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曲 (電影)
受難曲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米路·吉遜 |
監製 | 布魯斯·戴維 米路·吉遜 史蒂芬·麥克威提 安佐·西斯蒂(Enzo Sisti) |
編劇 | 貝內迪克特·斐茲傑惹 米路·吉遜 威廉·富爾科(翻譯) |
原著 | 新約聖經中的耶穌受難 |
主演 | 吉姆·卡維佐 克勞蒂亞·潔里尼 莫妮卡·貝魯奇 美亞·莫根絲坦 賽吉奧·魯比尼 |
配樂 | 約翰·戴柏尼 |
攝影 | 凱萊布·丹斯切爾 |
剪接 | 約翰·懷特 |
製片商 | 艾肯影業 |
片長 | 126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拉丁語 希伯來語 亞拉姆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2004年2月25日(美國) |
發行商 | Icon Entertainment(英國、澳大利亞) Newmarket Films(美國) Equinox Films(加拿大) 二十世紀福斯(台灣、阿根廷、新加坡、巴西) |
預算 | 3000萬美元 |
票房 | 6.12億美元 |
前作與續作 | |
續作 |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Resurrection – Part I[*]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耶穌受難記 |
香港 | 受難曲 |
臺灣 | 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
《受難曲》(英語: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新加坡譯《耶穌受難史》,中國大陸譯《耶穌受難記》,台灣譯《受難記:最後的激情》),2004年發行的講述耶穌基督生命中最後十二個小時的獨立製片電影。導演米路·吉遜籌措資金,根據《新約全書·四福音書》的內容而改編的劇本。影片中對話採用拉丁語(羅馬帝國官方語言)、希伯來語和亞拉姆語(耶穌的母語),配以字幕。許多基督徒和一些政治立場保守的猶太人對這部電影給予讚賞。
劇情
[編輯]《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是講述納匝肋(拿撒勒)人耶穌受難前十二小時的痛苦經歷。電影故事由革責瑪尼莊園(客西馬尼園)開始。耶穌與十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後,門徒伯多祿(彼得)、雅各伯(雅各)、若望(約翰)三人跟隨耶穌來到革責瑪尼莊園祈禱。耶穌知道自己將要受死,非常難過,求父親(天父)將這杯(上十字架受死)挪去,但是耶穌更願意順服天父的計劃──上十字架受死,而魔鬼在旁邊看好戲,自以為已得勝。耶穌如此禱告三次,並責怪門徒為何不能與祂同心禱告;禱告完後,耶穌被門徒猶達斯(猶大)出賣,耶穌被捕並被帶回耶路撒冷城內,接受大司祭蓋法(祭司長該亞法)的審判。大司祭指控耶穌自稱天主之子(神的兒子;上帝之子),為異端,犯了褻瀆神的行為,並應判死刑。
大祭司帶耶穌到羅馬帝國駐猶太行省的總督府,並向羅馬總督比拉多(彼拉多)道出耶穌的罪名。總督有一個慣例,每逢逾越節都會隨群眾要求,釋放一名囚犯。比拉多給公眾選擇釋放殺人犯巴辣巴(巴拉巴)抑或是耶穌。猶太群眾選擇釋放巴辣巴,並要求處決耶穌。
比拉多於是判耶穌行鞭刑以作懲戒,但當羅馬士兵鞭打耶穌後,亦未能平息群眾,群眾要求判耶穌釘十字架。比拉多見無濟於事,恐群眾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表示撇清責任,然後吩咐百夫長照猶太人所想的去做。
耶穌背着十字架,經過了耶路撒冷的街道,到了哥耳哥達(各各他)。耶穌經歷最後掙扎,明白祂的父親(天父)為甚麼捨棄他,並在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馬利亞)面前,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斷氣之時,地面震動,看守的羅馬軍隊因害怕逃回城內,只留下在十架前的百夫長。殿裏的幔子裂開為二,使該亞法和祭司都惶恐。最後,耶穌從死裏復活,並走出墓穴。
演員
[編輯]演員 | 角色(天主教譯名) | 角色(基督新教譯名) | 註解 |
---|---|---|---|
吉姆·卡維佐 | 耶穌(Jesus) | 耶穌 | 主角,基督。 |
美亞·莫根絲坦 | 聖母瑪利亞(Mary) | 馬利亞 | 耶穌的母親。 |
莫妮卡·貝魯奇 | 瑪利亞·瑪達肋納(Magdalene) | 抹大拉的馬利亞 | 耶穌的女追隨者。 |
克里斯多·夏帕夫 | 龐提烏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e) | 本丟比拉多 | 羅馬帝國猶太省總督;審問及判處耶穌。 |
