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澳洲自由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澳洲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領袖彼德·達頓 MP
副領袖蘇珊·李 MP
主席Nick Greiner
成立1944年10月16日,​80年前​(1944-10-16
前身統一澳洲黨
總部 澳洲首都領地巴頓區
布萊考街與麥覺理街轉角,RG孟席斯樓
黨報自由新聞
青年組織青年自由派英語Young Liberals (Australia)
意識形態自由保守主義
社會保守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
精英主義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右翼
國內組織聯盟
歐洲組織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聯盟(區域夥伴)
國際組織國際民主聯盟
官方色彩  藍色
澳洲眾議院
42 / 151 (28%)
澳洲參議院
31 / 76 (41%)
官方網站
www.liberal.org.au
澳洲政治
政黨 · 選舉

澳洲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簡稱自由黨,是澳洲目前主要的兩大政黨之一,其與澳洲國家黨組成的聯盟是目前聯邦的在野黨。自由黨由前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於1945年脫離了原統一澳洲黨而成立的;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於1917年的原澳洲國民黨。自由黨建黨時的理念既有古典自由主義特徵,也受保守主義影響,因而自稱是「自由保守主義」或「保守自由主義」。自由黨在澳洲政壇的角色大約相當於英國保守黨加拿大保守黨美國共和黨,惟黨內一直存在自由派和保守派系,近年保守派佔有主導地位。

聯邦選舉中,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聯盟,與中間偏左工黨輪流執政。儘管成立的時間晚於工黨,但自由黨(作爲聯盟黨的主要黨派)參與聯邦政府執政的時間更長。澳洲歷史上上兩個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均出自該黨;分別是孟席斯(1939年-1941年、1949年-1966年)和霍華德(1996年-2007年)。

進入21世紀後,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2007年之前為聯邦的執政黨,彼時的黨領袖為約翰·霍華德,後於當年的大選中敗選下野。在2013年澳洲聯邦大選中,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擊敗對手澳洲工黨勝出成為執政黨,黨領袖托尼·阿博特成為第28任聯邦總理,副領袖則是朱莉·畢曉普。此後,麥肯·騰博斯科特·莫里森相繼於2015及2018年成為該黨領袖及聯邦總理。2022年,該黨與國家黨組成的聯盟在聯邦大選中落敗於對手澳洲工黨,再度成為在野黨至今。

目前在澳洲的六個州和兩個領地中,自由黨在塔斯曼尼亞州完全執政,在新南威爾斯州與國家黨組成聯盟執政。

理念

[編輯]

自由黨主流理念是中間偏右經濟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1]、以及社會保守主義,是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而非國際自由聯盟;該黨也是國際民主聯盟中唯一的「自由黨」。但同時自由黨內一直存在着社會自由主義派系,即自由派

1964年,黨的創始人,任職時間最長的黨魁孟席斯爵士如此解釋「自由黨信條」:

1996年,霍華德勝出大選後不久,談及他對羅伯特·孟席斯的談話看法:

在經濟政策方面,自由黨在歷史上也曾支持過高度的經濟保護主義和干預的政策,但從其立黨之本上,是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主義的。從孟席斯到馬爾科姆·弗雷澤時代,自由黨一直支持嚴格管制的經濟體系,公共事業均由國家管理,通過固定工資、高關稅等措施限制商業行為。直到1980年代,受到新右派新自由主義的影響,黨內才出現了私有化、開放市場的聲音。

在社會層面,自由黨推行過諸多重大的社會和政治改革;包括孟席斯提出的多民族移民政策,1967年的原住民權益公投,1976年的原住民地權法,1997年的槍枝管理法等等;澳洲首位原住民參議員、眾議員均出自該黨。

孟席斯是堅定的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歷史上自由黨因此也支持英國君主繼續作為澳洲的國家元首。現今自由黨內也有不少共和制支持者,前任領袖麥肯·騰博澳洲共和運動的前主席。

與工黨不同,自由黨內沒有正式的派系,但黨內長期存在兩大鬆散的派別,分別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和中間偏左的自由派。霍華德接掌自由黨後,保守派在黨內佔有多數。史上自由派曾從自由黨內分裂出去,另組民主黨。

