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非小說獎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3月20日) |
普立茲獎 |
---|
約瑟夫·普立茲 |
新聞獎 |
【報道類】 【寫作類】 【攝影類】 【其他類】 【曾有獎項】 |
|
特別表彰獎 |
普立茲非小說獎(Pulitzer Prize for General Nonfiction)為每年頒發的七個普立茲獎中的一項。該獎項創立於1962年,當時為了表彰一位美國作者寫的無法被歸入其他獎項的非小說類書籍。
從1980年開始,普立茲非小說獎增加宣佈除獲獎作品的另外兩部入圍作品。[1]
獲獎作品
[編輯]從1962年至2013年的52年時間中,普立茲非小說獎共頒發55次,其中1969年,1973年和1986年均有兩部作品獲獎。[1] 芭芭拉·塔奇曼和愛德華·威爾森共獲得過兩次該獎項。
1960年代
[編輯]- 1962: 《1960年總統的產生》,西奧多·哈羅德·懷特
- 1963: 《八月炮火》,巴巴拉·塔奇曼
- 1964: 《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 1965: 《奇異的新世界》,霍華德·芒福德·瓊斯
- 1966: 《漫步冬季》,艾溫·威·蒂爾
- 1967: 《西方文化中的奴隸問題》,大衛·布里昂·戴維斯
- 1968: 《盧梭與大革命》,《文明的故事》卷十,威爾·杜蘭特和阿里爾·杜蘭特
- 1969: 《人類是這樣一種動物》,勒內·杜博斯
- 1969: 《夜間的軍隊》,諾曼·梅勒
1970年代
[編輯]- 1970: 《甘地的真理:好戰的非暴力起源》,愛利克·埃里克森
- 1971: 《日本帝國的衰亡》,約翰·托蘭
- 1972: 《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45》,巴巴拉·塔奇曼
- 1973: 《湖中戰火:越南人和在越南的美國人》,弗朗西斯·菲茨傑拉德
- 1973: 《危機中的兒童》,卷二和卷三,羅伯特·科爾斯
- 1974: 《拒斥死亡》,恩斯特·貝克爾
- 1975: 《汀克溪的朝聖者》,安妮·迪拉德
- 1976: 《Why Survive? Being Old In America》,羅伯特·尼爾·巴特勒
- 1977: 《Beautiful Swimmers》,威廉·華納
- 1978: 《伊甸園的龍:人類智力演化的推測》,卡爾·薩根
- 1979: 《論人性》,艾德華·威爾森
1980年代
[編輯]每年有兩個被提名但沒獲獎的作品在獲獎作品下面縮進表示。
- 1980: 《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道格拉斯·郝夫斯臺特
- 1981: 《世紀末的維也納》,卡爾·休斯克
- 《中國佬》,湯婷婷
- 《告別黑暗:太平洋戰爭回憶錄》,威廉·曼徹斯特
- Southerners: A Journalist's Odyssey,Marshall Frady
- 1982: 《新機器的靈魂》,特蕾西·基德爾
- 1983: 《Is There No Place on Earth for Me?》,Susan Sheehan
- 1984: 《美國醫學的社會轉化》,保羅·斯塔爾
- 1985: 《正義的戰爭:二戰口述史》,斯塔茲·特克爾
- 1986 (兩名獲獎者): 《Common Ground: A Turbulent Decade in the Lives of Three American Families》,J. Anthony Lukas
- 《Move Your Shadow: South Africa, Black and White》,Joseph Lelyveld
- 《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和公共責任》,羅伯特·貝拉
- 1987: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受傷的精神在應許之地》,大衛·史普勒
- 《平原高地》,約翰·麥克菲
- Rain or Shine: A Family Memoir,Cyra McFadden
- 1988: 《原子彈秘史》,理查德·羅茲
- 1989: 《一個明亮的撒謊:約翰·保羅和美國在越南》,尼爾·希恩
- The Last Farmer,Howard Kohn
- 《銀河系大定位》,蒂莫西·費里斯
1990年代
[編輯]- 1990: 《他們的孩子如何生存》, 戴爾·馬哈瑞吉和麥克·威廉遜
- 《奇妙的生命: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生命故事》,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Creating the Modern Middle East 1914-1922, 大衛·弗羅姆金
- 1991: 《螞蟻的社會——群體合作創造超文明》, 伯特·霍爾多布勒和艾德華·威爾森
- 《尋找船隻》, 約翰·麥克菲
- 《河的陷阱:鄉村生活》, 威廉·德比和阿歷克斯·哈里斯
- 1992: 《捕獲: 對石油、金錢和權力的巨大欲望》, 丹尼爾·尤金
- 《連鎖反應:種族、權利與稅收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托馬斯·埃茲爾和瑪麗·埃茲爾
- Broken Vessels, Andre Dubus
- 1993: 《林肯在葛底斯堡》, 蓋里·威爾斯
- 《肩負義務的日子:與我的墨西哥父親的爭論》, 理查德·羅德里格斯
- Where the Buffalo Roam, Anne Matthews
- 《石群合唱:戰爭中的私生活》, 蘇珊·格里芬
- 1994: 《列寧的墳墓:蘇聯帝國最後的日子》, 大衛·雷姆尼克
- 《仇恨的耕耘:布爾喬亞經驗:從維多利亞到弗洛伊德》, 彼得·蓋伊
-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End of the Modern Age, John Lukacs
- 1995: 《鳥喙:加拉帕格斯群島考察記》, 喬納生·威諾
- 1996: 《鬼怪之地:面對共產主義之後的歐洲幽靈》, 蒂娜·羅森貝格
- 1997: 《煙草的命運》, 理查德·克魯格
- 1998: 《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德·戴蒙
