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域構造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域構造域是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的合稱)中國五個構造域之一,因為它們在志留紀末期碰撞拼合成一個完整的西域板塊而得名。

西域構造域是一個過渡性的構造域,它包括塔里木板塊阿拉善地塊中祁連地塊柴達木地塊化隆地塊西崑侖中部地塊板塊地塊,其中面積最大、最重要的是塔里木板塊阿拉善地塊柴達木地塊

中元古代初期,西域構造域各板塊和地塊與中朝板塊拼合在一起,在構造運動古生物古地磁上表現出親中朝的特徵,因而與中朝板塊共同組成親中朝構造域,是中元古代中國四個構造域之一,。但在中元古代,塔里木板塊、柴達木地塊和古中朝板塊(包括阿拉善地塊)之間發生裂陷,而彼此分離成三部分,但間距不遠。三者在青白口紀一度再次拼合成一體,但在南華紀-震旦紀再次裂陷,阿拉善地塊也在這時裂陷出來,從此西域構造域各板塊或地塊開始遠離中朝板塊,靠近揚子板塊,而表現出親揚子的特徵。奧陶紀至志留紀早期,西域構造域各板塊或地塊彼此更加遠離,但在志留紀晚期它們又相互會聚、碰撞,形成祁連-阿爾金碰撞帶,從而拼合成西域板塊。這些構造活動,在中國稱為祁連運動,或者借用歐美地區的術語,稱為加里東運動

西域板塊獨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僅在泥盆紀時保持了一定的孤立狀態。到早石炭世早二疊紀末期,它即和親西伯利亞構造域各地塊及中朝板塊一起與勞亞板塊發生碰撞,形成天山-興安碰撞帶,而合併到勞亞板塊之上。這個構造活動,在中國稱為天山運動,或者借用歐美地區的術語,稱為海西運動或華力西運動。

參考文獻

[編輯]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ISBN 7-116-03991-0.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