組織結構

[編輯]
位於坎培拉巴頓區的R·G·孟席斯樓是自由黨的聯邦總部

自由黨的黨組織主要由六個州黨部組成:歷史上,自由黨曾強烈支持聯邦制的政府,因此孟席斯故意創建了一個較弱的中央黨組織和較強的各州黨部。至少到1983年爲止,自由黨支持聯邦制的政府,但近年自由黨政府比較強調聯邦政府中央集權。因州政府黨的政策幾乎完全由議會黨團決定,但基層黨員也有少量影響力。[2]

自由黨的基層組織是黨支部,每個黨支部由當地的黨員組成。每次選舉時,都會有對應各選區的黨員代表大會來協調選戰。由於澳洲有聯邦、州和領地以及地方政府三級政府,因此也就有聯邦、州和領地以及地方政府三層黨員代表大會,各黨支部選舉代表參加各級黨員代表大會。[2]

每個州內的黨支部共同組成一個黨部(Division),黨部由州黨委會(State Council)領導。此外,還有聯邦黨委會(Federal Council)作爲全國黨組織的代表機構。黨支部領導參加黨委會,此外按照黨委會人數各黨支部選舉額外代表參加。[2]

選舉時,由特別的選舉委員會推舉候選人。選舉委員會由黨部幹部、黨支部領導人以及各黨部選舉的代表組成。 [2]

歷史

[編輯]

自由黨長期和國家黨聯合執政及保持聯盟關係,1949年-1972年,1975年-1983年及1996年-2007年領導中右翼聯合政府。歷史上,擔任澳洲自由黨黨魁時間最長的是羅伯特·孟席斯,曾領導自由黨執政長達二十年,擔任總理近十八年;其次是約翰·霍華德,任職近十二年。

創黨

[編輯]
自由黨創始人,1939-1941年,1949-1966年總理孟席斯

自由黨的創立者是從原澳洲聯合黨脫離出來的。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自由黨之源可以追溯至第一聯邦議會中的各反工黨派系。為了應對澳洲工黨日益膨脹的選舉壓力,第二任總理阿爾弗雷德·迪肯於1909年在原自由貿易黨和保護主義黨的基礎上,成立了聯邦自由黨。1917年,聯邦自由黨聯合了幾位從工黨分離出來的異見分子,組建了澳洲國民黨,並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包括總理比利·休斯。國民黨再次和工黨異見分子聯合,於1931年成立了澳洲聯合黨。

數位工黨成員反對更加激進的工人運動來應對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從而獲得保守派的支持,於1931年形成了新的保守派陣營。前工黨成員約瑟夫·萊昂斯出任聯合黨的首任領袖,並領導該黨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萊恩斯政府奉行較為保守的財政政策,平衡預算和減少債務,使得澳洲逐步走出經濟蕭條。聯合黨因此連續獲得三屆大選的勝利。

1939年4月7日,萊恩斯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羅伯特·孟席斯繼任總理職務。但在1940年的聯邦大選中,聯合黨議席大減,在得到兩位獨立議員的支持後,孟席斯組建了少數聯合政府。1941年,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入,孟席斯當年沒有報名參加一戰的歷史受到反對黨和國人的詬病;8月28日被迫辭去總理職務;後又被趕出了聯合黨,工黨再次執政。1943年,聯合黨在大選中遭受慘敗後解散。

1944年10月至12月間,孟席斯同多個保守派團體、工黨的反對勢力接觸後,於1945年8月31日,在悉尼市政廳宣佈成立澳洲自由黨。取名「自由」,也是為了紀念之前的「聯邦自由黨」。大多數自由黨成員來自解散了的聯合黨,一些保守的婦女、青年組織也隨之加入。截止1945年9月,自由黨黨員已達90,000人。

孟席斯時代

[編輯]