- 1999: 《前世年鑑》, 約翰·麥克菲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朱迪斯·里奇·哈里斯
- 《美國的罪與罰》, 艾略特·科里
2000年代
[編輯]- 2000: 《擁抱戰敗:二次大戰後的日本人》, 約翰·W·道爾
- 2001: 《裕仁與現代日本的塑造》, 赫伯特·比可斯
- 2002: 《帶我回家:伯明翰阿拉巴馬州:戰鬥的高潮民權革命》, 戴安娜·麥克沃特
- 2003: 《地獄之難》, 薩曼莎·鮑爾
- 2004: 《古拉格:一部歷史》,安妮·阿普爾鮑姆
- 2005: 《幽靈戰爭——自蘇聯入侵至「911」期間中情局與阿富汗及本·拉登之秘史》, 斯蒂夫·科爾
- 《惡魔公路》, 路易·艾伯托·伍瑞阿
- 《最大城市:孟買失物招領》, 蘇克圖·梅赫塔
- 2006: 《Imperial Reckoning: The Untold Story of Britain's Gulag in Kenya》, Caroline Elkins
- 2007: 《巨塔殺機:阿爾蓋達組織與911之路》, 勞倫斯·萊特
- Crazy: A Father's Search Through America's Mental Health Madness, Pete Earley
- 《慘敗:美國軍隊在伊拉克的冒險》, 湯瑪斯·瑞克斯
- 2008: 《滅絕的年代: 納粹德國和猶太人,1939-1945》, 索爾·弗里德蘭德爾
- 2009: 《奴隸制的另一個名稱:美國黑人從內戰到二戰的二次奴役》, 道格拉斯·布萊克曼
- 《痛苦的自由之路:歐洲解放的新歷史》, 威廉·希區柯克
- 《甘地和丘吉爾:一個帝國的毀滅和偽造我們的時代的史詩抗爭》, 亞瑟·赫爾曼
2010年代
[編輯]- 2010: 《死亡之手:冷戰軍備競賽不為人知的故事及其危險遺產》, 大衛·E·霍夫曼
- 2011: 《眾病之王:癌症傳》,辛達塔·穆克吉
-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尼古拉斯·卡爾
- 《夏月帝國:夸納·帕克與卡曼契興衰——美國史上最強大的印第安部落》, S·C·格文尼
- 2012: 《扭轉:世界如何走向現代》, 史蒂芬·格林布萊特
- 2013: 《樹叢中的惡魔:瑟古德·馬歇爾,格羅夫蘭男孩以及新美利堅的曙光》, 吉爾伯特·金
- 《在永恆的美麗背後:孟買幽暗城中的生命、死亡和希望》, 嘉芙蓮·布
- 《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大衛·喬治·哈斯克
- 2014: 《湯姆斯河:科學與救贖的故事》, 丹·費金
- 《血腥電報:尼克遜,基辛格和被遺忘的種族滅絕》, 蓋瑞·貝斯
- 《叛亂者:大衛·佩崔斯與改變美國戰爭模式的計劃》, 弗萊德·卡普蘭
- 2015: 《第六次滅絕:非同尋常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伊利沙伯·克爾伯特
- 2016: 《黑色旗幟:IS的崛起》(Black Flags: The Rise of ISIS),喬比·沃里克
- 2017: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馬修·德斯蒙德
- 《不同的音調:自閉症的故事》(In a Different Key: The Story of Autism), 約翰·唐萬、Caren Zucker
-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Death and Honor in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Micki McElya
- 2018: 《把我們自己關起來——美國黑人的罪與罰》(Locking Up Our Ow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Black America),小詹姆斯·福爾曼
- Notes on a Foreign Country: An American Abroad in a Post-America World,Suzy Hansen
- 《美的進化 : 被遺忘的達爾文配偶選擇理論,如何塑造了動物世界以及我們》(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and Us),理查德·普魯姆
- 2019: 《壓裂的底層》(Amity and Prosperity: One Family and the Fracturing of America),伊麗莎·格里斯沃爾德
- In a Day's Work: The Fight to End Sexual Violence Against America's Most Vulnerable Workers,伯尼斯·楊
- Rising: Dispatches from the New American Shore,Elizabeth Rush
2020年代
[編輯]- 2020: (兩名獲獎者): The End of the Myth: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Border Wall in the Mind of America, 格雷格·格蘭丁
- The Undying: Pain, Vulnerability, Mortality, Medicine, Art, Time, Dreams, Data, Exhaustion, Cancer, and Care, 安妮·博耶
- Elderhood: Redefining Aging, Transforming Medicine, Reimagining Life, 路易絲·阿朗森
- Solitary, Albert Woodfox with Leslie George
- 2021: Wilmington’s Lie: The Murderous Coup of 1898 and the Rise of White Supremacy,大衛·祖奇諾
多次獲獎名單
[編輯]有兩位作者分別獲得兩次普立茲獎。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General Nonfiction. The Pulitzer Prizes (pulitzer.org). [2008-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