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Person of the Year
國家/地區美國
主辦單位時代
前稱Man of the Year
Woman of the Year
Man and Wife of the Year
Mammal of the Year
Machine of the Year
Planet of the Year
首次頒發1927年 (1927)
最近頒發2023年 (2023)
官方網站time.com/poy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英語:Time Person of the Year)是美國時代》於每年年底評選出的當年度對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事物。獲選對象可以是個人、夫婦、一群人、概念、地方甚至是機器,只要在過去一年具有最深遠的影響力,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影響。[1]

歷史

[編輯]

選出年度風雲人物的傳統開始於由1927年,當時時代雜誌的編輯正思考在沒有甚麼大新聞的一周,究竟有甚麼可以寫。又因為當年查理斯·林白首次飛越大西洋,而時代雜誌卻沒有把他放在封面。到了年底,編輯想到一個補救這些尷尬情況的方法,就是把林白放在封面,並稱為年度風雲人物(Man of the Year)[2]。此後的每年年底,時代雜誌皆評選當年最具有影響力的人或事物:大部分獲選者皆是個人,有時則是群體獲選,此外例如電腦地球等非人物的事物也曾獲選為年度風雲人物。1999年起,時代雜誌將此稱號更名為「Person of the Year」。[3]

羅斯福開始,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除了福特以外)都至少一次被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現任總統獲選已成為時代雜誌的政策。羅斯福三度獲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成為至今最多次獲得此頭銜的人。

1999年12月31日的時代雜誌,將愛因斯坦評選為世紀風雲人物,同時羅斯福和甘地亦獲提名。[4]

由於已有許多廣受尊敬的人物獲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時常被錯誤認為是一項榮譽,縱使時代雜誌時常指出實際並非如此。[5]以1938年獲選的德國元首希特拉為例,無論好壞以及受尊敬與否,凡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人物皆可能獲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近年,年度風雲人物的選擇常被認為過於美國中心,偏離以往外國政治領袖及思想家獲選的傳統。在2005年以前,已經連續超過10年選出美國人為年度風雲人物。

歷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編輯]

1927年—1939年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27年
美國 查理斯·林德伯格 1902年—1974年 首位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歷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單人不着陸飛行橫跨大西洋的人。
1928年
美國 華特·克萊斯勒 1875年—1940年 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創始人。
1929年
美國 歐文·楊格英語Owen D. Young 1874年—1962年 一戰德國戰敗後,對於德國賠款問題提出了楊格計劃
1930年
英屬印度 莫罕達斯·甘地 1869年—1948年 首位獲選的亞洲人;
二十世紀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並進行了長達240英里(386千米)的食鹽進軍抗議行動,取得成功。
1931年
法國 皮埃爾·賴伐爾 1883年—1945年 在1931年首次成為法國總理
1932年
美國 富蘭克林·羅斯福 1882年—1945年 193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勝就任總統。
1933年
美國 休·森姆·詹森 1881年—1942年 美軍一退休士兵和成功的商人,1933年被羅斯福任命為新成立的國家復興管理局(NRA,1933年至1935年5月27日)主管,同時也是第一位。
1934年
美國 富蘭克林·羅斯福 1882年—1945年 第二度獲選;
在1933年至1945年間擔任美國總統。利用其實施的經濟政策使得美國緩解1929年的金融危機。
1935年
埃塞俄比亞 海爾·塞拉西一世 1892年—1975年 首位獲選的非洲人;

在1935年成為埃塞爾比亞帝國的國王(王中之王),並與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意大利軍隊爆發了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1936年
美國 英國 華莉絲·辛普森 1896年—1986年 首位獲選的女性;
當時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與辛普森結婚而主動退位。
1937年
中華民國 蔣介石 1887年—1975年 蔣介石自1926年實際上任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任全中國形式上上的最高領導人,1931年起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逐漸掌握更多實權,並領導軍民抗日,1937年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一年,蔣介石率領軍民一同對日作戰。他與宋美齡是首對獲選的夫妻。
中華民國 宋美齡 1897年—2003年
1938年
File:Adolf Hitler 1936 (foto carnet).jpg
納粹德國 阿道夫·希特拉 1889年—1945年 德國元首總理

