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馬遜號小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國
船名 亞馬遜號
艦名出處 亞馬遜人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鋪設龍骨 1899年
下水日期 1900年10月6日
入役日期 1901年11月15日
除籍日 1931年3月31日
結局 1954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瞪羚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3082噸
船長 104.80米
型寬 12.20米
吃水 5.12米
動力輸出 8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21.5節
續航力 3560海里以10節
乘員 25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00-250毫米

亞馬遜號(德語:SMS Amazon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於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六號艦,以希臘神話民族亞馬遜命名。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作為一艘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服役,它裝備有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21.5(39.8公里每小時)。

自1901年入役後,亞馬遜號在德國艦隊的偵察部隊度過了其運用生涯的前四年。在那裏,它被嘲諷為艦隊中最容易發生事故的艦艇,曾多次發生碰撞和其他意外。這段期間它主要隨艦隊餘部展開訓練演習,並多次外訪。隨着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巡洋艦於1905年開始服役,亞馬遜號被列為預備艦,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之初,她在波羅的海的分遣支艦隊作戰,於波羅的海中部和北部參與了多次支援德國陸軍的行動。至1914年底,亞馬遜號已經跟不上波羅的海其他巡洋艦的速度,因此被調到岸防支艦隊。在此期間,除了兩次襲擊英國潛艇未果外,它未再參與任何行動。1916年初,該艦被降格擔任用於魚雷測試的靶艦,後於1917年初被解除武裝並改裝成一艘宿營船,在戰爭期間沒有進一步運用。

作為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批准德國保留的六艘巡洋艦之一,亞馬遜號於1921-1923年進行現代化改造並重新武裝後,投入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服役。在1920年代餘下的時間裏,它參加了訓練演習和海外巡航,通常是前往斯堪的納維亞港口,但偶有遠至地中海。1930年退役後,該艦再度淪為宿營用的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並擔任此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自1951年起,亞馬遜號便再無運用,最終於1954年成為同級中最後被拆解的成員。

設計

[編輯]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1][2]

亞馬遜號的全長為104.8米,有12.2米的舷寬和5.12米(16呎10吋)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59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3082噸。[3]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式蒸汽機組成,設計功率為8,000匹公制馬力(5,9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1.5節(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十台燃煤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亞馬遜號可貯存56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60海里(6,59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4]

亞馬遜號的主炮為單座安裝、配備炮擋英語Gun shield的十門105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它們的射程為12200米,並配備1000發彈藥,其中每炮100發。該艦還裝備有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及五枚魚雷,均以以浸沒式安裝在舷側的船體內。在裝甲方面,亞馬遜號受到20-25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毫米厚、頂面為20毫米厚。炮擋的厚度也有50毫米。[4]

服役歷史

[編輯]

建造-1902年

[編輯]

亞馬遜號是根據合同代號「F」[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於1899年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900年10月6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拿騷的希爾達公主主持為艦隻命名德語Schiffstaufe,並由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發表了演說。舾裝工作完成後,該艦先由船廠展開海試,然後於1901年11月15日交付英語Ship commissioning海軍以進行驗收試航。其首任艦長海軍少校英語Korvettenkapitän路德維希·布魯赫(Ludwig Bruch)。服役後,亞馬遜號被編入演習艦隊(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偵察部隊,於12月21日投身於艦隊掩護群。[4][6]

1902年3月,亞馬遜號在波羅的海參加了分艦隊隊訓練,隨後於4月24日開始繞不列顛群島巡航。5月24日,在行經七石燈船英語Sevenstones Lightship附近時,德皇威廉二世號戰艦意外撞上亞馬遜號,擊中了其前桅後部,導致大面積進水,並淹沒了數個艙室。儘管如此,亞馬遜號仍然維持漂浮,並能夠依靠自身的動力航行。三天後,該艦抵達位於基爾的帝國船廠。據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阿爾伯特·勒爾和漢斯-奧托·施泰恩梅茨表示,這是亞馬遜號一系列事故中的第一起,使之成為德國艦隊中最易發生事故的艦艇。該艦一直修理至7月底。[7]

完成維修後,亞馬遜號跟隨第一分艦隊戰艦卡特加特海峽北海進行演習。8月,它參加了艦隊聯合舉行的年度演習;這是從8月17日至9月11日在北海舉行。在演習期間,它跟隨第一偵察集群一起行動,並於9月5日至6日被派往漢堡。亞馬遜號在與輔助醫療船漢薩號(Hansa)進行「舷對舷」的演練中船體受損,需要從9月21日開始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進一步維修。布魯赫當時離開了該艦,之後由海軍少校格哈德·格德斯(Gerhard Gerdes)於10月接管指揮權。必要的再次維修使得海軍司令部無法按最初計劃派遣亞馬遜號介入1902-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該艦得以留在歐洲水域,與第一分艦隊一同於12月展開前往挪威卑爾根的冬季巡航。[6]