在1946年的選舉中挑戰失敗後,孟席斯帶領自由黨最終獲得1949年競選的勝利。此後,自由黨連續七次贏得大選,創造了連續執政23年的記錄。

在孟席斯執政時期(1949-1966),澳洲經歷了長時間的戰後繁榮。雖然是一位堅定的親英派,孟席斯政府還是簽署了一系列國防和貿易條約,使澳洲在戰後走上了脫離英國的道路,打開了迎接多民族移民的大門,並啟動了有關原住民的重要法律改革。在對外關係方面,孟席斯和美國結成緊密同盟關係,並派兵參加韓戰、越戰;同時,他依然對英國女王伊莉莎伯二世表示敬畏。

霍爾特、戈頓、麥克馬洪時期

[編輯]

1966年1月,72歲的孟席斯宣佈退休;前財政部長哈羅德·霍爾特繼任自由黨領袖、並出任政府總理。1967年,霍爾特政府推行移民法案,徹底的終結了施行了半個世紀的白澳政策,擴大了非歐洲移民的族群,包括接納越南戰爭的難民;政府還舉行公決,修改憲法中的種族歧視條款,將原住民納入人口統計。1967年12月17日,霍爾特總理在維多利亞州南部海岸游泳時失蹤。

在霍爾特失蹤後,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澳洲皇家空軍飛行員的約翰·戈頓被推舉為自由黨領袖,並於1968年1月10日就任澳洲總理。戈頓政府特別注重文化領域的發展,除增加對文藝方面的投資外,還組建了國家藝術委員會、澳洲電影發展公司、國家電影電視培訓學校等機構。同時,戈頓政府通過立法,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增加養老金、政府救濟津貼和教育獎學金,並為250,000貧困人口提供免費醫療保障。戈頓政府繼續同美國、英國保持良好關係,並開始同亞洲國家接近。然而,戈頓政府被黨內一些人認為在走中間路線,並對戈頓本人的行為產生不滿。1971年,時任國防部長的馬爾科姆·弗雷澤宣佈辭職,指責約翰·戈頓是不稱職的。在隨後的黨內選舉中,戈頓未能獲得自由黨籍兩院議員的多數支持,而被迫辭職下台;財政部長威廉·麥克馬洪接任領袖、並出任政府總理。

麥克馬洪執政期間,自由黨推舉納維爾·博納英語Neville Bonner為聯邦參議院議員,使他成為澳洲歷史上首位原住民議員。但麥克馬洪領導的自由黨在1972年的大選中失利,結束了自由黨連續23年的執政,而自由黨則改由斯內登擔任新黨首。

弗雷澤時期

[編輯]

1975年3月,馬爾科姆·弗雷澤出任自由黨聯邦領袖,對執政的愛德華·惠特拉姆工黨政府步步緊逼,使得財政預算在參議院多次受阻;加之,政府被爆借款醜聞;澳洲總督介入後,解除了惠特拉姆的總理職務,弗雷澤被任命為「看守總理」。在隨後舉行的大選中,弗雷澤領導自由黨成功獲得組閣權。

弗雷澤延續了前工黨政府的一些社會改革政策,包括同時緊縮財政支出。1976年,自由黨在議會通過了原住民土地權利法,在北領地確定了原住民擁有的一些傳統土地。弗雷澤政府延續了前工黨政府的多元文化主義,還建立了多元文化電視台SBS,接納來自越南的難民,反對少數白人統治、以及種族隔離的南非羅得西亞,反對蘇聯的擴張主義。弗雷澤尊重州政府的權利,拒絕動用聯邦權利干涉塔斯曼尼亞州建設富蘭克林大壩。

1977年,少數自由黨黨員退黨後,成立了澳洲民主黨,奉行社會自由主義

此後,弗雷澤連續贏得了1977年和1980年的大選。然而,一些重大的經濟改革計劃遭擱置。到1983年,受嚴重乾旱的影響,澳洲的經濟進入衰退期。最終,自由黨在1983年的聯邦選中,丟掉了24個席位,失去了執政權。在此後的13年中,自由黨一直是聯邦反對黨,在野後,黨內指責弗雷澤錯過了改革的最佳時期。弗雷澤下台後,自由黨逐漸右傾,並完全放棄凱恩斯主義,全面擁抱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

聯邦反對黨

[編輯]