1938年在其主導下,德國與奧地利實現合併,並通過慕尼黑協定割佔蘇台德地區

1939年
蘇聯 約瑟夫·史太林 1878年—1953年 在1939年史太林任蘇聯執政黨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的實際領導人。在波蘭戰役爆發前,德國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194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40年
英國 溫斯頓·邱吉爾 1874年—1965年 在1940年敦刻爾克撤離不列顛戰役時邱吉爾開始任英國首相
1941年
美國 富蘭克林·羅斯福 1882年—1945年 第三度獲選。
1942年
蘇聯 約瑟夫·史太林 1878年—1953年 第二度獲選。
1943年
美國 佐治·馬紹爾 1880年—1959年 1943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上將的馬紹爾在二戰中組織美國軍事行動,發掘軍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4年
美國 懷特·艾森豪威爾 1890年—1969年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後任美國總統
1945年
美國 哈利·杜魯門 1884年—1972年 1945年羅斯福死後任美國總統,並批准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6年
美國 占士·伯恩斯 1879年—1972年 伯恩斯在1946年伊朗危機時擔任美國國務卿,並持不妥協的態度反對史太林。他的著名演講「對德政策的重述」(也以「希望的演講」而聞名),來反對美國的「涉及德國經濟發展的摩根索計劃」,給予未來德國人希望。
1947年
美國 佐治·馬紹爾 1880年—1959年 第二度獲選。
1948年
美國 哈利·杜魯門 1884年—1972年 第二度獲選;
194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出人意料地擊敗杜威連任美國總統,並被認為是總統選舉歷史中最出乎意料的一回。[6][7][8]
1949年
英國 溫斯頓·邱吉爾 1874年—1965年 第二度獲選、半世紀風雲人物。

195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50年
美國 美國戰士 參與韓戰的美國軍隊。首次有群體獲選。
1951年
伊朗 穆罕默德·摩薩台 1882年—1967年 伊朗民選首相。
1952年
英國 伊利沙伯二世 1926年—2022年 時任英女皇。
1953年
西德 康納德·阿登納 1876年—1967年 時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
1954年
美國 約翰·杜勒斯 1888年—1959年 時任美國國務卿
1955年
美國 哈洛·科迪斯英語Harlow Curtice 1893年—1962年 美國企業家,汽車工業鉅子。曾任別克汽車公司總裁(1933年—1948年),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1948年—1952年)和通用汽車公司總裁(1952年—1958年)。
1956年
匈牙利 匈牙利自由鬥士 反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匈牙利民眾。
1957年
蘇聯 尼基塔‧赫魯雪夫 1894年—1971年 時任蘇聯執政黨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1958年
法國 夏爾·戴高樂 1890年—1970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創建者之一,時任法國總理
1959年
美國 懷特·艾森豪威爾 1890年—1969年 第二度獲選。

196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60年 美國 美國科學家 萊納斯·鮑林伊西多·拉比艾德華·泰勒約書亞·萊德伯格當奴·格拉澤威拉得·利比羅拔·活沃德查理斯·德拉普爾英語Charles Stark Draper威廉·蕭克利埃米利奧·塞格雷約翰·恩德斯查理斯·湯斯佐治·比德爾占士·馮·阿倫愛德華·珀塞爾共15位科學家所代表。
1961年
美國 約翰·甘迺迪 1917年—1963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62年
梵蒂岡 意大利 若望二十三世 1881年—1963年 時任教宗
1963年
美國 馬丁·路德·金 1929年—1968年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代表人物。
1964年
美國 林登·詹森 1908年—1973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65年
美國 威廉·威斯特摩蘭 1914年—2005年 1964年至1968年越南戰爭期間任駐越美軍最高指揮官。
1966年 美國戰後嬰兒潮的世代 通常為25歲及以下
1967年
美國 林登·詹森 1908年—1973年 第二度獲選。
1968年
美國 執行阿波羅8號任務的太空人 法蘭克·博爾曼占·洛威爾威廉·安德斯
1969年 美國 中產階級美國人 美國國內的中產階級。

197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70年
西德 維利·勃蘭特 1913年—1992年 時任德國總理。
1971年
美國 李察·尼克遜 1913年—1994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72年
美國 李察·尼克遜 1913年—1994年 第二度獲選。
美國 亨利·基辛格 1923年—2023年 時任美國國務卿,任內秘密訪問中國
1973年 美國 約翰·西里卡 1904年—1992年 時任美國聯邦法官,水門事件中的風雲人物。
1974年
沙特阿拉伯 費薩爾國王 1906年—1975年 時任沙特阿拉伯國王
1975年 美國 美國女性 蘇珊·布朗米勒英語Susan Brownmiller嘉芙蓮·拜爾利英語Kathleen Byerly艾莉森·奇克英語Alison Cheek吉爾·康威英語Jill Ker Conway貝蒂·福特艾拉·格拉索英語Ella Grasso卡拉·希爾斯英語Carla Anderson Hills芭芭拉·佐敦比莉·金蘇茜·夏普英語Susie Sharp卡羅·塞頓英語Carol Sutton (journalist)艾迪·維艾特英語Addie L. Wyatt共12位美國女性所代表。
1976年
美國 占美·卡特 1924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77年
埃及 安瓦爾·薩達特 1918年—1981年 時任埃及總統。
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 1904年—1997年 時任中國全國政協主席副總理
1979年
伊朗 魯霍拉·霍梅尼 1902年—1989年 伊朗伊斯蘭革命精神領袖,首任伊朗最高領袖

