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班捷文·夏里遜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班捷文·夏里遜
Benjamin Harrison
美國總統 第23任美國總統
選舉:1888
任期
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副總統列維·P·莫頓
前任格羅弗·克里夫蘭
繼任格羅弗·克里夫蘭
印第安納州聯邦參議員
任期
1881年3月4日—1887年3月3日
前任約瑟夫·麥克唐納
繼任大衛·特爾佩
個人資料
出生1833年8月20日
美國俄亥俄州北本德
逝世1901年3月13日(1901歲—03—13)(67歲)
美國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
墓地克朗山公墓
政黨
配偶
兒女
親屬
學歷
簽名
軍事背景
服役 美利堅合眾國
服役時間1862至1865年
軍銜
部隊坎伯蘭軍團
指揮印第安納第70步兵團
聯邦軍第20軍第一師第一旅
參戰南北戰爭

班捷文·夏里遜(英語:Benjamin Harrison,1833年8月20日—1901年3月13日)是美國政治家兼律師,於1889至1893年出任第23任美國總統。他的祖父威廉·亨利·夏里遜是第九任美國總統,兩人是美國歷史上僅有的爺孫總統。他的曾祖父班捷文·夏里遜五世美國開國元勛,曾簽署《獨立宣言》。

夏里遜生於俄亥俄河畔農場,在俄亥俄州牛津的邁阿密大學畢業。移居印第安納波利斯後,他成為印第安納州知名律師、長老會領袖和政治家。南北戰爭爆發後,他在聯邦軍服役,官拜上校,1865年又獲聯邦參議院批准加銜準將。1876年競選印第安納州州長失利後,印第安納州議會推舉夏里遜擔任該州聯邦參議員,任期從1881至1887共計六年。

夏里遜在1888年大選中戰勝在任民主黨總統格羅弗·克里夫蘭。美國在他擔任總統期間通過許多史無前例的經濟法案,如麥金萊關稅的保護主義稅率創歷史新高,還有開創反壟斷法先河的《休曼反壟斷法》。他任內通過的《1891年土地修訂法》所附修正案還推動建立國家森林保護區。夏里遜擔任總統期間,共六個西部新州加入聯邦,他還令美國海軍朝現代化方向大步邁進,實力顯著提升。夏里遜實施積極外交政策,但他對聯邦教育經費和確保非裔美國人投票權的提議沒有通過。

夏里遜任內的聯邦政府開支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大關,其中大部分來自保護主義關稅收入。開支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共和黨在1890年中期選舉失利,而且高關稅和高聯邦支出漸失民心,夏里遜也在189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不敵克里夫蘭。他下台後回到印第安納波利斯繼續當律師,1899年又代表委內瑞拉共和國英國談判英屬圭亞那邊境爭端,為此還前往裁定爭端的巴黎法院,短暫停留後返回印第安納波利斯。1901年,班捷文·夏里遜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家中死於流感併發症。許多人稱讚夏里遜對非裔美國人投票人貢獻良多,歷史學家和學者雖然覺得他無論私人還是公職方面品行都無可挑剔,但在美國總統排名時大都把夏里遜排在靠後位置。

家族和教育

[編輯]
約翰·史葛·夏里遜
位於俄亥俄州北本德的班捷文·夏里遜出生地標誌

班捷文·夏里遜1833年8月20日在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縣北本德North Bend)出生,在父親約翰·史葛·夏里遜John Scott Harrison)和母親伊利沙伯·拉姆西·夏里遜(Elizabeth Ramsey Harrison,本姓歐文)十個孩子中排行第二。父親祖上來自英格蘭,17世紀30年代移民弗吉尼亞殖民地的先輩也叫班捷文·夏里遜,抵達占士敦後發展成夏里遜家族。夏里遜完全是英格蘭血統,所有祖先都在殖民早期來到北美。[1]

夏里遜的祖父威廉·亨利·夏里遜是第九任美國總統,曾祖父班捷文·夏里遜五世美國開國元勛,曾簽署《獨立宣言》並擔任弗吉尼亞州州長,夏里遜已經是家族中第八個全名「班捷文·夏里遜」的成員,但他依然就叫班捷文·夏里遜,沒有「八世」後綴[2][3][4]

爺爺當上總統時夏里遜只有七歲,沒有參加就職典禮[5]。雖然家族顯赫,但夏里遜家境一般。父親約翰是兩任俄亥俄州聯邦眾議員,把大部分農場收入投入孩子的教育[6][7][8]。家中資源有限,但夏里遜的童年很快樂,經常在外釣魚和打獵[9]

弗吉尼亞州夏里遜家族盾徽

夏里遜起初在離家不遠的小木屋求學[10],父母后來請家教輔導大學預科課程[11]。1847年,14歲的班捷文與哥哥歐文(Irwin)進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附近的農民學院Farmer's College[12],在此學習兩年期間[13],他結識學校科學教授兼長老會牧師約翰·威瑟斯彭·史葛John Witherspoon Scott)的女兒卡羅琳·「凱莉」·拉維尼亞·史葛Caroline "Carrie" Lavinia Scott),兩人後來結為夫婦[14]

1850年,夏里遜轉校牛津邁阿密大學並於1852年畢業[15][16]。他加入φδθ兄弟會,此後一直與會員保持聯繫。他還加入允許雙重兄弟會成員資格的塔奇兄弟會(法律兄弟會)。[17][18]夏里遜的同學包括未來的六任聯邦眾議員約翰·亞歷山大·安德森John Alexander Anderson[19],1892年大選副總統候選人、夏里遜的競選搭檔懷特勞·里德Whitelaw Reid)。邁阿密大學的歷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漢密爾頓·畢曉普Robert Hamilton Bishop)對夏里遜影響很大。[20][21]在校期間他還加入長老宗教會,此後和媽媽一直信奉長老宗[22]

婚姻和早期事業

[編輯]
1850年左右的班捷文·夏里遜

1852年畢業後,夏里遜在辛辛那提貝拉米·斯托勒Bellamy Storer)法官手下實習,但實習期未滿就於1853年10月20日返回牛津迎娶卡羅琳·史葛[23],婚禮由岳父大人主持[19]。夏里遜夫婦共有兩個孩子,長子羅素·班捷文·夏里遜Russell Benjamin Harrison)在婚後第二年誕生,女兒瑪麗·夏里遜·麥基Mary Harrison McKee)1858年降世[24]

夏里遜帶夫人回父親位於俄亥俄州西南部的農場生活,完成實習期後於1854年初通過該州律師執業資格考試[25]。這年他賣掉姑媽的遺贈,用得來的800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27,129)和卡羅琳遷居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26][27]。夏里遜同年開始在約翰·雷(John H. Ray)的律師事務所執業,並當上該市聯邦法院的街頭公告員,日薪2.5美元[24]。此外,他還在聯邦索賠法院任事務專員[28]。夏里遜是印第安納波利斯私營紳士俱樂部「大學俱樂部」和φδθ校友俱樂部的創始人,還是兩家俱樂部的首任主席[29]。夏里遜夫婦加入印第安納波利斯第一長老會教堂並擔任領導職務[30]

夏里遜在輝格黨家庭環境長大,起初認可該黨政治理念,但1856年共和黨成立後很快加入新黨,並為黨派總統候選人約翰·弗雷蒙特John C. Frémont)搖旗吶喊[31]。1857年,夏里遜當選印第安納波利斯市檢察官,年薪400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13,080)[32][33]

1858年,夏里遜與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合夥開辦華萊士與夏里遜律師事務所[34][35]。1860年,他當上印第安納州最高法院判例報道員[33]。夏里遜積極支持共和黨黨綱,曾任州共和黨委員會書記員。華萊士1860年當選縣書記員後,夏里遜與威廉·菲什貝克(William Fishback)另創菲什貝克與夏里遜律師事務所,一直合作到南北戰爭爆發、夏里遜加入聯邦軍時止。[36]

