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涂光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涂光熾
出生1920年2月14日
 中華民國北京
逝世2007年7月31日
 中國北京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湖北黃陂
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職業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

涂光熾(1920年2月14日—2007年7月31日),中國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

生平

[編輯]

1920年生於北京,籍貫湖北黃陂,從小跟隨父親在漢口第四小學和武昌實驗小學念書。1937年,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並受到共產主義思潮的影響。1938年8月,前往位於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五期四大隊學習。1940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學習,並於1944年畢業。1946年1月,前往美國留學,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繼續學習地質學並於1949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擔任助理研究員並於同年8月在紐約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9月,從美國返回中國,擔任清華大學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1951年至1954年,被派往蘇聯留學,於莫斯科大學進修。195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並回到北京,在北京地質學院從事教學工作,擔任副教授。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同期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56年,參與了制定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長遠規劃的工作。196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1979年9月至1985年12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7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所參與項目「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1992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2007年7月31日,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8歲 。

涂光熾於20世紀50年代參與和領導祁連山綜合地質考察。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鈾礦地質改造成礦理論,並推廣到其他一些礦床。20世紀70到80年代參與和領導地球化學所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研究,提出成岩成礦多成因觀點從事層控礦床、鐵礦及金礦研究,提出中國層控礦床形成機制、發育特徵,富鹼侵入岩帶特徵及金礦類型、找礦方向與北疆礦床分佈規律等。20世紀90年代以後從事超大型礦床及低溫地球化學研究,提出中國超大型礦床時空分佈特點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學若干規律、西南大面積低溫熱液成礦域等見解 。2003年立足於地球科學的宏觀性和區域性,涂光熾提出了「比較礦床學」。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