自1983年,自由黨曾長時間處於分裂的狀態,前財政部長約翰·霍華德和前外交部長安德魯·皮考克英語Andrew Peacock相互爭奪領袖職務。到1990年代初期,澳洲經濟再次陷入低迷;失業率在1992年高達11.2%。時任自由黨聯邦領袖、經濟學家約翰·休森英語John Hewson博士在1993年大選時,提出了徵收消費稅的政策,未能贏得選民的支持;自由黨還是選舉失敗。

這一時期,自由黨在澳洲各州表現活躍。除昆士蘭州外,自由黨幾乎在所有的州政府中長期執政。在維多利亞州,自由黨曾在1955年至1982年間執政;在簡納德的領導下自由黨於1992年重掌維多利亞州執政權,並一直到1999年。在西澳州,自由黨在1993年擊敗工黨,重奪執政權。

霍華德時期

[編輯]

1995年1月,約翰·霍華德再次出任聯邦自由黨領袖,彼得·科斯特洛擔任副領袖。在一年後的聯邦大選,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大選,結束工黨長達十三年的執政;霍華德出任政府總理,科斯特洛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唐納任外交部長。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執政近十二年,連續贏得四次大選,成為澳洲歷史上第二長的政府。

霍華德將自由黨定型為自由保守主義政黨,把自由黨右傾化;社會政策保守、減少公共債務、維繫與英聯邦的聯絡、以及和美國同盟;同時,也注意發展和亞洲的貿易,擴大多民族的移民政策。他支持保留君主立憲制的澳洲政治結構,並於1999年推動公投,最終否決澳洲建立共和制。他推動公共事業私有化,並最終引入了消費稅。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霍華德政府援引「澳美安全條約」,支持美國向阿富汗伊拉克出兵。

2004年聯邦大選,執政聯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獲得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對兩院的完全掌控,意味着政府可以輕鬆推行新政,而不需要徵得少數黨派把持的參議院同意。隨後,霍華德對勞工關係法進行重大改革,受到了工會和勞工團體的強力反彈。2006年12月上任的工黨領袖陸克文表示只要工黨執政就撤銷霍華德政府的勞工關係改革。2007年11月24日,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聯邦大選中大敗,結束了長達十一年九個月的執政。霍華德也喪失其個人擁有了33年的貝內朗選區議席,辭去自由黨領袖職務,退出政壇。

2007年聯邦選舉失利後,自由黨不僅是聯邦反對黨,在澳洲各個州、領地也沒有執政權。一時間布里斯班市長成為了全國級別最高的自由黨籍首長。這種勢態持續到2008年9月,西澳自由黨獲得該州的選舉勝利,此後黨勢逐漸恢復。

在野時期:2007-2013

[編輯]

霍華德下台後,前國防部長布倫丹·納爾遜英語Brendan Nelson當選自由黨領袖,來自西澳州的前教育部長朱莉·畢曉普則成為副領袖。

2008年,前霍華德政府部長麥肯·騰博挑戰納爾遜成功成為新領袖,但是,自由黨在接下來的多次民調中表現差強人意;加之,騰博在2009年被指偽造時任總理陸克文的腐敗醜聞。最終由於黨內在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上出現劇烈分歧,2009年12月1日,前衛生部部長托尼·阿博特在議會黨團表決中以1票之差擊敗騰博當選黨魁,領導自由黨參加2010年的聯邦大選。在此次大選中,自由黨以良好的表現挽回了一些席位,並使執政工黨失去了半數席次,產生自1940年以來第一個懸峙國會。但最終工黨在獲得三位獨立議員和一位綠黨議員的支持下,得以繼續執政組建少數政府,而阿博特則自動當選連任自由黨領袖。

2010年在州政府層面,自由黨先後在塔斯曼尼亞州南澳州的議會選舉中,提高了席次;並在維多利亞州重奪失去了11年的執政權。2011年3月,新南威爾斯州自由黨-國家聯盟贏得了自二戰結束後,澳洲歷史上最大的州政府選舉勝利。在昆士蘭州,2008年自由黨和國家黨合併,形成新的「昆士蘭自由國家黨」;並於2012年3月,贏得了該州的執政權,並取得州議會四分之三的絕對多數。