南北戰爭

[編輯]
夏里遜少將(左)與第二十軍其他軍官,攝於1865年

1862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呼籲更多人參軍報國,夏里遜想參軍,但又擔心妻兒子女的經濟來源[37]。造訪奧利弗·莫頓州長期間,夏里遜對響應總統號召的人數不足深感憂慮,他下定決心並對州長說:「哪裏有需要我都去」[38][39]

莫頓請夏里遜協助招募軍人,不一定需要他服役。夏里遜在印第安納州北部各地招兵買馬,兵力達到團級規模。莫頓請他當團長,但沒有從軍經驗的夏里遜謝絕好意。他先是1862年7月22日獲封上尉並任連長,半個月後莫頓又於8月7日授予他上校軍銜。8月12日,新成立的印第安納第70步兵團70th Indiana Infantry Regiment)劃歸聯邦政府統領,前往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加入聯邦軍。[40][41][42]

第70步兵團前兩年基本是在偵察並守衛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鐵路。1864年,夏里遜隨團投身威廉·特庫姆塞·舍曼指揮的亞特蘭大戰役轉戰前線。1月2日,他晉升第20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率軍參與雷薩卡Resaca)、卡斯維爾新希望教堂New Hope Church)、洛斯特芒廷肯尼索山Kennesaw Mountain)、瑪麗埃塔Marietta)、桃樹溪Peachtree Creek)和亞特蘭大Atlanta)的戰鬥。舍曼的主力開始向大海進軍後,夏里遜的旅轉移到埃托瓦軍分區並投身納什維爾之戰Battle of Nashville)。[43][44]

1865年1月23日,林肯提名夏里遜任美國志願軍加銜準將,軍銜當天生效,參議院於2月14日確認提名[45]。夏里遜前往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參加聯邦軍大閱兵,後在同年6月8日退伍[43][44]

戰後經歷

[編輯]

印第安納州從政

[編輯]

1864年10月,還在聯邦軍服役的夏里遜再次當選印第安納州最高法院判例報道員,他當時根本沒有爭取公職,但此後四年多一直出任該職位。判例報道員負責為法院起草判決尋找判例和文獻,之後再公佈法官下達的判決,雖沒什麼政治權力,但能為夏里遜帶來穩定收入,他後來還把資料賣給法律專業人士。[46][47]退伍後夏里遜繼續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經營律師事務所,練就精湛的庭辯技巧,是印第安納州屈指可數的大牌律師[27]

1869年,尤利西斯·格蘭特任命夏里遜在民事案件中代表聯邦政府應訴,原告蘭布汀·普爾迪·米利根Lambdin Purdy Milligan)在1864年被判叛國罪名成立,但這起戰時叛國案引起極大爭議,米利根訴訟案Ex parte Milligan[48])後來成為聯邦最高法院的里程碑案件[49][50]。民事案由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印第安納聯邦巡迴法院審理,在該院演變成「米利根訴哈維案」(Milligan v. Hovey[51][52][53][54]。陪審團裁決米利根勝訴,但不支持他高達數十萬美元的索賠要求,最後他只得到象徵意義的五美元賠償且無需承擔訴訟費用[53][54][34][55][56]

印第安納波利斯班捷文·夏里遜總統故居

夏里遜的名望與日俱增,地方共和黨人促請他競選國會議員。起初他在政壇只是為其他共和黨候選人演講宣傳,為此深得同儕讚譽。[57][58]1872年,夏里遜出馬爭奪印第安納州州長的共和黨候選人席位,但前州長莫頓更支持湯馬士·布朗(Thomas M. Browne),故而夏里遜首次競選州政府公職以失敗告終[59]。夏里遜繼續當律師,事業風生水起,雖遇到1873年恐慌,但還是賺到足夠的錢於1874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新建別墅[60]。與此同時,他繼續代表共和黨候選人演說並倡導黨派支持的政策[61]

1876年,共和黨州長候選人戈德洛夫·斯坦·奧思Godlove Stein Orth)因身陷醜聞退出選舉,夏里遜接受黨派邀請參選[62][58][27][63]。他的競選聚焦經濟政策,主張貶值美元。普選結果,全州有效選票共43萬4457張,夏里遜以5084票的微弱劣勢不敵民主黨候選人占士·威廉姆斯James D. Williams[64][65]。經過此役,夏里遜在印第安納州政壇已頗具地位。1877年鐵路大罷工波及印第安納波利斯時,他建立民兵組織支持企業主和高管,[27][66]協助調解工人和管理層達成協調,防止罷工範圍擴大[67]

1878年,印第安納州聯邦參議員莫頓在任上去世,共和黨提名夏里遜填補空缺,但黨派在負責選舉聯邦參議員的州議會不佔多數,民主黨議員把丹尼爾·沃赫斯Daniel W. Voorhees)送到國會山[68][注 1]。1879年,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總統任命夏里遜進入密西西比河委員會,負責該河境內改進[58]。夏里遜還是1880年共和黨全國大會代表,占士·艾伯林·加菲最後贏得黨派提名[69]

印第安納州聯邦參議員

[編輯]
葛禮山(圖)是夏里遜在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內的競爭對手

夏里遜帶領印第安納州共和黨代表團參加1880年黨派提名大會,外界普遍認為他將是該州的聯邦參議員候選人。他在印第安納州和紐約州演講支持加菲,黨內聲望進一步提升。共和黨重奪州議會多數席位後,夏里遜雖面對黨內人士、葛禮山法官的激烈競爭,但還是在州議會投票中笑到最後,獲六年聯邦參議員任期。[70]加菲贏得1880年總統大選後邀請夏里遜到內閣任職,但他謝絕邀請,決定繼續當參議員[71][58]

夏里遜的參議員任期從1881年3月4日開始持續到1887年3月3日,第47屆美國國會期間任運輸路線委員會主席,第48和49屆國會時任領土委員會主席[72][73]

預算盈餘是1881年夏里遜參議員面臨的主要問題。民主黨希望減少關稅,限制政府收入;共和黨想把錢用於境內改進並向南北戰爭退伍軍人提供養老金。夏里遜向黨看齊,提倡向老兵或遺孀提供優厚養老金。[74]他支持資助南方教育事業,特別是自由民子弟的教育,認為黑人必須接受教育才有望在政治和經濟上與白人平等,但這些意見都淪為空谷足音[75]。夏里遜反對共和黨支持的1882年排華法案,覺得該法同美國與中國已有條約衝突[76]

1884年,夏里遜和葛禮山在1884年共和黨全國大會爭奪總統候選人提名,最後占士·G·拜仁漁翁得利[77]。夏里遜在參議院提出的遺屬撫恤金法案雖然通過,但卻被格羅弗·克里夫蘭總統否決。他嘗試推動聯邦接納更多新州加入,但民主黨從中作梗,不希望新州將更多共和黨人送進國會。[78]

1885年,民主黨人推動印第安納州議會重新劃分選區,促使該黨在全州共和黨人佔優的情況下佔據州議會多數[79]。1887年,夏里遜競選連任失利,民主黨傑利蠑螈選區對此影響舉足輕重[27]州參議院的表決結果兩黨平分秋色,最終州議會選擇民主黨人大衛·特爾佩(David Turpie)接替夏里遜的席位[80]。回到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夏里遜繼續當律師,同時積極參與州內及全國政治事務[81]

1888年大選

[編輯]