1903-1905年

[編輯]
亞馬遜號於1903年

1903年3月1日,當偵察部隊在海軍少將英語Konteradmiral路德維希·博爾肯哈根英語Ludwig Borckenhagen的指揮下組建第一分艦隊的巡洋支隊後,亞馬遜號又被分配至此。該支隊由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旗艦)、弗蕾亞號維多利亞·路易絲號,以及小巡洋艦赫拉號尼俄伯號所共同組成。這些艦隻於5月7日跟隨第一分艦隊進行了深入大西洋的訓練巡航,最遠曾抵西班牙。作為艦隊中最易發生事故的巡洋艦,亞馬遜號的這一名聲於1903年6月2日得到進一步鞏固:當時它被派至法國的布雷斯特為艦隊取郵件,卻在港口附近防波堤外的一塊未知岩石上擱淺。法國人並未派出引水船英語Pilot boat引導亞馬遜號進入港口,但他們卻在漲潮時協助將艦隻移走。亞馬遜號隨即返回基爾,經檢查其損壞程度並不嚴重,僅假龍骨德語Loskiel的一部分斷裂。儘管如此,軍事法庭還是在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王儲號艦上對事故進行了調查。格德斯和航海長被判在自己的住所內禁閉數日,但他仍然指揮着該艦。7月4日至30日,亞馬遜號在北海參加了分艦隊操練。年度的艦隊演習從8月15日持續至9月12日,而這一訓練年則以11月23日至12月5日的冬季巡航結束。[7]

偵察部隊的艦艇於1904年初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進行訓練演習,隨後在波羅的海中部展開進一步的演習。4月,海軍少校萊布雷希特·馬斯英語Leberecht Maass接替格德斯出任艦長。亞馬遜號於4月6日在什列斯威-荷爾斯泰因的波羅的海沿岸進行的操練期間曾擔任第一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繼而轉移到北海進行持續至5月20日的額外演習,之後海軍少校魯道夫·貝格爾(Rudolf Berger)取代了馬斯的職務。回到偵察部隊後,該艦於7月23日至8月12日參加了一次前往英國和荷蘭的巡航。8月12日,當亞馬遜號在基爾峽灣拋錨時又遭到俄國三桅帆船安娜號(Anna)的撞擊,但其損傷並不嚴重。隨後它加入艦隊,參加了8月29日至9月15日舉行的年度演習。[8]

1915年1月,偵察部隊進行了分艦隊訓練。在3月3日與魚雷艇訓練區艦隊的操練中,亞馬遜號不慎與魚雷艇D-6號相撞。它將D-6號拖回基爾,然後進入旱塢接受持續了三周的維修。4月4日,亞馬遜號恢復了其前一年擔任嚮導艦的活動,馬斯也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重返該艦。在薩斯尼茨附近的演習中,它與第一魚雷艇區艦隊共同行動,直至5月21日。隨着此時已升任海軍中校德語Fregattenkapitän的貝格爾再次接替馬斯,亞馬遜號返回偵察部隊。當月下旬,該艦隨分艦隊餘部一起在北海進行了操練。這些活動一直持續至7月,期間還到訪了挪威港口。艦隊演習隨後於8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演習結束後,亞馬遜號在偵察部隊中的位置被小巡洋艦柏林號所取代,並於9月28日在基爾退役,以預備役狀態擱置了九年之久。[8]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時局圖

1914年

[編輯]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亞馬遜號於8月2日在海軍少校約翰內斯·霍恩德語Johannes Horn (Admiral)的指揮下重新入役;從8月6日至8日,它曾臨時擔任波羅的海岸防支隊司令、海軍少將羅伯特·米施克德語Robert Mischke旗艦。該部隊的兵力還包括另外六艘小巡洋艦、老舊的大巡洋艦弗蕾亞號炮艦豹號以及若干小型艦艇。整個8月,亞馬遜號都在波羅的海的西部和中部巡邏,最北曾抵哥特蘭島和俄國沿岸。它奉命摧毀利鮑附近的一座俄國無線電塔,但當它抵達時,俄國人已經拆除並移走了設備。在此期間,飛艇M-IV號英語Gross-Basenach曾作為試驗的一部分降落在亞馬遜號的甲板上,以確定一艘軍艦能否將飛艇拖至波羅的海東部執行任務。測試表明,亞馬遜號只有在極低的速度下航行才能避免損壞M-IV號;甚至當亞馬遜號錨泊時,一群經過的魚雷艇的尾流產生的波浪作用也迫使飛艇艇長切斷了拖纜。[9]

