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格麗特·希姆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格麗特·希姆萊

瑪格麗特·希姆萊(德語:Margarete Himmler;娘家姓博登 (Boden);1893年9月9日—1967年8月25日),是納粹德國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妻子[1]

生平

[編輯]

瑪格麗特·博登出生在比得哥什附近的村莊[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曾接受培訓成為了護士,之後曾在戰爭最後時期在一所醫院工作過。[3]

她的第一次婚姻很短暫,沒有子女。在父親的經濟支持下,她在柏林運營、管理着一所私人護理診所[4]

1927年,希姆萊和瑪格麗特相識。他們是在希姆萊的一次巡迴演說後相見的,之後一直保持書信聯繫。[5]

瑪格麗特比希姆萊年長七歲,二人都對草藥和順勢療法感興趣。丈夫經常和她談起反猶太主義,經常向她表達對共產主義以及共濟會員的仇視。在她寫給希姆萊的一封信中(日期為1928年6月22日),她明確表達了自己的反猶主義思想,貶損和自己在柏林共同經營私人診所的婦科醫生、外科醫生貝恩哈德·豪舍爾特(Bernhard Hauschildt):「那個姓豪舍爾特的!這些猶太人都副一德行![6]

希姆萊和瑪格麗特於1928年7月結婚。起初,希姆萊對向父母公開自己與瑪格麗特的戀情一事很是為難,部分原因是她比自己大七歲,還因為她離過婚,而最令他難以啟齒的則是她是個新教徒。[7]婚禮那天,希姆萊家一個人都沒去,給希姆萊當伴郎的是女方的父親和兄弟。最終,希姆萊的父母還是接受了瑪格麗特,但希姆萊家依然與她保持距離,一直如此。1929年8月8日,二人唯一的孩子古德龍·布爾維茨出生;他們還收養了一位男孩。[8]

瑪格麗特在1928年就加入納粹黨(黨員證號97252)。前希特拉青年團領袖巴爾杜爾·馮·席拉赫曾在回憶錄中稱希姆萊一直都很「懼內」,在家中基本沒話語權,對妻子言聽計從。[9]

在1938年的紐倫堡黨代會期間,瑪格麗特·希姆萊與大多數黨衛隊高官的夫人們都產生了矛盾,她們一致拒絕聽命於她。根據羅伯·葛沃斯的說法,莉娜·海德里希「極度厭惡」瑪格麗特,後者可能也同樣反感莉娜。莉娜曾在戰後接受《明鏡周刊》記者採訪時攻擊瑪格麗特,說她是個「度量小,不懂幽默的金髮女人」[1],還患有廣場恐懼症[10]

黑德維希·波特哈斯特於1936年起擔任希姆萊的秘書,至1938年,她已成為他的情婦。她在1941年不再擔任秘書職務。她和希姆萊育有兩個私生子女。瑪格麗特大約在1941年時知曉了丈夫的婚外情。此時瑪格麗特已經和丈夫分居,她決定為了女兒而容忍他的不忠。

到了1939年12月,她已在第3軍區(柏林-勃蘭登堡)負責監管諸多醫院[11]

1945年4月,希姆萊夫婦最後一次相見,當時他們在位於泰根湖畔格蒙德的住宅陪了陪女兒[12]

1945年,同盟國已逼近泰根湖畔格蒙德,瑪格麗特帶着女兒離開。在美國陸軍於5月進攻意大利博爾扎諾後,瑪格麗特和古德倫被逮捕。他們曾被關押在意大利、法國、德國境內的多座拘留營。被拘禁期間,瑪格麗特曾接受審問,但盟軍很快就明白了,她不知曉丈夫的公務。

1945年9月,紐倫堡審判期間,瑪格麗特再度接受審問。由於未受起訴,她和女兒在1946年11月獲釋[13]

1948年,瑪格麗特被定性為「輕犯」(第3類),須按規章接受去納粹化。1950年,她雇律師反對當局對自己的定性,稱自己雖較早加入納粹黨,但黨員身份只是「名義上的」。她堅稱自己雖然是黨衛隊全國領袖的妻子,但一直遠離公眾視野。。她的律師也堅稱瑪格麗特不應為丈夫的行為擔責,稱當局依然在搞連坐。終於,在1951年3月19日,她被分入「同路人」(第4類)。

又有人提出,她和女兒都因希姆萊的地位而獲益。因此,巴伐利亞州州長再度開啟針對瑪格麗特的去納粹化程序。這次程序的重點在於瑪格麗特和希姆萊位於泰根湖畔格蒙德的住宅的所有權問題。1953年1月15日,在慕尼黑的最後一次針對瑪格麗特的審判上,她被定性為納粹政權受益者,由此被劃入第2類(重犯),被判30天無償勞動。她還喪失了領取養老金權利和選舉權。[14]

瑪格麗特在慕尼黑和女兒一起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年月。[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Wyllie, James. Nazi wives: the women beside Hess, Goebbels, Göring and Himmler. HistoryExtra. BBC History Revealed. February 2020 [11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 March 2020). 
  2. ^ Himmler 2007,第117頁.
  3. ^ Wittler, Christina. Leben im Verborgenen. Die Witwe des „Reichsführers SS「 Heinrich Himmler Margarete Himmler (1893–1967) In: Bärbel Sunderbrink (Hrsg.): Frauen in der Bielefelder Geschichte, Bielefeld 2010, p. 194
  4. ^ Jürgen Matthäus: „Es war sehr nett「. Auszüge aus dem Tagebuch der Margarete Himmler, 1937–1945. In: Werkstatt Geschichte 25 (2000), p. 75
  5. ^ Longerich 2012,第103頁.
  6. ^ Himmler 2007,第118頁.
  7. ^ Himmler 2007,第117–118頁.
  8. ^ Manvell & Fraenkel 2007,第17, 258頁.
  9. ^ Baldur von Schirach: Ich glaubte an Hitler. Mosaik-Verlag, Hamburg 1967, p. 213.
  10. ^ Lina Heydrich, c.(1950) in the Journal Der Spiegel, speaking about Margarete Himmler. Cited from: Katrin Himmler: Die Brüder Himmler. Eine deutsche Familiengeschichte. S. Fischer, Frankfurt a.M. 2005, p. 237; Context, parts cited and parts paraphrased from Gerwarth, Heydrich, p. 83.
  11. ^ Longerich 2012,第468頁.
  12. ^ Oliver Schröm, Andrea Röpke: Stille Hilfe für braune Kameraden. Christoph Links Verlag, Berlin 2002, ISBN 386153231X, p. 106f.
  13. ^ Christina Wittler: Leben im Verborgenen. Die Witwe des "Reichsführers SS" Heinrich Himmler Margarete Himmler (1893–1967) In: Bärbel Sunderbrink (Hrsg.): Frauen in der Bielefelder Geschichte, Bielefeld 2010, p. 193
  14. ^ Christina Wittler: Leben im Verborgenen. Die Witwe des „Reichsführers SS「 Heinrich Himmler Margarete Himmler (1893–1967) In: Bärbel Sunderbrink (Hrsg.): Frauen in der Bielefelder Geschichte, Bielefeld 2010, p. 197f.
  15. ^ Ernst Klee: Das Kulturlexikon zum Dritten Reich. Wer war was vor und nach 1945. S.Fischer, Frankfurt am Main 2007, p.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