提名

[編輯]
夏里遜-莫頓競選海報

緬因州的拜仁本來最有望再度獲共和黨提名,但他多次致信表示無意參選,支持者於是另擇良木,俄亥俄州的約翰·舍曼暫時領先[82]。參與1888年共和黨全國大會競爭的其他人選包括:紐約州昌西·迪普Chauncey Depew)、密歇根州羅素·阿爾格Russell Alger),以及夏里遜的老對手、駐芝加哥聯邦上訴法院法官葛禮山[82]。拜仁沒有公開表態支持人選,但在1888年3月1日的信中表示所有候選人他最看好夏里遜[58]

首輪投票舍曼領先,夏里遜排第五,此後幾輪結果基本一致[83]。拜仁的支持者另擇良木,轉投夏里遜時巧遇其他代表不約而同[84]。夏里遜在第八輪投票以544票絕對多數勝出,其他人只有108票[85]。紐約州的列維·P·莫頓成為副總統候選人[86]

戰勝克里夫蘭 

[編輯]
1888年大選結果,紅色表示共和黨勝出,藍色代表民主黨占擾,數字指該州選舉人票數

夏里遜的競選對手是在任總統克里夫蘭。克里夫蘭四年前參選時拋棄傳統的前門廊競選,夏里遜反其道而行之。他接待前來印第安納波利斯拜訪的代表團,在城裏發表90餘次聲明。[87]共和黨的競選極力鼓吹保護關稅,吸引北方重要工業州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選民。除搖擺州紐約、新澤西和康涅狄格外,夏里遜的故鄉印第安納州也是選戰焦點。[88]兩人平分秋色,夏里遜拿下紐約州和印第安納州[89][90]。選民投票率達79.3%,選票總數近1100萬,表明選民非常關注競選議題[91]。夏里遜的普選票比克里夫蘭少九萬,但得到233張選舉人票,遠超對手的168張[92]。江湖傳言聲稱共和黨通過賄賂操縱選舉[90][93]。10月31日,《印第安納前哨報》刊登信件,據稱是夏里遜的朋友和支持者威廉·韋德·達德利William Wade Dudley)所寫,提議在五個選區賄賂選民確保夏里遜勝出。夏里遜對信中說法不予置評,但達德利此後幾天繼續在他的競選團隊工作。大選過後,夏里遜再也沒有和達德利說話。[93]

夏里遜不以政治利益充當交易籌碼,但支持者以他的名義四下承諾。賓夕法尼亞州政壇大亨馬修·奎伊Matthew Quay)在大選中支持夏里遜,希望新總統投桃報李,任命他進入內閣。夏里遜拒絕後,奎伊聽聞總統認為此次選舉險勝純屬天意,奎伊憤怒之下宣稱,夏里遜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為把他送上總統寶座冒着進監獄的風險」。[94]夏里遜的就職典禮適逢佐治·華盛頓1789年上任100周年,所以有「百年總統」之稱[95]。國會選舉結果,共和黨在眾議院增加19席[96]

總統任期(1889至1893年)

[編輯]

就職和內閣

[編輯]
美國印鈔局刻版的夏里遜總統肖像
美國印鈔局刻版的夏里遜總統肖像

夏里遜於1889年3月4日宣誓就職,首席大法官梅爾維爾·富勒主持典禮。他的演講不長,只有爺爺威廉·亨利·夏里遜的一半,威廉至今仍保有最冗長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紀錄。[97]班捷文的演講把國家成長歸功於教育和宗教,敦促棉花產州和主要發展礦業的領地把工業化比例提升到東部州水平,承諾施行保護關稅。針對商業領域夏里遜表示:「如果我們的大公司更加認真遵守法律義務和責任,他們就不會再頻繁抱怨權利受限或運作遭到干擾」。[98]他還呼籲儘快接納領地建州並加入聯邦,退伍軍人養老金的倡議引來熱烈鼓掌。夏里遜重申要以門羅主義指導外交方針,同時敦促海軍現代化並建立商船武裝。他承諾不干預外國政府事務,致力國際和平。[99]

就職舞會在退休金大樓舉行,約翰·菲利普·蘇沙指揮海軍陸戰隊軍樂隊在場演奏,現場摩肩接踵[100]。夏里遜搬進白宮後感嘆總統完全沒有私生活:「總統辦公室和他那名不符實的私人公寓之間只有一道門,而且從不上鎖。應該在不遠處建起行政辦公樓,和住宅完全分開才對。其他從事公職人員的臥室和辦公桌之間好歹都有開闊地隔開。」[101]

1889年3月4日,班捷文·夏里遜宣誓就職,為他持傘的是上任總統克里夫蘭

夏里遜基本自行決定內閣人選,令共和黨政治大亨頗感失望。外界普遍認為占士·G·拜仁是國務卿位置的既定人選,但新總統有意拖延提名,確保拜仁不能像加菲上台時那樣對新政府組建指手劃腳。[102]除拜仁外,夏里遜首度提名的內閣人選中只有戰爭部長雷德菲爾德·普羅克特Redfield Proctor)是共和黨政治大腕。伊利諾伊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謝爾比·庫隆Shelby Cullom)對此表示,新總統極其反感利用聯邦官職換取政治利益:「我覺得,夏里遜對待我和其他參議員的態度沒什麼兩樣;就算他真為我做點什麼的話,也肯定心不甘情不願甚至感到憤怒。」[103]新內閣大多與總統有某些共同點,如都在內戰期間服役,都是印第安納州公民或信奉長老宗[104]。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艾奧瓦州的共和黨重要人物因此疏遠夏里遜,新總統為時過早地流失權力和政治前程[105]。他的日程安排是每周兩次內閣全體會議,並且每周與各成員單獨會面[106]

1890年6月,郵政部長約翰·沃納梅克和費城幾位朋友在新澤西州開普梅縣開普梅波因特Cape May Point)買下大宅送給第一夫人卡羅琳。許多人覺得如此貴重的禮物形同賄賂,是報答總統內閣任命之舉。夏里遜頭兩周不予置評,然後自稱一直想買這幢房子,只等卡羅琳同意。7月2日,他把一萬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339,111)支票交給沃納梅克,但從避嫌角度來說動作有些太慢。[107]

公務員改革與養老金

[編輯]
伊士曼·詹森所繪班捷文·夏里遜肖像,估計是在1890至1900年完成

公務員改革是夏里遜上台後的重要議題。夏里遜競選期間支持績效制,反對獵官制[108]彭德爾頓公務員改革法》已經規定部分公務員人事制度,但夏里遜上任後第一個月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用於拍板政治任命[109]。國會對公務員改革分歧很大,夏里遜也不想冒着疏遠任何一方的風險解決問題。議題淪為政治皮球,並隨漫畫《兩黨都在踢皮球,我能怎麼辦?》(What can I do when both parties insist on kicking?)流傳至今。[110]夏里遜任命倡導改革的狄奧多·羅斯福休·史密斯·湯普森Hugh Smith Thompson)進入公務員委員會,此外基本不插手改革事務[111]

政治皮球

當上總統後,夏里遜在國會時就開始倡導的南北戰爭老兵養老金終於落實,《遺屬和傷殘撫恤金法》(Dependent and Disability Pension Act)於1890年頒佈。該法向無論因何致殘的內戰老兵提供撫恤金,把部分麻煩多多的聯邦預算盈餘耗盡。養老金在夏里遜任內達到1.35億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45.8億美元),在美國史上同類支出中創下最高紀錄,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養老金管理局局長占士·R·坦納James R. Tanner)對申請撫恤金的要求大多從寬處理。[112][113]內政部長約翰·威洛克·諾布爾John Willock Noble)調查養老金管理局時發現,坦納擔任局長期間,該局存在鋪張浪費和部分撫恤金發放不合法的情況[114]。夏里遜私下覺得當初就不該任命坦納,這人工作太甩手掌柜而且口沒遮攔,請坦納主動辭職,然後安排格林·拉姆Green B. Raum)繼任[115]。拉姆後來也受指控,稱他以加快撫恤金發放中飽私囊。共和黨國會議員的報告提出異議,認為指控不盡不實,所以夏里遜沒有撤換拉姆[116]

