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李自成 | |||||||||||||||||
---|---|---|---|---|---|---|---|---|---|---|---|---|---|---|---|---|---|
大順第一任皇帝 | |||||||||||||||||
統治 | 1644年-1645年 | ||||||||||||||||
登基 | 1644年(西安府) 1644年(順天府武英殿) | ||||||||||||||||
前任 | 無(首度稱帝) | ||||||||||||||||
繼任 | 李自敬 | ||||||||||||||||
中國皇帝 (有爭議) | |||||||||||||||||
統治 | 1644年-1645年 | ||||||||||||||||
前任 | 崇禎帝(明朝) | ||||||||||||||||
繼任 | 順治帝(清朝) | ||||||||||||||||
出生 | 1606年9月22日 | ||||||||||||||||
逝世 | 1645年5月17日(一說1674年) | ||||||||||||||||
王后 | 高夫人 | ||||||||||||||||
| |||||||||||||||||
政權 | 大順 |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1],陝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繼遷寨[2],明末民變領袖之一,大順皇帝。
原是陝北驛卒。崇禎帝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失業驛卒武夫起義,李自成參與起義軍。高迎祥被明朝處死後,李自成稱闖王,成為明末民變領袖之一,率起義軍於河南殲滅明軍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進攻明都北京,與崇禎帝談判破裂後,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然而李自成在往後一年不敵清兵而敗亡。
生平
[編輯]相貌
[編輯]《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自成為人高顴深,鴟目曷鼻」。
早年
[編輯]李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懷遠堡李繼遷寨(今橫山縣城關街道柴興梁村)。李自成先祖由甘肅秦安遷入陝西省米脂縣李家站(西夏李繼遷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遷至原米脂地長峁村(現屬橫山縣)。人們所說李自成「生在李繼遷寨,長在長峁村」,即指的是這段事。《米脂縣·李自成族裔考》中記載:「自成籍本縣太安里二甲,世居北鄉,距城七十裏海會寺溝之李家站。」
《米脂縣誌》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於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各處。」
李自成家庭屬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里遷徙來到李家站。而這個李家站正是當年党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後居住的地方。
李自成出生時,父親夢見一黃衣人進入土窯,故取小名黃娃子[1]。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其父死後他於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擔任驛卒一職,負責照看馬匹。[3]
兵變
[編輯]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年間,給事中劉懋建議之下,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也被裁員,主要是曾經遺失公文[4],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欠舉人艾詔的債,又無力償還,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着,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於是就與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逃到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省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5]。
征戰
[編輯]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李自成起事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軍隊。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轉投奔張存孟(不沾泥),為隊長[6]。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也降於官府。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逐漸剿滅陝西境內民變。1633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人關寧鐵騎擊敗山西境內的民變,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然而次年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叛軍從王朴處突圍。是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民變。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走興安(今陝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7][8]。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9]。此時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將叛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復叛[10][註 1]。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民變,叛軍敗退至河南洛陽一帶。