戰爭初期的經驗導致德國海軍司令部重新劃分了米施克的職責,讓他負責波羅的海西部的防禦行動,同時將進攻行動劃分予由海軍少將埃勒·貝林德語Ehler Behring領導、新成立的分遣支艦隊。亞馬遜號被分配至該部隊,它的首個任務是護送U-3號潛艇前往達格奧特德語Ristna。隨後,它於8月26日夥同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馬德堡號對波羅的海中部展開掃蕩。亞馬遜號在貝林麾下的其它巡洋艦之前佔據領頭位置,在行動中,馬德堡號不幸在愛沙尼亞沿岸的奧斯穆斯島燈塔附近擱淺。接到事故報告後,亞馬遜號掉頭去提供協助,但當它抵達時,俄國巡洋艦的出沒已促使馬德堡號官兵引爆了鑿沉裝藥。亞馬遜號遂與魚雷艇V-26號共同救助了逾300名船員並將他們送到但澤。8月30日,亞馬遜號在哥特蘭島附近展開了再一次巡邏,但沒有與俄軍接觸。[10]

另一次行動發生於9月7日,這是由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主導的一次出擊英語Sortie。亞馬遜號作為幌子被派往哥得蘭沙島附近巡航,以防編隊被包抄。翌日,第四分艦隊的戰艦與亞馬遜號又在文道海域進行佯動。亞馬遜號隨後返回但澤,繼而於9月12日至16日被派往協防梅梅爾。U-3號和魚雷艇S-126號也參加了行動。亞馬遜號派遣一支登陸隊上岸,但並未參與任何戰鬥。德國人計劃在當月下旬對文道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兩棲攻擊;第四分艦隊的戰艦將領導這次行動,而第五分艦隊則負責運送陸軍部隊。9月24日,亞馬遜號護送掃雷艇清理出一條航道,在此期間,它炮擊了一座俄國燈塔。然而,由於收到有英國巡洋艦和潛艇正準備通過丹尼斯海峽闖入波羅的海的錯誤報告,迫使德國軍艦被重新部署至波羅的海西部,攻擊行動就此取消。[11]

10月9-10日,亞馬遜號又對文道進行了一次掃蕩;行動期間,它不得不將因擱淺而導致輪機受損的潛艇U-25號拖回但澤。11月17日開始的下一項行動是炮擊利鮑,並利用阻塞船英語Blockship封鎖港灣的入口。貝林的旗艦——大巡洋艦弗里德里希·卡爾號因撞上兩枚水雷而沉沒,但亞馬遜號以及小巡洋艦呂貝克號,連同他們的魚雷艇則順利進入利鮑並炮擊了港口。從11月18日至12月15日,亞馬遜號的任務是在但澤灣巡邏,偶爾也會前往奧洛松英語Aarøsund。12月15日,亞馬遜號與貝林的新旗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大巡洋艦以及小巡洋艦忒提斯號、奧格斯堡號和呂貝克號一同,對波羅的海北端的奧蘭群島實施偵察掃蕩。在北行途中,亞馬遜號證實了無法與其他巡洋艦保持同步,所以它從哥得蘭沙島便被分離出來,返回港口。從12月26日到30日,亞馬遜號又負責護送第五分艦隊的戰艦出擊前往哥特蘭島。[11]

1915-1918年

[編輯]

1915年4月,亞馬遜號被調回岸防支隊。該艦在抵達波羅的海西部後進行了全面檢修,隨後開始在該地區巡邏。它經常與其姊妹艦美杜莎號溫蒂妮號一同在薩斯尼茨至特雷勒堡之間、以及在奧洛松和朗厄蘭島周圍行動。5月8日,亞馬遜號在阿科納角附近巡邏時,遭到了英國潛艇E1號英語HMS E1的襲擊。潛艇在相距1,100米(1,200碼)的範圍內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亞馬遜號。9月9日,另一艘英國潛艇E18號英語HMS E18,在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期間也試圖襲擊亞馬遜號未果。1916年2月11日,亞馬遜號被派往當時已被德軍佔領的利鮑,作為慕尼黑號小巡洋艦的替代者保衛港口,直至2月24日。[11][12]