占士·克拉克森(James S. Clarkson)期望進入內閣,但夏里遜只任命他擔任助理郵政部長。克拉克森懷恨在心,一經上任就大開殺戒,以「每三分鐘斬首(指開除)一名四級郵政局長」的行徑臭名遠揚。克拉克森自稱「只是聽從共和黨委員會調遣……我只想趕快完成任務走人。」他後在1890年9月辭職。[115]

關稅

[編輯]
《頑童》雜誌漫畫諷刺夏里遜和所謂「億萬美元國會」(指第51屆國會)浪費財政盈餘

關稅在南北戰爭前就是美國政壇重大議題,1888年大選時已是爭論焦點[117]。高關稅產生財政盈餘,許多民主黨人和越來越多的民粹主義者呼籲降低關稅。但大部分共和黨人傾向保持稅率,把盈餘資金用於境內改進,取消部分國內稅。[118]

眾議員威廉·麥金萊納爾遜·奧爾德里奇Nelson W. Aldrich)共同構建麥金萊關稅,建議進一步提高關稅,而且有意把部分稅率提至明顯太高[119][120]。經國務卿拜仁敦促,夏里遜呼籲國會在麥金萊關稅法案中增加互惠規定,授權總統在其他國家降低美國出口商品稅率時投桃報李,降低該國商品稅率,希望加大法案通過的機會[117]。麥金萊關稅取消進口食糖原料稅率,並向國內種植糖類作物的農民提供每磅產品兩美分補貼[119][120]。麥金萊關稅的平均稅率創下美國歷史新高,即便考慮互惠政策及總統減稅也不例外,相應支出令第51屆美國國會得名「億萬美元國會」[117]

反壟斷法和貨幣

[編輯]
約翰·舍曼參議員(圖)與夏里遜密切合作,編寫規管壟斷貨幣政策的法案

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對托拉斯壟斷的權力增長感到憂慮。第51屆國會開幕後,俄亥俄州約翰·舍曼參議員提出的《舍曼反壟斷法》很快就以絕對多數在兩院通過,再經夏里遜簽署成法律正式生效。[121]《舍曼反壟斷法》是首部聯邦反壟斷法,代表聯邦政府新的權力發展方向[122]。夏里遜認可該法及其目標,但他領導的行政部門並不特別熱衷執行[123][124]。夏里遜就職期間,聯邦政府在針對田納西州某煤炭公司的反壟斷訴訟中取勝[注 2],還發起針對多家托拉斯的訴訟[123][124]

貨幣應採用金本位亦或金銀複本位是19世紀80年代經常湧現、且各方立場反覆無常的重要議題[125]。黨派內部也非鐵板一塊,西部共和黨人和南部民主黨人攜手支持自由鑄造銀幣,但東北部的兩黨人士堅決主張金本位。白銀相對黃金的法定價值高於實際價值,促使納稅人用銀支付政府賬單,但國際債權人堅持只收黃金,導致美國黃金儲備下降。但這話也得兩頭說,19世紀末全世界都在通貨緊縮,嚴格的金本位已經導致收入減少,與此同時債務卻保持不變,債權人和窮人因此呼籲白銀貨幣化,促進通貨膨脹[125][126]

白銀鑄幣不是1888年大選的重要議題,據稱夏里遜傾向金銀複本位[121]。他提名支持白銀貨幣化的威廉·溫德姆出任財政部長,複本位人士深受鼓舞[127]。夏里遜力圖不偏不倚,雖支持自由鑄造銀幣,但主張白銀價值不以固定比例與黃金掛鈎[128][129]。但各派系毫不領情,拒絕妥協。1890年7月,舍曼促使國會兩院通過《謝爾曼白銀採購法案[128][129]。夏里遜簽署法案,希望新法能為各方爭執劃上句點[130]。但該法實際上令美國黃金儲備日益枯竭,問題持續到克里夫蘭再度上台才解決[131]

民權

[編輯]
1889年緬因州近海船上的夏里遜、拜仁和聯邦眾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

共和黨重新取得兩院多數席位後,部分議員在夏里遜引領下嘗試通過立法保護黑人公民權利。司法部長威廉·米勒William H. H. Miller)經司法部下令起訴南方侵犯黑人投票權的行徑,但基本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經常將被告無罪開釋甚至拒絕起訴。夏里遜為此敦促國會通過法案「確保所有人都能自由行使選舉權及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其他所有公民權利」。[132]總統公開支持亨利·卡伯特·洛奇眾議員和佐治·弗里斯比·霍爾George Frisbie Hoar)參議員的聯邦選舉法,但法案未獲參議院通過[133]。夏里遜此後繼續在國會講話時倡導非裔美國人公民權利,其中又以1889年12月3日的演說最富盛名:

有色人種不是闖到我們這兒來,而是用鐐銬綁來並關在各地,如今依然受殘酷的奴隸法規管束……黑人何時才能自由投票,到底還要有什麼條件?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擁有那些法律上早已屬於他們的公民權利?什麼時候政府才能恢復既有主張,保護所有公民的權利……我們國家有許多地方有色人口眾多,但卻採取形形色色的手段確保他們無法有效行使政治權利並享有其他許多公民權利。錯誤不會自行消逝,也不會讓被壓制投票權的人屈服。聯邦每個選區都有錯。[134]

總統強烈質疑各州的民權歷史,稱如果州權高於公民權利,那麼「我們就有權質問他們有何打算」[133]。夏里遜支持亨利·貝理雅Henry W. Blair)向任何族裔學府提供聯邦資助的法案[135];他還支持以憲法修正案推翻最高法院對1883年一系列民權案件的判決,這些判決宣告《1875年民權法》大部分規定違憲。但是,這些倡議在國會最終都淪為空谷足音。[132][136]

國家森林

[編輯]

1891年3月,夏里遜簽署國會通過的《1891年土地修訂法》(Land Revision Act of 1891)。兩黨都希望開懇當時已劃歸公共領域的過剩土地,為潛在的移民定居或鐵路修建打基礎,故制訂該法。內政部長諾布爾在法案即將定稿時根據夏里遜的要求加入第24款,內容如下:

合眾國總統有權不時將任何州或領地上種有森林的公共土地另行保留,任何部分或全部由喬木或灌木覆蓋的公共用地無論是否有商業價值,總統都能通過公開宣告將其另行保留並說明各項限制[137]

夏里遜在新法頒佈第一個月就授權建立首個森林保護區,是懷俄明州境內的公共土地,離黃石國家公園很近。他在任期間指定的森林保護區總面積超過890萬公頃。[138]夏里遜還開史前印第安遺址保護先河,給予亞利桑那州卡薩格蘭德Casa Grande)聯邦保護[139]

印第安人政策

[編輯]

夏里遜執政期間,原本只在南達科他州境內保留地活動的拉科塔蘇族在巫醫沃沃卡Wovoka)影響下漸趨失控,沃沃卡鼓動他們參加人稱「鬼舞」的精神運動[140]。聯邦政府許多人不知道鬼舞本質上是宗教活動,以為是好戰分子聚集美洲原住民對抗政府。1890年12月29日,第七騎兵團將士與蘇族在傷膝河發生衝突,屠殺至少146名蘇族人,死者埋入萬人坑,其中許多是婦女和兒童。[141][142]事件發生後,夏里遜下令尼爾森·邁爾斯Nelson A. Miles)少將調查,並派3500名聯邦將士進入南達科他州,動亂隨後偃旗息鼓[140]。歷史學家認為傷膝河之戰是19世紀最後一次大規模印第安人戰爭[141]。夏里遜整體支持美洲印第安人融入白人社會,雖然發生這樣的屠殺,但他認為政策效果良好[143]。夏里遜的政策人稱配發體系,在道斯法案落實並獲自由改革派認可,但因印第安人已把大部分土地低價賣給白人投機商,事實證明該法最終對印第安人不利[144][145]

