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三代瑞立男爵約翰·斯特拉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非常尊敬的
瑞立勳爵 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閣下
OM FRS
出生1842年11月12日
英國雅息士郡莫爾登
逝世1919年6月30日
英國雅息士郡威特姆
國籍英國
母校劍橋大學
知名於發現元素
瑞立波英語Rayleigh wave
瑞立散射
瑞立準則
聲學理論
瑞立商
獎項皇家獎章(1882年)
馬泰烏奇獎章(1894年)
科普利獎章(1899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1904年)
拉姆福德獎章(1920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
機構劍橋大學
博士導師愛德華·約翰·勞思英語Edward Routh
博士生J·J·湯姆生
佐治·湯姆生
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

第三代瑞立男爵約翰·威廉·斯特拉特 OM FRS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ˈrli/;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英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藍斯合作發現元素,並因此獲得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他還發現了瑞立散射,預測了面波的存在。

生平

[編輯]

瑞立1842年出生於英國雅息士郡莫爾登,年幼時身體虛弱。他畢業於哈羅公學;1861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先後於1865年和1868年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

瑞立在1871年與占士·梅特蘭·鮑爾弗英語James Maitland Balfour的女兒伊夫琳·鮑爾弗(Evelyn Balfour)結婚,兩人育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後來成為帝國理工學院物理教授。1873年,他的父親第二代瑞立男爵約翰·占士·斯特拉特去世,他作為繼承人成為第三代瑞立男爵。[2]

瑞立187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879年被劍橋大學任命,接替占士·克拉克·麥克斯韋擔任實驗物理教授及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884年,瑞立離開劍橋,到自己在雅息士郡的別墅繼續實驗研究。1887年至1905年,他在英國皇家研究所擔任自然哲學教授。1905年至1908年擔任皇家學會會長。[2]1908年直到逝世任劍橋大學校長。[3]

1919年6月30日,瑞立在雅息士郡威特姆去世。[2]

研究

[編輯]

瑞立於1883年最早描述了海鳥動力翱翔英語Dynamic soaring,發表於英國的《自然》雜誌。1896年,瑞立提出「雙耳效應」理論,解釋了人為什麼能夠分辨聲音的方向。[4]1877年至1878年間,他出版了兩卷《聲學理論》。他還參與《大英百科全書》的編寫。[2]

瑞立長期致力於氣體密度的研究,他在研究中發現從液態空氣中分餾出來的氮氣,跟從亞硝酸銨分解得到的氮氣,密度存在超過實驗誤差範圍的差異。[5]後來他遇到威廉·藍斯,兩人決定合作查明這一問題的原因。1894年8月13日,瑞立與藍斯宣佈他們發現一種新的氣體元素[6]之後,在瑞立的協助下,藍斯又相繼發現了幾種新的惰性氣體元素。[7]

瑞立提出的分子散射公式解釋了「天空為什麼是藍的」,被稱為瑞立散射定律。他還提出了瑞立準則

榮譽與獎項

[編輯]

瑞立先後獲得過皇家獎章(1882年)[8]馬泰烏奇獎章(1894年)[9]科普利獎章(1899年)[10]。1904年,因「研究氣體密度,並從中發現氬」,瑞立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1]1920年,他被追授拉姆福德獎章[11]

此外,火星月球上有環形山以瑞立的名字命名。小行星22740英語22740 Rayleigh也被命名為「瑞立星」。[12]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4. 諾貝爾基金會.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17日) (英語). 
  2. ^ 2.0 2.1 2.2 2.3 2.4 Lord Rayleigh - Biography. 諾貝爾基金會.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0日) (英語). 
  3. ^ 国外著名物理学家:瑞利. 南昌大學基礎物理實驗中心. [2008年12月18日]. [永久失效連結]
  4. ^ 洪強,黃志浩.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二章 声音 (DOC). 華僑大學中文系廣電教研室. [2008年12月18日]. [永久失效連結]
  5. ^ 瑞利. physica.cn.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21日). 
  6. ^ (英文)Lord Rayleigh; William Ramsay. Argon, a New Constituent of the Atmospher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94–1895, 57 (1): 265–287. doi:10.1098/rspl.1894.0149. 
  7. ^ 厲光烈,李龍.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現代物理知識》. [2008年12月18日]. [永久失效連結]
  8. ^ Royal archive winners Prior to 1900. 皇家學會.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9日) (英語). 
  9. ^ Matteucci Medal. 意大利科學院.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日) (英語). 
  10. ^ Copley archive winners 1899 - 1800. 皇家學會.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9日) (英語). 
  11. ^ Rumford archive winners 1988 - 1900. 皇家學會.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9日) (英語). 
  12. ^ 22740 Rayleigh (1998 SX146). NASA. [2008年12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5日)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