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註 2],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南直隸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昇擊敗包圍在鄖陽山區。同年四月後金建國改國號為清,六月清軍第三次入塞,盧象昇調任宣大總督抗清。由兵部侍郎王家楨繼任五省總督,高迎祥等突圍。高迎祥從子午谷進攻西安時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這時李自成被推為「闖王」[11],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叛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兵敗降明,十一月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着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羅汝才在湖北均縣得到李自成戰敗消息,大為恐懼,率領一丈青、一條龍、「小秦王」王光恩、「過天星」惠登相、「興世王」王國寧、「托天王」常國安、「十反王」楊友賢等八營首領,往武當山太和宮向明太監李繼政投降。熊文燦招羅汝才等至襄陽,大宴於官署,奏授羅汝才為游擊。羅汝才紮營於均縣(今湖北丹江口)、房縣、竹山、竹谿、南漳、保康等地,與農民「錯壤而居」,暗中則和張獻忠來往。此時,明末民變暫時平息。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昇在河北巨鹿戰死。清兵撤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12]。十二月,李自成由漢南至穀城與張獻忠、羅汝才秘密見面商討事情。臨別時張獻忠送給李自成騾馬、衣甲等物。
稱王稱帝
[編輯]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陽)再次反叛,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李自成趁楊嗣昌的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飢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張獻忠所部逃出四川,偷襲襄陽,殺死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去世。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2月27日)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13],與將士們共享,「發藩邸及巨室米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饑民」[14]。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李自成趁明軍驚魂未定之時,長途奔襲,意圖攻下河南省會開封。開封守將高名衡、陳永福、王燮、黃澍等人竭力抵抗,農民軍受到重創,李自成被箭射傷左目。[15]二月十九日撤兵。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民軍第二次圍攻開封,再次遇到了頑強抵抗,開封的「巨商巨族,各送餅千百不等」[16]。次年正月十五日,李自成再次撤軍。這一年半之內李自成三圍省城開封[17],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開封,使得開封形成了一座孤城。九月十五日黃河決口[18],十六日洪水首先沖開曹門,然後四門皆被沖開,城中平民遇難者甚眾。日後李自成部先後殺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李自成部隊日益壯大[19]。李自成刻苦簡樸,史載「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所為闖王者,躬步拜如常卒,衣帽不異人,故軍中亦無識之者」[20]。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崇禎十三年清軍圍困錦州,洪承疇增援對峙,十四年洪承疇兵敗松山,據守松山城,並派出副將吳三桂返京求援吳卻未回。崇禎十五年三月,清軍破城,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21],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22]。5月,張獻忠克武昌,稱「大西王」。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封三弟李自敬為王(號稱三千歲)、封留守長安的田見秀為澤侯、封袁宗第為綿侯、封李錦為滋侯、封劉宗敏為汝侯、封劉芳亮為左營制將軍、封劉希堯為淮侯、封劉體純為左果毅將軍。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大西皇帝。 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農民政權後,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曆代朝廷和自身党項民族的生活禮節,使其禮儀大氣而莊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禮儀制度。《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紛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紀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定思小紀》「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藍,俱刊定成。」
李自成結合唐制,制定一系列制度。《爝火錄》: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諡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牛金星為之。更六部為六政府,設尚書、侍郎等官。改文選司為文諭院,主事曰從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館,裁革詹事府。改中書曰書寫房。國子監設三堂,革去祭酒,以司業為學正,學錄博士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給事中曰給諫、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寶司曰尚契司。大常、鴻臚,俱屬禮政府。太僕寺曰驗馬寺,布政司曰統會可。巡撫曰節度使,按察曰防禦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守備曰守領,把總曰守旅。改印曰契,一雲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領尚方,以云為級,一品雲一、九品雲九。大僚冠加雉羽,帶用犀銀黑角三等。 「自」避諱為「大字下一個日」成字避諱為「把成字裏的橫折勾改為午字」。有記載說將自成的「成」字改為「晟」,實誤。[23]