科技和海軍現代化

[編輯]
1892年建成的德克薩斯號戰艦是美國第一艘戰艦

美國科技在夏里遜任內持續進步,他是確知首位聲音保存下來的美國總統,錄音長36秒,是1889年詹尼·貝蒂尼Gianni Bettini)為蠟筒留聲機製作[146]。白宮也是在夏里遜任職期間通電,由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安裝,但他和卡羅琳都怕觸電不敢去碰開關,晚上睡覺往往也開着燈[147]

夏里遜任內推動技術發展,提升海軍實力。美國海軍在他上任時僅兩艘戰艦,他在就職演講中宣佈要「儘快並完美地建造足夠軍艦及必要軍備」。[148]海軍部長班捷文·特雷西Benjamin F. Tracy)帶頭,美國快速建造戰船,不到一年就獲國會授權新建印第安納號德克薩斯號俄勒岡號哥倫比亞號戰艦Columbia)。經卡內基公司助力,1898年美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海軍強國,擁有至少十艘鋼鐵外殼、排水量更大,軍備更充足的現代戰艦,其中七艘是在夏里遜任內開建[149]

對外政策

[編輯]

拉丁美洲和薩摩亞

[編輯]

夏里遜和國務卿拜仁交情一般,但都主張對其他國家採取積極外交政策並保持商業互惠[150]。拜仁身體狀態不佳,外交政策實施需要夏里遜投入大量精力。1891年巡遊全國期間,夏里遜在三藩市宣佈美國已進入貿易「新紀元」,持續擴張的海軍將保護海洋運輸,加大美國在其他國家的影響和聲望。[151]1889年,首屆泛美會議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夏里遜任命約翰·亨德森John B. Henderson)和安德魯·卡內基為首的兩黨代表團參加會議,制訂的議程雄心勃勃,包括海關與貨幣一體化。阿根廷代表團對大會心懷疑慮,受其影響,會議陷入相互懷疑的氛圍,最後未取得任何外交突破。不過,大會創立的信息中心之後發展成泛美聯盟[152]為改善外交僵局,夏里遜和拜仁與拉美國家談判關稅互惠,任內共與八個國家達成互惠條約[153]。夏里遜派費德烈·道格拉斯出任駐海地大使,但未能實現在該國建立海軍基地的目標[154]

1889年,美國、英國和德意志帝國因薩摩亞群島爭端陷入僵局。歷史學家佐治·雷登(George H. Ryden)的研究結果表明,夏里遜在談判期間對各方面都持堅定立場,為美國取得太平洋前哨基地立下汗馬功勞。他拒絕給予德國補償,提出選擇當地人自行統治,並建立三國保護國,這也是美國首次成為宗主國,為美國未來主導太平洋邁出一大步。國務卿拜仁因腰痛併發症缺席談判。[155]

歐洲禁運美國豬肉

[編輯]

歐洲許多國家出於擔心未證實的旋毛蟲病疫情而在19世紀80年代禁止美國豬肉進口,美國此時每年產出豬肉超過4.5萬噸,產值八千萬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27.1億美元)。夏里遜派美國駐法大使懷特勞·里德、駐德大使威廉·禾特·菲爾普斯William Walter Phelps)設法立即恢復豬肉向這些國家的出口。夏里遜還促使國會通過《肉類檢驗法》,消除豬肉質量不佳的指控。總統與農業部長耶利米·麥克萊恩·魯斯克Jeremiah McLain Rusk)攜手威脅報復德國,禁運該國急需的甜菜糖。1891年9月,德國已經讓步,丹麥、法國和奧匈帝國緊隨其後。[156]

阿留申群島和智利危機

[編輯]

夏里遜上任後遇到的第一次國際危機是阿拉斯加州海岸捕魚權爭端。加拿大聲稱有權在阿留申群島許多島嶼周邊捕魚和海豹,此舉違反美國法律,美國海軍扣押許多加拿大船隻。[157]1891年,聯邦政府開始與英國談判,之後經過國際仲裁達成捕魚權妥協,英國政府在1898年賠款[158][159]

1891年,巴爾的摩號危機Baltimore crisis)爆發,事件起因是美國駐智利大使帕特里克·伊根Patrick Egan)在1891年智利內戰期間向智利公民提供庇護。伊根是態度激進的愛爾蘭移民,此舉完全是他個人想要動搖英國對智利的影響。19世紀80年代初的硝石戰爭結束後,智利就和美國關係緊張,伊根的做法更是火上澆油。[160]

巴爾的摩號(圖)海員遇襲,引發1891年智利危機

巴爾的摩號巡洋艦的海員到瓦爾帕萊索上岸休假後遇襲,斗歐導致兩名美國海員喪生,三十餘人被捕[161]。巴爾的摩號艦長溫菲爾德·施利(Winfield Schley)根據海員傷勢斷定,他們是在沒有挑釁的情況下遭智利警察刺刀襲擊。拜仁因病無法處理,夏里遜起草賠償要求。智利外交部長曼努埃爾·馬塔(Manuel Matta)在回覆中稱夏里遜「蓄意歪曲事實」,還稱智利政府會按刑事案件處理此事。[162][163]

局勢逐漸升級到戰爭邊緣,夏里遜揚言智利不以適當方式向美國道歉就斷絕外交關係,還稱局勢已經嚴重到「考驗愛國情懷」的程度:「如果不想美國的尊嚴、威信和影響付諸東流,我們就必須保護所有在外國港口升起美國旗幟的人」[164]。海軍進入高度備戰狀態[162][163]。拜仁康復後未經夏里遜同意短暫向智利政府提議和解,但很快就轉變立場,要求智利無條件退讓並道歉。智利最終讓步,戰爭得以避免。狄奧多·羅斯福後來稱讚夏里遜以「大棒」處理危機。[165][166]

吞併夏威夷

[編輯]

夏威夷王國發生政變推翻利留卡拉尼女王,以桑福德·多爾為首的新政府呈請加入美國聯邦[167]。夏里遜有意在夏威夷擴大美國的影響,並在珍珠港建立海軍基地,但此前沒有表態是否支持吞併夏威夷群島[168]。美國駐夏威夷領事約翰·史蒂文斯John L. Stevens)於1893年正式承認新政府,並將其訴求轉送哥倫比亞特區。2月14日,夏里遜在離任不到一個月時簽署條約,並於次日遞交參議院。[167]但是參議院沒有及時行動,克里夫蘭上任後不久撤回條約[169][170]

內閣

[編輯]
1889年夏里遜內閣
前排從左至右:夏里遜、威廉·溫德姆約翰·沃納梅克、雷德菲爾德·普羅克特、占士·G·拜仁
後排從左至右:威廉·米勒、約翰·威洛克·諾布爾、耶利米·麥克萊恩·魯斯克、班捷文·特雷西
夏里遜政府內閣
職務 姓名 任期
總統 班捷文·夏里遜1889-1893年
副總統 列維·P·莫頓1889-1893年
國務卿 占士·G·拜仁1889-1892年
約翰·W·福斯特1892-1893年
財政部長 威廉·溫德姆1889-1891年
查爾斯·福斯特1891-1893年
戰爭部長 雷德菲爾德·普羅克特1889-1891年
史蒂芬·本頓·埃爾金斯1891-1893年
司法部長 威廉·米勒1889-1893年
郵政總長 約翰·沃納梅克1889-1893年
海軍部長 班捷文·特雷西1889-1893年
內政部長 約翰·威洛克·諾布爾1889-1893年
農業部長 耶利米·麥克萊恩·魯斯克1889-1893年

