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大學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9月17日) |
波恩大學 | |||
---|---|---|---|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 | |||
Universitas Fridericia Guilelmia Rhenana | |||
創辦時間 | 1818年10月18日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 ||
校長 | Michael Hoch | ||
職工人數 | 9,287[1] | ||
學生人數 | > 32,500[1] | ||
校址 | 德國波恩 | ||
校區 | 都市 | ||
隸屬 | Europaeum EUA | ||
網站 | www.uni-bonn.de | ||
|
波恩萊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德語: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簡稱波恩大學,是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學。
2003年冬季學期波恩大學註冊學生達到3萬8千名,其中有大約5千5百名外國留學生來自130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學費的原因2004年夏季學期註冊學生下降到了3萬1千名。2005年/2006年的冬季學期,波恩大學有註冊學生31846名。
在2019年7月德國聯邦政府揭曉的第三輪卓越大學計劃評選中,首次獲得了德國「精英大學」的稱號。
歷史
[編輯]波恩大學的前身是1777年創建的科隆公國學院,當時有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四個系。1784年約瑟夫二世在維也納授予科隆公國學院向學生授予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承認的學術學位和博士學位的權利,由此科隆公國學院晉升為科隆公國大學。1798年由於萊茵河左岸歸屬於法國,科隆公國大學被迫解散。
今日的波恩大學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作為第六所普魯士大學於1818年10月18日建立。這是普魯士的第六所大學,其餘五所是柏林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 、柯尼斯堡大學(原校區為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國立大學)、哈雷大學(今哈雷-維滕貝格大學)和布雷斯勞大學(由奧德河畔法蘭克福大學併入,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新建大學的動機是為兩個新成立的普魯士省份萊茵省和威斯特法倫省提供一個進行高等教育的場所。而選址波恩也有多重原因:首先,這裏兩座空置的主教宮殿能夠提供足夠的場地。其次,當時新興的普魯士希望在高等教育領域引入新的風氣。而波恩原先的公國大學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普遍被認為深受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符合普魯士當時的教育理念。
1944年10月18日波恩大學主樓在盟軍的空襲中受到嚴重破壞。
學院
[編輯]大學排名 | |
---|---|
全球排名 | |
ARWU世界排名[2] | 70 |
QS世界排名[3] | 231 |
泰晤士世界排名[4] | =113 |
波恩大學現設立學院七個:
- 天主教神學院(Katholisch-Theologische Fakultät)
- 新教神學院(Evangelisch-Theologische Fakultät)
- 法學、經濟與社科學院(Rechts- und Staats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 醫學院(Medizinische Fakultät)
- 文學院(Philosophische Fakultät)
- 數理學院(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 Fakultät)
- 農學院(Landwirtschaftliche Fakultät)
人物
[編輯]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
-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
- 菲利普·萊納德,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保羅·海澤,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
- 奧托·瓦拉赫,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
- 路伊吉·皮蘭德婁,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
- 瓦爾特·魯道夫·赫斯,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沃爾夫岡·保羅,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萊因哈德·澤爾騰,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賴因哈德·根策爾,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菲爾茲獎得主
[編輯]- 格列戈里·馬爾古利斯,1978年
- 格爾德·法爾廷斯,1986年
- 馬克西姆·孔采維奇,1998年
- 皮特·舒爾策,2018年
- 馬林娜·維亞佐夫斯卡,2022年
著名學者
[編輯]- 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
- 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
- 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爾
- 卡爾·巴特,神學家
-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物理學家,無線電波的發現者
- 約翰內斯·施密特
- 卡爾·亞當·佩特里,信息學,首先在論文中提出Petri網
- 約瑟夫·熊彼特
- 卡爾·約瑟夫·西姆羅克
- 菲利克斯·豪斯多夫
- 約瑟夫·拉青格,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
- 沃爾夫岡·顧彬,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及詩人
著名校友
[編輯]- 阿登納,法學,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1949-1963)
- 諾貝特·布呂姆 ,哲學、日耳曼學、歷史和神學,政治家
- 海因里希·布呂寧,國民經濟,威瑪共和國總理(1930-1932)
- Tom Buhrow,歷史和政治,記者
- 康拉德·杜登 ,語言學
- 馬克斯·恩斯特,藝術史,畫家
- Willi Graf,醫學,納粹時期地下抵抗組織「白玫瑰」成員
- 哈貝馬斯,哲學、歷史和心理學,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 海涅,法學,作家
- 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日耳曼學和語言學,歌曲作者
- 海塞,藝術史和羅曼語學,作家(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奧斯卡·拉方丹,物理學,政治家
- 卡爾·馬克思,法學、歷史和哲學,哲學家和社會學家
- 尼采,哲學和神學,哲學家和作家
- 皮蘭德婁,羅曼語學,意大利作家(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魯道夫·沙爾平,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學,政治家
- 羅伯特·舒曼,法學,法國政治家
- Carl Schurz,哲學和歷史,革命家和政治家
- Schah, David,作家
- 基多·威斯特威勒,法學,政治家
- 烏利希·威克爾特,政治學和法學,記者和新聞主持
- 威廉二世,法學,德國皇帝
榮譽博士
[編輯]- 托馬斯·曼,1919年授予,1936年剝奪,1946年重新授予
- Olga Alexandrowna Ladyschenskaja,數學,2002
- Henryk Muszyński,波蘭Gnesen大主教,天主教理論,2003
- 羅雲·威廉斯,坎特伯里大主教,新教理論,2004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University of Bonn at a glance. [2016-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9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