入京
[編輯]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朱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息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全被燒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24],李自成下令屠城 [25] [26]。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27]。崇禎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勛戚官僚捐助餉銀。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叛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府知府丘茂華、游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砲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叛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此事存疑,參見曹化淳條目)。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於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28],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29]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有二賊掠緞鋪,立剮於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30]。但從二十七日起,叛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31],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32]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33],「牽魏藻德、方岳貢、邱瑜、陳演、李遇知等,勛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34]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來源請求]「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35]。大順軍於佔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例如在城固縣,「賊索餉,加以炮烙」[36];在汾陽,「搜括富室,桁夾助餉」[37];在絳州,「士大夫慘加三木,多遭酷拷死」[38];在宣化,「權將軍檄徵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錢」[33]。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芳亮與李岩[39]。
據說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一說五十)兩,鐫有永樂字」[40]。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40]照前列說法,內帑中的銀兩總數就有185億兩(或者是18.5億兩;3700萬錠,一錠五百或者是五十兩)。但依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內地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西班牙銀元與其他外籍銀元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亦有人估計明末時,全國流通的銀兩總數不可能超過7.5億兩。
覆滅
[編輯]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萬[41],與據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在一片石展開戰鬥。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3萬餘人,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再行登基禮,以李繼遷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禮[42]。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多爾袞命吳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擊李自成軍,在保定以南的望都一戰,大順軍一度重創清軍,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敗,大將谷可成陣亡。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爾袞軍入主北京城,立即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多鐸率領南下攻打南明,一路由阿濟格率領攻打李自成軍。阿濟格和吳三桂部從保德州渡河,突破叛軍的北部防線,經綏德、延安,直逼西安,七月李自成軍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李自成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降清。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李自成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夷大炮攻破潼關[43],李自成採取避戰的作戰方式,經鄧州、襄陽[44],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欲前往南京的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但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逃到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至此李自成只帶着少數人馬,被當地百姓所困而死於山中[45][46][47]。《明史》則稱他是先到了通城(不同於通山),再竄於九宮山掠食,招致百姓圍殺[48]。
