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歸安文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歸安縣學櫺星門,2020年4月

歸安文廟為舊時中國浙江湖州府附郭縣歸安縣縣學文廟,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月河街道建設路1號,其址現為東風小學南園校區(原南園小學),原建築僅存清代所建櫺星門,2003年8月列入第一批湖州市文物保護點

歷史

[編輯]
清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府城圖,歸安縣學位於城內東南

歸安縣學設立於北宋崇寧年間,最初附設於湖州州學,元代泰定二年(1325)縣丞完澤溥化將其遷至縣治東南一里月河河畔,即今址[1][2]。後世不斷增修,規模不斷擴大。咸豐年間(1864)此處曾是太平天國幼王撤退到湖州後最後一個大本營所在地。

歸安縣學作為縣學使用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後全國學校改制,縣學撤銷,文廟專為孔廟,因外牆為磚紅色,俗名「紅牆灣」。1917年改建為吳興縣勸學所,總攬縣教育行政工作,1923年更名吳興縣教育局,1928年亦作為新成立的吳興國術館館址。1932年由時任考試院院長戴傳賢集資重修。1935年教育局遷至東街縣政府合署辦公。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改為縣立第六小學,至今一直為學校所在地。

清末時歸安縣學學額為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和進額四十二名[3],縣學附設學田和學地,地租用以資助貧困學生及日常開支。

建築

[編輯]
清康熙十二年(1673)《歸安縣誌》學宮圖

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光緒八年(1882)《歸安縣誌》記載及附圖,歸安文廟位於湖州城內東南,與原東街北端的歸安縣署相距不遠,文廟地跨泮河(又名前河)與後河兩條河道,南北分別至安學前和學宮兜,大成門、大成殿和明倫堂等主體建築四面環水。

原文廟佈局為前廟後學,清康熙時中軸線上依次為萬仞宮牆(其東、西、南各有牌坊一座,東西木牌坊分別名興賢坊和仰聖坊,南側石牌坊題斯文在茲)、櫺星門、泮池、泮河及泮橋、大成門(其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土地祠)、大成殿(前有東西廡)、明倫堂(前東有經義齋,西有治事齋)、後河及橋、敬一亭(光緒時已廢)和尊經閣。在櫺星門和大成門東另設學門、儀門通往明倫堂,尊經閣東有啟聖祠(後改名崇聖祠),射圃位於院外東南(光緒時已廢),另有文昌祠、忠義祠、節孝祠、教諭署和訓導署等[4][5]

今建築僅存欞星門中門和西側門,含柱子、橫額及門檻,均為花崗岩質,其始建年代不詳,原為一間,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時改為石柱,十年(1377)改為三間[6],天順元年(1457)均更換石柱,同治十年(1871)兩側門毀於大風,次年重建[7]。院內存假山一座,周邊有古樹若干。另外在飛英公園碑廊中有明嘉靖四年(1525)《歸安縣重修儒學記》和清嘉慶十年(1805)《歸安學重修泮池記》兩方相關的碑刻,保存較完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清·姚時亮、何國祥纂修,《康熙歸安縣誌·卷七·學校志》:「歸安縣學宋附州學,元泰定中縣丞完澤溥化改建於縣治東南月河之畔。」
  2. ^ 清·李昱修,陸心源纂,《光緒歸安縣誌·卷三·學校》:「宋崇寧中附學,見續圖經。……元泰定乙丑縣丞完澤溥化始遷於縣治東南一里月河,殿堂門廡規制略備。」
  3. ^ 《光緒歸安縣誌·卷三·學校》:「學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進額四十二名。」
  4. ^ 《康熙歸安縣誌·卷七·學校志》:「今中為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門外有石牌坊一,地址直抵官河,東西有木牌坊二。學署中為明倫堂,後為尊經閣,東為經義齋,西為治事齋,南為號舍,迤東而南為教諭廨一,西為訓導廨二,今教諭廨在明倫堂西,訓導廨廢,前為敬敷門,又前為儀門,又前為學門。射圃在學門外大街東南。」
  5. ^ 《光緒歸安縣誌·卷三·學校》:「崇聖祠在尊經閣右,……舊名啟聖祠,雍正二年奉上諭,追封先師五代增肇聖、裕聖、詒聖、昌聖並加王爵,更名崇聖。敬一亭舊在尊經閣前,……今廢。文昌祠舊在儀門左,今移建於明倫堂西偏。忠義祠在明倫堂東,……今圮。節孝祠在學東南,……今圮。射圃在學東南,……今射圃廢。」
  6. ^ 《康熙歸安縣誌·卷七·學校志》:「明洪武五年知縣羅至剛置櫺星門……十年知縣陳良增櫺星門為三。」
  7. ^ 《光緒歸安縣誌·卷三·學校》:「洪武五年知縣羅至剛重建靈星門,易以石柱。……十年知縣陳良增櫺星門為三,天順元年知縣陳譲易以大石柱三對。同治七年知府楊榮緒申詳重修,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大成門,為橋,又前為櫺星門(左右二枋同治十年遭大風毀,十一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