 13)後藤寫道,華為的所有權結構是在中共改革開放時形成,根據1997年中共《國有企業員工股票期權計劃規定》,集中員工所有權的唯一機制是通過華為工會來實現。[108](p. 25)與鮑爾丁與克拉克的觀點不同的是,後藤寫道,華為的虛擬股票實質上等同於有投票權的股票,並透過工會實現的名義所有權不會改變員工所有權在法律和財務上獨立於工會本身的情況。[108](p. 25)中國政法大學學者王軍在分析華為的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時,也否定了華為是工會控制的國有企業的說法,他寫道,規範實現和法律規定,區分了工會持有的職工資產的股權載體和屬於工會本身的資產。[109]康奈爾大學的喬坤元與劍橋大學的克里斯多佛·馬奎斯同樣認為,華為是一家員工所有的私營企業,既非屬於中共政府所有,也非受中共政府直接控制。[49](p. 11)
2021年,華為沒有按照歐洲反洗錢法的要求,報告其在歐洲的最終受益所有權。[110]
遊說與公關
[編輯]2021年7月,華為聘請東尼·波德斯達擔任顧問與說客,目的是為了培養公司與拜登政府的關係。[111][112]
華為還聘請了羅德公關、造波者、賽點全球公司和博雅公公律師事務所等公關公司開展活動。[113]
企業文化
[編輯]華為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任正非認為,華為的企業文化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是一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對社會負責」。[49](p. 9)任正非還經常說,華為的管理哲學和戰略是毛澤東思想在商業上的應用。[49](p. 11)
任正非表示,如果華為的商業利益與中國共產黨的利益發生衝突,他將會選擇「為人民與全人類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49](p. 11)喬坤元與馬奎斯觀察到任正非是忠實的共產黨員,並試圖對華為員工灌輸共產主義價值觀。[49](p. 9)
業績數據
[編輯]備註:截止至2022年;來源部分,原版條目僅到2020年為止。
年份 | 銷售收入 | 同比增速(%) | 備註 |
---|---|---|---|
2002年 | 175億人民幣[114] | - | |
2003年 | 221億人民幣[114] | 26.286% | |
2004年 | 313億人民幣[114] | 41.629% | |
2005年 | 453億人民幣[114] | 44.728% | 海外合同銷售額佔比過半,達到58% |
2006年 | 656億人民幣[114] | 44.812% | |
2007年 | 938億人民幣[115] | 42.988% | 蘋果公司的第一代iPhone於2007年中上市。 |
2008年 | 1252億人民幣[116] | 33.476% | 華為2007年、2008年財報以美元計價,2009年改回以人民幣計價,此處人民幣計價數據以2009年財報為準 |
2009年 | 1490億人民幣[117] | 19.009% | |
2010年 | 1825億人民幣[118] | 22.483% | |
2011年 | 2039億人民幣[119] | 11.726% | |
2012年 | 2202億人民幣[120] | 7.994% | |
2013年 | 2390億人民幣[121] | 8.538% | |
2014年 | 2881億人民幣[122] | 20.544% | |
2015年 | 3950億人民幣[123] | 37.105% | |
2016年 | 5215億人民幣[124] | 32.025% | |
2017年 | 6036.21億人民幣[125] | 15.747% | |
2018年 | 7212億人民幣[126] | 19.5% | 當年營業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
2019年 | 8588億人民幣[127] | 19.079% | |
2020年 | 8914億人民幣[128] | 3.8% | |
2021年 | 6368億人民幣[來源請求] | -28.6% | |
2022年 | 6423.38億人民幣[來源請求] | 0.9% |
產品與服務
[編輯]華為主要提供ICT(資訊科技與通訊技術)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產品和服務。目前有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三大業務,截至2019年6月,全球有超過30億人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129]。
- 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
- 消費者業務:
運營商和企業業務
[編輯]華為的運營商和企業業務涵蓋移動、核心網、固定網絡、電訊增值業務等[130],產品包括路由器、交換機、光傳輸等,其中乙太網路交換機、企業網路由器銷量位居前列[131]。近年來,華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利用華為自主研發的技術,為城市提供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促進城市的數碼化轉型[132]。2012年,華為產品又涉足安防領域,在公安監控系統、平安城市等均有業務開展[133]。
華為C&C08系列交換機擁有全球最多的銷量,上市後即受運營商客戶的好評[89]:53、55。
消費者業務
[編輯]華為消費者BG由原有的終端公司、互聯網業務部、手機應用商店、雲端運算終端設計部、海思手機晶片部整合而成,以聚焦手機晶片核心技術、互聯網業務深入發展、手機的雲端運算、應用商店生態鏈打造、作業系統客製化開發為發展方向[89]:410。
2020年11月17日,華為官方正式發表聲明,華為正式出售榮耀業務,榮耀業務將被整體交割給深圳市智信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華為不在新榮耀公司中占股[134]。據稱該收購案達150億美元[135]。
手機產品
[編輯]華為手機產品的規劃始於1997年,當時華為申請研發GSM手機,但遭到任正非的反對[89]:315。2003年11月,華為終端公司成立,正式跨入手機產品領域。由於中國大陸政策限制,當時僅可銷售PHS手機[89]:348。2004年,華為在香港發佈支援WCDMA的手機U326和U626,翌年進入歐洲主流運營商採購名單[89]:381。2006年2月16日,華為與沃達豐簽訂全球3G手機戰略合作協定,於同年9月發佈了V710手機,上市9個月內共售出80萬部[89]:388。
2009年2月,華為在世界流動通訊大會發佈了首款Android智能電話,華為成為中國大陸首個發佈Android智能電話的廠商。翌年,華為推出全球首款支援HSPA+的智能電話U8800、全球首款Android 2.2普及型智能電話IDEOS。但當年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僅有500萬台,與當年擁有4660萬部出貨量的蘋果和三星相差甚遠[89]:396。2010年12月3日,華為行政總裁任正非召開座談會,討論華為手機轉型問題,對終端業務重新定位[89]:401。
2012年起,華為啟動「最」字產品戰略,以此戰略來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同年1月9日,華為在美國CES發佈Ascend P1,其後被《PC World》評選為CES十大熱門智能電話之首[89]:415。其後華為在3月18日開設「華為商城」,成為中國首個推出自營網上商城的手機廠商[89]:413。2013年12月16日,華為榮耀從華為品牌獨立出來,成為獨立運作的品牌[136]。
2014年起,華為手機銷售渠道的佔比出現變化,其中運營商渠道的佔比縮減至20%,社會和電商渠道佔比達到80%[89]:413。2015年,華為放棄「Ascend」系列,此後所有新推出的P系列和Mate系列旗艦手機不再帶有「Ascend」字樣[137]。
2015年12月底,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首度突破1億台,全球市場佔有率首度進入世界前三[1]:325。當年華為還與Google合作,推出Nexus 6P[138]。
2019年2月24日,華為推出第一款帶有5G網絡並可自由摺疊的手機Mate X[139];2019年7月,華為Mate 20 X發佈,為中國大陸首款獲發進網許可證的5G手機[140]。
此外,華為也曾生產過Windows Phone手機,但考慮到Windows Phone手機不能獲利,華為宣佈放棄Windows Phone手機的生產計劃[141]。
平板和手提電腦
[編輯]華為於2010年推出採用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S7,為華為首次推出的平板電腦產品[142]。2011年6月20日,華為發佈全球首款使用Android 3.2系統的平板電腦MediaPad[143]。截至2018年底,華為成為全球第四大平板電腦供貨商,僅次於蘋果、三星和亞馬遜[144]。
華為於2016年進入手提電腦市場,先期推出定位中高端的2合1電腦MateBook,2017年推出MateBook E、D、X,2018年又推出全螢幕筆記本MateBook X Pro。不過華為的手提電腦銷售成績並非很理想[145]。而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也於2018年4月發佈榮耀MagicBook[146]。
數據卡
[編輯]2004年12月,華為E600數據卡在香港數碼通銷售,正式進入無線上網卡市場。2005年,華為共推出近十款數據卡,涵蓋多種不同協定。華為的數據卡以「隨插即用」為特點,改變過去同類產品需要安裝軟件才能使用的局面,受到用戶的廣泛歡迎,當年E220數據卡出貨量達到900萬部。2007年,華為推出E510數據卡,是全球首款具有流動電視功能的3.5G數據卡,之後華為又推出旋轉方式的無線上網卡。2009年推出首款WiFi上網卡E5。自2007年起,華為在數據卡市場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獲得46.8%的市場份額[89]:381-384。
智能穿戴
[編輯]2014年,華為發佈首款智能手環TalkBand B1[147],於次年發佈首款智能手錶華為手錶[148]。截至2019年一季度,華為智能穿戴裝置出貨量位居世界第三,且仍在持續增長[149]。
其他產品
[編輯]除上述產品外,華為亦研發生產智能家居產品[150]。2019年,華為推出了虛擬實境眼鏡[151],而華為和榮耀兩品牌均推出智能屏(相當於智能電視)[152][153]。
終端雲服務
[編輯]華為為使用華為終端的用戶提供雲服務,包括華為雲空間、華為智能助手、華為應用市場、華為支付、華為天際通、華為影片、華為音樂、華為閱讀、華為主題等。其中華為應用市場於2011年上線,原名「智匯雲應用市場」,2014年6月6日更名為華為應用市場[154],截至2019年7月已在超過170個國家或地區上線,月活躍用戶達到3.7億,累計應用下載達3500億[155]。截至2018年12月,華為終端雲服務用戶數突破5億,其中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62億[156]。根據華為的計劃,2017年底,華為計劃打通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支付業務;到2018年,將會為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雲服務[157]。在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且不再在未來推出的新機型預裝Google Play服務後,華為將花費10億美元用於開發和推廣終端雲服務[158]。
雲端運算
[編輯]華為在2008年推出首款桌面雲產品,但並未正式進入市場。2010年,華為發佈雲端運算戰略,正式進入雲端運算領域,先期與新疆克拉瑪依市達成合作,也成為第一個在克拉瑪依雲端運算產業園落地的企業。2012年華為發佈雲平台,正式提供公有雲服務,上線第一個自建節點。2015年7月30日,華為在北京舉辦「企業雲戰略與業務發佈會」,正式發佈面向中國市場的企業雲服務,並對外發佈了面向金融、媒資、城市及公共服務、園區、軟件開發等多個垂直行業的企業雲服務解決方案。目前華為在全球部署了5個雲計真研發中心,涉及研發人員超過1000人。近年來華為在雲方面加大投入,華為已擁有雲作業系統、儲存系統、伺服器、軟件定義網絡、安全等雲技術和解決方案,並藉助三級節點佈局,為用戶提供優質的雲服務。華為企業雲平台採用一個架構支援私有雲和公有雲,具備開放的雲架構,便於客戶無縫部署。目前,華為企業雲提供企業雲、城市雲、媒資雲、園區雲、軟件開發雲等多個解決方案[1]:100-102。
晶片
[編輯]早在1991年,華為建立了集成電路設計中心,開始進行晶片的研發。1993年,華為成立了專門負責專用集成電路晶片技術的研發團隊,即器件室。1995年中央研究部成立後,升級為基礎研究部。中研部成立三年內,華為即擁有300名晶片設計師,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2004年,因獨立運作需要,華為正式組建海思半導體公司,開始對外銷售晶片[89]:245-246。