司法任命

[編輯]
夏里遜共任命四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包括戴維·喬西亞·布魯爾

夏里遜共任命四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第一位戴維·喬西亞·布魯爾David Josiah Brewer)曾是聯邦第八巡迴上訴法院法官,還是史蒂芬·詹森·菲爾德Stephen Johnson Field)大法官的外甥,夏里遜曾考慮請他進入內閣。布魯爾獲提名後不久,斯坦利·馬修斯Stanley Matthews)大法官去世,夏里遜於是提名密歇根州法官、海事法專家亨利·比林斯·布朗Henry Billings Brown)。此前首次有機會提名大法官時夏里遜就曾考慮布朗,但布魯爾最終入選。1892年,最高法院再次出缺,夏里遜提名已是花甲之年的佐治·希拉斯George Shiras)繼任引起爭議。除年齡外,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馬修·奎伊還出於派系爭鬥反對希拉斯上任,但提名最終仍然通過。卸任前不久,夏里遜提名豪威爾·埃德蒙茲·傑克遜Howell Edmunds Jackson)取代1893年1月去世的盧修斯·昆圖斯·辛辛那提斯·拉馬爾Lucius Quintus Cincinnatus Lamar)。傑克遜是田納西州極具名望的民主黨人,與夏里遜關係友好。總統深知參議院即將落入民主黨之手,所以提名傑克遜確保通過。不過,傑克遜上任僅兩年便去世。[171]

除最高法院大法官外,夏里遜還任命十名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兩名巡迴法院法官和26名地區法院法官[172]

加入聯邦的新州

[編輯]

夏里遜在任期間,共六個新州加入聯邦,比其他總統都多[173]

旅行度假

[編輯]

1889年4月30日,佐治·華盛頓就職總統一百周年盛大紀念活動在紐約舉行,夏里遜出席並在講話中表示:「華盛頓雖然嚴肅,但一直令我們深受鼓舞。身為職責的化身他今天教導我們:只有真心誠意奉獻職責,才有可能在一個世紀後還有活動紀念,只顧自我追求的人不會有公共或周年紀念活動。」[174]

夏里遜經常攜夫人離開首都旅行,目的地包括費城、新英格蘭、印第安納波利斯和芝加哥,沿途通常還會演講。他在面對大量聽眾時演講表現最好,對偏向私密的環境不太適應。[175]擔任總統期間他最著名的旅程是1891年春乘坐豪華裝修火車前往西部巡遊五周[176]。他還喜歡離開首都短途旅行,大多是在弗吉尼亞州或馬里蘭州打獵[177]

哥倫比亞特區的夏季非常炎熱,夏里遜夫婦有時會到馬里蘭州加勒特縣迪爾帕克Deer Park)和新澤西州開普梅波因特避暑。1890年,約翰·沃納梅克與費城友人買下開普梅波因特的度假別墅送給第一夫人。夏里遜一個月後付給沃納梅克一萬美元,但他的反對者仍然極力渲染,大肆抨擊總統夫婦。[178]

1892年競選連任

[編輯]
班捷文·夏里遜的白宮正式肖像,伊士曼·詹森繪

美國經濟形勢惡化,國庫盈餘消失,為1893年恐慌埋下伏筆[179]。1890年的國會選舉結果對共和黨不利,夏里遜在立法事務上雖有共和黨議員配合,但許多黨派高層對他任命行政官員時不考慮他們的要求非常不滿,不願再支持總統本人。湯馬士·普拉特Thomas C. Platt)、馬修·奎伊、湯馬士·布雷克特·里德Thomas B. Reed)和占士·克拉克森私下建立組織,力求促使黨派拋棄夏里遜。他們爭取拜仁的支持未果,夏里遜得知後決定競選連任。在他看來根本別無選擇,要麼轟烈一戰,要麼從此背負政治懦夫的惡名。[180]

顯然,夏里遜不可能獲一致推舉拿下提名[181]。許多對總統不滿的人堅持推舉身體不便的拜仁,但他已在1892年2月宣佈不會參選[181]。部分黨派領導人仍希望拜仁加入,特別是在他於六月初辭去國務卿職位時[182]1892年共和黨全國大會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雖有許多反對,但夏里遜仍在首輪投票勝出[183]

民主黨再次提名前總統克里夫蘭,1892年大選變成四年前選舉的重賽。關稅導致過去四年進口商品價格飛漲,許多選民因此轉投改革陣營。[184]西部傳統上是共和黨票倉,但大批選民改為支持新生黨派人民黨候選人占士·B·韋弗。韋弗承諾自由鑄造銀幣、豐厚的退伍軍人養老金和八小時工作制霍姆斯特德煉鋼廠工人罷工期間,聯邦政府雖然自始至終沒有採取軍事手段,但工人和民兵仍然發生衝突,這同樣對共和黨不利。[185]

卡羅琳從1892年初開始肺結核病重,並在10月25日撒手人寰,此時距大選僅剩兩周[186],女兒瑪麗在母親死後暫代第一夫人職責。卡羅琳病情嚴重,兩黨候選人又都曾入主白宮,所以競選活動趨於低調,兩人都沒有積極投身競選。[187]

克里夫蘭最終以277張選舉人票戰勝145票的夏里遜,普選票也以555萬3898票超過夏里遜的519萬零799票,是20年來差距最大的總統選舉結果[188][189]。夏里遜是首位由同一人作為其前任和繼任者的美國總統:第二位是祖·拜登

卸任後及謝世

[編輯]
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夏里遜總統及兩位夫人墓地

1893年6月,無官一身輕的夏里遜到訪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190],博覽會結束後返回印第安納波利斯故居。他曾於1882年入選美國忠誠軍團軍事教團,下台後在1893年5月3日當選俄亥俄司令部司令。1894年,夏里遜有幾個月在史丹福大學教授法律並住在三藩市。[191]1896年,部分黨內友人想請夏里遜再度出山競選總統,但他沒有接受,而是週遊全國參加活動並發表演說,支持威廉·麥金萊競選總統[192]

1895年7月至1901年3月,夏里遜在普渡大學董事會任職,該校宿舍命名夏里遜禮堂向他致敬[190]。他以自身總統任期和聯邦政府為素材創作大量文章,後收入書籍《我們的國家》(This Country of Ours)並於1897年出版[193]。1896年,62歲的夏里遜續弦迎娶前妻37歲的前秘書兼外甥女瑪麗·史葛·洛德·迪米克Mary Scott Lord Dimmick)。夏里遜的兒子羅素此時41歲,女兒瑪麗也已38歲,兩人都不贊成父親老牛吃嫩草,甚至沒有出席婚禮。班捷文與瑪麗的女兒伊利沙伯Elizabeth)於1897年2月21日出生。[194]

1898年,夏里遜受委內瑞拉共和國委託與英國談判英屬圭亞那邊境爭端[195]。雙方同意訴諸國際審判,夏里遜遞交800頁文件並前往巴黎,代表委內瑞拉出庭辯論超過25小時。判決結果對委內瑞拉不利,但法庭辯論仍讓夏里遜享譽國際。[196]

長老宗大會信條修訂特別委員會,班捷文·夏里遜也在其中

夏里遜積極參與長老會事務,曾任印第安納波利斯第一長老會教堂長老併入選長老宗大會信條修訂特別委員會,但尚未在會上投票便與世長辭[197][198][199][200]

夏里遜於1901年2月患病,估計很可能是流感,吸入蒸汽和氧氣的治療方案令病情加情。1901年3月13日,班捷文·夏里遜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家中死於肺炎,享年67歲,遺體葬於該市克朗山公墓Crown Hill Cemetery),身邊是前妻卡羅琳,瑪麗·迪米克·夏里遜1948年去世後也葬在他身旁。[201]