重回政府:2013-2022

[編輯]
上任領袖麥肯·騰博,他為黨內自由派,在2015年逼退獲黨內保守派支持的原總理托尼·阿博特

在經歷了三年的工黨少數政府和極為不穩定的工黨領導權之爭後,澳洲終于于2013年的9月迎來了一場新的大選,在選戰之中,自由黨領袖托尼·阿博特不斷強調,他將會廢除碳稅,停止船民,修建基礎建設,恢復財政盈餘,這些舉措都獲得了不少民眾的認同。最終在大選中,自由黨領導的聯盟在眾議院一舉奪得90席,獲得了壓倒性勝利。9月18日阿博特正式宣誓成為澳洲總理,而黨副領袖畢曉普則成為外交部長,自由黨重回執政地位,結束五年九個月的在野歲月。重新執政的自由黨施政出現失誤,民意支持率不斷下降,尤其是經濟政策失誤,投資者對澳洲經濟失去信心,前五位總理治下的持續經濟增長「奇跡」發生可能結束的危機。自由黨在各州也屢遭敗績,在議會佔絕對多數的昆士蘭州自由國家黨政府在執政僅一屆後,就丟掉壓倒性多數議席下臺。

在此背景下,前黨魁麥肯·騰博連同副領袖畢曉普挑戰阿博特的領導權,2015年9月14日議會黨團表決中,騰博勝出,取代阿博特成爲黨魁並出任總理。

2016年5月,因參議院少數黨派反對騰博的預算案,騰博遂得以依據憲法把參眾兩院全部解散,提前舉行大選,這是29年來,澳洲首次舉行改選全部國會議員的大選。這次大選兩大黨的支持率幾乎相當,最後自由國家黨聯盟在眾議院150席中獲得76席,獲得連任繼續執政。但自由國家黨聯盟政府並不穩定,因為議員在任期內辭職導致需要尋求獨立議員支持才可以維持多數。

2019年5月,由莫里森總理領導的自由黨贏得多數,第三度執政。

2022年- :再度在野

[編輯]

2022年,由莫里森總理領導的自由黨敗選,失去執政近九年的政權。不少自由黨議席敗給工黨和不認同自由黨氣候變化和性別政策的無黨派獨立議員。兩任前總理的原議席均由無黨派獨立議員勝出。

歷任領袖

[編輯]
  1. 羅伯特·孟席斯(1945年-1966年,其間於1949年12月19日-1966年1月26日出任政府總理)
  2. 哈羅德·霍爾特(1966年-1967年,其間於1966年1月26日-1967年12月19日出任政府總理)
  3. 約翰·戈頓(1968年-1971年,其間於1968年1月10日-1971年3月10日出任政府總理)
  4. 威廉·麥克馬洪(1971年-1972年,其間於1971年3月10日-1972年12月5日出任政府總理)
  5. 比利·斯奈登(1972年-1975年)
  6. 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1975年-1983年,其間於1975年11月11日-1983年3月11日出任政府總理)
  7. 安德魯·皮科克(1983年-1985年,第一次)
  8. 約翰·霍華德(1985年-1989年,第一次)
  9. 安德魯·皮科克(1989年-1990年,第二次)
  10. 約翰·休森(1990年-1994年)
  11. 亞歷山大·唐納(1994年-1995年)
  12. 約翰·霍華德(1995年-2007年,第二次;其間於1996年3月11日-2007年12月3日出任政府總理)
  13. 布倫丹·尼爾遜(2007年-2008年)
  14. 麥肯·騰博 (2008年-2009年)
  15. 托尼·阿博特(2009年-2015年,其間於2013年9月18日-2015年9月15日出任政府總理)
  16. 麥肯·騰博 (2015年-2018年,第二次;其間2015年9月15日-2018年8月24日出任政府總理)
  17. 斯科特·莫里森 (2018年-2022年,其間於2018年8月24日-2022年5月23日出任政府總理)
  18. 彼德·達頓 (2022年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 - OUR BELIEF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In the inalienabl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all peoples; and we work towards a lean government that minimises interference in our daily lives; and maximises individual and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
  2. ^ 2.0 2.1 2.2 2.3 存档副本. [2015-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