1993年年底,華為成功地製造出第一款晶片,為用於交換機C&C08交換機的ASIC晶片。至1994年,華為設計了30多個晶片,其中設計複雜的晶片在設計中設有1000多萬隻電晶體,每片可完成32000個通話。1994年正式在華為各型號的交換機上應用。相對於早前華為使用境外某公司生產的晶片,華為研製的晶片可在電訊網上得到良好的執行效果。其後,華為的新產品線如ATM機、路由器、無線產品線也使用華為自家晶片,使產品更具有競爭力[89]:245-247。目前華為的晶片產品涵蓋網絡晶片、數據通訊晶片、接入語音晶片、路由器晶片、交換機晶片、安防晶片、機頂盒晶片、車載模組晶片、手機晶片等[89]:249-250。
華為於2008年進入手機晶片研發領域,每款晶片均採用ARM架構,在2013年獲得ARM架構授權。自麒麟910晶片開始,華為即在自家晶片搭載Balong基帶,加上華為自主研發的MSA技術和射頻天線技術,可讓手機在車庫、地下室等處接收更強的訊號和通話品質,輻射量也較其他手機更低,且能支援更廣泛的全球漫遊[89]:251-253,亦有偽基站的防禦能力[159]。由於麒麟晶片以晶片級安全模式儲存指紋加密資訊,具有晶片級保護措施和演算法最佳化,因而搭載麒麟晶片的手機,指紋解鎖較其他品牌機型更快[89]:265。
2019年1月,華為發佈專為伺服器設計的「鯤鵬920」計算晶片,採用最佳化的分支預測演算法、增加的OP運算打算和改進的主記憶體子系統架構[160]。同年8月,華為自研的AI晶片昇騰910正式發佈[161]。
華為僅負責設計晶片,生產加工則由美國、香港、台灣的晶片生產商負責,且成本較其他廠商要低,每片成本僅15美元以下[89]:245。
軟件
[編輯]1992年華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程控交換機時,使用的作業系統是在DOS和HighC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至1998年,華為C&C08的作業系統均採用華為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1998年起,華為推出路由器作業系統VRP,至2012年發展到VRP8.0,在高效能、虛擬化、特性豐富度、電訊級可靠性等方面都進行了設計,超越了思科IOS系統[89]:265-266、269。
2012年,華為中央軟件院歐拉實驗室成立華為手機終端作業系統開發部,自此華為開始了自主研發手機作業系統的規劃。同年,華為啟動軟件開源策略,成立開源軟件能力中心[89]:269、271。華為自2012年開始規劃作業系統鴻蒙的研發[162],2019年8月9日正式發佈[163]。此外,華為還推出了基於Android研發的裝置韌體Emotion UI(現為EMUI)[164]。2022年初,華為自研程式語言「倉頡」開啟內測。[165]
主要技術
[編輯]流動通訊相關技術
[編輯]華為公司自1995年開始關注國際3G技術的發展,但出於對3C技術走勢的判斷,華為僅選擇了WCDMA技術方向,而對於CDMA2000和TD-SCDMA標準,華為起初處於技術研究階段[1]:95。1998年,華為開始研發WCDMA商業系統,2002年參與香港SUNDAY招標,同年第四季度實現規模供貨。到2004年,華為已經擁有包括GSM、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全面解決方案,也先後成為3GPP、3GPP2、國際電訊聯盟的成員,成為全球3G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1]:96-98。
在4G技術方面,華為是全球少數能提供LTE TDD和LTE FDD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公司之一,擁有全球最多LTE/LTE-Advanced標準專利,在網絡、終端、終端晶片三方面均行業領先[166]。
而在5G技術方面,華為一直以來是全球5G技術的重要參與者,自2009年開始累積投入超過6億美元加強5G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同時,華為也是IMT-2020(5G)推進組的核心成員,並積極參與中國IMT-2020(5G)推進組的測試工作[167]。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第87次會議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討論5G標準,短碼方案由華為極化碼勝出。目前,華為提供全場景(增強移動寬頻、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訊、大連接物聯網)、端到端的5G解決方案和5G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其中包括極簡站點、綜合承載、雲化核心網、極簡運維等[168],且測試場景更具全面,速度更快。在100MHz頻寬下,單小區下行峰值超過14.5Gbps。華為5G基站以體積小、整合度更高、安裝更簡易為特色,是4G基站能力的20倍。同時具備一橫杆建站、5G全頻譜等特性[169]。華為5G基站使用天罡晶片,以多頻段、多格式在內的極簡5G構成;華為的5G終端晶片為單晶片多模的能力,能夠提供從2G到5G的支援,同時支援NSA和SA架構。截至2019年,華為在全球簽訂30多個5G商用合同,發貨4萬多個5G基站,持有2570多項5G專利,核心標準提案數3045個[168]。至2020年2月,華為獲得91個5G商用合同,其中47個來自歐洲地區[170]。
此外,華為亦自2019年開始探討6G技術與標準研究[171]。
人工智能相關技術
[編輯]華為近年亦開始對人工智能領域進行研究。基於昇騰和鯤鵬晶片系列產品,華為推出了人工智能訓練叢集Atlas 900、人工智能訓練伺服器Atlas 800、智能小站Atlas 500、人工智能推理與訓練卡Atlas 300和人工智能加速模組Atlas 200[172]。2018年10月10日,華為在上海舉行的全聯接大會發佈華為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未來將以全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普惠AI[173]。
智能電話相關技術
[編輯]GPU Turbo
[編輯]2018年4月份公佈的GPU Turbo技術,事前由市場行銷總監打出標語「嚇人的技術」做行銷口號,上海的CES Asia展場上公佈細節,GPU Turbo可以提升手機遊戲運作表現 60%、提高運行時的 fps、加入HDR運算,但同時只用到以往30%功耗,與之前業界猜測的超頻似乎有顯著不同,成長幅度遠超出超頻概念,且超頻無法讓功耗下降。重點在於GPU Turbo完全是一種軟件升級更新就達成的效果,所以除了當年最新的麒麟970處理器系列手機外,960、659等稍舊款手機和M5平板也能使用該技術[174]。但限制方面在GPU Turbo只對於特定優化列表上的遊戲有效[175]。
方舟編譯器
[編輯]華為在2019年4月的P30中國區發佈後上發佈了「方舟編譯器」,是為支援多種程式語言、多種晶片平台的聯合編譯、執行而設計的統一編程平台,包含編譯器、工具鏈、執行時等關鍵部件,可以實現Android的底層優化架構。據介紹,當系統組件應用華為方舟編譯器後,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系統響應效能提升44%。2019年8月31日,方舟編譯器正式開源,但未馬上上線官網。[176][177]。 隨着華為EMUI10的發佈,方舟編譯器正式投入使用,可以在官網下載原始碼包與二進制包。[178]
其他技術
[編輯]除上述技術外,華為已經開始佈局下一代智能電話的關鍵技術,如感測器、情景智能、物聯網、生物和物品辨識、虛擬實境、擴張實境以及3D掃描,2016年起投入研發兼顧沉浸式體驗、能源創新、私密安全等技術[89]:419。
爭議
[編輯]華為在營運的各個方面皆飽受批評,主要涉及指控其產品含有有用於中共政府間諜活動軟件後門──這和要求大陸公民與公司在必要時與國家情報機構合作的國內法律相悖。華為高層一直否認這些指控,並聲稱該公司從未收到過中共政府在在其裝置中引入軟件後門的要求,並其將拒絕這麼做,而且中共法律也從未強迫他們這麼做。[179][180][181][182]
早期商業慣例
[編輯]華為採用了一套與當地國有電話公司簽訂協定的複雜系統,其中似乎包括向當地電訊局員工非法付款。20世紀90年代末,華為與國有電訊公司客戶成立了多家合資企業。到1998年,華為已與各省市電訊局簽屬協定,成立了上海華為、成都華為、瀋陽華為、安徽華為、四川華為等公司。這些合資企業實際上乃空殼公司,是向當地電訊局員工輸送資金的一種方式,這樣華為就能獲得向他們出售的裝置的交易。以四川華為為例,當地合作夥伴可以以每年「分紅」的形式獲得60%-70%的投資回報。[183]
關於受國家支援的相關指控
[編輯]諾丁漢大學的馬田·索利指出,「像華為這種規模的公司,在被認為是敏感的部門工作,如果沒有與黨的廣泛聯繫,根本無法在大陸取得成功」。[24]克倫·基欽認為,在大陸想實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繁榮與技術專制主義的穩定和安全相結合」的願景,5G的主導地位必不可少。[184]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奈傑爾·英克斯特認為,「華為參與西方發達自由民主國家的核心骨幹5G基礎建設是改變戰略遊戲規則的舉動,因為5G就是改變遊戲規則的舉動」,「國家電訊冠軍」將發揮重要作用,而這反過來又是中共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按照其利益重塑地球的宏偉戰略」的一部分。[24]2020年10月7日,英國議會國防委員發佈了一份報告,認為根據華為的所有權模式與所獲得的政府補貼,有證據表明華為與中共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之間存在勾結。[185]
據觀察,中共政府給予華為的支援要比其他面臨海外困境的國內公司(如字節跳動)全面得多,因為華為與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一塊被視為「國家龍頭」。[25][186]例如,在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因欺詐指控被拘留在加拿大,等待引渡到美國時,中共立刻逮捕了康明凱與米高·斯帕弗,並被廣泛視為人質外交。.[25][187]中共還在2020年對澳洲進口產品徵收關稅,這顯然是中共對華為與中興在2018年被排除在澳洲5G網絡之外的報復。[25]2020年6月,當英國考慮推翻早前允許華為參與5G的決定時,中共威脅要在其他領域採取報復行動,並拒絕英國對華為的發電與高鐵投資。下議院國防委員發現,「北京透過『明槍暗箭的威脅』施壓,藉此讓華為繼續留在英國5G網絡中」。[185]隨後,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向英國保證說,「美國將與我們的盟友站在一起,反對中共的脅迫性欺凌手段」,「美國隨時準備幫助我們的英國朋友滿足他們的任何需求,從建設安全可靠的核電站,到開發保護公民私隱的可信賴的5G解決方案」。[188]
據《法羅群島廣播服務》獲得的錄音顯示,在2019年11月,中共駐丹麥大使在與法羅群島高級政客會面時,直接將華為的5G擴張與大陸貿易聯繫在一起。據《柏林時報》報導,那位大使威脅說,如果法羅群島電訊公司不讓華為建設國家5G網絡,他將放棄與法羅群島的貿易協定計劃。華為表示,他們並不知道該會面。[189]
《華爾街日報》認為,華為獲得了「大約460億美元的貸款與其他支持,以及250億美元的減稅」,因為中共有既得利益,要培養一家能與蘋果與三星競爭的本土企業。[51]特別是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大陸國有銀行向華為客戶提供貸款,以較低的利息和預付現金大大壓低競爭對手的融資成本,其中中國國家銀行在2004-2009年期間提供了總額達到30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2010年,歐洲聯盟委員會對中共扭曲全球市場、損害歐洲供應商利益的補貼行為展開調查,期間華為向最初的投訴方提供5600萬美元以讓其撤回投訴,試圖要終止調查。[28][190]
關於軍事關係與間諜活動的指控
[編輯]華為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任正非曾表示:「我們從不參與間諜活動,也不允許我們的任何員工從事類似行為。我們絕不會安裝軟件後門。即使中共法律要求我們這樣做,我們也會堅定地拒絕」。[191][192]報導援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說:「中國政府沒有也不會要求中國公司對其他國家進行間諜活動,這種行為不符合中國法律,也不是中國的行為模式」。華為參照了中崙律師事務所的意見,該所律師曾向聯邦通訊委員會作證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並不適用於華為。中崙律師事務所的意見經英國高偉紳律師事務所審查後,被華為作為「獨立法律意見」廣泛傳播,但高偉紳律師事務所附上了一條免責聲明,並稱「該意見不應被解釋為構成關於中共法律適用的法律意見」。[193][194]《連線》的後續報導對中崙的調查結果表示懷疑,特別是因為中共政府在涉及國家安全時「並不局限於法律明確允許的範圍」。[195]而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收集活動法》第七條明確地規定:「所有中國公民與組織都有義務根據要求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報活動,並為這些活動保密」。[196]