亞馬遜號於1916年3月撤出岸防支隊,進而被分配至潛艇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用作靶艦。在戰爭期間餘下的役期里,它一直充當這一角色。與此同時,其魚雷武器也得到加強,但增加的魚雷發射管數量和類型不得而知。繼4月初的海試之後,其船員編制有所縮減;而在7月至9月間,該艦所有的105毫米炮都被移除,只剩下六門88毫米炮。亞馬遜號於1917年3月14日除役,之後它被完全解除武裝並淪為魚雷監察局(Inspektion des Torpedowesens)的一艘宿營船。根據希爾德布蘭、勒爾和施泰恩梅茨的說法,現存記錄沒有提及它是駐紮在基爾還是威廉港,隸屬於第一還是第二魚雷支隊,[13]但海軍歷史學家埃里希·格勒納英語Erich Gröner表示,該艦在這一時期駐紮在基爾。它以此身份一直運用至1918年11月戰爭結束。[14]

後續服役

[編輯]
亞馬遜號(左)與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於1939年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

結束戰爭的《凡爾賽條約》允許德國在戰後保留六艘輕巡洋艦,亞馬遜號因此成為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所保留的艦艇之一。1921年至1923年間,它在位於威廉港的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和重新武裝。其原本的撞角式艦艏被替換為飛剪式,並獲得了原供U艇裝備的十門105毫米45倍徑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新艦炮和安裝在甲板發射器內的一對500毫米魚雷發射管。1923年12月1日,亞馬遜號在海軍上校英語Kapitän zur See華瑟·格拉迪施德語Walter Gladisch的指揮下重新入役,以接替其姊妹艦阿科納號。它被編入北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的輕型部隊,與小巡洋艦漢堡號和第二魚雷艇區艦隊共同作戰。1924年,亞馬遜號主要在海外進行訓練演習和訪問,其中包括隨艦隊前往挪威博德的夏季訓練巡航。[15][16]

1925年3月,海軍上校愛德華·艾歇爾德語Eduard Eichel接替了格拉迪施的艦長職務。這一年,亞馬遜號重複了跟隨艦隊訓練和出訪外國港口的相同模式,包括前往荷蘭鹿特丹的巡航以及從6月25日至7月1日在挪威埃當厄爾峽灣英語Eidangerfjord舉行的艦隊操練。除了正常的訓練任務外,它還於1926年5月和6月前往地中海進行了一次更遠距離的巡航;9月,海軍中校阿爾弗雷德·扎爾韋希特爾英語Alfred Saalwächter接管該艦的指揮權。1927年,亞馬遜號跟隨艦隊餘部展開了深入大西洋的大規模巡航,從3月28日持續到6月16日;9月,艦長一職由海軍中校阿布雷希特·邁斯納德語Albrecht Meißner繼任。1928年中期,該艦又跟隨西里西亞號戰艦訪問挪威,期間曾在莫爾德梅洛克停留。艦隊演習隨後在丹麥的斯卡恩附近舉行。至1929年,亞馬遜號主要停留在德國水域,除了8月曾前往瑞典哥德堡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活動。[16]

國家海軍於1930年1月1日對艦隊進行了重組,將艦艇劃分入戰術部隊。亞馬遜號最初被分配到偵察部隊司令部,受此時已晉升為海軍少將的格拉迪施領導,但它很快就被明確作為一艘軍艦已無太大價值,尤其是自其下水已近三十年之後。因此,它於1月15日在威廉港退役,此後作宿營船使用。1931年3月31日,亞馬遜號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移交潛艇驗收委員會(U-Boot-Abnahmekommission)。除了繼續充當宿營船外,它後來還曾擔任造艦試驗指揮部潛艇分部(Erprobungskommando für Kriegsschiffneubauten (Gruppe U-Boote))的輔助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艦被拖到不萊梅,繼而在戰爭結束後被用作收容從東歐德佔區逃離的難民的臨時住宿船。從1951年到1954年,亞馬遜號一直閒置不用,將其改造成一個水上青年中心的計劃也無果而終。這艘老舊的巡洋艦最終於1954年在漢堡拆解;成為最後一艘報廢的瞪羚級成員。[17][11]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183–184頁.
  2. ^ Nottelmann,第103–110頁.
  3. ^ Gröner,第100頁.
  4. ^ 4.0 4.1 4.2 Gröner,第99–10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6.0 6.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28–229頁.
  7. ^ 7.0 7.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29頁.
  8.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28, 230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28, 230–231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30–231頁.
  11. ^ 11.0 11.1 11.2 11.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31頁.
  12. ^ Polmar & Noot,第39, 43頁.
  1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31–232頁.
  14. ^ Gröner,第101頁.
  15. ^ Gröner,第100–101頁.
  16. ^ 16.0 16.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28, 231頁.
  17. ^ Gröner,第10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1-4. 
  • Nottelmann, Di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20. Oxford: Osprey. 2020: 102–118. ISBN 978-1-4728-4071-4. 
  • Polmar, Norman & Noot, Jurrien. Submarines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Navies, 1718–1990.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0-8702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