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愛德華·達拉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德華·達拉第,1930年

愛德華·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1884年6月18日—1970年10月10日),法國政治家,激進共和黨人。1919年以激進黨員身分當選眾議員,1930年代兩次短暫組閣。擔任法國總理時,為避免戰爭而與德國簽定《慕尼黑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攻陷後被逮捕,被德國人囚禁至1945年。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1924年的愛德華·達拉第議員

愛德華·達拉第是卡龐特拉一名麵包師的兒子,他在里昂的昂佩爾中學學習愛德華·赫里歐的文科預備課程。他在歷史地理專業獲得第一名。1909年,他被任命為尼姆男子中學(現在的阿爾方斯·都德中學)的歷史教授,隨後被任命為馬賽聖夏爾中學(帝國中學附屬學校,未來的梯也爾中學)的歷史和地理助理教授。

1919年,他在巴黎與馬德琳·拉馮結婚,女畫家昂熱勒·德拉薩爾見證了這場婚禮。

從政生涯

[編輯]

1912年,他當選為卡龐特拉市長。1914年11月,他作為外籍第1步兵團的中士前往前線,並於1916年1月晉升為第209步兵團。1916年4月10日被任命為少尉,1917年4月被分配到第83步兵團。1918年,他以中尉軍銜返回,並三次被授予第34師勳章。1928年12月,他被授予預備役上尉榮譽軍團勳章

1914年第一次失敗後,達拉第於1919年至1940年當選為沃克呂茲省激進黨議員。1927年至1930年和1936年至1938年,他擔任激進黨主席。達拉第生性好鬥,在政治上被暱稱為「沃克呂茲的公牛」。

他參加了左翼卡特爾聯合政府(1924-1926年),並在隨後幾年擔任殖民地部長(1924年)、戰爭部長(1925年)、公共教育部長(1926年)和公共工程部長(1930年至1932年期間三次)。他本人於1933年和1934年被任命為部長會議主席,但在1934年2月6日暴亂後,他不得不辭職。

1934年在南特舉行的激進黨大會上,他提出了「兩百個家庭」的理念,這一主題被極右翼共產主義者採納:「兩百個家庭是法國經濟的主人,事實上也是法國政治的主人。

作為激進黨領袖,他參加了1936年6月選舉的左翼集會,從而促成了共產黨(PC-SFIC)、工人國際法國支部(SFIO)和激進黨的聯盟。1936年至1937年,他擔任人民陣線政府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1938年4月10日,他再次擔任部長會議主席。他通過與美國和英國財政部達成協議,迅速干預了貨幣戰線,將法郎降至179法郎兌1英鎊(1938年1月1日為147.28法郎),然後穩定了平價

為了為法國工人保留就業機會,他頒佈了1938年5月2日關於外國人警察的法律性命令,並於1938年11月12日補充了該法令。後者規定可拘留「不受歡迎的外國人」;

1939年11月18日的法律擴大了這項法令,允許拘留「任何被認為對國防或公共安全有危險的個人,無論是法國人還是外國人」,當時主要是中歐猶太人,一些人稱之為「維希之前的維希」。自1939年以來,法國拘留營還關押了來自西班牙內戰和旅行者的難民。

1938年11月,他頒佈了被反對者稱為「悲慘法令」的法令,這些法令推翻了人民陣線的措施。達拉第稱40小時工作法為「懶惰和國家背叛法」。作為回應,北部、馬賽里昂洛林發生了工人罷工雷諾管理層因「違反僱傭合同」解僱了28000名工人。CGT隨後決定於11月30日舉行大罷工。政府徵用交通工具,並在工廠入口處派遣軍隊。12月1日,航空和軍火庫有36000名工人下崗,化學和汽車行業有8000名工人下崗。超過一半是CGT的工會成員。六個月後,40%的罷工者仍找不到工作。

慕尼黑協定

[編輯]

1933年6月7日,他發起了與英國德國意大利簽署的「四方條約」,以促進希特拉總理的德國融入國際聯盟。1938年9月30日,他代表法國作為部長會議主席與張伯倫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共和國的(「蘇台德」)及其工業移交給希特拉。

達拉第簽署《慕尼黑協定

在達拉第看來,與德國的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達拉第幾乎不相信德國承諾結束其領土主張。然而,在他看來,法國似乎不可能參戰,因為英國支持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伯爵的綏靖政策,法國公眾輿論受到強烈和平主義潮流的推動。此外,法國總參謀部對其空軍的弱點表示遺憾,這表明法國無法獨自擊敗德國。所有這些都促使達拉第批准了這些協議,這些協議是他後來稱之為「圈套」的會議的結果。