專家們指出,「在習近平(主席)不斷強化的專制主義下,(自)北京於2017年頒佈了新的國家情報法」,以及在2014年頒佈的《反間諜法》,這兩部法律的定義模糊且影響深遠。這兩部法律將「(迫使)大陸企業在接到要求時與中國情報和安全機構合作」,這意味着華為或其他國內大型科技公司不能拒絕與中國情報機構的合作。紐約大學法學教授、外交關係委員會會員兼高級研究員哲羅姆·科恩說:「這不僅是現行法律規定的,更重要的是,也是政治現實與黨國經濟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所決定的。黨已經與華為融為一體,並且藉此控制華為」。[24]一位前華為員工曾說:「國家想用華為,只要它願意就可以用。每個人都要聽中國的話,誰都一樣。每個公司與每個個體,你都不能談到它。你也不能說不喜歡它。這就是中國。」新的網絡安全法還要求國內公司以及最終的外國子公司使用經國家認證的網絡裝置與軟件,以便中國網絡安全域能夠完全看到他們的數據與通訊。[25][4][193][194]諾丁漢大學的馬田·索利認為,華為無法在法庭上反對中共的要求,因為中共正是警察、媒體、司法與政府的控制者。[24]克倫·基欽認為,中共想要實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繁榮與技術專制主義的穩定和安全相結合」的願景,5G的主導地位必不可少。[197]
2019年,亨利·積遜協會的研究人員對25000名華為員工的簡歷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有些人曾經在中國國家安全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相關院校及一支被指控入侵美國的軍事部隊工作或接受過培訓,其中包含11名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訊息工程學院的校友。[26]該研究的一位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華為與中共國家、中共軍隊與中共情報部門的各個層面都有密切往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系統化的結構關係。」[198]在越南富布賴特大學的克里斯托佛·鮑爾丁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當奴·克拉克的報告中,一個人「同時在華為和一所軍事大學擔任教學與研究職務,並藉由這所大學受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其中一個部門為負責中國軍隊的太空、網絡與電子戰能力。」.[199]英國外交官查理斯·帕頓說,這「讓華為關於沒有證據表明他們幫助中國情報部門的說法不攻自破,證據已然確鑿」。[26]華為稱,雖然他不參與中共軍事與情報項目,但一些員工以前有政府背景這一點並非秘密。華為批評了報告中使用了「相信」、「推斷」、「不能排除」等推測性語言。[200]2014年,美國國家安全域侵入華為在大陸的企業網絡,尋找該公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關係。同時其還監控了華為員工與創始人任正非的帳戶。[18]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米高·韋塞爾引述說:「如果有一個鎖匠在社區裏安裝越來越多的門鎖,而後突然發生一系列無聲搶劫,那麼在某些時候,這個鎖匠就會成為利益相關者。華為就是在那個時候成為重要的利益實體」。[18]彭博新聞社的一份報告稱,澳洲情報部在2012年發現了該國電訊網絡中的一個軟件後門,並將這個發現告訴美國,美國也報告了類似的黑客攻擊事件。根據報導,這是由華為的一個軟件更新所引起,該軟件內攜帶惡意代碼,並在刪除自身之前向中共傳輸數據。調查人員設法重建漏洞,並確定了華為技術人員一定是代表中共間諜機構經由網絡推播更新通知。華為表示,該更新需要客戶授權,但沒有提供切實證據。隨後中共外交部稱這個指控是「誹謗」。澳洲電訊運營商Optus和沃達豐對於自己的訊息被洩漏一事表示懷疑。[18][19]此外,烏干達與贊比亞的高級安全官員承認,華為在兩國政府監視政治對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25]非洲聯盟總部的計算機系統由華為提供,並由中共政府支付費用。有IT員工發現,從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其伺服器上的數據傳輸在其下班後達到峰值,並且非洲聯盟的內部數據被傳送到寄存在上海的未知伺服器上。[25]2019年5月,一位居住於中華民國的加拿大IT工程師的華為 Mediapad M5被發現正在向中共的伺服器傳送數據,儘管其從未獲得授權,但因為該應用程式無法被禁用,即使看似已被刪除,實際上仍然繼續傳送敏感數據。[201]2019年底,美國官員向英國與德國披露,華為自2009年以來就有能力暗中利用專供執法人員使用的軟件後門,因為這些後門存在於天線和路由器等運營商裝置上,而華為的裝置因為成本低廉而在全球被廣泛使用。[202][203]英國曾建立一個由自己營運,但由華為支付費用的實驗室,藉此對華為裝置進行評估。[68](pp. 322)在經八年的研究後,實驗室並未發現華為的任何軟件後門,但認為華為的裝置存在可能被黑客利用的漏洞。[68](p. 322)
時間線
[編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史提芬·羅奇指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關於工業間諜後門的關鍵指控。[204](p. 118)羅奇寫道,華為安裝的軟件存在可論證的後門實例只有一個紀錄在案:歐洲電訊公司沃達豐在2011年披露,其意大利固定電話網絡在華為安裝的軟件中存在安全漏洞。.[204](pp. 118–119)爾後,華為按照沃達豐的要求修復了漏洞。[204](p. 118)沒有任何關於可疑數據採集或系統控制活動的報告。[204](p. 118)沃達豐隊伍結果感到滿意,於是便更加依賴華為做為其裝置供應商。[204](p. 118)
2012年,白宮下令禁行的安全審查並未發現華為為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反而稱華為產品的安全漏洞對其用戶產生更大的威脅。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警告說不要讓華為為美國提供關鍵電訊基礎設施。一周後,這份審查報告的細節被洩漏。[205]
華為一直是中共5G網絡裝置間諜指控的中心。2018年,美國通過了一項國防撥款法案,其中有一條出於安全考慮,禁止美國聯邦政府與華為、中興和幾家大陸監控產品供應商開展業務。[206][207][208]此後,中共政府威脅要對阻止華為進入市場的國家進行經濟報復。[209]
同樣地,2018年11月,新西蘭以「重大網絡安全風險」和對中共《國家情報法》的擔憂為由,阻止華為向新西蘭電訊的5G網絡提供流動裝置。[210][211]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德國與英國情報機構對美國的指控進行初步反擊,稱在檢查華為的5G硬件與配備原始碼後,沒有發現任何惡意證據,因此沒有必要實施禁令。[212][213]此外,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負責人表示,美國未能向英國提供任何證據表明其對華為的指控,而且他們的機構已經得出結論,華為在英國電訊網絡中的任何風險都是「可控的」。[214][213]華為網絡安全評估中心成立於2010年,目的是在對英國市場的華為硬件和軟件進行檢查時消除安全隱患,該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來自華為,但定期接受政府通訊總部的監督,這導致該中心的營運是否獨立於華為的問題。[215]2020年10月1日,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發佈的一份官方報告指出,「儘管此前曾有投訴,但華為並未充分解決英國電訊網絡所用裝置中的安全漏洞」,並在2019年指出一個與寬頻有關的「國家重大」漏洞。該報告認為,華為沒有信心改進軟件工程流程的五年計劃,因此「對長期影響英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所有安全風險的保證有限」。[216]2020年7月14日,英國政府以安全為由宣佈禁止使用該公司的5G網絡裝置。[217]2020年10月,英國國防特別委員會宣佈,它發現了華為與中共政府勾結的證據,並支援在2025年以前加速從英國電訊基礎設施中拆除華為裝置,儘管華為一再否認,但它確實「參與了各種情報、安全與知識產權活動」。[185][218]2020年11月,華為對於英國政府的決定提出質疑,理由是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稱華為為英國GDP貢獻了33億英鎊。[219]
2019年3月,華為對一名法國研究員、一位廣播記者和電訊行業專家在電視上發表的暗示和與中共政府有聯繫的言論提出三項誹謗索賠。[220]2020年6月,法國國家安全域通知法國電訊公司說2028年以後將不允許其與華為續簽5G裝置的許可證。[221]2020年8月28日,法國總統 伊曼努爾·馬克龍向中共政府保證,法國政府並未阻止華為產品參與5G通訊技術的推廣,但基於安全考量使然,法國會更偏向於歐洲供應商。法國網絡安全機構負責人還表示,該機構已批准使用華為產品的無線運營商在5G方面實行有時限豁免權,此決定很有可能是「逐步淘汰」華為產品的開始。[222]
2020年2月,美國政府官員聲稱華為自2009年以來就有能力秘密利用天線、路由器等運營商裝置中設置供給給中共執法人員使用的後門。[202][223]
2020年7月中旬,新西蘭政府通訊保安局部長安德魯·利特爾宣佈,新西蘭將不會與加入英、美兩國的行列,並禁止華為進入新西蘭的5G網絡。[224][225]
在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以國家安全為由,宣佈禁止華為參與該國的5G網絡建設。[226]
2022年5月,加拿大工業部長商鵬飛宣佈,加拿大將禁止華為進入該國的5G網絡,藉以保護加拿大國民的安全,並保護加拿大的基礎設施。[227]加拿大此舉是為了國家安全考量,稱供應商將被迫遵循「外國政府的法外指示」,該方式也可能「與加拿大法律衝突並損害加拿大利益」。加拿大的電訊公司將禁止與華為、中興採購新的4G與5G裝置,並且必須在2024年6月28日前,從相關網絡中移除所有華為與中興品牌的5G裝置。[228]
關於詐欺、破壞對伊朗的制裁的指控
[編輯]2012年12月,路透社報導稱,早在2010年時,華為就透過孟晚舟(時任公司首席財務總監)與伊朗一家叫做Skycom的電訊進口商之間存在「深層關係」。[229]當時美國正對伊朗進行長期性制裁,並禁止伊朗進口美國柯進產品。2018年8月22日,特朗普政府與美國一家法院,包括特朗普內閣的工作人員正式對孟晚舟發出逮捕令,讓她在美國接受審判。[230][231]隨後在特朗普政府的授意下,孟晚舟於2018年12月1日被加拿大逮捕。[232]如若她被引渡美國,其罪名將為違反制度制裁。[233]
2019年1月28日,特朗普內閣與聯邦檢察官正式起訴孟晚舟與華為十三項罪名,包含銀行與電訊欺詐(藉以掩蓋向伊朗出售根據制裁屬於非法的美國技術)、妨礙司法公正與盜用商業機密等。[234][235]該部門於當晚還向加拿大當局提出引渡孟晚舟的正式請求。不久華為對指控進行回應,稱「否認華為與其子公司或相關公司實施了任何所謂的違法行為」,並聲稱孟晚舟同樣是無辜的。中共工業與訊息部門認為美國的指控「不公平」。[236]
2020年5月27日,卑詩省最高法院法官裁定對華為高官的引渡將繼續進行,並駁回孟晚舟辯護團隊提出的雙重犯罪指控。[237]2021年9月24日,美國司法部宣佈暫停對孟晚舟的指控,理由是她與司法部已經達成延遲起訴協定,她承認自己幫助向匯豐銀行虛假陳述華為與其子公司Skycom之間的關係,藉此與伊朗進行貿易,但其毋須認罪......。[238]爾後孟晚舟於2021年9月25日返回中國。[239][240]
2022年12月1日,檢方請求法院駁回對她的銀行欺詐與其他指控,[241]後者駁回該請求。[242]
專利侵權與盜竊知識產權
[編輯]目前華為已與思科系統、摩托羅拉、PanOptis就專利侵權訴訟達成和解。[243][244][245]2018年,德國法院裁定華為與中興敗訴,並支援擁有進階影片編碼相關專利的MPEG LA。[246]
華為一直以來被指控盜竊知識產權。.[247][248]2003年2月,思科系統曾起訴華為,指控其侵犯其專利,並非法複製其路由器和交換機中使用的原始碼。[249]2004年7月,華為刪除了有爭議的代碼、手冊與命令列介面,該案隨後達成庭外和解。[250]作為和解協定的代價,華為承認自己抄襲了思科系統的部分路由器軟件。[22]