歷史評價和紀念

[編輯]

歷史學家查爾斯·卡爾霍恩(Charles Calhoun)認為,夏里遜在首創發托拉斯法、貨幣政策和關稅領域貢獻巨大。許多歷史學家把夏里遜任內的外交政策或舉措歸功於國務聊拜仁,但卡爾霍恩指出,夏里遜在贏得貿易談判、建立強大海軍、海外擴張,以及奉行門羅主義強調美國在西半球的主導地位期間作用更大。卡爾霍恩認為,夏里遜的主要劣勢在於公眾和共和黨基層實際上沒有做好準備應對上述重大舉措。民主黨人通過抨擊共和黨的主要立法(特別是麥金萊關稅)取得1890年國會選舉全面勝利,麥金萊也在競選連任時落敗,這主要是因為關稅提升導致美國平頭百姓生活成本提高。[202][203]

歷史學家哈爾·威廉姆斯(R. Hal Williams)認為,夏里遜「無論私人還是公職方面品行都享有盛譽」。雖有民主黨人嚴密審查,但夏里遜下台後聲譽基本未受影響。夏里遜執政期間,國會也由自家黨派把控,這給予他19世紀絕大多數總統沒有的優勢,行政部門在他的領導下積極推行共和黨方針,如提升關稅、適度控制企業、保護非裔美國人投票權、豐厚的內戰軍人養老金、在極具爭議的金銀複本位問題上達成妥協等。歷史學家從未「認真質疑夏里遜本人及其政府的誠信」。[204]

1893年恐慌過後,已經退休的夏里遜名望進一步提升[205]。歷史學家對他缺乏關注,而且「同時代的記載都錯誤地以為他無足輕重」[206]。近來,

歷史學家已經承認夏里遜及其政府在19世紀末的新外交政策中作用舉足輕重。夏里遜政府在整個西半球都面臨挑戰,太平洋事務及與歐洲強國的關係在21世紀根本不成問題,但在當時卻遠非如此。[206]

夏里遜的總統任期雖然屬於19世紀,但他為威廉·麥金萊任內開始的現代美國總統任期「指明道路」[207]。兩黨通過再由夏里遜簽署頒佈的《舍曼反壟斷法》持續生效至今,是第51屆國會最重要的立法。夏里遜支持非裔美國人投票和教育權利的呼聲淪為空谷足音後,美國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再度重視保護公民權利。狄奧多·羅斯福等政治家都曾效仿夏里遜堅韌的外交立場。[208]

1902年發行的夏里遜紀念郵票

美國已經發行六款郵票紀念夏里遜,比其他總統都多。其中第一種於1902年11月18日面世,郵票上的肖像是根據他遺孀提供的照片刻版。[209]1902年開始發行的第三期五美元國家銀行票據上有夏里遜肖像[210]。2012年,美國鑄幣局推出帶有夏里遜形象的總統1美元硬幣[211]

1908年,查爾斯·尼豪斯Charles Niehaus)和亨利·培根(Henry Bacon)創作的班捷文·夏里遜紀念雕像在印第安納波利斯揭幕,紀念夏里遜一生在軍政領域取得的成就[212]。雕像位於大學公園南部邊緣,面朝紐約大道另一邊的伯奇·貝赫聯邦大廈和美國法院Birch Bayh Federal Building and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213]

夏里遜故居曾於1937至1950年作為音樂學府宿舍,1951年改建成圖書館和博物館向公眾開放[214],再於1964年成為美國歷史地標[215]

1906年,狄奧多·羅斯福為印第安納波利斯東北郊區勞倫斯的軍事要塞命名班捷文·夏里遜堡。聯邦政府1991年停用該要塞,後於1995年把其中約688公頃土地移交印第安納州政府,建成夏里遜堡州立公園[216]