愛德華·達拉第(中)與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慕尼黑

協定簽署回到法國後,達拉第想像他將因向希特拉投降而受到噓聲,慕尼黑協議從1938年11月1日起將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授予納粹(蘇台德地區,捷克斯洛伐克德語區的一部分,1918年11月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時成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前奧地利公民),沒有任何重大補償,只剩下和平的模糊承諾。令他驚訝的是,他在布爾歇下飛機時受到人群的歡呼,他們認為他是和平的救世主。然後,他在外交官亞歷克西斯·萊熱(聖瓊·佩斯)面前喃喃自語:

「啊,混蛋!如果他們知道的話。」[1]

在他的回憶錄中,達拉第更溫和地說:「我期待着收到西紅柿,結果收到了花。」

1939年3月15日,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部分,即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1939年8月,達拉第召回馬克西姆·魏剛將軍服現役。

在英國之後的幾個小時內,即9月3日下午,達拉第在德國9月1日入侵和襲擊波蘭後向德國宣戰。9月13日,他重組內閣,組建第五屆內閣。

此外,他注意到1939年8月23日德國-蘇聯條約的存在以及蘇聯與納粹聯合入侵波蘭,對法國共產黨(PCF)採取了措施,政府認為該黨是一個可能會背叛國家的組織:1939年9月26日禁止出版《人道報》的法令宣佈共產主義新聞界為非法,1939年9月26日,法國共產黨也被法令解散和禁止,最後,1939年11月26日的法令剝奪了當選共產黨人的授權。

由於蘇聯對芬蘭的冬季戰爭(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和法國的不干涉,達拉第內閣於1940年2月20日被推翻。然而,他在其繼任者保羅·雷諾的內閣中擔任國防和戰爭部長。

堅持戰鬥和監禁

[編輯]

1940年5月10日,當德國襲擊比利時和荷蘭時,政府危機爆發,保羅·雷諾辭職。達拉第和莫里斯·甘末林將軍是雷諾的對手,雷諾打算取代甘末林。由於德國發動攻勢,阿爾貝·勒布倫總統拒絕政府辭職。達拉第在前幾天曾計劃前往布魯塞爾,敦促比利時政府和國王向德國宣戰,但他沒有執行這一已經過時的計劃。

事實上,早在5月10日,國王和比利時政府就拒絕了德國的最後通牒,德國希望德國國防軍越過比利時攻擊法國。達拉第不知道或不想考慮的是,正如他的回憶錄所揭示的,甘末林將軍自1938年以來一直與利奧波德三世國王秘密通信。比利時總參謀部和國王掌握的關於德國進攻計劃的所有信息都傳達給了巴黎。

然而,儘管有警告稱德國打算從阿登色當進攻,甘末林仍堅持1938年末制定的計劃,將法國軍隊帶到比利時,以幫助比利時和荷蘭。

然而,達拉第於12日在法國-比利時邊境的城堡會見了利奧波德三世。當時,國王於5月10日離開首都,在布魯塞爾北部的布林恩達克總部加入比利時總參謀部,他已經同意服從法國總參謀部的命令。此外,甘末林的聯絡官尚蓬將軍從5月10日起與比利時總參謀部在一起。此外,道路和鐵路擁堵,難民入侵,他們與向北行進的法國軍團並肩作戰,使得達拉第前往比利時的旅程危險,甚至無法成行。此外,比利時領空禁止任何非戰鬥機的飛機進入。這種情況與某些說法相矛盾,即達拉第趕往布魯塞爾試圖說服比利時人繼續抵抗[註 1]

在敵對行動的第一天結束時,荷蘭人匆忙撤退,比利時軍隊在北部陷入孤立,法國和比利時的防禦在僅僅三天的戰鬥後就深入阿登地區。

三周後,英國在敦刻爾克的渡輪將比利時人留在了南部。德軍正準備向南推進。在這種情況下,法國部長的權威只有在他們避開德國的前進時才能維持。當800萬難民被拋上街頭時,達拉第與其他政治家,包括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和讓·扎伊,在波爾多登上前往摩洛哥的馬西利亞號班輪,以「繼續鬥爭」。抵達後,他被逮捕,等待8月初返回法國。他未經審判被拘留,與萊昂·布魯姆和其他被指控對失敗負責的政治家和參謀一起參加了里永審判。對被告有利的審判因「進一步信息」而中斷。達拉第被關押在沙澤龍城堡和波塔萊要塞

1942年11月11日德軍入侵自由區後,德軍要求將達拉第移交給他們,以便將他驅逐出境。1943年4月4日,他被關押在魏瑪地區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附近,1943年5月2日被轉移到蒂羅爾的伊特爾城堡。他與萊昂·儒奧(Léon Jouhaux)和他的同伴奧古斯塔·布魯克倫(Augusta Bruchlen)、保羅·雷諾(Paul Reynaud)及其合作者和未來妻子克里斯蒂安娜·馬比爾(Christiane Mabire)、甘末林將軍(Gamelin)和魏剛將軍(Weygand)、弗朗索瓦·德·拉·羅克上校(Colonel de la Rocque)、米歇爾·克里蒙梭(Michel Clemenceau)和讓·博羅特拉(Jean Borotra)關押在一起,但由於這些不同人物之間的強烈政治分歧,同居很困難。