北電網絡前首席安全總監白賴仁·希爾茲說,他的公司在2004年被中國黑客入侵;高官證書被遠程訪問,整個計算機也遭接管。雖然希爾茲認為華為並未直接參與,但是業內人士認為華為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其拿走的檔案包括產品路線圖、銷售建議書與技術檔案。希爾茲「將大部分黑客追溯到中國的IP地址和四家網絡服務提供商」,並認為這是「一個技術熟練、並受政府指揮的組織」,很有可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251]隨後,北電尋求皇家加拿大騎警幫助,但未能如願。加拿大安全情報局表示其曾與該公司進行接觸但拒絕協助。此外一些網絡安全專家就希爾茲所描述的大規模黑客攻擊表示懷疑,並稱其「不太可能會發生」。另外一個例子是,2000年北電在德州的工廠曾接到以華為的名義購買並退還一張光纖卡的幌子公司,在北電工程師調查取證時,發現這種「尖端」裝置已被拆解並進行過逆向工程,大概在這個時候,許多北電產品的山寨版出現在亞洲市場上。[251]上述指控皆令人懷疑,華為透過工業間諜讓其得以迅速推進其產品研發。[252][17]
2017年,陪審團任聽華為盜用了T-Mobile美國的商業機密,但僅判定華為違反了供應商合同,並未對T-Mobile提出界蝶索賠進行賠償。[253]
2019年,華為首席法務官表示:「在過去三十年,沒有一家法院認定華為涉及惡意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沒有一家公司可以透過竊取他人知識產權啽成為全球領導者。」[254]
2020年2月,美國司法部指控華為敲詐勒索,並密謀竊取六家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255]對此華為稱,這些指控有的可以追溯到將近二十年前,但從未被認定為任何重大金錢判決的依據。[256][257]
參與北韓事務
[編輯]於2019年洩漏的檔案指出,華為「秘密協助北韓政府建設、維護該國的商業無線網絡」,這可能違反了國際制裁。[258]
參與新疆集中營活動
[編輯]華為曾協助監視、大規模拘留新疆再教育營中的維吾爾人,並因此受到美國國務院的制裁。[29][30][31][32]此外華為還測試了一種面部識別人工智能,他可以識別特定種族的特徵,藉以提醒政府當局注意某個種族群體的成員。[33]2021年1月,有報導稱華為還為此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項識別維吾爾行人的技術專利。[259]
2019年,常被澳洲媒體描述為鷹派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260]指責華為協助新疆再教育營大規模拘留維吾爾人。[30][31][261]新疆內部的安全部隊則使用華為技術進行數據分析,[262]在新疆地區營運的華為供貨公司被指控使用強迫性勞動。[263]然而,華為均否認了這些指控。[264]
美國制裁
[編輯]截止至2020年禁止半導體銷售後的發展情況
[編輯]2018年8月,《2019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簽署生效,其中有一條規定以安全為由禁止美國聯邦政府使用華為與中興的裝置。[265]華為於2019年3月就向該法案提出訴訟,認為其違憲。[266]然因為該法案為專門針對華為,所以並沒有給華為提供反駁或走正當法律程式的機會。[267]
此外,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將華為及70家外國子公司和「相關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理由是該公司被起訴「在未經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許可的情況下,故意/蓄意直接或間接導致美國向伊朗與伊朗政府出口、再出口、銷售與供應貨物、技術與服務(銀行與其他金融服務)」。[268]它限制了美國公司在沒有政府許可的情況下與華為開展業務。[269][270][271]多家美國公司因而立即凍結與華為的業務往來,藉以遵守美國政府的規定。[272]
不過2019年5月對華為的禁令只是部分禁令而已:因為它並不影響大多數非美國生產的晶片,而且特朗普政府無論如何都對該禁令進行了一系列延期,[273]並於2020年5月再次發佈了為期90天的緩期禁令。[274]2020年5月,美國擴大了禁令範圍,將為華為定製並採用美國技術生產的半導體也包含在內。[275]2020年8月,美國再次擴大禁令範圍,全面禁止向華為出售所有半導體產品,[275]並於2020年9月生效。[276]
半導體禁令後的進一步發展
[編輯]2020年9月建立的制裁措施對華為的生產、銷售與財政預測懺生了負面影響。[277][278][279]然而在2019年6月29日,美國總統在2019年二十國集團大阪峰會上發表講話,暗示計劃要放寬對美國公司與華為開展業務的限制。[280][34][281]儘管如此,美國商務部仍於2020年5月15日擴大出口限制,禁止華為生產源自美國技術或軟件的半導體,哪怕是在海外進行生產。.[282][283][284]2020年6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華為定為國家安全威脅,禁止華為從美國獲得補貼。[13]2020年7月,聯邦採購管理委員會發佈《聯邦公報》,禁止所有聯邦政府承包商向聯邦政府出售華為硬件,並阻止聯邦政府承包商使用華為硬件。[285]
2020年11月,當勞·特朗普發佈行政命令,禁止任何美國公司或個人擁有美國國防部列出的,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的公司股份,華為也被包含在內。[286][287][288]2021年1月,特朗普政府吊銷了英特爾等美國公司向華為提供產品和技術的許可證。[289]2021年6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一致投票禁止在美國電訊網絡中使用華為裝置。[290]
2021年6月,拜登政府開始勸說阿聯酋從其電訊網絡中移除華為裝置,同時確保與中共進一步保持距離。這對美國與阿聯酋之間價值230億美元的F-35閃電II戰鬥機與MQ-9收割者偵察機軍火交易構成額外的威脅。華盛頓當局還要求阿聯酋在四年內更換調大陸網絡。[291]2021年9月的一份報告分析了阿聯酋如何在維護美國和中共的關係之間掙扎。雖然華盛頓對北京持鷹派立場,但阿聯酋與中共日益密切的關係卻使其與美國的關係緊張。不過,阿聯酋與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為其選擇中共而非美國技術的決定進行辯護,稱中國技術成本低很多,且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292]
2020年11月18日,反對黨要求政府就華為參與加拿大5G網絡一事做出決定,並制定打擊所謂「中國侵略」的計劃的動議以179:146獲得通過。此次不具約束力的動議得到了新民主黨與魁人政團的支援。[293]2022年5月,加拿大政府禁止華為與中興的裝置進入該國的5G網絡,各公司必須在2024年6月28日前移除這些大陸供應商的裝置。[294]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的克里斯托佛·帕森斯指出,繼續使用華為與中興的裝置「會讓中共政府對加拿大產生影響力」。[295]
2022年11月25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華為發出禁令,理由是中共擁有的技術對其國家安全構成威脅。[296]
2018-20年華為處理器儲備情況
[編輯]在2020年9月15日的最後期限之前,華為已經進入「生存模式」,並從三星、SK海力士、台積電、聯發科、瑞昱半導體、諾瓦泰克與RichWave等主要晶片供應商和製造商儲備了「5G移動處理器、Wi-fi、射頻與顯示驅動晶片及其他組件」。[276]即使在2019年,華為在晶片等物資儲備上的花費也高達234.5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73%。[276]
華為在其最關鍵的業務上,即電訊服務(包含5G在內)與服務企業務上,儲備了價值一點五到兩年的晶片與組件。[297]自2018年孟晚舟應美國之要求被加拿大逮捕後,華為便開始大規模囤貨。[297]華為的主要供應商包括賽靈思、英特爾、AMD、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和鎧俠。[297]另一方面,有分析師預測華為現有庫存的智能電話在2021年出貨量可達1.95億部,但如果相關禁令不放寬,2021年出貨量就可能會降到五千萬部。[276]
自主開發非西方加工商
[編輯]2020年末,有報導稱華為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個不涉及美國技術的半導體製造工廠。[298]該計劃可能有助於華為在現有庫存耗盡後獲得必要的晶片,這會有助於華為為其電訊業務規劃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98]華為還計劃與政府營運的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合作,後者部分由國有企業擁有。[298]華為可能一直從中微半導體、北方華創等大陸公司購買裝置,也可能使用它仍可在市場找到的外國工具。[298]
2023年8月,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聲稱華為正在大陸各地建立一系列秘密半導體製造設施,此為深層製造網絡,可以幫助華為規避美國制裁。[299][300][301]當時華為從中共政府獲得約300億美元的國家補助,並收購了至少兩家現有工廠,還計劃建造至少三家其他工廠。[299][301]美國商務部於2019年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301]最終「禁止華為在幾乎所有情況下與美國合作」。然而如果華為以其他公司的名義運作且不披露出自己的參與情況,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可以規避制裁,並「間接購買本該被禁止出口的美國晶片製造裝置與其他供應品」。[299]
2023年9月6日,華為發佈了新款Mate 60系列智能電話。該手機採用中芯國際在大陸生產的麒麟9000s晶片。[302]該處理器是首款使用中芯國際7納米新技術的產品,TechInsights曾在2022年指出,儘管中芯國際受到嚴厲的制裁,但仍能過改裝,將從艾司摩爾購買的較簡易機器來生產7納米晶片。[302]Constellation研究中心的霍爾格·梅拿表明美國的制裁可能已經起到讓中芯國際製造行業超速發展的效果:「如果中芯國際真的完善了7納米工藝,這將是一個重大進步,並有助於華為繼續走在智能電話行業的前列。」[303]TechInsights發現有證據表明,該處理器為中芯國際的N+27納米製程。[304]該公司的一位分析師丹·哈奇森(他領導了新裝置的分解工作)表示,大陸半導體行業儘管沒有極紫外光刻工具,但這表明了「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進步」,「這個成就的難度也凸顯大陸晶片技術能力的韌性」。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份成就也可能讓中共遭致更嚴厲的制裁。[305]
替換操作系統(深度作業系統&鴻蒙)
[編輯]在2018年夏天,美國開始實施制裁後,華為就開始研發自己的內部操作系統,稱之為「鴻蒙」:2019年,華為高管余承東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如果華為因美國的行動而無法使用Android與Windows系統,他們可以用其內部作業系統作為「B計劃」。[306][307][308]華為在歐洲申請了「Ark」、「Ark OS」、「Harmony」等商標,據猜測是與該作業系統有關。[309][310]2019年8月9日,華為在東莞舉行的首屆HDC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佈了鴻蒙OS,並推出APK編輯器,可用於將Android的APK移植到該作業系統。[311][312]
2019年9月,華為開始在大陸部分Matebook機型預裝Linux發行版深度作業系統。[313]
起初華為的官方說法稱鴻蒙OS並不適用於手機,但在2021年6月,華為開始在大陸出貨的智能電話上默認搭載鴻蒙OS[314](在歐洲,華為搭載的是Android系統的EMUI)。事實證明,該作業系統在大陸取得成功,其在兩年內(從2021年中到2023年中)從完全沒有市場份額到佔大陸智能電話市場的10%,並犧牲掉Android系統的市場份額。[315]
禁令
[編輯]目前澳洲、加拿大、印度、日本、瑞典、英國與美國禁止部分或全部的華為產品。[316][317][318][319]
2022年10月,英國將從網絡功能中移除華為核心裝置的最後期限延長一年,一直到2023年底。該禁令最初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於2020年宣佈的,並要求在2027年底前從英國的5G網絡中逐步淘汰所有華為裝置,此期限仍保持不變。[320]
2023年,有報導稱德國政府出於安全考量打算禁止華為產品在部分5G網絡中使用。據說德國正考慮此事,但卻猶豫不決,原因是德國並不願意單挑大陸公司。[321]
註釋
[編輯]註腳
[編輯]- ^ 1.0 1.1 1.2 1.3 1.4 程東升、劉麗麗. 华为三十年:从“土狼”到“狮子”的生死蜕变.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6年11月. ISBN 9787221135476.