克勞蒂亞·潔里尼 | 克勞迪婭(Claudia Procula) | 彼拉多的妻子,試圖說服其丈夫釋放耶穌。 | |
馬帝亞·史巴吉亞 | 蓋法(Caiaphas) | 該亞法 | 猶太希律聖殿大祭司。 |
盧克·德·多米尼斯 | 黑落德·安提帕斯 (Herod Antipas) | 希律·安提帕斯 | 「分封的王希律」,大希律王之子,代表羅馬帝國統治加利利與比利亞兩地區的分封王;審問耶穌。 |
羅莎琳達·塞隆坦 | 撒旦(Satan) | 撒但 | 魔鬼 |
克里斯多·吉可夫 | 聖若望(John) | 使徒約翰 |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
法蘭西科·狄·維多 | 聖伯多祿(Peter) | 使徒彼得 |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
盧卡·里奧奈洛 | 猶達斯·依斯加畧(Judas Iscariot) | 加略人猶大 |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後來出賣耶穌。 |
賈勒斯·J·默茨 | 古利奈人西門 (Simon of Cyrene) | 古利奈人西門 | 在耶穌前往受刑途中,被羅馬士兵強迫替耶穌背十字架的人。 |
賈欽托·費羅 | 聖若瑟‧阿黎瑪特雅(Joseph of Arimathaea) | 亞利馬太的約瑟 | 耶穌的秘密門徒,將耶穌遺體從十字架上取下主要由亞利馬太人約瑟和尼哥底母負責。 |
皮埃特羅·薩魯比 | 巴辣巴 (Barabbas) | 巴拉巴 | 獲省總督釋放的罪犯/叛軍。 |
外界反應
[編輯]影片採用了《聖經新約》的觀點。上映後這部電影得到了多方面的的關注和爭論,主要爭論包括和《聖經新約》細節的不吻合,畫面過於血腥,和來自猶太人方面的不滿。另外米路·吉遜之父,宗教活動家胡敦·吉勃遜否認猶太人曾經被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觀點,對該片造成的影響也受到外界猜測。
一些自由派基督徒和猶太學者批評這部電影。有些認為它宣傳反猶太主義,因為它以受難戲劇為依據,而這一直以來都觸動到反猶太情緒。一些基督教學者批評這電影偏離《新約聖經》的原來故事。電影中很多場面和細節的意念都來自19世紀一位天主教修女Anne Catherine Emmerich的書《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苦痛受難》(The Dolorous Passion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在問及電影會否冒犯了猶太人時,米路·吉遜回應:「沒這個意思。我只想要道出事實。我希望使它盡可能忠實。不過,當你思考基督降世的原因,他被釘死——是為所有人犧牲,為所有人受苦。所以,真的,犯了過錯的人,要回想在耶穌被釘死中自己的份兒,回想自己的過犯。」與《紐約客》雜誌的訪問中,他說把電影中一段猶太教大祭司該亞法的片段剪去了 (該亞法要求彼拉多在罪狀牌上寫「他稱自己為猶太人的王」而不是「猶太人的王」,彼拉多回答我所寫的已經寫了),因為「他們會追趕我到我家,他們會來殺掉我。」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電影有反猶太主義。本身是猶太人的影評人 Michael Medved 看了電影的初剪接版本後說:「我看這電影顯然沒有任何反猶太的意圖。」更有一些自由派的人出來支持米路·吉遜,宣稱傳統天主教觀點本身不是反猶太的,而且梅爾也從沒有稱族偏見的紀錄。很多基督教福音派牧師稱讚電影忠於原文。電影也有映出耶穌教訓群眾要愛敵人,和耶穌為迫害他的猶太祭司禱告的場面,這些都顯示電影的訊息是愛和寬恕,和反猶太主義截然相反。
與傳統故事不同處
[編輯]電影中的一些描述並沒有出現在有關耶穌受難的記載。電影開頭的客西馬尼園的一幕,撒旦出現並嘗試引誘正在禱告的耶穌。耶穌接着把撒旦派出的蛇踏死,這印證了《創世記》第3章第15節參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但四福音都沒有記載耶穌這一個動作。此外,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上吊自殺前,被魔鬼化身的許多小孩折磨。電影也關注羅馬皇帝提庇留·凱撒和彼拉多的關係,透過彼拉多和他的妻子講及提庇留皇帝的命令防止猶大地的騷亂。電影清楚指出古利奈人西門是一個猶太人,西門因為羅馬士兵沒有阻止圍觀者毆打耶穌時而和他們對峙,一位士兵以不屑的語氣稱他為猶太人,雖然符類福音只提及他的名字和出生地。
其他獨有情節包括一個在十字架上嗤笑耶穌的強盜被烏鴉啄去一隻眼,和插敘耶穌當木匠時替羅馬人造桌子。耶穌受鞭打時,撒旦抱着魔鬼嬰兒是在模仿傳統的聖母瑪利亞繪畫,是要突顯出魔鬼把原為美善的變為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