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 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 |||
---|---|---|---|
日期 |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 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 | ||
國家/地區 | 蘇聯 | ||
會場 | 蘇聯莫斯科 | ||
|
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於1957年11月16日至19日在蘇聯莫斯科召開,全世界共64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了此次會議。此次會議是共產國際和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解散後首次類似活動。會議前舉辦了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慶祝活動。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莫斯科會議宣言》,簡稱《莫斯科宣言》[1]。出於對本國反共意識的擔憂,包括美國共產黨在內的四個共產黨秘密出席了本次會議[2]。
1957年11月14-16日,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召開,12個執政共產黨簽署聯合宣言。16-19日,64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召開,通過《和平宣言》。
背景
[編輯]在1956年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全面否定前任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引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震盪。隨之而來的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進一步造成國際共運陷入混亂和分裂中。在共同應對國際共運的動盪中,中蘇兩黨都認為有必要召開一次共產黨代表會議,將國際共運重新團結起來[3]。
籌備
[編輯]1957年1月29日,正在南斯拉夫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受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委託,代表中共中央向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領導人約瑟普·鐵托提出由中共和南共共同發起召開世界各國共產黨代表會議,討論和協調各國黨活動的問題。然而,鐵托不贊成召開這樣的會議,只同意召開雙邊或多邊的會談。中共中央因此建議由蘇共中央出面提議開會,並建議延遲會議的召開時間。蘇共中央決定趁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紀念日各國黨訪蘇的時機召開國際會議[4]。
會談內容
[編輯]11月18日,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認為核戰爭並不可怕,「我和一位外國政治家辯論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如果打原子戰爭,人會死絕的。我說,極而言之,死掉一半人,還有一半人,帝國主義打平了,全世界社會主義化了,再過多少年,又會有二十七億,一定還要多。毛的說法引發各方震動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安東寧·諾沃提尼的恐慌。[5][6]
此外,毛澤東還提及蘇共黨內鬥爭,既「反黨集團」事件,引發蘇聯代表的不快。 [7]
針對南斯拉夫問題,中國共產黨成功使蘇聯共產黨在宣言中對南斯拉夫修正主義採取更強硬的態度,這一立場得到莫里斯·多列士和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蘇斯洛夫的支持[8]。鐵托則以「腰痛」的藉口缺席十月革命紀念儀式[9],這使赫魯曉夫企圖使毛澤東和鐵托(分別代表日益分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兩個對立的極端)會面以顯示團結的想法落空[9]。
代表團
[編輯]出席代表會議和國際會議
[編輯]-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霍查
- 保加利亞共產黨:日夫科夫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安東寧·諾沃提尼
- 德國統一社會黨:瓦爾特·烏布利希、奧托·格羅提渥
-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卡達爾·亞諾什
- 朝鮮勞動黨:金日成
- 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宋慶齡出席。
- 蒙古人民革命黨:達希·丹巴、尤睦佳·澤登巴爾
- 波蘭統一工人黨:哥穆爾卡
- 羅馬尼亞共產黨: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齊奧塞斯庫,格雷戈里·普雷奧蒂亞薩在前往莫斯科的路上遇空難死亡
- 蘇聯共產黨:赫魯曉夫
- 越南勞動黨:胡志明、黎筍、范雄
只出席國際會議
[編輯]- 阿爾及利亞共產黨[10]
- 阿根廷共產黨:維多里奧·科多維拉[11]
- 澳大利亞共產黨[10]
- 奧地利共產黨[10]
- 比利時共產黨[10]
- 玻利維亞共產黨[10]
- 巴西共產黨[10]
- 加拿大勞工—進步黨[10]
- 錫蘭共產黨[10]
- 智利共產黨[10]
- 哥倫比亞共產黨[10]
- 哥斯達黎加人民先鋒黨[10]
- 古巴人民社會黨[12]
- 丹麥共產黨:阿克塞爾·拉森.[11][13]
- 多米尼加人民社會黨[14]
- 厄瓜多爾共產黨[10]
- 芬蘭共產黨:維萊·佩西[11]
- 法國共產黨:莫里斯·多列士[8][10]
- 德國共產黨[10]
- 大不列顛共產黨:哈里·波立特[11]
- 希臘共產黨[10]
- 危地馬拉勞動黨[15]
- 洪都拉斯共產黨[10]
- 印度共產黨[10]
- 印尼共產黨:蘇迪斯曼[16]
- 伊拉克共產黨[10]
- 以色列共產黨:摩西·斯內,陶菲克·托比[17]
- 意大利共產黨:帕爾米羅·陶里亞蒂[18][10]
- 日本共產黨:志賀義雄,蔵原惟人[10][19]
- 約旦共產黨[10]
- 盧森堡共產黨[10]
- 馬來亞共產黨[20][21][22]
- 墨西哥共產黨[10]
- 摩洛哥共產黨[10]
- 荷蘭共產黨:保羅·德·格魯特[11]
- 新西蘭共產黨[23][24]
- 挪威共產黨[10]
- 巴拿馬人民黨[10]
- 巴拉圭共產黨[10]
- 秘魯共產黨[10]
- 葡萄牙共產黨[10]
- 聖馬力諾共產黨[10]
- 西班牙共產黨[10]
- 瑞典共產黨:希爾丁·哈格伯格[11]
- 瑞士勞動黨[10]
- 敘利亞-黎巴嫩共產黨[20][25]
- 泰國共產黨[10]
- 突尼斯共產黨[10]
- 土耳其共產黨[10]
- 烏拉圭共產黨[10]
- 委內瑞拉共產黨[10]
-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愛德華·卡德爾,亞歷山大·蘭科維奇[26]
隨着約翰·蓋茨從美國共產黨離開,美國共產黨隨即支持1957年《莫斯科宣言》[14]。
拉丁美洲會議
[編輯]莫斯科會議期間,拉丁美洲共產黨人舉行了一場平行的會議[27]。會議成立了一個負責拉丁美洲事務的特別委員會[28]。智利共產黨的人民陣線政策是基於本次會議的意見而制定的[27]。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在《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202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 ^ 沈志華, Yafeng Xia "Hidden Currents during the Honeymoon: Mao, Khrushchev, and the 1957 Moscow Conference" in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Volume 11, Number 4, Fall 2009 p.76
- ^ 试论中苏倡导召开1957年莫斯科会议的原因和背景.