1931年,夏里遜的母校邁阿密大學將富蘭克林禮堂更名夏里遜禮堂,後於1960年重建新樓,名稱不變,是該校政治科學系所在地。1966年,普渡大學將高八層,共400個房間的宿舍樓定名夏里遜禮堂。[217]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通過前,聯邦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
  2. ^ 合眾國訴傑利科山煤炭案(United States v. Jellico Mountain Coal,46 Fed. 432),1891年6月4日。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Bruce & Stanard 1894,第229頁.
  2. ^ Calhoun 2005,第7–8頁.
  3. ^ Barnhart & Riker 1971,第315頁.
  4. ^ Owens 2007,第6頁.
  5. ^ Calhoun 2005,第8頁.
  6. ^ Calhoun 2005,第9頁.
  7. ^ Sievers 1968,v. 1, pp. 21–23.
  8. ^ Boomhower 2000,第49頁.
  9. ^ Sievers 1968,第22–23頁,v. 1.
  10. ^ Calhoun 2005,第10頁.
  11. ^ Sievers 1968,第24–29頁,v. 1.
  12. ^ Sievers 1968,第29–30頁,v. 1.
  13. ^ Wallace 1888,第53頁.
  14. ^ Calhoun 2005,第11, 15頁.
  15. ^ Moore & Hale 2006,第21–23頁.
  16. ^ Sievers 1968,v. 1, p. 58.
  17. ^ About Delta Chi & UMass Amherst.
  18. ^ ΔΧ & The Delta Chi Fraternity at Coastal Carolina University.
  19. ^ 19.0 19.1 Calhoun 2005,第23頁.
  20. ^ Calhoun 2005,第10–11頁.
  21. ^ Sievers 1968,v. 1, pp. 31–34.
  22. ^ Wallace 1888,第58頁.
  23. ^ Calhoun 2005,第11–12, 15–15, 23頁.
  24. ^ 24.0 24.1 Calhoun 2005,第27, 29頁.
  25. ^ Benjamin Harrison: Life Before the Presidency & Allan B. Spetter.
  26. ^ Calhoun 2005,第26頁.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Gugin & St. Clair 2015,第159頁.
  28. ^ Cowen, Nichols Jr. & Bennett 1978,第p=92頁.
  29. ^ Calhoun 2005,第22頁.
  30.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7頁.
  31. ^ Calhoun 2005,第18頁.
  32. ^ Moore & Hale 2006,第29頁.
  33. ^ 33.0 33.1 Boomhower 2000,第50頁.
  34. ^ 34.0 34.1 Calhoun 2005,第28頁.
  35. ^ Sievers 1968,v. 1, p. 105.
  36. ^ Sievers 1968,第171頁,v. 1.
  37. ^ Calhoun 2005,第20頁.
  38. ^ Wallace 1888,第180頁.
  39. ^ Calhoun 2005,第34頁.
  40. ^ Wallace 1888,第180–181頁.
  41. ^ Calhoun 2005,第21–23, 41, 44頁.
  42. ^ Terrell 1865,第639–640頁.
  43. ^ 43.0 43.1 Calhoun 2005,第36–44頁.
  44. ^ 44.0 44.1 Wallace 1888,第209–225頁.
  45. ^ Eicher & Eicher 2001,第747頁.
  46. ^ Calhoun 2005,第19頁.
  47. ^ Kinzer 1977,第146–147頁.
  48. ^ 任東來 2018,第111頁.
  49. ^ Bodenhamer & Barrows 1994,第444–445頁.
  50. ^ Ex parte Milligan, 71 U.S. 2 (1866).
  51. ^ 任東來 2018,第118頁.
  52. ^ Sharp 2003,第46–47頁.
  53. ^ 53.0 53.1 Nolan 1987,第45–46頁.
  54. ^ 54.0 54.1 Klement 1984,第237頁.
  55. ^ Wallace 1888,第93–94, 119頁.
  56. ^ 任東來 2018,第121頁.
  57. ^ Calhoun 2005,第27–28頁.
  58. ^ 58.0 58.1 58.2 58.3 58.4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8頁.
  59. ^ Moore & Hale 2006,第28頁.
  60. ^ Calhoun 2005,第29頁.
  61. ^ Calhoun 2005,第30頁.
  62. ^ Calhoun 2005,第32頁.
  63. ^ Kinzer 1977,第148頁.
  64. ^ Wallace 1888,第266頁.
  65. ^ Calhoun 2005,第32 & 58頁.
  66. ^ Foner 2002,第584頁.
  67. ^ Calhoun 2005,第33–34頁.
  68. ^ Calhoun 2005,第35–36頁.
  69. ^ Calhoun 2005,第36頁.
  70. ^ Calhoun 2005,第37頁.
  71. ^ Calhoun 2005,第60頁.
  72. ^ Wallace 1888,第265–267頁.
  73. ^ Calhoun 2005,第59頁.
  74. ^ Calhoun 2005,第39頁.
  75. ^ Calhoun 2005,第39–40頁.
  76. ^ Calhoun 2005,第40頁.
  77. ^ Calhoun 2005,第41–42頁.
  78. ^ Calhoun 2005,第42頁.
  79. ^ Calhoun 2005,第43–44頁.
  80. ^ Moore & Hale 2006,第66頁.
  81. ^ Calhoun 2005,第45–46頁.
  82. ^ 82.0 82.1 Calhoun 2005,第47頁.
  83. ^ Calhoun 2005,第50頁.
  84. ^ Calhoun 2005,第51–52頁.
  85. ^ Wallace 1888,第271頁.
  8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9頁.
  8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1頁.
  8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0頁.
  89. ^ Calhoun 2005,第43頁.
  90. ^ 90.0 90.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3頁.
  91. ^ Calhoun 2005,第57頁.
  92. ^ 1888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 Leip.
  93. ^ 93.0 93.1 Williams 1974,第191–192頁.
  94. ^ Calhoun 2005,第55, 60頁.
  95. ^ Calhoun 2005,第47–54頁.
  9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4頁.
  9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2頁.
  9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頁.
  99. ^ Profiles of U.S. Presidents.
  100.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6頁.
  101.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83頁.
  102.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20–22頁.
  103.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3頁.
  104.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20頁.
  105.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22–30頁.
  10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85頁.
  107. ^ Williams 1974,第194頁.
  10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2頁.
  109.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2–36頁.
  110. ^ Moore & Hale 2006,第83, 86頁.
  111.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9–41頁.
  112.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6–37頁.
  113. ^ Calhoun 2005,第72–73頁.
  114. ^ Williams 1974,第193頁.
  115. ^ 115.0 115.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34–36頁.
  116. ^ Williams 1974,第193–194頁.
  117. ^ 117.0 117.1 117.2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1頁.
  11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49頁.
  119. ^ 119.0 119.1 Calhoun 2005,第100–104頁.
  120. ^ 120.0 120.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1–52頁.
  121. ^ 121.0 121.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3頁.
  122. ^ Calhoun 2005,第92–93頁.
  123. ^ 123.0 123.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4頁.
  124. ^ 124.0 124.1 Calhoun 2005,第94頁.
  125. ^ 125.0 125.1 Calhoun 2005,第94–95頁.
  12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5–59頁.
  12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6–57頁.
  128. ^ 128.0 128.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8頁.
  129. ^ 129.0 129.1 Calhoun 2005,第96頁.
  130.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59頁.
  131.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60頁.
  132. ^ 132.0 132.1 Calhoun 2005,第89–90頁.
  133. ^ 133.0 133.1 Wilson 2005,第32–33頁.
  134.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62頁.
  135.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65–67頁.
  136. ^ Smith 2003,第170頁.
  13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71頁.
  13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72頁.
  139. ^ The President & Benjamin Harrison Presidential Site.
  140. ^ 140.0 140.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06頁.
  141. ^ 141.0 141.1 Moore & Hale 2006,第121–122頁.
  142.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06–107頁.
  143.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92頁.
  144. ^ Calhoun 2005,第112–114頁.
  145. ^ Stuart 1977,第452–454頁.
  146. ^ Benjamin Harrison, Twenty-third President, 1889-1893 & Vincent Voice Library.
  147. ^ Moore & Hale 2006,第96頁.
  14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97頁.
  149.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02頁.
  150. ^ Calhoun 2005,第74–76頁.
  151. ^ Calhoun 2005,第119–121頁.
  152. ^ Moore & Hale 2006,第108頁.
  153.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17–120頁.
  154.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26–128頁.
  155.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15–116頁.
  15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31–136頁.
  15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37–138頁.
  158. ^ Moore & Hale 2006,第135–136頁.
  159.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39–143頁.
  160.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46頁.
  161. ^ Calhoun 2005,第127頁.
  162. ^ 162.0 162.1 Calhoun 2005,第128–129頁.
  163. ^ 163.0 163.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47–149頁.
  164.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51頁.
  165. ^ Moore & Hale 2006,第134頁.
  16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50–151頁.
  167. ^ 167.0 167.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204–205頁.
  168. ^ Calhoun 2005,第125–126頁.
  169. ^ Calhoun 2005,第132頁.
  170. ^ Moore & Hale 2006,第147頁.
  171.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88–190頁.
  172. ^ Biographical Directory of Article III Federal Judges, 1789-present & Federal Judicial Center.
  173.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44–45頁.
  174.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60頁.
  175.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57頁.
  176.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71頁.
  17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66頁.
  178.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68頁.
  179. ^ Calhoun 2005,第107, 126–127頁.
  180.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81頁.
  181. ^ 181.0 181.1 Calhoun 2005,第134–137頁.
  182. ^ Calhoun 2005,第138–139頁.
  183. ^ Calhoun 2005,第140–141頁.
  184. ^ Calhoun 2005,第147–150頁.
  185. ^ Calhoun 2005,第145–147頁.
  186. ^ Calhoun 2005,第149頁.
  187.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98–199頁.
  188. ^ 1892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 Leip.
  189. ^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199頁.
  190. ^ 190.0 190.1 Moore & Hale 2006,第150頁.
  191. ^ Calhoun 2005,第158頁.
  192. ^ Calhoun 2005,第160–161頁.
  193. ^ Harrison 1897.
  194. ^ Moore & Hale 2006,第153頁.
  195. ^ Moore & Hale 2006,第155頁.
  196. ^ Calhoun 2005,第160–163頁.
  197. ^ Benjamin Harrison & Benjamin Harrison Presidential Site.
  198. ^ Ringenberg 1986,第175–189頁.
  199. ^ Benjamin Harrison's Obituary & The New York Times.
  200. ^ Peter Roberts.
  201. ^ Moore & Hale 2006,第156頁.
  202. ^ Calhoun 2005.
  203. ^ Calhoun 2002,第225–257頁.
  204. ^ Williams 1974,第191頁.
  205. ^ Calhoun 2005,第6頁.
  206. ^ 206.0 206.1 Socolofsky & Spetter 1987,第x頁.
  207. ^ Calhoun 2005,第166頁.
  208. ^ Batten 2010,第209頁.
  209. ^ Brody 2006.
  210. ^ Hudgeons & Hudgeons 2000,第116–117頁.
  211. ^ Benjamin Harrison Presidential $1 Coin & United States Mint.
  212. ^ Benjamin Harrison Statue & State of Indiana.
  213. ^ Greiff 2005,第173頁.
  214. ^ Benjamin Harrison Home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15. ^ President Benjamin Harrison Foundation.
  216. ^ Conn 2007,第94頁.
  217. ^ Harrison Hall History & Purdue University.

參考書目

[編輯]

網頁

[編輯]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查爾斯·卡爾霍恩就著作《班捷文·夏里遜》走上《電視問答》採訪節目,2018年9月2日C-SPAN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