兩年後,1945年5月5日,他們被美軍解放。

戰後

[編輯]

1945年10月,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制憲議會的選舉,但沒有當選;1946年6月,他參加了第二次制憲議會。在1946年11月的議會選舉中再次當選為議員,他在1951年和1956年的選舉中保留了他的任期,並於1953年當選阿維尼翁市長。他支持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政府及其改革激進黨的努力。與激進黨的其他「正統」人物一起,他是1955年5月特別大會的領導人之一。

1957年,他主持了共和左翼聯盟。1958年,他投票反對戴高樂將軍的任命和政府的全權。在1958年11月的第一輪議會選舉中,他獲得第三名,但沒有參加第二輪選舉。他辭去了阿維尼翁市長的職務。

愛德華·達拉第的墓碑

他於1970年10月10日在巴黎去世[2]。他被安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72區)。

私人生活

[編輯]

他的第一次婚姻有兩個兒子,讓和皮埃爾·達拉第。

讓妮·布科瓦朗(Jeanne Boucoiran)是他自1951年以來的第二任妻子,1987年去世,享年83歲。

官方職務

[編輯]
  • 殖民地部長,1924年6月14日-1925年4月17日,愛德華·赫里歐政府(第一期)
  • 戰爭部長,1925年10月29日-11月28日,保羅·潘勒韋政府(第三期)
  • 公共教育和美術部長,1925年11月28日-1926年3月9日,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政府(第八期)
  • 公共教育和美術部長,1926月7月19日-23日,愛德華·赫里歐政府(第二期)
  • 公共工程部長,1930年2月21日-3月2日,卡米耶·肖當政府(第一期)
  • 公共工程部長,1930年12月13日-1931年1月27日,泰奧多爾·施泰格政府
  • 公共工程部長,1932年6月3日-12月18日,愛德華·赫里歐政府(第三期)
  • 部長會議主席兼戰爭部長,1933年1月31日-10月24日,愛德華·達拉第政府(第一期)
  • 戰爭部長,1933年10月26日-1934年1月30日,阿爾貝·薩羅政府(第一期)和卡米耶·肖當政府(第二期)
  • 部長會議主席兼外交部長,1934年1月30日-2月9日,愛德華·達拉第政府(第二期);1939年9月13日-1940年3月20日,愛德華·達拉第政府(第五期)
  • 國防部長,1936年6月4日-1938年4月10日,萊昂·布魯姆政府(第一期)、卡米耶·肖當政府(第三期)、卡米耶·肖當政府(第四期)、萊昂·布魯姆政府(第二期)
  • 部長會議主席兼國防部長,1938年4月10日-1940年3月21日,愛德華·達拉第政府(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
  • 國防部長,1940年3月21日-5月18日,保羅·雷諾政府
  • 外交部長,1940年5月18日-6月5日,保羅·雷諾政府

榮譽

[編輯]

出版物

[編輯]
  • 《囚禁日記:1940-1945》(讓·達拉第編撰並作序,讓·達里當註釋),巴黎,卡爾曼·萊維出版社,1991年出版,共381頁(ISBN 2-7021-1936-0
  • 加布里埃爾·瓦薩爾作序,《我在法屬剛果的停留》,1925年

一手來源

[編輯]

愛德華·達拉第的個人文件保存在法國國家檔案館,編號為496AP。

備註

[編輯]
  1. ^ 與馬克斯·加洛(Max Gallo)出版的《1940年,從深淵到希望》(1940,De l'abîmeàl'espérance)一書中的說法(第92頁)相反,在其他比利時或法國的嚴肅作家的作品中,沒有達拉第前往布魯塞爾之旅的記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在1945年由加利馬爾出版的小說《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第二卷結尾,將感嘆詞放在了達拉第的嘴裏。 1990年12月,讓·達拉第(Jean Daladier)寫道,他的父親在布爾歇以更簡潔的形式發表了這篇長篇大論:「啊,混蛋!「他們相信我給他們帶來了和平。同一天晚上,部長會議主席對他的小兒子說,他對衝突的前景越來越遙遠感到失望:「戰爭,冷靜點,你會的,它會持續比你想要的更長的時間。」 讓·達拉第在2008年9月17日在Arte播出的紀錄片中再次證明了布爾歇的感嘆。
  2. ^ Édouard Daladier.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2-06-14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