- ^ 蜜月的隐忧: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
- ^ 沈志華. 毛泽东1957年在苏讲核战吓得全场鸦雀无声. 鳳凰網歷史. 2011-01-16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 ^ 毛澤東. 1968年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 ^ 沈志華.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为何拒绝以中国为首?. 新浪歷史. 2013-10-16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6).
- ^ 8.0 8.1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Histoire mondiale des socialismes: 1945-1960. Ed. des Lilas. 1984: 141.
- ^ 9.0 9.1 Jože Pirjevec. Tito and His Comrad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 22 May 2018: 282. ISBN 978-0-299-31770-6.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Jean Elleinstein; Georges Ayache. Histoire mondiale des socialismes: 1945-1960. Ed. des Lilas. 1984: 295.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Milorad M. Drachkovitc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omintern. Hoover Press. 1973: 77, 155, 165, 249, 345, 359, 370. ISBN 978-0-8179-8403-8.
- ^ Política: quince días de México y del mundo. May 1963: xv.
- ^ Nikita Sergeevich Khrushchev; Serge Khrushchev. Memoirs of Nikita Khrushchev. Penn State Press. 2004: 372. ISBN 0-271-02935-8.
- ^ 14.0 14.1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bert R. Bowie;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Communist China 1955-1959: Policy Documents with Analys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412. ISBN 978-0-674-14900-7.
- ^ Jaime Díaz-Rozzotto. El carácter de la revolución guatemalteca: ocaso de la revolución democrático-burguesa corriente. República de Guatemala Centroamérica. 2011: 378.
- ^ Partai Komunis Indonesia. Comite Central. Sixth Plenum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onesia, March 31st-April 3rd, 1958: Documents. Jajasan Pembaruan. 1958: 102.
- ^ Joel Beinin. Was the Red Flag Flying There? Marxist Politics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in Egypt and Israel 1948-196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October 1990: 192. ISBN 978-0-520-07036-3.
- ^ R. Craig Nation. Black Earth, Red Star: A History of Soviet Security Policy, 1917–199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 July 2018: 230. ISBN 978-1-5017-2910-2.
- ^ Fifty Years of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1980: 175.
- ^ 20.0 20.1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1980: 49.
- ^ Aloysius Ch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the inside story. Vinpress. 1994: 17. ISBN 978-967-81-0192-9.
- ^ Yōji Akashi; Mako Yoshimura.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1941-1945. NUS Press. 1 December 2008: 89. ISBN 978-9971-69-299-5.
- ^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Carfax. 1968: 169.
- ^ V. G. Wilcox. New Zealand Party's Firm Stand: World Communist Difference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64: 55.
- ^ New Times. Newspaper "Trud,". 1957: 32.
- ^ Gordon C. McDonald;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Foreign Area Studies. Yugoslavia: a country study.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1979: 281.
- ^ 27.0 27.1 AFL-CIO. Dep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L-CIO Free Trade Union New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L-CIO. 1975: 12.
- ^ Publications Relating to Various Aspects of Communism.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9: 29.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Struggle for Peace, Democracy and Socialism: Documents of Meetings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mmunist and Workers』 Parties, Held in Moscow in November 1957, in Bucharest in June 1960, and in Moscow in November 1960
- Declaration of Communist and Workers' Partie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peeches at the 1957 『Moscow confer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idden Currents during the Honeymoon: Mao, Khrushchev, and the 1957 Moscow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