- ^ 2.0 2.1 2.2 2.3 2.4 2.5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 (PDF). 華為.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19).
- ^ A rare look insider Huawei, China's tech giant. CNN. 2019-05-21 [2019-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4.0 4.1 4.2 Who is the man behind Huawei and why is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so afraid of his company?. Los Angeles Times. 10 April 2019.
- ^ 5.0 5.1 5.2 5.3 5.4 Ahrens, Nathaniel. China's Competitiveness Myth, Reality, and Less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se Study: Huawei (PDF).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ebruary 2013 [3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3 February 2015).
- ^ Vance, Ashlee; Einhorn, Bruce. At Huawei, Matt Bross Tries to Ease U.S. Security Fear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15 September 2011 [28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September 2011).
- ^ Who's afraid of Huawei?. The Economist. 3 August 2012 [15 Nov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3 August 2012).
Huawei has just overtaken Sweden's Ericsson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telecoms-equipment-maker.
- ^ Gibbs, Samuel. Huawei beats Apple to become second-largest smartphone maker. The Guardian. 1 August 2018 [1 August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 August 2018).
- ^ 9.0 9.1 Pham, Sherisse. Samsung slump makes Huawei the world's biggest smartphone brand for the first time, report says. CNN. 30 July 2020 [30 July 2020].
- ^ Huawei expects 2022 revenues to remain flat year-on-year. rcrwireless.com. 3 January 2023 [11 April 2023].
- ^ 11.0 11.1 Yap, Chuin-Wei. State Support Helped Fuel Huawei's Global Ri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9-12-25 [2023-07-28]. ISSN 0099-9660 (美國英語).
- ^ Allen-Ebrahimian, Bethany. Defense Department produces list of Chinese military-linked companies. Axios. 24 June 2020 [24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June 2020).
- ^ 13.0 13.1 McCabe, David. F.C.C. Designates Huawei and ZTE as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 The New York Times. 30 June 2020 [2 July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 July 2020) (美國英語).
- ^ McCaskill, Steve. Huawei: US has no evidence for security claims. TechRadar. 28 February 2019 [13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 March 2019).
- ^ Chinese Spies Accused of Using Huawei in Secret Australia Telecom Hack - BNN Bloomberg. 16 December 2021.
- ^ [1]
- ^ 17.0 17.1 17.2 Kehoe, John. How Chinese hacking felled telecommunication giant Nortel.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26 May 2014 [7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ne 2019).
- ^ 18.0 18.1 18.2 18.3 Chinese Spies Accused of Using Huawei in Secret Australia Telecom Hack. BNN Bloomberg. 16 December 2021.
- ^ 19.0 19.1 Chang, Charis. Key details of Huawei security breach in Australia revealed. news.com.au. December 17, 2021 [July 27, 2023].
- ^ [2]
- ^ [3]
- ^ 22.0 22.1 Dan Strumpf; Dustin Volz; Kate O'Keeffe; Aruna Viswanatha; Chuin-Wei Yap. Huawei's Yearslong Rise Is Littered With Accusations of Theft and Dubious Ethic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9-05-25 [14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une 2019).
- ^ Worth, Dan. Cisco upbraids Huawei over source code copying claims. V3.co.uk. 12 October 2012 [22 June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rch 2013).
- ^ 24.0 24.1 24.2 24.3 24.4 Huawei says it would never hand data to China's government. Experts say it wouldn't have a choice. CNBC. 5 March 2019.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Brandao, Doowan Lee, Shannon. Huawei Is Bad for Business. Foreign Policy. 30 April 2021.
- ^ 26.0 26.1 26.2 Mendick, Robert. 'Smoking gun': Huawei staff employment records link them to Chinese military agencies. National Post. 6 July 2019.
- ^ Open Source Center Views China's Huawei Technologie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Open Source Enterprise. 5 October 2011 [27 October 2022].
- ^ 28.0 28.1 There is a Solution to the Huawei Challenge. 14 October 2020.
- ^ 29.0 29.1 Documents link Huawei to China's surveillance programs. The Washington Post. 14 December 2021 [21 March 2022] (英語).
- ^ 30.0 30.1 30.2 Wheeler, Caroline. Chinese tech giant Huawei 'helps to persecute Uighurs'. The Times. 22 December 2019 [25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May 2020).
- ^ 31.0 31.1 31.2 VanderKlippe, Nathan. Huawei providing surveillance tech to China's Xinjiang authorities, report finds. The Globe and Mail. 29 November 2019 [25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 December 2019).
- ^ 32.0 32.1 Kelly, Laura; Mills Rodrigo, Chris. US announces sanctions on Huawei, citing human rights abuses. The Hill. 15 July 2020 [15 July 2020].
- ^ 33.0 33.1 Harwell, Drew; Dou, Eva. Huawei tested AI software that could recognize Uighur minorities and alert police, report says. The Washington Post. 8 December 2020 [19 December 2020].
- ^ 34.0 34.1 US and China agree to restart trade talks. BBC. 29 June 2019 [29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ne 2019) (英國英語).
- ^ Huawei moving US research center to Canada. Associated Press. 3 December 2019 [11 July 2020].
- ^ McLeod, James. 'Who's go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 Canada not alone in the Huawei dilemma. Financial Post. 9 December 2019 [11 July 2020] (加拿大英語).
- ^ Lawler, Richard. Huawei sells Honor phone brand to 'ensure' its survival. Engadget. 17 November 2020 [17 November 2020].
- ^ Bartz, Diane; Alper, Alexandra. U.S. bans Huawei, ZTE equipment sales citing national security risk. Reuters. 25 November 2022 [25 November 2022] (英語).
- ^ Chee, Foo Yun. Breton urges more EU countries to ban Huawei, ZTE from networks. Reuters. 15 June 2023 [17 June 2023] (英語).
- ^ 任正非:华为名源自中华有为 我们要教外国人怎么念_科技频道_凤凰网. Phoenix Television. [3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 June 2019).
- ^ 中华. MDBG.
- ^ 有为. MDBG.
- ^ 有为 yǒuwéi. LINE Dict. [17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September 2019).
- ^ Vaswani, Karishma. Huawei: The story of a controversial company. BBC News. 6 March 2019 [28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anuary 2020).
- ^ 呂吉. 任正非:华为这个名字起得不好 闭口音不响亮_央广网. finance.cnr.cn. 2013-12-02 [2018-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7) (中文(中國大陸)).
- ^ Thomson, Ainsley. Huawei Mulled Changing Its Name as Foreigners Found it Too Har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4 September 2013 [6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7 December 2018).
- ^ Wow Way or Huawei? A readable Chinese brand is the first key in unlocking America's marke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January 2018 [6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7 December 2018).
- ^ Miller, Matthew. Huawei launches unlocked Mate 10 Pro in US, backed by Wonder Woman. ZDNet. 10 January 2018 [6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rch 2018).
-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Marquis, Christopher; Qiao, Kunyuan. Mao and Markets: The Communist Roots of Chinese Enterprise. Kunyuan Qiao.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0-300-26883-6. JSTOR j.ctv3006z6k. OCLC 1348572572. S2CID 253067190. doi:10.2307/j.ctv3006z6k.
- ^ Huawei, a self-made world-class company or agent of China's global strategy?. Ash Center. [11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ne 2020).
- ^ 51.0 51.1 Huawei reportedly got by with a lot of help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26 December 2019.
- ^ Huawei denies receiving billions in financial aid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 ^ Peilei Fan, "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c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 Equipment Industry," Technovation 26 (2006): 359–368
- ^ The Startup: Who is Huawei. BBC Future. [18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November 2019) (英語).
- ^ 55.0 55.1 55.2 Milestones. Huawei. (原始內容存檔於9 July 2016).
- ^ 56.0 56.1 Christine Chang; Amy Cheng; Susan Kim; Johanna Kuhn Osius; Jesus Reyes; Daniel Turgel. Huawei Technologies: A Chinese Trail Blazer In Africa. Business Today. 2009 [24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9 October 2011).
- ^ Gilley, Bruce. Huawei's Fixed Line to Beijing.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8 December 2000: 94–98.
- ^ Smith, Jim. Did Outsourcing and Corporate Espionage Kill Nortel?. Assembly Magazine. [7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ne 2019).
- ^ 59.0 59.1 Murphy, Dawn C. China's rise in the Global South : the Middle East, Africa, and Beijing's alternative world ord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158. ISBN 978-1-5036-3060-4. OCLC 1249712936.
- ^ Hochmuth, Phil. 3Com buys out Huawei joint venture for $882 million. Network World. 29 November 2006 [30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May 2019) (英語).
- ^ 3Com exits enterprise network stage. ITworld. 26 March 2001 [30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May 2019) (英語).
- ^ Mcmorrow, Ryan. Huawei a key beneficiary of China subsidies that US wants ended. Phys.org. 30 May 2019 [11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December 2019).
- ^ Huawei Becomes an Approved Supplier for Vodafone's Global Supply Chain. Huawei. 20 November 2005 [24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July 2011).
- ^ Perlroth, Nicole; Markoff, John. Symantec Dissolves Alliance with Huawei of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26 March 2012 [30 May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Marcus Browne. Optus opens up mobile research shop with Huawei. ZDNet Australia. 20 May 2008 [24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ne 2011).
- ^ Bell teams up with rival Telus on 3G. The Globe and Mail. [22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December 2019).
- ^ Klesty, Victoria; Solsvik, Terje. Norway's Telenor picks Ericsson for 5G, abandoning Huawei. Reuters. 13 December 2019 [18 May 2022] (英語).
- ^ 68.0 68.1 68.2 Shinn, David H.; Eisenman, Joshua. 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 New Era of Strategic Engagemen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3. ISBN 978-0-231-21001-0.
- ^ 397. Huawei Technologies. Fortune. 26 July 2010 [24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May 2011).