在他死後,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過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清康熙四年《通山縣誌》記載,大順軍對通山縣亦進行了三個月的報復性濫殺侵擾[49]。
死亡爭議
[編輯]湖北九宮山被殺說
[編輯]湖北省東南的通城縣和通山縣各有一座九宮山。《明史》、《乾隆御批網鑒》、《綏寇紀略》皆記載李自成死於通城縣。1955年,通城縣重修李自成墓,郭沫若題寫墓碑。通山縣一名教師引當地程氏族譜,得出李自成死於通山縣九宮山的說法。此說,得到郭沫若在內的眾多學者支持。郭沫若聲明註銷原題詞,遷移墓碑[50][51]。在通山縣九宮山牛跡嶺的一處清代無名墓葬,被認為是李自成墓或李自成部將墓地。1988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家說
[編輯]另說李自成兵敗後脫逃,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圓寂於該寺。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何璘《書李自成傳後》曾記載:「李自成實竄澧州。因旁詢故老,聞自成由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奔澧(今湖南省澧縣),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驛(今澧縣境),隨十餘騎走牯牛壩(今臨澧縣境),復棄騎去,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雲。」《湖南通志》載,何璘號十樵,系宛平舉人。在乾隆十一年(1746)調任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得九溪衛教授孫某所告,謂石門夾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和考證,撰寫《書李自成傳後》一篇,以糾正《明史》李傳所記。根據湖南常德人周新國、周波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一書及書中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說明,何璘所記「李自成禪隱夾山寺」應是可信的。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石門夾山風景區夾山寺清理了奉天玉大和尚墓,經專家[誰?]考證奉天玉大和尚即為李自成,並在墓葬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陵園。1993年10月28日全國李自成學術研討會在石門召開,會上肯定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寺,化名奉天玉,並圓寂於此。[來源請求]
但後來也有文章指稱,1979年後通山與石門兩地相互爭奪李自成安葬地是經濟利益所致,其論據也是以此為目的編造而成。[52]另有一說是奉天玉和尚比較可能是李自成的弟弟李自敬。[53]
湖南歸隱說
[編輯]《明季北略》持此說法。自稱李自成後人的丁玲也持此說法。[54]
神格化
[編輯]位於臺南市仁德區的新田村池王宮宣稱該廟供奉的三曹元帥在世時乃李自成。[55]
家族成員
[編輯]- 妻妾
- 韓金兒:李自成第一任妻子,因與蓋虎通姦而被李自成所殺。
- 邢秀娘:李自成第二任妻子,負責管理李自成軍軍用物資,後與高傑私通降明。
- 高氏:民間傳說稱高桂英,李自成第三任妻子,李自成稱帝後立為皇后。
- 竇美儀:原明朝宮女,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納為妃。
- 兄弟
- 李自敬,李自成三弟,李自成死後繼位,在荊州之戰為清軍所破,降清之後遇害。
- 侄子
其他
[編輯]-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慶發表《甲申三百年祭》,揭露明末統治的黑暗,討論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驕傲腐化,和吳三桂的抉擇。國民黨認為此文用明朝影射當時國民黨的腐化;共產黨將此文用於整風運動,提醒黨員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轍。但是,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大順政權所以未能在北京站住腳,絕非領導變質,失去了群眾支持。恰恰相反,大順軍政權的失敗在於它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的強烈不滿。加之軍事部署嚴重失誤,導致滿洲貴族與漢族官紳勾結在一起,構成了對大順軍的壓倒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淺短,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56]
-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影視形象
[編輯]演員 | 作品 |
麥天恩 | 《武俠帝女花》(1981年) |
許還山 | 《雙雄會》(1984年) |
朱鐵和 | 《鹿鼎記》(1984年) 《碧血劍》(1985年) |
劉江 | 《雪山飛狐》(1985年) |
董子武 | 《巾幗悲歌》(1990年) |
李傑 | 《雪山飛狐》(1991年) |
張振寰 | 《亂世不了情》(1995年) |
華忠男 | 《鹿鼎記》(1998年) |
駱應鈞 | 《雪山飛狐》(1999年) 《碧血劍》(2000年) |
羅莽 | 《帝女花》(2003年) |
楊洪武 | 《明末風雲》(2004年) |
劉威 | 《江山風雨情》(2005年) |
張山 | 《誰主中原》(2005年) |
王衛國 | 《碧血劍》(2007年) |
李振起 | 《雪山飛狐》(2007年) |
陳之輝 | 《鹿鼎記》(2008年) |
蘇茂 | 《鹿鼎記》(2014年) |
王繪春 | 《鹿鼎記》(2020年) |