198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80年
美國 朗奴·列根 1911年—2004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81年
波蘭 列赫·華里沙 1943年 時任波蘭總統
1982年 個人電腦 年度風雲機械。首次有非人物入選。
1983年
美國 朗奴·列根 1911年—2004年 第二度獲選。
蘇聯 尤里·安德羅波夫 1914年—1984年 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84年
美國 彼得·尤伯羅斯 1937年— 1984年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創造性地將奧運會和商業緊密結合起來,使奧運會經濟成為全球商家追逐的焦點。
198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 1904年—1997年 第二度獲選。
1986年
菲律賓 科拉松·亞基諾 1933年—2009年 菲律賓首位女總統,亦為亞洲首位女總統
1987年
蘇聯 米哈伊爾·戈巴卓夫 1931年—2022年 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1988年 瀕危的地球 年度風雲行星。
1989年
蘇聯 米哈伊爾·戈巴卓夫 1931年—2022年 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第二度獲選。十年度風雲人物。

199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1990年
美國 喬治·夏拔·獲加·布殊 1924年—2018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91年
美國 特德·特納 1938年— CNN創辦者,慈善家
1992年
美國 比爾·克林頓 1946年— 時任美國總統。
1993年 南非 南非 巴勒斯坦國 以色列 和平締造者們 納爾遜·曼德拉費德歷·德克勒克亞西爾·阿拉法特伊扎克·拉賓共四位政治家所代表。
1994年
梵蒂岡 波蘭 若望·保祿二世 1920年—2005年 時任教宗。
1995年
美國 紐特·金里奇 1943年— 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
1996年
中華民國美國 何大一[9] 1952年— 華裔美籍科學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者。
1997年
美國 匈牙利 安迪·葛洛夫 1936年—2016年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
1998年
美國 比爾·克林頓 1946年— 第二度獲選。
美國 肯尼斯·斯塔爾 1946年—2022年 美國著名政治醜聞白水事件特別檢控官
1999年
美國 謝夫·貝佐斯 1964年— 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200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2000年
美國 喬治·獲加·布殊 1946年— 時任美國總統。
2001年 美國 魯道夫·朱利安尼 1944年— 時任紐約市長,由於任內發生九一一事件並發揮出色領導能力而獲選。
2002年 美國 吹哨人(揭發非法行為的人) 美國世界通訊辛西亞·庫珀英語Cynthia Cooper (accountant)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英語Sherron Watkins、及美國聯邦調查局科琳·羅利英語Coleen Rowley
2003年 美國 美國軍人 參與伊拉克戰爭的美國軍隊。
2004年 美國 喬治·獲加·布殊 1946年— 第二度獲選。
2005年
愛爾蘭 美國 好撒馬利亞人(樂善好施的人) 波諾比爾·蓋茨美蓮達·蓋茨等人所代表。
2006年 [10][11] 象徵資訊時代每個影響着萬維網博客YouTube維基百科參與者等等)的個人。封面為反射鏡面。
2007年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12] 1952年— 俄羅斯總統
2008年 美國 巴拉克·奧巴馬[13] 1961年— 美國歷史上首位黑白混血總統。
2009年 美國 本·伯南克[14] 1953年— 時任美聯儲局主席,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出色應對