- ^ Huawei Financial Results. Huawei. 31 December 2014 [28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3 August 2015).
- ^ Reading move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giant / Reading Chronicle / News / Roundup. Reading Chronicle. 10 October 2012 [12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April 2017).
- ^ Quann, Jack. Huawei announces 100 jobs as it opens new Dublin office. Newstalk. [30 January 2021].
- ^ Bridgwater, Adrian. Huawei CEO Ambitions: We Will Be One Of Five Major 'World Clouds'. Forbes. [1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September 2017).
- ^ Huawei Creates the 'Nervous System' of Smart Cities and Launches IoT City Demo Based on NB-IoT with Weifang. AsiaOne. [1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September 2017).
- ^ YB Dr Ong Kian Ming Deputy Minist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visits Huawei Malaysia Global Training Centre. Huawei. [11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August 2019).
- ^ Telus to build out 5G network without China's Huawei. The Globe and Mail. [25 November 2020].
- ^ Huawei Hits 200 Million Smartphone Sales in 2018. AnandTech. 25 December 2018 [27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rch 2019).
- ^ China's Huawei eyes smartphone supremacy this year after record 2018 sales. Reuters. 25 January 2018 [24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January 2019).
- ^ Financial Highlights – About Huawei. huawei. [18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May 2019).
- ^ Moore, Mike; Cherrayil, Naushad K. Huawei revenue soars despite US allegations and restrictions. TechRadar. 23 April 2019 [23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April 2019) (英語).
- ^ Huawei Thumbs its Nose at the US Government With Record High Revenues | Tom's Hardware. tomshardware.com. 31 December 2019.
- ^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The 2021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 Luxembourg. 2021. ISBN 978-92-76-44399-5. ISSN 2599-5731. doi:10.2760/472514.
- ^ Huawei Ranks No. 5 in U.S. Patents in Sign of Chinese Growth. 11 January 2022 [13 January 2022].
- ^ Huawei Revenue Down 2.2% In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2022. Agence France Presse. 27 October 2022 [13 January 2023].
- ^ Tewari, Suranjana. US-China chip war: America is winning. BBC News. 13 January 2023 [13 January 2023].
- ^ Huawei generates $19.95 billion in 2022 Q3 as profit falls. TechNode. 28 October 2022 [13 January 2023].
- ^ 87.0 87.1 McGregor, Richard. The Party: 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12: 204. ISBN 978-1-84614-173-7.
- ^ Bisset, Jennifer. Huawei asks court to rule US ban unconstitutional. CNET. [14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June 2019) (英語).
- ^ 89.00 89.01 89.02 89.03 89.04 89.05 89.06 89.07 89.08 89.09 89.10 89.11 89.12 89.13 89.14 89.15 89.16 89.17 89.18 89.19 89.20 89.21 89.22 89.23 張利華. 华为研发(第3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7年11月. ISBN 9787111577522.
- ^ 华为否认计划将总部搬离深圳 部分业务迁东莞. 北京青年報. 2016年5月29日 [2016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5月30日).
- ^ 2700人搬迁至东莞?华为: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 南方網. 2018-07-04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6).
- ^ 孫力科. 华为传.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ISBN 9787505742291.
- ^ Juro Osawa. 华为轮值CEO制度:任正非花大量时间培养三人. 華爾街日報. 2013-10-15 [201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6).
- ^ 94.0 94.1 华为轮值CEO制修改为轮值董事长制:孙亚芳卸任董事长,孟晚舟接替任正非任副董事长. 鈦媒體. 2018-03-23 [201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6).
- ^ 管理层信息. 華為. [201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 ^ 华为内部最新通告曝光 梁华代行孟晚舟职务. 多維新聞.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 ^ Yueh, Linda. Collectively-Owned Enterprises: Hybrid Ownership Form and the Partial Reform Strategy. Enterprising China: Business, Economic, and Legal Developments since 197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07-07. ISBN 978-0-19-920583-7. doi:10.1093/acprof:osobl/9780199205837.003.0005.
- ^ 98.0 98.1 98.2 98.3 Balding, Christopher; Clarke, Donald C. Who Owns Huawei?: 4. 17 April 2019. SSRN 3372669 .
- ^ 99.0 99.1 Zhong, Raymond. Who Owns Huawei? The Company Tried to Explain. It Got Complicated.. The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2019 [22 May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100.0 100.1 100.2 Yang, Yuan. Huawei says employees control company through virtual shares. Financial Times. 25 April 2019 [22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May 2019) (英國英語).
- ^ Tao, Li. Huawei: Four key questions 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swere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9 April 2019 [23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June 2019) (英語).
- ^ Mackie. Innovation in China.
- ^ Saarinen, Juha. Analysis: Who Really Owns Huawei?. IT News. 28 May 2010 [7 April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April 2016).
- ^ Shi, Wei. New research claims employees do not own Huawei. Telecoms.com. 16 April 2019 [22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19) (英國英語).
- ^ Zhong, Raymond. Who Owns Huawei? The Company Tried to Explain. It Got Complicated. The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2019.
- ^ New research claims employees do not own Huawei. 16 April 2019 [22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April 2019).
- ^ https://www.ui.se/globalassets/butiken/ui-paper/2020/ui-paper-no.-5-2020.pdf
- ^ 108.0 108.1 108.2 Goto, Toshio. Huawei's Employee Shareholding Scheme: Who Owns Huawei?.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21. ISSN 1556-5068. S2CID 235669202. doi:10.2139/ssrn.3856761 (英語).
- ^ 王軍 Wang, Jun. 超越陷阱:从中美贸易摩擦说起 Beyond the Trap: On Sino-US Trade Dispute. 當代世界出版社 Contemporary World Press. 2020: 211–252. ISBN 9787509015551.
- ^ Šimalčík, Matej. Can European AML Laws Reveal Who Owns Huawei?. China Observers. 14 April 2021 [24 August 2022] (美國英語).
- ^ Lipman, Daniel; Swan, Betsy Woodruff. Huawei hiring former Democratic super lobbyist Tony Podesta. Politico. 23 July 2021 [23 July 2021].
- ^ Vogel, Kenneth P. Tony Podesta is hired to lobby by Huawei and a Bulgarian energy company.. The New York Times. 23 July 2021 [30 July 2021].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Cook, Sarah. China's Foreign PR Enablers. The Diplomat. 27 June 2023 [28 June 2023] (美國英語).
- ^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华为2006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7).
- ^ 华为2007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6).
- ^ 华为2008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9).
- ^ 华为2009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9).
- ^ 华为2010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25).
- ^ 华为2011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9).
- ^ 华为2012年财报 (PDF). 華為.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20).
- ^ 华为2013年业绩报告 (PDF). 華為. [2017-1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9).
- ^ 2014年业绩报告 (PDF). 華為. [2017-1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5).
- ^ 2015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16-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 ^ 2016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 ^ 2017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5).
- ^ 2018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 ^ 2019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 ^ 2020年华为年报. 華為. [202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3).
- ^ 安娜·妮歌拉斯·達·柯斯塔(Ana Nicolaci da Costa). 华为事件会给全球两大经济体带来何种伤害. BBC News 中文. 2019-06-03 [201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 ^ 华为的全球化运营. 國際線上. 2011-11-24 [201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 ^ 调研报告:华为交换机和企业网路由器产品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持第一. 新華網. 2018-01-03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 ^ 佟明彪. 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 华为:筑牢数字平台是关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18-10-12 [201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 ^ 張瑞. 5G袭来,华为的安防布局. 雷鋒網. 2019-06-22 [2019-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 ^ 声 明. huawei.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中文).
- ^ Huawei sells Honor phone brand to 'ensure' its survival. Engadget. [2020-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英語).
- ^ 荣耀之路,从边锋到主力. 界面新聞. 2017-05-22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Huawei is retiring the Ascend brand for future devices. GSMArena.com. [201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1).
- ^ Hall. 谷歌发布Nexus 5X和Nexus 6P智能手机 LG和华为分别代工. 2015-09-30 [2015-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 ^ 继Mate20 Pro之后,华为Mate X斩获MWC最高奖项_科技_环球网. tech.huanqiu.com. [2019-03-04].
- ^ 華為Mate 20 X獲發進網許可證 成為中國首部合格5G手機. 香港01. 2019-06-26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汪洋. 华为宣布取消Windows Phone手机计划. 騰訊數碼. 2014-12-05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传华为杀入平板电脑市场 24日澳洲发新品. 鳳凰網. 2010-06-13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 ^ 华为MediaPad平板发布 Android3.2系统. 中關村線上. 2011-06-20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2018全球平板电脑市场报告:苹果依旧第一,三星第二华为第四. 搜狐.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8).
- ^ 华为发布全面屏笔记本,它能“虎口求生”吗?. 新浪. 2018-02-28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8).
- ^ 售约RM3099起!荣耀MagicBook笔记本正式发布:12小时续航/八代U!. Zing Gadget. 2018-04-19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9).
- ^ 華為推出 TalkBand B1 智慧型手環:可追蹤健身數據并有通話功能. engadget中文版. 2014-02-23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 ^ 華為推出首款智慧手錶,售價和Apple Watch相當. iTHome. 2015-09-03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5).
- ^ 华为成最大黑马 苹果的可穿戴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雷鋒網. 2019-06-02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华为荣耀发布智能家居战略:2-3年见成效. 搜狐. 2015-12-13 [2017-05-12].
- ^ 华为发布VR Glass虚拟现实眼镜:2999元享受IMAX巨幕体验. 快科技. 2019-09-26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Andy Yang. 华为发布自家的电视系列「华为智慧屏」. engadget. 2019-09-19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 ^ 榮耀智慧屏發表 預載鴻蒙系統、內置 AI 監察鏡頭. Unwire. 2019-08-11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 ^ 复盘豌豆荚度过的三年又三年,以及未来……. 新浪網. 2016-07-06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8) (中文).
- ^ 华为张平安:华为应用市场月活用户达3.7亿. 第一財經. 2019-08-09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华为发布2018终端云服务白皮书. 華為. 2019-04-16 [201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8) (中文).
- ^ 华为消费者BG云服务总裁:云服务将成为AI智慧终端的重要战场. 介面. 2019-04-16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Tom Warren. Huawei confirms the new Mate 30 Pro won’t come with Google’s Android apps. The Verge. 2019-09-19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9).
- ^ 短信真伪傻傻分不清?原来是伪基站作怪. 驅動中國. 2017-06-01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 ^ 朝暉. 华为发布7nm“鲲鹏920”计算芯片:64核心业内性能最强!. 快科技. 2019-01-07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 ^ 华为昇腾芯片将正式商用,这些概念股或构建最强攻势. 第一財經. 2019-08-21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木子松. 网曝华为自研操作系统“鸿蒙” 中文注解彰显霸气(图). TechWeb.com.cn. 2019-05-20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 ^ 华为正式发布自有操作系统鸿蒙OS. 新浪科技. 2019-08-09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9).
- ^ 零食公. 华为Emotion UI的“前事今生”EMUI回顾. 太平洋電腦網. 2012-08-07 [201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5).
- ^ 华为自研编程语言“仓颉”火上热搜,内部员工回应:不是中文编程也不存在“套壳”.