註釋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費密《荒書》記載,「自成產時,其父夢一黃衣人入其土窯,故小名黃娃子。」《明季實錄》所收米脂縣知縣邊大綬塘報稿中說:「闖賊李自成,幼曾為僧,俗名黃來僧」。又馮蘇《見聞隨筆》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紀聞》卷下,《闖獻發難》條,記「李自成,初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 ^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李自成,立志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
- ^ 康熙六年《陝西通志》卷三一,《李自成傳》,說他「少孤貧,為驛卒」;費密《荒書》也說其「父為農,貧甚」。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亦稱:「明末米脂縣知縣邊大綬,在崇禎十五年正月,掘毀李自成的祖父和父親的墳墓後,給陝西總督汪喬年的報告裏描述的情況是:墓在荒山野岡之中,沒有墓碑,除了下葬時從土中挖出的一個黑碗以外,沒有任何殉葬品,足以證明自成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非常貧窮的。」
- ^ 康熙二十年《米脂縣誌》卷一,《輿地》第一,記「崇禎三年,大旱,夏秋無收。李自成以驛卒失公文,盜起。」
- ^ 《明季北略》(卷5):「凡初獲者,必縛五日始釋。有逃而復獲者,則截其耳,或黥其面。兵遇之,反指為真賊,解官請賞,主將不之省,斬首示眾。故不願作賊者,既為賊所掠,亦無如之何而從之矣,由是眾至數萬。」
- ^ 康熙十九年《延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十一月,「降賊不沾泥張存孟復叛,陷安定。王承恩討克之。賊走綏德,銀川驛馬夫李自成往從之,為隊長。」康熙十二年《延綏鎮志》中說,自成從驛站被裁後,「謬相推為里長,使主征會以自給。值催科甚迫,縣令笞之,加以杻。自成脫去,竄入王左掛子、苗美隊中,號八隊闖將。八隊者:一隊眼錢兒、二隊點燈子、三隊李晉王、四隊蠍子塊、五隊老張飛、六隊亂世王、七隊夜不收、八隊李自成也。」
- ^ 王世正:《興安知州金公遺墨跋》說:「金公遺游擊將軍唐通手書也,按公作書為崇禎七年甲戌四月三十日,是時大軍在楚蜀。賊入漢南,秦督洪公(洪承疇)所雲:賊在平利、旬陽,間者數萬,自巴州入西鄉者二三萬。其自棧道犯城洋者又東下石泉、漢陰之間,畢會於漢興,旁突商洛,秦事大可憂者,正其事也。是年八月,遂有車廂峽受降之舉。」
- ^ 明史專家顧誠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一書則質疑「車廂峽」是否存在,他以為「史籍說車廂峽長達40里,是一個不小的地方。然而無論在興安地區還是漢中地區,都沒有查到它的確切位置。」他還以為把起義軍被困地點確定在興安縣是沿用吳偉業《車箱困》的說法,另外,「被困的起義軍是否包括李自成部在內,還缺乏原始材料來證明」。
- ^ 《烈皇小識》卷4:「李自成採用顧君恩偽降以苟全之計,密遣人賄陳奇瑜,每撫一名,納銀50兩,陳奇瑜利其賄,許之。」
- ^ 丁文:《李自成兵困車廂峽考》
- ^ 邊大綬:《虎口餘生記》載崇偵九年(1636年)李自成回米脂,「自通姓名,回家祭祖,號稱闖將,人始知其姓名」
- ^ 《商南縣誌》(乾隆十七年編纂)載:「闖逆入商州軍嶺川,參將鄭國棟、都司艾文彬合兵擊賊,大敗之,(賊)東下商南,娶王姓女,稱娘娘,富水關人。」
- ^ 出自吳偉業《鹿樵紀聞》。姚雪垠《李自成傳》稱李闖拿朱常洵的血跟鹿血混在一塊兒調酒,稱「福祿酒」,《明史》則稱李自成厚斂朱常洵「桐棺一寸,載以斷車」。
- ^ 《明季北略》,卷17
- ^ 柳義南《李自成紀年附考》:「……十七日壬戌,守備陳德財傷闖賊李自成左目,……闖賊雜眾賊中至城下窺視,陳守備射之中左目下,深入二寸許,……闖瞎子之名自此始。」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聲稱李自成只被射傷,眼睛並沒有瞎。
- ^ 《守汴日誌》
- ^ 鄭廉:《豫變紀略》,卷6,140頁,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季北略》,卷18。《守汴日誌》載當時李自成的兵力有「精兵三千,脅從之眾不過三萬」。
- ^ 黃河為何決堤?史料記載不一。一說是賊兵所為,一說是明軍官所為。例如:《明史·莊烈帝本紀》說「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明史紀事本末·李自成之亂》的說法是「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等城守且不支,恃引河水環濠以自固,更決堤灌賊,可潰也。」
- ^ 《懷陵流寇始終錄》載當時「步賊十萬、馬賊三萬…脅從之眾近百萬」。
- ^ 《國壽錄》卷一
- ^ 《明清史料》乙編,兵科鈔出湖廣鄖陽府推官朱翊奏本
- ^ 《石匱書後集》卷六三
- ^ 李自成《大順律》發現記
- ^ 《小腆紀年》也記載:「進入京師,有半面失手足者,皆寧武所砍傷」,《明季北略》:「二十五日,賊集頭目計曰: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了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
- ^ 自成屠城中老幼。-屠城倖存者王昆元的回憶,見清初山西人戴廷栻著《周將軍傳略》
- ^ 賊既陷寧武,恨其久不下,屠殺一盡,血流成波有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乾隆朝《寧武縣誌》12卷 ,37-40
- ^ 《明史》卷二六三《朱之馮傳》
- ^ 李天根,《爝火錄》卷一:「賊破京城,兵不滿二萬,而孩子居其半,京師自守不固,非賊之能攻也。合料賊眾並唐通,白廣恩,陳永福之兵不過五六萬耳」
- ^ 劉尚友:《定思小紀》,69頁,浙江古籍出版社
- ^ 《流寇志》,卷10,161頁
- ^ 《甲申核真略》
- ^ 《甲申紀事》
- ^ 33.0 33.1 《明季北略》卷20
- ^ 《懷陵流寇始終錄》,卷18,334~335頁。
- ^ 《甲申傳信錄》
- ^ 《城固縣志》卷7
- ^ 《汾陽縣志》卷4
- ^ 《絳州志》卷3
- ^ 趙士錦《甲申紀事》說,「惟留李岩居東城,牛金星居朝中,以為守備。」陳濟生《再生紀略》說,「偽相牛及賀(有威)、郭(之緯)兩偽將留守京師」《甲申傳信錄》說,「制將軍李過(過)及賀錦二將留守京都,禁約軍丁。」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說,「惟留一姓李偽都督居東,與牛金星共為守備。」在《平寇志》和《懷陵流寇始終錄》說,李牟和牛金星「以老弱萬人守京師。」《鹿樵紀聞》則說李過留守。談遷《國榷》記「牛金星、李牟、李友等居守。」
- ^ 40.0 40.1 《明季北略·卷二十·十六癸酉載金入秦》. 維基文庫 (中文).