201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2010年 美國 馬克·朱克伯格[15] 1984年— Facebook(後改名Meta)創辦人。
2011年 示威者 代表了在全球各地的抗議活動,例如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茶黨運動,以及智利、希臘、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的抗議活動。
2012年 美國 巴拉克·奧巴馬 1961年— 第二次獲選。
2013年 梵蒂岡 阿根廷 方濟各[16] 1936年— 教宗額我略三世後1300年來第一位非歐洲人教宗[17]
2014年 伊波拉抗擊者[18] 伊波拉病毒的抗擊者們。
2015年 德國 安格拉·默克爾[19] 1954年— 時任德國總理。自2005年以來,領導歐洲面對希臘債務問題以及歐洲移民危機。
2016年 美國 當勞·特朗普[20] 1946年— 時任美國總統。[21]
2017年 打破沉默者[22] 打破沉默,發聲反對性騷擾的群體,打破沉默者的代表有:泰勒絲艾希莉·賈德、蘇珊·富勒、阿德瑪·伊伍和伊莎貝爾·帕斯庫爾等人。時代雜誌稱她們和其他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在社交網絡上發起「#我也是(性騷擾受害者)」的話題,揭露了哈維·韋恩斯坦等人的性騷擾行為,使公眾開始對這一話題展開關注和討論,引發了「自1960年代以來最快的文化變革之一」。[23]
2018年 真相守衛者 為報道真相而獻身的記者,包括遇害記者賈邁勒·卡舒吉、在菲律賓面臨指控的拉普勒新聞網記者瑪麗亞·雷沙、在緬甸被捕的記者瓦龍覺梭,以及遭遇槍擊的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首府新聞報英語The Capital》報社。[24]
2019年 瑞典 格蕾塔·通貝里 2003年— 環保主義者,氣候大罷課運動發起人。[25]

2020年代

[編輯]
年份 圖片 獲選者 生卒 附註
2020年 美國 祖·拜登 1942年— 當選美國總統及當選美國副總統
美國 賀錦麗 1964年—
2021年 美國南非加拿大 伊隆·馬斯克 1971年— 特斯拉總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
2022年 烏克蘭 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烏克蘭精神 1978年— 澤連斯基自2019年起擔任烏克蘭總統2022年俄烏戰爭期間指揮烏克蘭武裝部隊抵抗俄軍入侵。烏克蘭精神象徵着烏克蘭人頑強不屈的與抵抗精神
2023年 美國 泰勒絲 1989年— 第二度獲選以及首次以個人名義獲選。

泰勒絲憑藉時代巡迴演唱會,成為全球演唱會票房收入最高的藝人,並對全世界的疫情後經濟復蘇、演出消費者權益的法律規範和文化影響產生了極大的積極效應英語Impact of the Eras Tour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erson of the Year: 75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Special Collector's. New York: Time Books. 2002. OCLC 52817840. 
  2. ^ Time (2002) p. 1.
  3. ^ 年代风云人物于1999年更名为「Person of the Year」后,Amazon.com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成为当年获选者。. [201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9). 
  4. ^ Golden, Frederic. Person of the Century: Albert Einstein. Time. 2000-01-03 [2008-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0-05-11). 
  5. ^ Time (2002) pp. 2, 79.
  6. ^ American Experience. General Article: Presidential Politics. pbs.org. [2014-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1). 
  7. ^ Susan Rosegra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編. ISR and the Truman/Dewey upset. isr.umich.edu. 201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2). 
  8. ^ Ben Cosgrove. BEHIND THE PICTURE: ‘DEWEY DEFEATS TRUMAN’. TIME Magazine. 2012-10-21 [2014-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5). 
  9. ^ 美國《時代》雜誌1996年12月30日第148卷第29號封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Lev Grossman.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You. Time. 2006-12-13 [200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11. ^ Lev Grossman. You — Yes, You — Ar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Time. 2006-12-13 [201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12. ^ Person of the Year 2007. Time. 2007 [2009-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4). 
  13. ^ Person of the Year 2008. Time. 2008-12-17 [200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9). 
  14. ^ Grunwald, Michael. Person of the Year 2009. Time. 2009-12-16 [200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15. ^ Person of the Year 2010. Time. 2010-12-15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16. ^ Pope Francis named Time's 2013 Person of the Year. 2013-12-11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 
  17. ^ Francis: The first non-European Pope since Pope Gregory III, a Syrian, in 731. Daily Monitor. 2021-01-20 [202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18. ^ Person of the Year - The Ebola Fighters. Time. 2014-12-10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19. ^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2015 is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Today. 2015-12-09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20. ^ Donald Trump is Time magazine's Person of the Year. BBC. 2016-12-07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21. ^ Gibbs, Nancy. The Choice. TIME. 2016-12-07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7). 
  22. ^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Silence Breakers' speaking out against sexual harassment. USA TODAY. [2017-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23. ^ Felsenthal, Edward. Why the Silence Breakers Are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Time. [2017-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7). 
  24. ^ TIME's 2018 Person of the Year: 'The Guardians and the War on Truth'. Today. 2018-12-11 [201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25. ^ Alter, Charlotte; Haynes, Suyin; Worland, Justin. Greta Thunberg: TIME's Person of the Year 2019. Time. [2019-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2) (美國英語).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