- ^ 华为终端“以行践言”:让4G梦想照进现实. 驅動中國. 2013-09-24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 ^ 华为5G持续领先,携手产业伙伴共赢2020. 華為. 2016-09-21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 ^ 168.0 168.1 龍科多. 从巴展看华为的5G实力“绝对领先”在哪里. 觀察者網. 2019-02-27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华为5G基站首次亮相:比4G基站小一半 一个人可搬运. 快科技. 2019-01-24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 ^ 华为:已获91个5G商用合同 超半数来自欧洲.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 ^ 華為正研6G 估計10年後商用. 明報. 2019-10-01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华为的人工智能计算雄心. 21經濟. 2019-09-20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 ^ 华为发布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 華為. 2018-10-10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9).
- ^ 蔡浩騰. 華為 GPU Turbo 新舊機種都有份. 香港01. 2018-06-14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 ^ 荣耀 Play 是首款用上华为 GPU Turbo 图形加速技术的手机. engadget. 2018-06-06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2).
- ^ 華為方舟編譯器是怎麼改變安卓底層架構的?. 36氪. 2019-04-27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 ^ 微塵/實習. 华为方舟编译器正式开源. IT之家. 2019-08-31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7).
- ^ 方舟編譯器. 方舟編譯器.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4).
- ^ Kharpal, Arjun. Huawei says it would never hand data to China's government. Experts say it wouldn't have a choice. CNBC. 5 March 2019 [23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9) (英語).
- ^ Sanger, David E.; Perlroth, Nicole. N.S.A. Breached Chinese Servers Seen as Security Threat. The New York Times. 22 March 2014 [23 May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February 2017) (美國英語).
- ^ Byford, Sam. Huawei chairman accuses American critics of hypocrisy over NSA hacks. The Verge. 27 February 2019 [23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ne 2019).
- ^ Huawei leader calls out U.S. for privacy contradictions. FierceWireless. [18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May 2019) (英語).
- ^ Harwit, Eric. Building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Role of Chinese State-Owned, Foreign and Private Domestic Enterprise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7, 190 (190): 311–332. ISSN 0305-7410. JSTOR 20192772. S2CID 154057376. doi:10.1017/S030574100700121X.
- ^ Deep Dive: The Geopolitics of 5G.
- ^ 185.0 185.1 185.2 Corera, Gordon. Huawei: MPs claim 'clear evidence of collusion'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BC News. 7 October 2020 [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October 2020).
- ^ China's "National Champions": Alibaba, Tencent, and Huawei.
- ^ Huawei's Meng Wanzhou flies back to China after deal with US. BBC News. 25 September 2021.
- ^ Doffman, Zak. China Just Crossed Another Dangerous New Line For Huawei—But Is It Already Too Late?. Forbes.
- ^ Kruse, Simon; Winther, Lene. Afsløring: Kinas ambassadør truede færøsk leder på mørklagt møde. Berlingske. 10 December 2019 [10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December 2019) (丹麥語).
- ^ ZTE and Huawei face EU investigation over predatory pricing. 18 May 2013.
- ^ Hamilton, Isobel Asher. Huawei's security boss says the company would sooner 'shut down' than spy for China. Business Insider.
- ^ Feiner, Lauren. Huawei president promises not to spy on US as Trump considers banning the company's telecom equipment. CNBC. 20 February 2019.
- ^ 193.0 193.1 Sinopsis, Jichang Lulu. Lawfare by proxy: Huawei touts "independent" legal advice by a CCP member. Sinopsis. 8 February 2019.
- ^ 194.0 194.1 Reynolds, Sam. US Legal Expert: China Can Still Force Huawei to Build a Backdoor. 19 November 2019.
- ^ Simonite, Tom. US Lawyers Don't Buy Huawei's Argument on Chinese Hacking. Wired. [13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 June 2019).
- ^ Lulu, Jichang. Lawfare by proxy: Huawei touts "independent" legal advice by a CCP member. Sinopsis. 8 February 2019 [30 March 2022].
- ^ Deep Dive: The Geopolitics of 5G.
- ^ Doffman, Zak. Huawei Employees Linked To China's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Reports Claim. Forbes.
- ^ https://www.cnbc.com/2019/07/08/huawei-staff-and-chinese-military-have-deep-links-study-claims.html
- ^ Kharpal, Arjun. Huawei staff share deep links with Chinese military, new study claims. CNBC. 8 July 2019.
- ^ Everington, Keoni. Huawei Mediapad M5 found to be snooping on engineer in Taiwan from China. Taiwan News. 8 May 2019 [14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May 2019).
- ^ 202.0 202.1 Reichert, Corinne. US finds Huawei has backdoor access to mobile networks globally, report says. CNET. [12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February 2020).
- ^ Pancevski, Bojan. WSJ News Exclusive | U.S. Officials Say Huawei Can Covertly Access Telecom Networks. Wall Street Journal. 12 February 2020 [12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February 2020).
- ^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Roach, Stephen S. Accidental Conflict: America, China, and the Clash of False Narrativ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0-300-26901-7. OCLC 1347023475.
- ^ Huawei - leaked report shows no evidence of spying. BBC News. 18 October 2012.
- ^ Senate rejects Trump's plan to lift ZTE export ban. Ars Technica. [1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China Contributing $500 Million to Trump-Linked Project in Indonesia. National Review. 14 May 2018 [1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New law bans US gov't from buying tech from Chinese giants ZTE and Huawei. Ars Technica. [1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Doffman, Zak. China Just Crossed A Dangerous New Line For Huawei: 'There Will Be Consequences'. Forbes. [19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19).
- ^ Jolly, Jasper. New Zealand blocks Huawei imports over 'significant security risk'. The Guardian. 28 November 2018 [13 February 2019].
- ^ China intelligence law a 'known concern' in Huawei 5G ban - GCSB Minister Andrew Little. Radio New Zealand. 14 January 2019 [13 February 2019].
- ^ The Local. German IT watchdog says 'no evidence' of Huawei spying. The Local Germany. 16 December 2018 [25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September 2019).
- ^ 213.0 213.1 Stubbs, Jack; Chee, Foo Yun. Britain managing Huawei risks, has no evidence of spying: official. Reuters. 20 February 2019 [25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une 2020) (英語).
- ^ Huawei risk can be managed, say UK cyber-security chiefs. BBC News. 18 February 2019 [31 October 2022] (英國英語).
- ^ Here's how GCHQ scours Huawei hardware for malicious code. Wired UK.
- ^ Huawei 'failed to improve UK security standards'. BBC News. 1 October 2020.
- ^ Huawei 5G kit must be removed from UK by 2027. BBC News. 14 July 2020 [10 August 2020].
- ^ UK parliament committee says Huawei colludes with the Chinese state. Reuters. 9 October 2020 [10 October 2020] (英語).
- ^ Huawei claims £3.3bn contribution to UK economy. ComputerWeekly.com. [18 November 2020] (英語).
- ^ There's no proof to show Huawei was spying in Europe, France says. 31 January 2020.
- ^ France introduces de facto ban on Huawei 5G equipment by 2028. Politico. [2 November 2021].
- ^ France Says It's Not Banning Huawei Though Phase Out Started. Bloomberg.com. 24 July 2020 [24 July 2020].
- ^ Pancevski, Bojan. WSJ News Exclusive | U.S. Officials Say Huawei Can Covertly Access Telecom Networks. Wall Street Journal. 12 February 2020 [12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February 2020) –透過www.wsj.com.
- ^ Thomas, Rachel. Andrew Little says New Zealand won't follow UK's Huawei 5G ban. Radio New Zealand. 15 July 2020 [13 Octo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anuary 2021).
- ^ Walton, Felix. Both the UK and the US have cancelled Huawei. Should NZ be next?. The Spinoff. 27 July 2020 [13 Octo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January 2021).
- ^ Chaudhary, Archana. China's Huawei, ZTE Set To Be Shut Out of India's 5G Trials. Bloomberg News. 13 August 2020 [14 August 2020].
- ^ Canada to ban China's Huawei and ZTE from its 5G networks. BBC News. 20 May 2022 [20 May 2022].
- ^ Canada bans Huawei equipment from 5G networks, orders removal by 2024. The Verge. 20 May 2022 [26 May 2022].
- ^ Stecklow, Steve; Rochabrun, Marcelo. Top Huawei executives had close ties to company at center of U.S. criminal case. Reuters. 16 September 2020 [18 September 2020] (英語).
- ^ Reisinger, Don. Huawei caught up in legal mess over cell equipment sales to Iran. CNET. [7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19) (英語).
- ^ Warburton, Moira. Timeline: Key events in Huawei CFO Meng Wanzhou's extradition case. Reuters. 28 May 2020 [15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May 2020).
- ^ Zhong, Raymond. Meng Wanzhou Was Huawei's Professional Face, Until Her Arrest. The New York Times. 7 December 2018 [8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8 December 2018).
- ^ Wakabayashi, Daisuke; Rappeport, Alan. A Top Huawei Executive Is Arrested in Canada for Extradition to the U.S.. The New York Times. 5 December 2018 [6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6 December 2018).
- ^ US files charges against China's Huawei and CFO Meng Wanzhou. BBC News. 28 January 2019 [28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anuary 2019).
- ^ Lee, Timothy B. US indicts Huawei for stealing T-Mobile robot arm, selling US tech to Iran. Ars Technica. 29 January 2019 [30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January 2019).
- ^ Maresca, Thomas. China calls on US to end 'unreasonable crackdown' on Huawei, other Chinese firms. USA Today. 29 January 2019 [29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anuary 2019).
- ^ Huawei CFO Meng Wanzhou loses key court battle as B.C. judge rules extradition bid should proceed – CBC News. CBC. 27 May 2020 [15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7 June 2020).
- ^ Jacobs, Colleta. Meng Wanzhou reaches deal in Huawei espionage case that will allow her to return to China, lawyer says. The Washington Post. [24 September 2021].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Huawei's Meng Wanzhou to be freed in US deal. BBC News. 24 September 2021 [24 September 2021] (英國英語).
- ^ China welcomes Huawei executive home, but silent on freed Canadians. reuters.com. [25 September 2021].
- ^ Bloomberg News. Huawei CFO gets hero's welcome; Canadians land quietly. National Post. 2021-09-26 [2021-09-30] (英語).
- ^ Huawei CFO Meng Wanzhou's bank fraud charges to be dismisse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 December 2022 [3 December 2022] (英語).
- ^ Chen, Shawna. Federal judge dismisses financial fraud charges against Huawei CFO Meng Wanzhou. Axios. 2022-12-03 [2023-01-29] (英語).
- ^ Flynn, Laurie J. Technology briefing: Cisco drops Huawei suit. The New York Times. 29 July 2004 [15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November 2012).
- ^ Long, David. Jury awards running royalty for willfully infringed SEPs subject to FRAND commitment (Optis v. Huawei). Essential Patent Blog. 31 August 2018 [23 August 2020] (美國英語).
- ^ $13M Huawei Patent Case Halted After Settlement News. Law360. [23 August 2020] (英語).
- ^ Anjorin, Seyi. German Court Slams Huawei, ZTE Over AVC Patent Infringement. The News Chronicle. 20 November 2018 [23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November 2018) (美國英語).
- ^ Chaffin, Larry. 60 Minutes torpedoes Huawei in less than 15 minutes. Network World. 8 October 2012 [14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ne 2019).
- ^ Markoff, John; Barboza, David. Huawei Technologies of China's Bold Push Into U.S.. The New York Times. 25 October 2010 [4 April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February 2017) (美國英語).