- ^ 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明史》流賊列傳率兵二十萬
- ^ 《平寇志》卷11:「……追尊七代考妣為帝、後,偽丞相、天佑閣大學士牛o金星代行郊天禮,六政府各頒一敕書,稱大順永昌元年。自成加袞冕,列仗受朝,鴻臚贊拜……」
- ^ 河南《內鄉縣誌》載:「國朝順治二年春,英王統兵追逆闖入潼關。逆闖敗奔內鄉縣,正月二十九日歇馬,三月十八日始拔營去。」
- ^ 《鄧州志》記:「順治二年春二月,李自成屠鄧州。清兵入潼關,自成敗奔鄧州,瀰漫千里,老弱盡殺之,壯者驅而南下,留精兵三千平城、塞井灶。自武關至襄、漢間,千里無煙。」
- ^ 《清世祖實錄》卷十八,順治二年閏六月阿濟格奏:「賊兵盡力窮竄入九公山,隨於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出搜緝。有降卒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
- ^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南奔辰州,將合張獻忠。獻忠已入蜀,遂留屯黔陽。部賊亡大半,然尚擁眾十餘萬。乏食,遣賊將四出抄掠,黔陽四境雞犬皆盡。川湖何騰蛟進攻之。自成營於羅公山,倚險築塹為久屯計。勢彌蹙,食盡,逃者益眾。自成自將輕騎抄掠,何騰蛟伏兵邀之,大敗,殺傷幾盡。自成以數十騎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築堡自守,合圍伐鼓共擊之。自成麾左右格鬥,皆陷於淖。眾擊之,人馬俱斃,村民不知為自成也。截其首獻騰蛟,驗之左臚傷鏃,始知為自成。李過聞自成死,勒兵隨赴,僅奪其屍,滅一村而還,結草為首,以袞冕葬之羅公山下。」
- ^ 《烈皇小識》卷八附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隆武元年的奏疏中說:「天意亡闖,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相隨偽參將張雙喜系闖逆義男(張鼐),僅得馳馬先逸;而闖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下馬,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及臣撫劉體仁(純)、郝搖旗於湘陰,撫袁宗第、藺養臣(成)於長沙,撫王進才、牛有勇於新牆,無不眾口同辭。……張參將久住湘陰,郝搖旗現在臣標,時時道臣逆闖之死狀。嗣後大行剿撫,道阻音絕,無復得其首級報驗。……」
- ^ 《明史》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順治二年二月)自成走咸甯、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鉏死。」
- ^ 康熙四年《通山縣志》記載,「順治二年五月初四,闖賊數萬入縣,毀戮四境,人民如鳥獸散,死於鋒鏑者數千,蹂躪三月無寧宇」
- ^ 《關於大順軍領袖李自成被害地點的考證》,《歷史研究》
- ^ 湖北大學中文系張國光:《李自成殉難處昭然可考》
- ^ 拨乱反正 还史于民. [201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0).
- ^ 存档副本. [2019-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4).
- ^ 李自成宝藏之谜(一). 探索·发现.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12-08-20 [2018-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6).
- ^ 黃彥昇. 李自成得道成神!三曹元帥抵台顯神蹟 翻碗賜藥救信眾. NOWnews今日新聞. 2020-04-08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中文(臺灣)).
- ^ 郭小凌. 文章不寫一句空——評顧誠《南明史》的治史方法與治史精神.[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
[編輯]- 鄭廉:《豫變紀略》
- 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林金樹; 楊志清. 《李自成死於通山九宮山史證不足》. 《明史研究》第6輯.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 趙國華; 張德信. 《李自成之死考辨》. 《明史研究》第6輯.
參見
[編輯]前任: 明思宗朱由檢 |
中國皇帝 1644 |
繼任: 清世祖福臨 |
政權建立 | 大順皇帝 1644-1645 |
繼任: 李自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