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國民歌組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民歌組曲
雷夫·佛漢·威廉士作品
調性F小調
創作1923年,​101年前​(1923
出版1923年 (1923)
樂章3
首演
日期1923年7月4日 (1923-07-04)
位置 英國倫敦里奇蒙自治市內勒大廳英語Kneller Hall
指揮黑格塔·阿多金茲中士

英國民歌組曲》(英語:English Folk Song Suite)是英國作曲家雷夫·佛漢·威廉士最著名的管弦音樂作品,於1923年由作者根據英格蘭地方民歌改編而成。這首作品最開始發佈的時候實際上稱之為《民歌組曲》,是為大型樂隊演奏而改編的。1924年佛漢·威廉士的學生高登·雅科布英語Gordon Jacob再次進行改編時,在獲得原作者允許之後使用了長名稱《英國民歌組曲》。自此之後一般演奏或錄製時都使用長名稱,然而一些樂隊仍然使用短名稱。

背景

[編輯]

首演

[編輯]

本作品於1923年7月4日在Kneller大廳首演,這一次演出的時候本組作品實際上由四部分組成,名為《海之歌》(Sea Songs)的第二樂章進行曲在首演之後,遭到作者移出,並發行了單獨的一個版本。

分析

[編輯]

這一組曲由三部分構成:進行曲、間奏曲以及進行曲。第一部分的進行曲副標題為《十七歲時星期天英語Seventeen Come Sunday》(Seventeen Come Sunday),第二部分的間奏曲副標題為《我的愛人英語My Bonny Boy》(My Bonny Boy),第三部分的進行曲副標題為《薩默塞特民歌》(Folk Songs from Somerset)。實際上,上述三個部分又各自以若干幾個旋律組成,每一個旋律都來自於英格蘭的地方民歌。

配器

[編輯]

樂章略說

[編輯]

第1樂章

[編輯]

由同名民歌《十七歲時星期天》為主旋律開始,民歌講述的是一個少年在早晨遇到一個十七歲的少女,並且向他求愛的故事。A段首先以四個小節開場,並用木管演奏並重複一次,而後以銅管為主旋律進入此17個不規則小節[註 1]。B段接着以豎笛及短號獨奏比較溫和的旋律《Pretty Caroline》並重複一遍。C段,低音部開始吹奏《Dives and Lazarus》,高音木管吹奏令人勞累的 6/8
拍子旋律,相對於色士風和低音銅管的 2/4
旋律[註 2]。重複一遍後回到B段。格式呈現出A-B-C-B-A的型式。

第2樂章

[編輯]

這一部分由同名民歌《我的愛人》開始,講述的是一個少女對曾經的愛人的回憶、失戀的痛苦及過去的忘卻。在進行到一半時以稍快板(Poco allegro)演奏《綠樹叢》──這是一首典型的英國華爾茲,第一次以短笛及E調豎笛為主旋律,雙簧管為副旋律,第二次則以低音銅管為主旋律。最後以不完整的型式反始。低音區不斷的重複與徘徊,非常細膩動人,具備強大的感染力。

第3樂章

[編輯]

首先由民歌《早晨的露珠》開始,歌曲講述一個農夫之子於早晨放羊時,向一個女傭求愛的故事。A段首先以四小節輕快的旋律開場,以短號獨奏,隨後整個樂團以極強的旋律合奏[註 3]。B段接着引入第二個旋律《High Germany》,以長號和低音樂器為主,木管則以和弦為主,隨後合奏並且換拍(改為 6/8
拍子)、換調,於此同時並引入第三個旋律《Whistle, Daughter, Whistle》,後回到 2/4
拍子。B段結束後重新回到第一個旋律,並在變調的同時引入最後一個重要的旋律《John Barleycorn》,最終以低音樂器和短號做結。此型式以A-B-A為主。

海之歌

[編輯]

這首進行曲包含了三個旋律:《皇家公主》(Princess Royal)、《本鮑上將》(Admiral Benbow)及《樸茨茅夫》(Portsmouth)。

錄音節選

[編輯]

市面上比較著名的有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指揮聖馬丁室內交響樂團的演奏版本。

改編

[編輯]

除了1923年的軍樂隊版本之外,《英國民歌組曲》還有幾個重要的改編版本:

  • 1924年管弦樂版,高登·雅科布英語Gordon Jacob編,博浩出版
  • 1956年銅管樂隊版,Frank Wright編,博浩出版
  • 2008年軍樂隊修訂版,博浩出版

註釋

[編輯]
  1. ^ 在管弦樂版本中,則是以長笛開場,小提琴為主旋律。
  2. ^ 在管弦樂版本中,B段僅豎笛負責獨奏,C段的獨奏樂器則是短笛。
  3. ^ 在管弦樂版本中,使用豎笛開場。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