- ^ Cisco's motion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 (PDF). Cisco.com. 5 February 2003 [15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5 August 2011).
- ^ Flynn, Laurie J. Technology briefing: Cisco drops Huawei suit. The New York Times. 29 July 2004 [15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November 2012).
- ^ 251.0 251.1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exclusive-did-huawei-bring-down-nortel-corporate-espionage-theft-and-the-parallel-rise-and-fall-of-two-telecom-giants
- ^ Marlow, Iain. Nortel turned to RCMP about cyber hacking in 2004, ex-employee says. The Globe and Mail. 15 February 2012 [7 June 2019].
- ^ Lerman, Rachel. Jury awards T-Mobile $4.8M in trade-secrets case against Huawei. The Seattle Times. 18 May 2017 [8 August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July 2017).
- ^ Huawei owns over 80,000 patents worldwide – Xinhua | English.news.cn. www.xinhuanet.com. [22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ne 2019).
- ^ O'Keeffe, Corinne Ramey and Kate. China's Huawei Charged With Racketeering, Stealing Trade Secre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3 February 2020 [3 June 2020]. ISSN 0099-96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February 2020) (美國英語).
- ^ Huawei: US issues new charges of racketeering and theft. BBC News. 13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February 2020).
- ^ Crichton, Danny. The US is charging Huawei with racketeering. TechCrunch. 13 February 2020 [3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pril 2020).
- ^ Leaked documents reveal Huawei's secret operations to build North Korea's wireless network. Washington Post. 22 July 2019.
- ^ Huawei patent mentions use of Uighur-spotting tech. BBC News. 13 January 2021 [13 January 2021] (英國英語).
- ^ Foreign veto laws: Labor warns of 'unprecedented power' and lack of oversight. the Guardian. 14 October 2020 [24 April 2022] (英語).
- ^ Doffman, Zak. Has Huawei's Darkest Secret Just Been Exposed By This New Surveillance Report?. Forbes. [19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19).
- ^ Buckley, Chris; Mozur, Paul. How China Uses High-Tech Surveillance to Subdue Minorities. The New York Times. 22 May 2019 [3 June 202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November 2019) (美國英語).
- ^ Sabbagh, Dan. Tory MP asks BT if using Huawei complies with anti-slavery policy. The Guardian. 3 March 2020 [3 June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April 2020) (英國英語).
- ^ Huawei refutes reports it helps China with surveillance, detention of Muslim minorities in Xinjiang. CBC. 20 January 2020.
- ^ Kastrenakes, Jacob. Trump signs bill banning government use of Huawei and ZTE tech. The Verge. 13 August 2018 [29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9).
- ^ Mozur, Paul; Ramzy, Austin. Huawei Sues U.S. Government Over What It Calls an Unfair Ban. The New York Times. 6 March 2019 [4 April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Lecher, Colin. Huawei is challenging its US contracting ban as unconstitutional. The Verge. 29 May 2019 [29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9).
- ^ Addition of Entities to the Entity List. Federal Register. 21 May 2019 [8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8 June 2019).
- ^ Webster, Graham. It's not just Huawei. Trump's new tech sector order could ripple through global supply chains.. Washington Post. 18 May 2019 [19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y 2019).
- ^ Tech stocks slide on US decision to blacklist Huawei and 70 affiliates. TechCrunch. 16 May 2019 [18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une 2020) (美國英語).
- ^ Kuo, Lily; Siddiqui, Sabrina. Huawei hits back over Trump's national emergency on telecoms 'threat'. The Guardian (Washington). 16 May 2019 [18 May 2019].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y 2019) (英國英語).
- ^ Satariano, Adam; Zhong, Raymond; Wakabayashi, Daisuke. U.S. Tech Suppliers, Including Google, Restrict Dealings With Huawei After Trump Order. The New York Times. 20 May 2019 [28 May 2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y 2019) (美國英語).
- ^ Trump administration grants 90-day extension for US businesses to work with Huawei. CNBC. 18 November 2019 [1 November 2020] (英語).
- ^ Keane, Sean. Huawei ban timeline: Chinese company's CFO to testify in extradition case. CNET. [1 November 2020] (英語).
- ^ 275.0 275.1 @bdellarocca. U.S. Further Tightens Huawei Blacklist, Putting a "Blanket Ban" on the Company. Lawfare. 28 August 2020 [1 November 2020] (英語).
- ^ 276.0 276.1 276.2 276.3 Huawei in 'survival mode' as suppliers race to beat US deadline. Nikkei Asia. [31 October 2020] (英國英語).
- ^ Doffman, Zak. Huawei Stops Smartphone Production Lines After Blacklisting, Report Claims. Forbes. [26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6 August 2019).
- ^ Doffman, Zak. Huawei Confirms $30 Billion Revenue Hit As Smartphone Sales Drop 40–60% (Updated). Forbes. [26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September 2019).
- ^ Huawei Braces for Phone Sales Drop of Up to 60 Million Overseas. Bloomberg.com. 16 June 2019 [6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March 2020).
- ^ Miller, Matthew. President Trump lifts US ban on Huawei at G20 summit. ZDNet. [29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June 2019) (英語).
- ^ Trump appears to soften his tone on Huawei. CNN Politics. 29 June 2019 [29 June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ne 2019) (英語).
- ^ Lyons, Kim. US moves to cut off Huawei from overseas chip manufacturers. The Verge. 15 May 2020 [15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y 2020) (英語).
- ^ U.S.-China tensions rise as Trump administration moves to cut Huawei off from global chip suppliers. CNBC. 15 May 2020 [15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y 2020) (英語).
- ^ Commerce Addresses Huawei's Efforts to Undermine Entity List, Restricts Products Designed and Produced with U.S. Technologie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5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y 2020) (英語).
- ^ 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 Prohibition on Contracting With Entities Using Certa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Video Surveillance Services or Equipment. Federal Register. 14 July 2020 [9 August 2020] (英語).
- ^ Chen, Shawna. Trump bans Americans from investing in 31 companies with links to Chinese military. Axios. 12 November 2020 [12 November 2020].
- ^ Pamuk, Humeyra; Alper, Alexandra; Ali, Idrees. Trump bans U.S. investments in firms linked to Chinese military. Reuters. 12 November 2020 [12 November 2020] (英語).
- ^ Swanson, Ana. Trump Bars Investment in Chinese Firms With Military Ties. The New York Times. 12 November 2020 [13 November 2020]. ISSN 0362-4331 (美國英語).
- ^ Freifeld, Karen; Alper, Alexandra. Trump admin slams China's Huawei, halting shipments from Intel, others -sources. Reuters. 17 January 2021 [19 January 2021].
- ^ Shepardson, David. U.S. FCC votes to advance proposed ban on Huawei, ZTE gear. Reuters. 17 June 2021 [19 June 2021].
- ^ Biden Prods UAE to Dump Huawei, Sowing Doubts on Key F-35 Sale. Bloomberg.com. 11 June 2021 [11 June 2021].
- ^ England, Andrew; Kerr, Simeon. 'More of China, less of America': how superpower fight is squeezing the Gulf. The Financial Times. 20 September 2021 [20 Sept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December 2022).
- ^ Connolly, Amanda. Tory motion calling for action on Huawei, plan to combat Chinese aggression passes. Global News. 18 November 2020.
- ^ Canada bans China's Huawei Technologies from 5G networks. Associated Press. 19 May 2022 [19 May 2022] (英語).
- ^ Huawei ban won't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pying on Canada, experts say.
- ^ Analysis | FCC steps up campaign against Huawei and other Chinese tech companies. The Washington Post. [29 November 2022]. ISSN 0190-8286 (美國英語).
- ^ 297.0 297.1 297.2 Huawei builds up 2-year reserve of 'most important' US chips. Nikkei Asia. [31 October 2020] (英國英語).
- ^ 298.0 298.1 298.2 298.3 Huawei develops plan for chip plant to help beat U.S. sanctions. Los Angeles Times. 1 November 2020 [3 November 2020] (美國英語).
- ^ 299.0 299.1 299.2 Ian King; Debby Wu. Huawei Building Secret Network for Chips, Trade Group Warns. Bloomberg. August 23, 2023 [August 26, 2023].
- ^ Charlotte Trueman. Huawei is attempting to avoid US chip sanctions, trade body alleges. Computer World. August 23, 2023 [August 26, 2023].
- ^ 301.0 301.1 301.2 Eric Revell. Huawei building secret chip network to dodge US sanctions: report. Fox Business. August 23, 2023 [August 26, 2023].
- ^ 302.0 302.1 Murray, Warren. China dodges western 5G chip embargo with new Huawei Mate 60 phone. The Guardian. 2023-09-06 [2023-09-06].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 ^ Huawei's latest smartphone showcases China's chip manufacturing breakthrough. SiliconANGLE. 2023-09-04 [2023-09-06] (美國英語).
- ^ TechInsights Finds SMIC 7nm (N+2) in Huawei Mate 60 Pro | TechInsights. www.techinsights.com. [2023-09-06].
- ^ Huawei's latest smartphone showcases China's chip manufacturing breakthrough. SiliconANGLE. 2023-09-04 [2023-09-07] (美國英語).
- ^ Huawei confirms it has its own OS on back shelf as a plan B.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4 March 2019 [21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May 2019).
- ^ Faulkner, Cameron. Huawei developed its own operating systems in case it's banned from using Android and Windows. The Verge. 14 March 2019 [23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May 2019).
- ^ Kharpal, Arjun. Huawei built software for smartphones and laptops in case it can't use Microsoft or Google. CNBC. 15 March 2019 [23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May 2019).
- ^ phones, John McCann 2019-05-28T09:07:56Z Mobile. Huawei may be building an Ark (OS) as it prepares for life after Android. TechRadar. 28 May 2019 [29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19) (英語).
- ^ Lakshmanan, Ravie. Huawei wants to name its Android OS replacement 'Harmony' in Europe. The Next Web. 15 July 2019 [16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uly 2019) (美國英語).
- ^ Huawei reveals HarmonyOS, its alternative to Android. Engadget. 9 August 2019 [9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November 2019) (英語).
- ^ Porter, Jon. Huawei's new operating system is called HarmonyOS. The Verge. 9 August 2019 [9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ne 2020).
- ^ Huawei selling MateBook laptops with Linux preinstalled to consumers in China. TechRepublic. 12 September 2019 [13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September 2019) (英語).
- ^ Kharpal, Arjun. Huawei says its own operating system HarmonyOS will come to smartphones next year. CNBC. 2020-09-10 [2023-09-09] (英語).
- ^ Global Smartphone Sales Share by Operating System -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3-08-30 [2023-09-09] (美國英語).
- ^ Huawei: Banned and Permitted in Which Countries? List and FAQ. 5 December 2022.
- ^ The Indian Government Bans Huawei From All Future 5G Contracts – CodeLifter. 17 November 2022 [15 March 2023] (美國英語).
- ^ Huawei and ZTE left out of India's 5G trials. BBC News. 5 May 2021 [15 March 2023] (英國英語).
- ^ China's Huawei looks to ports, factories to rebuild sales | The Asahi Shimbun: Breaking News, Japan News and Analysis. The Asahi Shimbun. [15 March 2023] (英語).
- ^ UK extends deadline to remove Huawei equipment from 5G network core. Reuters. 13 October 2022.
- ^ Marsh, Sarah; Rinke, Andreas. Germany could ban China's Huawei, ZTE from parts of 5G networks -source. Reuters. 7 March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